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79章

冰人幽灵-第79章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公里的大光束,再反射回到地球上时,光束达到二十公里直径。根据我看到的那个反射镜在月球上的照片估计,顶多不过五分之一平方米大小。好,现在请你计算,按照最优条件,即镜子完全垂直于光束,反射率达到百分之百。原始光束有百分之多少可以被镜子截收并反射回来?这个反射回来的光束到地球后有二十公里大小的粗细。假设你的接收装置的截面是一平方米,原始光线有多少最后被你接收?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你会很快得知,地球上激光反射器发射回来而接收。其实,真正的激光反射器是月亮本身,因月地之间的距离遥远,月球本身完全可以实现镜面反射。
       四、阿波罗计划工程进展速度可疑
       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功率巨大无比,远超过现代的任何火箭和现代航天飞机,为什么现在弃而不用了?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这怎么可能。其实,美国从来就没有搞出过什么地球空间站,到现在都没有合适的运载工具把一个空间站送上地球轨道;现代航天飞机也只不过一次把不超过二十吨的零碎有效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土星五火箭是六十年代搞出来的,据说能轻而易举把一百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用来发射空间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图纸还在的话,应该很容易用现代电脑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改进,造出更加有效强大的火箭,为什么不用?NASA辩解说土星五成本太高,骗小孩还可以。美国从六七年到七二年,一口气造出了17枚土星五,从阿波罗1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17枚土星五火箭的发射据说都无一失败。这样的高可靠性的火箭,能一气造出十七个说明它并不贵,为什么突然弃而不用了?
       再者,登月舱也很成问题,把一个物体射到月球上还容易一些,可再要从月球上发射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有没有足够燃料使其到达月球轨道速度,即每秒时速达到一点七公里以上?登月时火箭持续燃烧了两次,一次是三十秒,减速脱离月球轨道并下降,另一次长达十二分钟,以抗衡月球重力(我知道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直到实现软着陆。可登月舱还能有足够燃料再从月球上发射升空吗?土星五火箭的初级燃料是煤油和液氧;而二级、三级和登月飞船的燃料都用液氢和液氧。最初的阿波罗飞船从发射到月球再从月球上发射回来,时间长达五天。到以后几次阿波罗飞船登月,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更长,从发射到回程的时间长达八天,在这段时间内如何使作为登月舱燃料的液氢始终保持在超冷状态,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技术问题,可美国宇航局从来没有讲该怎么解决这一难题!”
       另外,从阿波罗飞船研制到登月成功这段历史来看最大的疑点是工程进展的神速,这以美国当时的国力来衡量,也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要注意的是,一直到1967年1月,第一枚土星五火箭刚刚研制出来,才刚要做第一次发射试验(即阿波罗1号),就不幸于当年的1月27日在作登月舱充纯氧试验时,因电线碰擦引起大火,5分钟之后营救人员才打开舱门,三个最优秀的宇航员都已被燃烧所产生的剧毒气体熏死了。随后进行事故调查,火箭的所有硬件线路重新设计,登月舱也做了许多重新的改进,仅此一项事故,登月计划的实施就被迫延后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这么短的时间,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早在1965年,美国宇航局就发现;登月舱采用纯氧方案有严重安全弊端,不宜采用,多次试验证明,在纯氧舱室里;电器开关摩擦的火花极易引起大火,而且根本无法扑救。采用纯氧可以减少登月舱压强,并且设计简单,可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采用氮氧二元气的设计。这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因为要采用同时控制两种气体的压强和比率的设备,仅此登月舱就增加了一吨的重量。问题在于,为什么到了1967年,还坚持做仪器带电工作的纯氧试验,并且让宇航员坐在里面,而非一般试验人员?明知道这样很危险,还要强行实验,这就令人怀疑是宇航员不肯合作参与造假计划而被谋杀的。
       &;#183;否定骗局论
       主要代表是在美国攻读生化博士的方舟子先生。他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近亿人亲眼目睹。另外,美国宇航员还从月球上带回了一些实物,比如说岩石。再说,几万科技工程人员参与的大规模计划,那么容易做假吗?
       另外,方舟子指出:“哈姆雷特声称用中学物理常识稍加思考就可以断定阿波罗登月是骗局,这是不够严谨的。比如他说因为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一跳就要比地球上要跳得有六倍高、六倍远,听上去好象很有道理。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在一本少年科普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这种算法是错误的,可见这是中学生也能理解的问题,哈姆雷特都是物理学教授了,居然连这个问题也想不明白,还做为一大证据提出来,看来他是走火入魔了。”
       一、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
       当年美国的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时,是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如果是一次骗局,美国政府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来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一些照片即可。
       需知登月的实况转播造假,几乎是不可能的,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而这个后果会导致美国整个国家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美国没有一个总统敢于这么做,况且也没有必要。美国在太空技术上和苏联争夺霸权,有必要选择假登月来冒险吗?事隔二十多年,有几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大规模计划,竟无比较多的当事者出来指认这骗局,在有新闻自由的国度是难以想象的。
       如今,克林顿的******官司不断,虽贵为总统,但新闻界、司法界一样对他纠缠不放。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的话,全体计划参与者的人格都要玩完。而且,事后说出真相并不一定有风险,有时甚至是一本万利的事。要让几万人守着谎言几十年,非强权约束可为。
       二、新闻舆论报道监督相当有力
       美国是一个讲究新闻报道自由的社会、新闻界有权力揭发任何丑闻。假如政府对公众有行骗行为,美国各大电视台马上聘请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家来制做特别评论节目,以揭穿谎言。如果登月计划被证实为骗局的话,相信美国这些电视台会有行动的。
       三、揭露证据还有充分
       从几张照片和录象来判断登月计划是骗局,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类性质的问题。一般来说,美国宇航局的项目都有成千上万的学术界和工程界的人士参与,并且都会保持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欺骗或胁迫他们作假?谈何容易!
       网友评论:
       从上述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骗局的双方辩论来看:肯定骗局论者多从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否定骗局论者则多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更进一步地说,肯定骗局论的代表哈姆雷特教授多以科学实证的手段来鉴别“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伪。如哈姆雷特根据人在月球表面照片上活动时的投射阴影来发现有关破绽。
       再者,哈姆雷特对阿波罗14号飞船登月中的一位宇航员从1米多高的登月梯一跳而下的录象镜头,进行精确计算,发现那是地球重力场的结论。就哈姆雷特提出这两项科学计算方法而言,编者是相当钦佩的。
       然而持否定态度者却多以社会传言、社会伦理学为依据来支持“阿波罗登月计划”确有其事。这显然不是以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谨求实的态度来分析和解释事件的本质,由此象方舟子之类的人士大逊色于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教授能以科学求实的精神来辩别“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伪”,是非常值得人们赞赏和学习的,但在这里也必须承认哈姆雷特的论据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科学是以自然客观事实为存在依据的,科学家必须求实。在事实面前能随时否定自己主观的片面看法,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值得编者欣慰的是,哈姆雷特作为一名科学家,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这种科学精神,如他面对自己论据中的不足仍然能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证。
       编者作为一个网民,也希望:在现实世界和互联网中,都能树立起良好的学术辩论风气,以此促进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提高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最后,编者郑重声明:这场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大辩论还未有定论,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否定人类登月的可能性!
外篇 镜中世界(王晋康)
           王晋康老师这篇小说完成后,无处可以发表。他同意大家在网上转载并共享。 
       转载与飞腾科幻,信息来源郑军
       镜中世界
       0英国小幽默:
       乔治问英国《镜报》主编:主编先生,《镜报》的名字是什么含意?
       主编(把乔治拉到一面镜子前):先生,请看吧,《镜报》将客观地向读者描述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就像你和镜中人一样。
       乔治(向镜中人伸出右手):噢,主编先生,的确完全真实,除了一点――这位先生用左手握手。
       1《镜报》记者米若2004年5月6日报道:韩日隧道开通10周年纪念
       今天是韩日海底隧道通车十周年记念。韩朝联邦、日本、中国、俄国政要齐集釜山举行庆祝。9点整,日本国总理大泉一郎乘汽车到达隧道韩国一侧出口,在此等候的三国总理上前与他热烈握手。四位总理随即发表了热情的讲话,盛赞韩日海底隧道是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东北亚国家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和政治融合。
       小资料:韩日海底隧道,又称海峡隧道或亚洲隧道,是一条连接日本诸岛与朝鲜半岛的隧道,1994年5月6日开通。隧道横跨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使由日本往返亚洲大陆的时间大大缩短。隧道长度240千米,为世界第一隧道。海底长度200千米。火车单程需150分钟。隧道分两层,上层为公路隧道,下层为火车隧道。
       隧道由东北亚国际隧道技术公司经营。因为隧道建造费用极高,债务沉重,10年后仍为负债经营。但其窘迫的经济状况并不能影响周边四国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所以也有人戏称这是一个“政治隧道”。(注一)
       2《镜报》2004年5月6日专栏文章(作者:镜报高级记者米若):从韩日隧道看英法隧道
       韩日隧道已经开通10周年,周边国家从该隧道中获得极大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还包括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东西――友谊。相比之下,英法海底隧道立项已经20多年,至今仍是纸上谈兵。造成这样的拖延,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技术原因,在这两方面,欧洲并不逊于亚洲。
       有人开玩笑说,拖延原因在于英法的世仇。人人都知道一个笑话:在法国,落水后千万不能用英语喊救命。其实,这并不是玩笑而是政治现实,只需把笑话的主角换一个角色即可――德国。英国议会屡次否决该隧道的建设,就是因为这样一个不愿公开承认的原因:害怕某一天,佩带着纳粹袖章、满脑袋纳粹狂热的德国大军会通过该隧道长驱直入,那时,恐怕连敦克尔克大溃败之后的喘息机会也不可再得。
       目前,德国和周边国家维持着亲密的合作,但彬彬有礼的外交辞令掩盖不住内心的疑惧。德意志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民族,对某些历史事件似乎患有集体失忆,而对另一些历史事件则牢牢铭刻于心。比如对于遭美军******轰炸的德累斯顿,每年8月5日夜,德国要进行全国性的悼念:烛光集会,在河里放纸船,报纸电台上的文章连篇累牍,营造出全民族的悲情气氛。当然,我们不会指责这些,谁不同情******的受害者呢;问题是事情的另一面,德国人对于奥斯威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慰安妇、细菌部队、三光政策、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大屠杀等本国犯下的残暴罪行,则采取非常漠然的态度,甚至努力从教科书中删去这些名词。(注二)
       我们不幸有了这样一个乖张的邻居,注定我们睡觉时永远背不安席。历史学家评论,之所以造成今日这种局面,除了德国人的民族性之外,美国也有难辞之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