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69章

新纪元1912-第69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设备还在装船的时候,这边他的机器都已经开始调试了。
    “我是怕,咱们的机器真是卖好了,到时公司承受不了!”
    穆湘玥轻声道出自己担心的地方,对这套纱机他是再清楚不过,单就是那一项锭1oooo转,纱产量过欧美纱机2o%,就以让任何懂行的人选择这种设备,更何况公司还有附带的优惠。
    “咱们和潘厚生签合同的时候,他只需要付4成的机款,剩下的六成是两年内分月付清,月息才三厘五,两万锭的厂子,公司能负担,可若是……”
    手指着远处被潘厚生邀请来的纱厂技师,这会他们都在审视着即将开动的设备。
    “他们一个厂定两万锭的设备,都按潘厚生的这个条件做下去,两年,两年内咱们见……”
    见有人来了,穆湘玥连忙压低声音。
    “机器的利润都在那六成里头!”
    “那又怎么样!”
    瞧着穆湘玥那副神态,李子诚一乐,这个时代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分期付款。
    在公司没有生产出第一批纱机并核定成本之前,谁也无法想象机械设备的利润,至少在中国的利润,高达15o%甚至2oo%、3oo%,两万锭纱厂全套设备出厂价四十万,可实际成本甚至不到十五万。即便款只收4成,公司的利润同样有保证,至少不会亏本。
    “若是这,嗯,九家厂子,家家都订上两万锭的设备,咱们每个月就能从他们那拿过来十几万,对咱们来说,这就行了,咱们现在没资本去和外国公司竞争,他们名气大,大家也信他们,可他们的设备要一次付清,咱们不一样,没名气,甚至都不信咱们能造出来,这只用付四成,厂家直销、分期付款……”
    出这番话时的苦涩恐怕只有李子诚自己才清楚,设备造出来,可却卖不出去,没名气,苏南那些开纱厂、纺厂的财主,宁愿意要日本人淘汰的旧设备,也不愿意买什么“**”的设备,这个时代,谁能相信中国人自己能造纺纱设备。
    就是这潘厚生同意把单子交给**,那也是自己抛出一个又一个诱饵对钓上来的一条鱼,分期付款、四十五万元罚金,自己为什么能开出这个条件,不就是因为……没人相信
    看着那汇集了数万个零件的设备,突然有一瞬间,李子诚生出一种冲动,也许这套纱机根本就不应该卖掉,它应该被标上“o1”被阵列的博物馆内,它也许是中国第一套成套机械设备,对于中国机械工业而言,这是一个起点,同样也开启了中国机械设备制造的一个新纪元……
    这时,纱机在技师的操作下出阵阵轰鸣声,设备运转的非常流畅,棉条桶内的棉条被高引至纱机变成细细的棉纱。
    一时间,整个车间内都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着那正常运转的设备,而这时一位戴着眼镜的技师扶了一下眼镜框,他的眼中尽是不可思议的模样。
    “这……这真的是咱们中国制造的吗?”
    “是中国**制造!”
    第二更了!求月票!求推荐!)。
第096章 张季直
    “中国**”
    放下手中的报纸,张謇禁不住感叹了一句。
    或许旁人以为这报纸上对**造的“元年纱机”是尽是赞美或夸大之词,可应那潘厚生的邀请派出自己的侄子做旁证的他却知道,这报纸上非但没有一丝夸张,反而还略显谨慎。
    “**公司所制元年纱机比之欧美最先进之纱机更为先进,几不逊英美与东洋纱机之殊,独置电机传动、较天车、地轴动机较省,且其不同英美纱机专用海岛长棉,其纱机具用大6之短棉,此优与德机相近,然价格却不及德机六成,性能亦远德机,故董事长若办大生三厂,可优先考虑**纱机……”
    看着侄儿的信,对于侄儿的这番判断,张謇绝不会有一丝怀疑,毕竟自己这侄子是日本长崎工科专门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专攻冶金机械制造,大生名下的资生铁厂就是由他管理,这次之所以派他去,目的就是为了查清**是不是真的造成了纱机。
    多年从事实业的经验使得张謇从中感悟到棉花和钢铁对经济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从而才提出了“棉铁主义”的口号。在过去十几年间展实业中更特别深刻地感受到用机器而不自制,是欲终古受成于人。
    也就是这番见识,使得张謇才会在大生纱厂连年获得较大盈利后,从中拿出22万两银子,在唐闸购地2o余亩,开办了资生铁厂,以做到自己所办各厂的机器设备均能自行修理、制造,各垦区所需的农业机械和农具均能自给,以适应大生企业集团展的需要。
    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时,却被**造出纱机的消息惊呆了。
    **能造纱机了,而且是不是逊于英美的先进纱机,这着实让张謇惊讶不已。
    “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感叹之余,张謇的心里又生出了自愧不如的感觉来,自己这资生铁厂创办六年,可六年来不过只是生产农具、维修机器,顶多只能自制此许简单机械。
    “大生三厂……”
    盯着侄儿的信,张謇心里不禁浮现出一直想办,而未办的大生三厂,五年前投资8o万两的大生二厂在崇明建成投产后,便开始谋划起创办大生三厂,可却受困于资金,一直未来能如愿。
    “两万锭纱厂报价4o万,若是十万锭想来还能再压点价,就算是2oo万,分期付款,付四成,嗯……”
    心里略做合计,张謇只觉眼前一亮。
    两万六千锭的大生二厂花了8o万两,也就是一百二十万元,其中买机器即达八十万之多,而现在这十万锭的厂子买机器付款不过才八十万元。
    “厂房,厂房这一块,也……嗯,对,连云港不是有厂房外租吗?就把厂子办在连云港……”
    略一和计张謇的心里便生出了定计来。
    “可这钱还是不够,对,再扩股”
    短短十几分钟内,张謇便在心里拍板定下了大生三厂的规划。
    至于大生三厂的银子,他并不担心,为了能够留住股东,大生在盈利时分红非常可观,这几年大生一厂、二厂的股东分红不菲,不知道有多少人眼馋着大生的股东分红,只要自己办大生三厂的消息传出去,那些人立即就会手捧着银子送上门来。
    “公开为大生三厂募股,股金不限,如果募到一百万两,咱们就办一个十二万锭的厂子,如果是两百万两,就办一个三十万锭的厂子,总之,最小办十万锭,大者,不限”
    张謇用一种期望的眼神看着沙元柄,从高清去世后,他是自己身边最亲近,也是最能理会自己所思所想的人。
    “健庵,你觉得这个法子如何?”
    “法子是好法子”
    沙元炳如实的说道,在张謇眉头一跃时,却又补充一句道。
    “可现在,敬孺的信里说的明白,这机子自然是好机子,可……”
    犹豫着,沙元炳道出了自己的顾虑。
    “咱们要考虑,**能不能造出这么多机器来,十万锭纱厂各种设备有上千台之多,若是出了他们的产能,只怕会耽误三厂的开工这是其一”
    “言之有理”
    张謇点点头。
    “其二,现今大生一厂、二厂,锭数总合尚不足7万,而新厂却为十万之数,所需工师甚多,这需从旧厂调选,可能会影响旧厂生产。”
    沙元炳说着,张謇只是点着头,他之前还未考虑那么多。
    “其三,三厂远设于连云港,虽连云港有铁路、港口之便利,但今日铁路未成、港口未治,自然交通多少不便,若工厂设于连云港,虽得厂地之便,可却可能陷交通之困……”
    沙元炳的建议让张謇深以为是的点点头,同时又背手徘徊着。
    “记得当初,我曾说过,用机器而不自制,是欲终古受成于人,今日**制出纱机,且比之英美毫不逊色,所以,无论如何,咱们都要买他们的机器,健庵,你知道,咱们虽是商人,可除了自己商人的利益,有时也得筹筹国利若是**的机器没人敢用,没人敢大用,早晚还是得让洋商给挤兑了,咱们中国,好不容易出了个能造机器的厂子,再怎么着,咱也要帮他过了这一关”
    话时张謇神情显得极为严肃,而沙元炳同样深以为是的点着头。
    “国商不易,这造机器更不易,机器,大生肯定是要买,但关键是怎么个买法”
    接着沙元炳稍思索片刻。
    “现在公司帐上有为三厂准备的6o万两,若是再凑些差不多就有一百万元之数,若是按这四成付算,买四五万锭的设备到还是能做到的,与其建新厂,不如先把一、二两厂扩大,这样费用省下许多,再则,咱们可以同**签下一个大合同”
    “大合同?”
    “咱们同**签一个二十万锭,甚至三十万锭的供货意向合同,当然这合同只是未来的意向,可咱们让全中国都知道,咱们大生,一次向**买了几十万锭的纱机,单就是这份合同就能轰动全中国,现在全上海的纱机不过才四十万锭,只消这个合同一定,大生的名气出去了,**纱机的名气也跟着出去了,咱们现在买不了那多机器,可其它人却能买,你买点,他买点,这**纱机自然就能造出来了,”
    “行,就这么办”
    听着这话张謇立即拍板定了下来,接着他又是一叹。
    “李致远啊,夫,也就只能帮上这个小忙了”
    “张謇,张季直”
    看着穆递来的两份合同,李子诚忍不住念叼起这个名字。
    对于张謇,没有任何人会用“商人”去形容他,即便是在百年后,这个人也是一个足以让后人景仰,让后世所有商人自愧的人物,这个人在短短二十年间创办了数百家企业,涉及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和公益事业。
    南通人享受着这位状元公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从生到死的衣食无忧,育婴堂、大中小学,工厂彻底解决学习和工作的问题,出行有宽敞的马路,喝的得自来水,用的是电灯,病了有医院,老了有养老院,死了有公墓。
    而更为重要的是张謇在南通建了中国第一家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建立了医学学校、纺织学校、工程学校、水产学医,一所所学校改变了南通,南通几乎是在张謇个人的努力下,建成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和慈善体系,在那些年间,他坚定不移的推行着南通的商人自治,可以说自己想象中的连云港,在某种程度上,就参考着、借鉴着南通。
    “藕初,如果你我,能做到张翁五成之功,就足够了”
    一声叹息,李子诚却摇摇头,张謇能做到的事情不是自己能做到的,同样自己能做到的张謇也做不到。
    “致远,你也太谦虚了,张翁基创十余年,才得今日之成,若**得十年之功,怕……”
    李子诚摇摇头,自己指的不是他做实业的心,而是他的那份公益之心。
    近代以来,办实业者有之,办教育者有之,办慈善者亦有之,而将三者整合于地方自治的名义下,作为一个社会改造的系统工程付诸实施者,则唯有张謇。而这恰是自己需要向张謇学习的地方。
    “说实话,若是有机会,我想请张翁来连云港,顺便再求一副字”
    “字?”
    “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任自己良心去做”
    微笑着,李子诚站起身来望着这连云港,正是凭着那副良心,张謇做了很多人不敢也不想去做的事情,也正因如此,他们这样的商人才会被称为“实业家”,而非工商业巨子。
    “良心这一点,我要向张翁好好的学学”
    头一抬,李子诚却又一笑。
    “不过,咱们更要学的是这个地方自治,这才是咱们的护身符”
    (三更了总算是补齐了,希望各位大大原谅无语的昨天的失信)。
第097章 连污巷
    第o97章连污巷(第一更)
    宽阔的大街上非常热闹,酒肆茶楼饭馆的越修越多。
    大街两旁,什么绸缎布店、花纱铺、故旧店、玉石珠宝店、文房用具店、针线刺绣铺、鲜鱼海味店、花果行、书店……嗯
    一个没有。
    “苏南茶楼”
    “武昌饭店”
    “湖南菜馆”
    “颖州饭馆……”
    瞧着宽阔的大街两旁这门店挂着的牌子,任何人都会惊讶于连云港的不同,道路两侧用木头建成的商铺,虽说十间能租出去八间,可却大都是饭店,商人的眼光是尖锐的,连云港这地方一下子聚了几万劳力,任谁都知道这是一片大市场。
    集因人兴、市因人旺,有了人,商业自然而然的也就兴旺起来,酒馆、饭店、窑子、甚至于赌档,在过去的几个月间,接连不断的出现在连云港的“街头巷尾”,每天都有新开张的店铺,自然的沿着未成的“中央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区”街道两侧的木制临时建筑也越来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