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488章

新纪元1912-第488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国内,国内的经济实业可谓是突飞猛进,全国各省每月千家工厂开业,在收回关税、废除厘金、减免苛捐的同时,国家税赋日增,财政宽余之数。远超过世人想象,不出两年,中央岁入即可达十万万之数。
    除去在如何恢复中央的权威,以及恢复国内统一的政治秩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中央和地方依还有些纠葛之外。现在的中国可以用国泰民安加以形容,老百姓的日子,也远好过晚清,这国家正在朝着”太平盛世”一步步的走着,虽说困扰他数年的政党与政治、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依还没有解决。但袁世凯相信,这一切总能解决,到最后他一定会留下一个”太平盛世”于国家。
    到那时,史书提及袁世凯时,一定会用拨乱反正、一统中华、袁氏盛世来形容,他就是中国之华盛顿。中华民国之”太祖”,中华盛世由其而建……可……
    老天却没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啊!
    “六十啊!”
    念叨着这么一句话,袁世凯本来就粗短的身材更显得又短了一截;眼神也疲惫了,眉鬓间的皱纹似乎在这片刻之间,更多而且又更深了。
    “哎……”
    长叹一口气后,袁世凯的眼神也显得呆痴了,他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侍从是什么时候。把地上碎裂的白玉杯给清扫干净,只是在那里独自品味着大限将至的苦涩。
    “大总统,徐顾问求见!”
    这时,门外侍从的话声,打断的袁世凯的浮思。
    “哦,请他进来吧!”
    徐顾问,是徐世昌,恢复国务院之后,国务卿的位子自然裁撤了,而徐世昌则成为了”大总统特别顾问”,于总统府地位甚至在总统府秘书长之上,而徐世昌对这一安置似乎也不甚反对。
    在袁世凯等待着徐世昌进来时,在这处办公兼卧室的居仁堂,显得静悄悄。徐世昌被领进来的时候,袁世凯正坐在书房内,整治了一番烦乱的心思后,袁世凯见徐世昌进来,忙起身道:
    “菊人兄,你怎么来了?”
    “听说大总统身体不适,我来看看你。”
    徐世昌连忙应说道。
    “点点小病,何必放在心上。”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病小也小视不得!”
    袁世凯笑了,用轻松地日气说:
    “人生不能无疾病,生死殊不自料!以予自问,虽才不足望古并世,似无居予右者。然,任事凡四年,志未尽展,设我去位,代任者虽已预举,其名藏之,然而,其才力或尚逊于予。中国后来安危,正难预卜耳!”
    说这番话时,袁世凯的神志由轻而沉,双眉也渐渐锁了起来。
    徐世昌见状,心里一惊:
    “刚刚还说是小病,怎么一忽儿又惦记起身后事来了,难道他真的知道自己不行了?”
    而这时徐世昌正想进言劝说安慰,袁世凯却开口说道。
    “让菊人兄见笑了,由感而伤罢了!”
    摆着手,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纠葛下去的袁世凯显然不想再谈这个问题,同时把话一转。
    “菊人兄,这外间最近有什么事吗?”
    这么大的中国,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有,但也不多,不过体谅他心思的徐世昌脑子一转,连忙回答道,
    “大总统,可知前几天,惹的沸沸扬扬的“起诉案”!”
    “你是说一个毛头律师要起诉国务院一事?”
    那日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时,袁世凯的心下首先想到的是“荒唐”,随后,在又是一阵幸灾乐祸之感,他甚至能想象得出。最近一直呆在连云港“视察”的李子诚,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模样来。
    “怎么,致远还没把这件事处置好?菊人,看看要不让龙给那个什么毛头律师打个招呼,让他不要一意妄为……”
    “大总统!”
    打断袁世凯的话,徐世昌笑着说道。
    “国务院决定应诉了!”
    “嗯?”
    “原本,似乎对方也没有真起诉的意思,可能只是嘴上说说,可没曾想。致远今个在视察造船厂的时候,公开表示,对于方言义提请之起诉,国务院将全力应对!同时又重申国务院所属各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授权,绝不可出现妄法之行!”
    “这么说,李致远,当真是……”
    糊涂!
    这个词。袁世凯却是说不出来,现在,随着对李子诚的了解,他总算是明白什么是“大智若愚”,一个个叫喊着“李糊涂”的人,最后可不都着了他的道嘛!就连他……
    “荒唐!”
    想着。袁世凯还是吐出两个字来。
    “这从古至今那有起诉国家之说!这毛头后生荒唐,致远他堂堂国务总理,怎么也跟着起哄,打电报告诉他,”
    可话未出口。袁世凯还是把话收了回去,即然李致远愿意,那就由他拾掇吧,这种事情……丢人,可丢的也不是他大总统的人啊!
    “其它的,还有什么事吗?”
    瞧着徐世昌。袁世凯知道,他绝不会只是看看自己那么简单,肯定还有其它事。
    “大总统,听说,国务院准备重建中国铁路公司!”
    中国铁路公司?
    这件事,袁世凯多少也有所耳闻,不过那是李子诚在连云港接见实业界人士时,作的一个提议。
    “这么说来。李致远是想继续把铁路修去下去了?”
    袁世凯听了徐世昌的汇报之后,自然而然的说道,李致远起于铁路,现在要修铁路,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果然如此的话,到也能促进实业。”
    徐世昌一边说,一边摇摇头。
    “只怕李致远心不在此啊。”
    “事情又有其它的发展了?”
    袁世凯反问道。
    “大总统,”
    徐世昌连忙回答道:
    “那些实业界人士,准备向国会提出一个《中国铁路商业化》的备忘录,除了新办铁路参考陇海铁路商业化之外,还要求对国内原有铁路实施商业化,从而用商业化,建立相应的“特殊铁路用地”以利于本地工商实业发展……”
    还不待徐世昌把话说完,袁世凯便是拍案而起:
    “胡闹、瞎胡闹,这些年,商办铁路除了陇海又成了几条!这些人当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了!”
    “总理似乎也不反对。”
    “致远这次也太欠考虑了。”
    嘴上这么说着,袁世凯又反问道:
    “恐怕,这陇海铁路公司肯定要入股中国铁路公司吧?”
    “是,的确如此,陇海占六成股份。”
    看一眼大总统,徐世昌又继续说道。
    “估计,这铁路公司的运营也和过去不一样。”
    “什么不一样,不过就是以陇海去经营全国罢了,这是肯定不行的!”
    “是的,大总统,这铁路,还有外国公司的股份,想来商业化,也不甚可能,不过,总理,现在似乎对从美国引进资本颇感兴趣,他在连云港和美国商人鼓吹对华投资,又透露他有想同美国协商签署《改革中国币制及振兴中国实业》借款协定。”
    徐世昌的这句话,倒是让袁世凯心里一动,毕竟,早在晚清的时候,他就曾做了好几年的“借血强身”美梦,后来做了大总统,他的这些美梦,却又一次次的让位于现实,最后,直到派出远征军之后,方才实现一部分,而现在李子诚又旧事重提了,倒也不错。
    “要是果然如此,这到不失是一着妙棋,用外人的银子,办咱们中国的事情,这是终归还是好事。”
    币制改革需要钱,而现在能拿出钱的,也就只有美国了,若是美国能拿出钱来,到也圆了袁世凯“借血强身”的梦想,对此,袁世凯自然不可能反对。
    一见徐世昌垂首不语,袁世凯便知他对此事并不支持。他冷冷地收敛一下思绪,说:
    “这两件事情不要再谈它了,也不是一日二日、三言五语说得了的,以后,等李致远回来以后,再说吧。”
    说着,伸了一个懒腰,又打了一个哈欠。
    徐世昌明白这是“端茶送客”,便站起身,笑着对袁世凯说道:
    “慰庭,那您好好静养,改天我再来看您。”
    见徐世昌告退,袁世凯也勉强站起身来,说道:
    “菊人兄,你的事情多,就不必亲来了,我会让人告诉你病情的,没有多大事。”
    转脸又对儿子吩咐道:
    “克定,你去送送徐伯。”
    袁克定站起身,刚要退出送客,袁世凯又特意吩咐道:
    “克定,你徐伯会品茶,昨日湖南一位客人送来两厅黄竹白毫,说是茶中极品,我不知好坏,也无品茶兴致,你拿给徐伯吧,无事时,请你徐伯品品。”
    徐世昌连忙答谢道:
    “先谢谢大总统美意。再说,我对茶也是门外汉,能品此极品,也算有幸了。”
    在徐世昌离开书房后,袁世凯脸上笑容便消失了,那张稍显病态的脸上一时尽是无奈之色,甚至还有一些不满,最后又是一声长叹,接着又是摇头,似乎是在什么事情叹息不已。
    “这些人啊……”
    终了,那声叹还是发了出来……)
    p
第125章 应该如此
    南与北。
    似乎对于中国而言,从清末武昌军兴那天起,这南与北就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一直吸引着国人的注意力。
    从民国初年开始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再到南方“革命都督”对袁世凯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又至后来的“民二叛乱”的南北大打出手,可以说,对于中国而言,从进入民国之后,南与北的调和,一直占据着中国政治的主流。
    而经过近五年的努力,通过镇压“民二叛乱”的武力展示,又到行政上的强硬,勉强树立中央权威,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间,通过收复关税、签订新约等等一系列的收回国权运动的推动下,以及远征军的派出树立起了真正的“中央之威”之后。
    但正如历史上一样,几乎每一次,几乎就在人们看到希望的瞬间,阴云总是会一再的笼罩着这个国家——“刺李案”以及随后总理李乘军舰返回连云港的举动,终于还是把国人的视线投向了那个持续五年的命题。
    又一次南与北的问题。
    再一次南与北的纠葛。
    一时间“南与北”的问题,成了国人关注的中心。国人无不希望和平。太平日子,谁不高兴,盛世岁月,谁不期待。
    因此,即便是李致远到了连云港,可当人们看到他在连云港,只是视察实业。而袁世凯呢?在京城亦未动员军队,甚至就连同第三批远征军,亦在李致远身在连云港时,依然按计划派出了,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袁李政府”,似乎,对于李致远来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闭上眼睛,看到的是中国的未来。睁开眼睛,依还是中国的未来”。
    或许,这就是赤子之心!
    不容易质疑的赤子之心!
    原本的,在“刺李案”风起,公债市场大跌,国人欲行游说团前往连云、京城游说的人们,无不在最初的热情之后,慢慢的冷静了下来。对于袁世凯,或许有不少人会怀疑他,但是对于李致远,却鲜少有人会怀疑他。
    有时候,名声就是如此,对于外界来说。李致远的声誉是无可辩驳的,同样也是完美的,甚至几乎等同于圣人,事实上,这同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上对于“明君”的依赖和向往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上。伴随着旧王朝的覆灭与新王朝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圣人临世的“谣言”,当然,这与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不无关系,而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历史总是一再的告诉他们“开国三代为明君”,千百年来,习惯了被他人主宰命运的中国民众,总是喜欢将一切都交付于“明君”、“贤臣”,似乎那样的话,就会迎来太平盛世。
    历史就是如此,但是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对于中国的精英们是陌生的。对于中国的民众同样也是陌生的,对于很多百姓来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如何生活在“一个没有皇帝的时代”,没有了“皇帝”,没有了“明君”,那应该如何生活呢?
    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是“明君”吗?
    不,在满清遗老的眼中他是“威逼少君的奸臣”,在革命党精英的眼里,他又是“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在这种主流宣传之下,老百姓很难把“奸臣”、“大盗”视为“明君”,更何况,他亦非“君”。
    在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旧世界里,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诞生与兴起,总是会产生一些建国英雄,而且人们总是之所以想当然的把用神话色彩去点缀他们的功绩,似乎以此来证明“天命所归”四字。
    而对于中华民国,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而言,因为这个国家诞生之前,几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历史,至少是“符合共和精神”的历史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