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杂谈 >

第619章

杂谈-第619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笨擅还し蛳共隆R蛭诙堋昂⒆印币渤鱿至俗纯觥;槿嗽狈⑾种灰轿尴叩缈刂颇J剑饧蹷Q…7就会轻度仰起机头。机组人员修正了三次无效,填满了炸药的轰炸机反而剧烈抖动起来。无线电操作员侥幸跳伞逃生。但倒霉的驾驶员约翰&;#183;费舍尔上尉刚刚挣扎跳出机舱,飞机就触地爆炸了。大爆炸留下的弹坑至今仍保留在当地。
尽管出师不利,4日下午第二波攻击仍按照预定计划实施。引导机返回基地,接收两架新“孩子”。第二波攻击的目标是位于维泽耐和明莫埃斯克两地的发射阵地。攻击维泽耐的“孩子”首先遭遇到低空云层,因视野受到干扰,控制员忙中出错,输错了高度数据。轰炸机越过目标区后坠地爆炸。至于第二架“孩子”,没有材料提到它的下落,但它显然也没有击中目标。这天当地德军没有报告任何特殊情况。德军高炮部队声称击落了数架B…17,而且这些飞机飞行轨迹颇为古怪。坠机现场也非常奇特,弹坑硕大,却找不到机组人员的踪影,就连大块的残片都没有。尽管如此,德军压根没往特种武器上想。
8月6日,行动人员实施了第二次攻击行动。整个行动过程与首次攻击非常相似。控制机在4572米高空顺利完成了各种测试,此后轰炸机在接近法国海岸线之前,两架轰炸机相继失控坠海,原因不明。所幸两队机组人员均安全脱险。
至此,行动人员对双阿松制导系统算是彻底失却了信心,有消息称美国内已经研制出更可靠的卡斯托尔(Castor)制导系统。但换装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陆军第8航空队的制导攻击任务只得暂停了。 
⊙ 肯尼迪家庭的初亡者
陆航行动的停滞让海军看到了出风头的机会。8月12日17时52分,美海军VB…110中队所属的一架PB4Y…1(编号32271)起飞升空。不知是否是有意安排,参加此次绝密行动的名人还真不少。驾驶这架PB4Y…1的飞行员是美驻英大使肯尼迪的长子、日后肯尼迪总统的哥哥—— 
约瑟夫&;#183;肯尼迪中尉。他生于1915年7月28日,1942年完成飞行训练。此后他曾在波多黎各和中美洲等地执行相对轻松的飞艇巡逻任务。在本人强烈要求下,转飞B…24轰炸机并前往英国丹佛地区的敦克斯维尔基地参战。根据肯尼迪的参战纪录,他本已完成正常30次作战任务,但他竭力游说机组成员又多飞了10次战斗任务。这还不够,他又主动请战,要求参加中队绝密试验任务。他的副驾是1909年生的威尔福德&;#183;J&;#183;威利中尉。此公1933年就已加入海军,因精通电气技术被选入海军绝密武器试验计划。这也是他首次参加实战行动。
起飞一切正常,肯尼迪顺利地将轰炸机升至2000英尺指定高度。在萨福克…哈尔沃斯上空,行动机群开始编队。参加此次任务的还有2架PV…1控制机、1 架P…38照相机、4架第20战斗机大队的野马护航战斗机、1架B…17,美陆航第25轰炸机大队照相机中队所属的2架蚊式战斗机也临空观察整个行动过程。罗斯福总统之子埃略特&;#183;罗斯福上校就拿着他的照相机坐在蚊式战斗机中,准备纪录这一历史性时刻。海军方面之所以劳师动众的一个原因是这次攻击的目标是明莫埃斯克附近的V3超级大炮阵地。有传言称这门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超级大炮将直接轰击伦敦,因此盟军必须抢在它开火之前摧毁之。
机群离开哈尔沃斯后,威利按照预定指令将电路转为无线电控制。肯尼迪发出“抗荷服”(Zoot suit)电码,意思是自动驾驶仪器正常。接着威利发出“布洛克”(Block)电码,这说明机头电视摄像机开始工作。此后两名机组成员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跳伞逃生。
负责接应机组乘员的B…17轰炸机恰好在PB4Y…1上方保持观察。负责指挥现场行动的福洛斯特中校命令战机转向,准备接应跳伞人员。根据机组乘员的回忆,大家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机头部位的肯尼迪和前舱的威利。虽然此时负责接收肯尼迪这架轰炸机电视信号的主控制机无法收到清晰的图像,但丹姆雷恩中尉驾驶的备用控制机收到的图像不错。此时距离最终撞击目标还有40分钟,现场气氛并不紧张。
仅仅两分钟后,18时20分,机队飞临纽丁莱特伍德上空,空中忽然传来两声巨响。只见这架PB4Y…1在空中化为一团火球。轰炸机爆炸后的残片散落在长3英里、宽2英里的空场,中心地带3公里范围起火,纽丁莱特伍德森林数以百计大树被炸倒,距离爆点16英里处的建筑物都出现了破坏。所幸地面没有人员伤亡。但肯尼迪和威利的遗体根本无从寻找。调查人员认为意外爆炸的原因很可能是电气元件失灵,提前引爆连接****的MK9引信!肯尼迪中尉被追授海军十字勋章和航空奖章,但出于保密原因,海军部在致肯尼迪大使的信中对其子死亡的真实情况只字未提,整个行动直到1966年才解密,机组成员的姓名直到1970年才公布于众。
⊙ 短命的“蝙蝠”
BQ…7/8的相继失利令美军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两种所谓制导武器显然都有待改进。但任务不等人。无奈之下,美军决定试用GB…4型蝙蝠制导****。
GB…4属于美军研发的“滑翔****”系统制式装备。项目编号MX…108(后曾更名为MX…618),其基本构架是一枚2000磅AN…M66型常规****和一套滑翔构架,后者包括一副翼展3。66米的直翼和双联尾翼。该弹弹体下方装有一台AN/AXT…2电视摄像机和发射机(其研发者包括大名鼎鼎的现代电视之父——俄裔美国电气工程师弗拉基米尔&;#183;K&;#183;祖维斯基)。载机控制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发回的电视图像并发出无线电修正指令,理论命中误差60米。
GB…4电视制导****的最大问题也是表现不够稳定。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英国的试验,GB…4的表现都很不错。所以当8月13日,第338轰炸机大队的B…17G(编号42…40043)挂载两枚GB…4起飞时,大家都对行动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费斯菲尔德基地指挥官弗罗斯特上校亲自搭乘1架P…38现场观察。由于GB…4****威力有限,攻击的目标被选定法国勒阿佛尔港。谁曾想,控制机上从未出现过故障的电视接收机现在却无法提供清晰的图像。操作人员尽了全力,但两枚****均错过了目标,1枚落在了港口左侧,1枚越过了港口,偏差恰好都是1公里。一周后,美军再次使用GB…4轰炸位于拉帕利斯的U型潜艇基地。这次状况更多:第一枚刚刚投下,摄像机快门就卡了壳,操作人员再也没有收到这枚****的图像。第二枚则在空中翻滚不止,失去了控制。8月26日,携带GB…4的B…17飞临荷兰艾姆伊登,这一次,盟军预定轰炸的工厂上空浓云密布,行动被迫取消。这也是GB…4的最后一次实战行动。此后不久,整个GB…4研发计划即告中止。
⊙ 挥之不去的厄运
9月,位于加莱的V型导弹阵地已被占领。盟军高层决定让尚未取得任务战果的“阿弗洛狄特”行动把目标转向位于赫尔戈兰的德军大型U型潜艇基地。这个目标紧跟海岸线,无须深入内陆,防空炮火的威胁相对较小。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军方也对BQ…7/8进行了新的改进。两种机型都加装了FM系统,BQ…7换装了AN/ARW…1型接收机,控制飞机则换装了配套的AN/ARW…18信号发射机。考虑到海峡地区能见度差异较大,BQ…7上还加装了尤里卡/利贝卡导航系统和烟幕发生器,其机身上半部分也换成了更醒目的黄色涂色。
9月3日,美海军的BQ…8率先恢复行动。这一次,操作人员控制着“孩子”准确炸中了一个小岛,炸点周围1公里的建筑均遭破坏。此次行动唯一的不足就是操作员过于紧张,错将赫尔戈兰旁边的一个小岛当作了目标。9月11日,美陆航的一架BQ…7卡斯托尔改型也冲向了赫尔戈兰。卡斯托尔制导系统的确有很大的改进,但仅仅在抵达目标前10秒,一枚高射炮弹直接命中BQ…7,后者坠落在距离海岸200米处爆炸。三天后,行动小组攻击了赫明斯腾德特的炼油厂,但两架BQ…7卡斯托尔改型因恶劣天气原因均未能命中目标。
10月15日、30日,盟国再次对赫尔戈兰发动两波攻击。攻击的效果只能用混乱来形容。两架“孩子”坠海,一架误炸了当地居民区。还有一架则飞进了瑞典边界,坠毁在特罗尔黑坦一处农场,而它的机组成员则跳伞降落在了丹麦。
尽管没有任何战果,盟军高层似乎对行动仍存侥幸心理。10月27日,行动部队得到指令将攻击目标转向德国腹地的工业中心。12月5日,行动部队受命攻击赫尔福德,然而,这一路上都是云层浓密,接近杜默西时,云层出现缺口。机组人员决定就此下降高度,寻求机会目标。一架“孩子”在引导下炸中了海尔德拉夫城南郊,另一架坠落在一片空地。在现场盘旋的蚊式侦察机飞行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剧烈的冲撞竟然没有引爆这枚巨型****。消息传回指挥部,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些制导武器至今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是给德国人送过去一枚。蚊式侦察机立即接到指令务必用机枪引爆****。但飞行员没能完成这个任务。好在不久又传来消息说,几位靠近搜查的德军士兵触动了某个机关,轰炸机被引爆。
这种令人担心的事件很快又重演。1945年元旦,最后2架BQ…7在攻击奥登堡电站时均被高炮击中。其中1架坠落在奥登堡西南数英里处后爆炸。但另一架却坠落在城郊空地,没有爆炸,护航飞机在混乱中也没有注意到它。这一次,德国空军专家赶到了现场,拆走了机上无线电设备和遥控导航系统。
⊙ 黯然收场
尽管“阿弗洛狄特”行动的整体进展差强人意,但美军高层仍不准备就此罢手。11月,美陆军战略航空兵司令部建议将行动部队迁往欧洲大陆,以方便攻击德占区纵深目标,但这一要求遭到了英国战时内阁的强烈反对。丘吉尔首相亲自出面表示了担扰。英方认为,以这种武器的准头,在人口稠密的欧洲腹地实施攻击行动,恐怕很难避免重大人员伤亡。这既可能激怒德国对伦敦施加报复,更有可能为盟军带来政治上的麻烦。英美高层指挥部就此问题的争执一直僵持不下。1945年3月29日,罗斯福总统亲自给丘吉尔发来电报,要求恢复使用BQ…7,对鲁尔工业区实施特种轰炸。丘吉尔则继续用娴熟的政治套话婉拒。这种分歧一直持续到罗斯福去世也未见分晓,但此时大战的结果已无悬念。盟军已不再需要什么精确制导武器了,“阿弗洛狄特”行动随之也渐被遗忘。随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美军对所谓精确制导武器的兴趣就更低了。谁曾想,从越南战争中悄然重生的“灵巧****”到海湾战争的战斧巡航导弹,世人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常规制导武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或许正是因为在如今的精确打击行动中过于出彩,美军反而更不愿意谈及这段伤心往事。
摇控轰炸机战术数据
BQ…7BQ…8
机长22。78米20。22米
高5。82米5。46米
翼展31。64米33。53米
全重28600公斤29000公斤
飞行时速320公里/小时
升限11400米9100米
航程560公里3700 公里
发动机4台怀特R…4台帕拉特
1820…97型…惠特尼R…
1830…43型
单台功率1200马力1200马力
肯尼迪家族简介
1848年,有个叫帕特里克的爱尔兰人,因为当时席卷爱尔兰岛的饥荒,搭乘一条往来于大西洋两岸的货船,来到美国。他便是肯尼迪家族在美国的第一代先驱。他育有三女一子,男孩就叫帕特里克&;#183;约瑟夫。开酒吧的他帮助约翰&;#183;弗兰西斯&;#183;弗茨拉尔德,当上了马萨诸塞州议会的议员而积蓄了一大笔钱财。随后他又帮助儿子约瑟夫&;#183;帕特里克成为马萨诸塞州地区政府的银行监察官,后来又担任博立钢铁公司在昆西的造船厂厂长。1926年,他进军电影业,获利极丰,建立了肯尼迪家族“帝国”。他共生有四男五女,老大就是本文中的约瑟夫&;#183;肯尼迪中尉,其余三个儿子都步入政坛,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其中老二约翰先做参议员,后当总统,登上了美国政治的顶峰,在1963年被暗杀。老七罗伯特作过参议员,司法部长,在1968年参加总统竞选时遭到暗杀。最年轻的爱德华则是一名参议员。
如今罗伯特的11个孩子继承了肯尼迪家族的本色:爱出风头、爱运动、爱政治。老大凯瑟琳曾任马里兰州副州长,声望甚佳,但2002年竞选州长时失败。老二约瑟夫曾任参议员,后来致力于一个非营利组织,老三小罗伯特&;#183;肯尼迪颇具先父之风,曾表示有意竞选纽约州长。老八克里斯托弗目前正在经商,是家族中最会敛财的一个。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