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杂谈 >

第567章

杂谈-第567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3;内乱。
&;#183;领土争端。 最近几年来,中国在解决与俄罗斯、越南、印度和中亚国家的领土争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等国存在相互重叠的领土主张。过去,中国和上述一些国家之间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未来,如果领土争端升级,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还有可能突然爆发冲突,尤其是在勘探和开采资源方面的紧张关系升级时会发生冲突。
能直接得到有关中国战略材料的机会很少
直接弄到有关中国国家战略的材料很困难。要想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评估,对中国官方的战略性文件及各种白皮书进行分析,就必须对中国最近几年内所完成的战略任务和未来准备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考查。
中国的军事战略家这样定义国家战略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总体战略,它动用所有的国家力量”,实现政治目标,尤其是实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政治目标。正如他们定义的那样,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要维护整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持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在拥有竞争优势方面的平衡。
“综合国力”(CNP)和“战略结构”是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上述平衡的两个中心概念。综合国力是中国战略决策者评价中国与其他国家实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质量上的和数量上的评估方法,内容涵盖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政府内部效率、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等。“战略结构”大致相当于“实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直接解释其意义的词汇来。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势”指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向”,只有技巧娴熟的战略家才能领悟到它的真谛。相反地,也只有相对来说比较老道的对手才能领悟到“势”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资源需求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市场和自然资源(如铁和地下燃料等)的强烈需求将影响它的战略行为。然而整个2003年内,市场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进口,还不到中国全部进口额的60%。
目前,中国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煤的需求(大部分来自国内)将不断增加。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很快。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眼前,中国国内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从国外进口。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80%(平均每天消耗950万到1500万桶)。核能和天然气目前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一比例还会上升。到2010年,中国政府计划将天然气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类似地,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大约30座1000兆瓦的核电反应堆。
中国总理******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气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呼吁中国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方面,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造战略石油储备(SPR)。到2015年,北京计划按照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建立起可****整个国家90天需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后勤及交通网络的制约,这一计划也许是不现实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将对海外战略资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赖。这就是说,中国相信只有海路畅通才能****自己的能源需求。
对海外资源和能源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将对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及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亚各国、印尼、中东(包括伊朗)、俄罗斯、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交往中,力图与他们在能源供应方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在与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国家打交道时,也希望能够与这些国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本国船只顺利通过。北京政府认为,确保与上述国家的特殊关系,就能确保自己的能源渠道畅通,从而积极影响自己的防务战略。中国在建立蓝水舰队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军事存在,就是中国能源战略外交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不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其他领导人将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描述为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领导人要从事国家发展,他们就必须不断完善方法,保证整个中国拥有更为宽泛的安全环境,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威胁,把握机遇,这就可能推动中国政府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
24字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
这一战略经常为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中国高级官员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是这样。尽管该战略的部分地方近几年在中国安全机构内引起争议,但整体来看,该战略既提出了近期内不要心存国际野心,又提出了远期内建立中国强大国力的目标。
中国未来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国直接参与的台海战争等,将推动中国领导人把重建“战略力量结构”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前面。邓小平和***都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参战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快结束冲突,然后重新把国家资源用于发展综合国力上面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在和平时期,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将会把经济进步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已经确立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前使国民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到2049年前使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清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增强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是当务之急。此外,与“经济发展第一”的口号相比较,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寻求回避发展军力和增强实力这两方面的目标,或者至少最小化这方面的话题。
2003年5月,中国国家*******声称:“有必要建立一个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中国的现代化表明,中国正着手武器装备,力争打造能够综合民用与军事之用的武器设备。
中国军队是中国总体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经济成果。中国在最新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称,“军队在确保国家安全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近期目标看起来是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但中国军方的规划者正在审视台湾以外的战略目标。中国军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控制台湾,可以使解放军的海上防卫半径向前推进,也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影响地区海上运输线的能力。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温宗仁将军最近在一次采访中称,“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国打破国际势力对中国进行的海上安全围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突破了封锁,我们才谈得上中国的崛起。。。为快速崛起,中国未来必须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处”。
研析中国军事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军力的大幅提升,并不仅仅只针对台湾。尽管中国所有的短程弹道导弹都部署在台湾的对岸,但由于这些导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地区局势紧张时可以快速转移部署到相关地区。中国还在研发部署新型中程导弹,以提高到地区目标的打击能力。中国还在加强远程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以便对全球目标,包括美国进行打击。
同样,中国的海空军实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超出台湾海峡的地理范畴。中国空军已经掌握空中预警及控制技术,并有能力进行空中加油,这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进一步延伸至南中国海。中国海军采购先进驱逐舰及潜艇,表明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近海防御”策略,以保卫其海洋权益,包括领海利益、经济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线等。长期来看,中国军队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进行卫星侦察,可以使得中国确定并跟踪西太洋地区的外国军事目标。
中国军队还加强在中国领土及领海以外区域进行活动,最著名的则是中国“汉”级核潜航去年进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国海军首次进行环球远航,此后,中国继续派遣军舰环球航行,以掌握远洋作战能力。另外,中国还对参与全球维和行动表现出兴趣。中国目前在海外共派驻有1000名维和士兵,包括500名驻利比里亚军事观察员、230名驻刚果军事观察员及125名海地维和士兵。
中国目前没有受到来自其它国家的直接威胁。但中国仍在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中国军力发展的步伐及领域,破坏了地区军事力量平衡。中国军队现代化,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台湾以外的亚洲地区遂行作战,对该区的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通过从其它国家大量采购先进武器及装备,中国军队的硬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国称其长期战略政治目标是发展综合国力,确保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使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分歧、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无核区等。
但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仍然显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于宣称对争议区域拥有主权,中国与其邻国,如印度、日本、菲律宾、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越南等,都出现了争端及危机。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会使用武力或实行军事高压政策。 
很明显,中国领导人将军事实力视作实现国家战略及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中国如何利用军事实力来达成目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军事手段或非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却显得并不清晰。
中国没有发表与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相对应的公开文献。因此,一些观察人士对中国核心领导层如何使用军事手段没有任何直观认识。通过对大量权威资料、讲话及著作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一直使用“积极防御”这个词来描述其军事战略。“积极防御”是一种防御性军事战略,其涵义是,中国不会首先挑起战争或发动侵略战争,只有在受到袭击、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及领土完整被破坏的情况,才会使用军事手段。
但是,中国对主权受到侵略或敌方首先挑起战争的界定,却显得非常模糊。比如,当触及诸如台湾等国家核心利益问题时,中国也会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但仍然将这种打击归为“战略防御”。1979年,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即是如此。因此,“积极防御”本身并不能表明中国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使用武力。一旦北京断定敌方将发动战争,“积极防御”的某些特征也就变成了进攻。中国2000年出版的《战争研究》对此解释道:
“在军事斗争中,战略指导方针是积极防御,但是,积极防御的重点仍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只有这样,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在面对安全威胁时,“积极防御”要求做出防御的姿态。中国军队致力营造安全的周边环境,阻止对手做出有碍中国国家利益行为。在1979年的中越冲突中,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决定“给河内一个教训”,于是采取惩罚性军事行动。1995年至1996年,中国大陆为了对台湾施加压力,决定在台海发射导弹。
评估表明,中国准确使用有限军事手段的能力正在提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方的战略学家已经开始在专业刊物上讨论如何利用有限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标。中国军力实力的发展,为其有限使用军事手段提供了选择。在中国的军事学说中,这一策略被称为军队的“非作战应用”,即利用军队施加政治压力,但本身并不发动战争。
军事战略的欺骗迷惑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军方开始兴起学习古代军事著作的****。许多军事院校开设了谋略学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战争而总结出来的。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曾有成功欺骗迷惑对手的记录。通过在战略及战术等方面的使用欺骗迷惑手段,中国出奇不意地参加朝鲜战争,让美国感到十分意外。同样的,当初印度、前苏联、越南及许多国际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