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杂谈 >

第278章

杂谈-第278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00亿,60枚“阿格尼”将花费政府120亿,40枚“普里特维”32亿。他对弹头等数字进行了调整,得出了今后10年印度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总费用为4500亿卢比。
科技作家拉曼桑德兰估计未来10年实现核武器化的费用只有500亿卢比。他的设想是:60颗弹头30亿;20枚“阿格尼”每枚2亿,合计40亿;20枚“普里特维”每枚4千万,合计8亿;一个苏…30改进型中队20亿;一套指挥控制和计算机系统100亿;由三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监视系统140亿。
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总数差距很大,但是最近的评估中投掷系统的单价却差得不多。由此看出,“普里特维”的单价是8千万卢比;“阿格尼”的费用在2亿到2。2亿之间;洲际弹道导弹研制出来之后的费用可能在每枚4~5亿;三位一体空中部分,具备核能力的苏—30MKI每架15亿,其装备的带核弹头的空对地导弹每枚2。5亿。战略三位一体最为昂贵的投掷系统是海基部分,每艘潜艇价值400亿卢比,装备这些潜艇的潜射弹道导弹每枚价值5亿。
分析意见
依据可以得到的材料从经济角度分析有核国家,可以得出以下粗略认识:
核武器的制造、维持和更新出奇的昂贵。无论相关国家的经济能力如何,各国的行为都十分一致,都在不影响威慑能力的前提下努力削减核费用。冷战时期为“大规模报复”而保持庞大核武库的传统思维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所有核国家采取了保持规模较小、合理够用、技术更先进的核武库的做法。
在这方面,多数有核国家将重点转向了三位一体中生存能力更强的形式,从保持传统的三位一体转向两位一体或者单一支柱,法国和英国就是明显的例子。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出于经济考虑,以及在后冷战时期威胁感降低(改变)的情况下减少核费用。
上述数字只要匆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海基力量的建造和维持最昂贵而且技术上最困难。地基导弹部分最经济,空基平台相差不多。尽管如此,各有核国家仍主要依赖海基力量或两位一体,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确保第二次打击力量的生存能力,二是隐身因素。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茫茫大海里的水下潜艇极难被追踪,现在这一代的卫星和深海声学系统很难在大海中有效地追踪它们
第259章法国cr39伞兵步枪
           法国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深重,战后疲敝,主要精力用于重整荒废的国土,忘掉一战中令人苦楚的兵器旧式化问题。天下虽平,忘战必危。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军在战争中依然装备旧式兵器,不久在德军“闪电战” 打击下而战败投降。 
其实,法国在一战后也曾研制出一些性能优良的兵器作制式,如本文介绍的这支M1936 CR39步枪。该枪为伞降部队制式武器,但未大量生产,二战中也未投入战场,成为虚幻的制式兵器。法国的教训值得各国引以为鉴。 
下面让我们走近这支步枪,细查究竟。 
历史背景 
一战中,飞机作为兵器被用于侦察和空中战斗。战后,各国都认识到军用飞机的用途,开始研究新的作战方法。陆军重视的战法是伞降部队的运用,因为步兵的行进速度慢,当遭到敌人抵抗,或有河流和山岳阻挡时,就难以行进。而乘坐飞机行进,则可逾越自然障碍、飞越敌阵地,利用降落伞在需要的地点降落,与敌开战。因此,对陆军来说,伞降部队机动性强,作战更为灵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各国探讨伞降部队的作用,并相继建立伞降部队。其中苏联和德国最热衷研究和建立伞降部队。他们认为,伞降部队应由小型飞机输送,降落伞的质量必须减轻,伞降部队的兵器必须与一般步兵部队的不同。当时普遍认为,具有较大压制火力的半自动步枪是伞降部队的最佳兵器,但当时的半自动步枪长而重,可靠性也差。所以各国更倾向于将可靠性有保障的非自动步枪进行改造,用作伞降部队兵器。 
法国当时以德国为假想敌,鉴于德国的情况,也于 1930年代开始建立伞降部队。
法国圣&;#183;艾蒂安兵工厂(MAS)以其新研制的M1936 7。5mm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为基础进行改造,1939年制成折叠枪托步枪,用作伞降部队制式步枪,制式名称为M1936 CR39 7。5mm步枪。该枪定型后的第二年即1940年,德军开始进攻法国,不久法军败退,所以该枪仅生产极少量。在与德军交战的短时间内,法军伞降部队尚未投入战场,因而 M1936 CR39步枪也没能在战场露面。
该枪使用的最活跃时期,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的。战后装备M1936 CR39步枪的法国伞降部队参与镇压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和越南人民的反抗。该枪还曾提供给驻法兰西的外国军队。 
结构剖视 
M1936 CR39步枪以法国制式M1936步枪为基础改造而成。该枪继承过去军用勒贝尔M1886 8mm弹仓步枪的特点,金属制的机匣外露,便于在机匣后端安装新设计的枪托;配装独特的向前弯曲的拉机柄,使拉动枪机操作容易。此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枪托该枪的枪托颇为独到。其采用铝材整体铸造成型,具有质量轻、牢固、晃动小、可提高射击稳定性的优点,但整体型金属枪托几乎不吸收射击时的后坐能量,强烈的后坐直接传递到射手肩上。枪托内部中空,便于从下方越过扳机护圈向前折叠,并紧贴于下护木。托伸时,枪托前端的锁定钩与机匣后端啮合,将枪托固定;折叠枪托前需将枪托左侧的锁定杆向上方推,使锁定钩解脱。枪托内还设有安装枪背带的回转轴。该枪托折后全长645mm,约为托伸时的3/5,伞降时可将枪贴身携带,落地无损坏危险。 
枪背带枪背带的设计也很有趣,其一端装在护木前方套箍下面,另一端装在枪托内的回转轴上,枪托折叠,背带就像卷尺似地卷在回转轴上,使背带完全藏在枪托内,携行时不会被外物挂住。
供弹具该枪配用容弹量5发的弹仓。装填枪弹时,将装有5发枪弹的弹夹插在机匣后方的槽内,再用手指将枪弹推入弹仓。 
枪管该枪配用与M1936步枪相同的枪管,口径7。5mm,枪管长570mm。膛线4条,左旋。 
瞄准装置该枪采用由叶片状准星和弧形表尺组成的机械瞄具。为了防止叶片准星变形和受损,设有准星护圈。表尺射程1200m,可移动照门调整射击距离。 
刺刀采用法国传统的细长状刺刀,刀身为四棱形。平时刺刀刀身向内收藏在下护木的管筒中,刀柄露在外面。使用时推刺刀刀柄处的制动钮,从管筒内抽出刺刀,再将刺刀刀柄****管筒,刺刀便装上了。 
使用枪弹该枪使用1929年被法军选作制式的7。5&;#215;54mm步枪弹。该弹弹头为尖头、平底、铅心、被甲结构,弹壳为瓶形,无凸缘,全弹质量23。5g,初速823m/s。 
铭文该枪机匣的左侧面刻有生产厂家名称“MAS”、型号“Mle1936 CR39”和枪号。
第260章罗马内战
           罗马内战是公元前1世纪40—前30年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动者是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前三头”和“后三头”。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183;克劳狄王朝,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 
机,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它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 
公元前60年,步入政坛的三位新生实力派人物恺撒、克拉苏斯和庞培组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斯在与安息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显。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写成《高卢战记》一书在罗马广为散发,向公民宣传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强大的实力,有久经征战的10个军团在他麾下,更有在高卢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供他在罗马网罗党羽、收买群众。这样的形势使庞培同元老院的联合更为紧密,他们把打击目标集中在恺撒及其党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庞培作出决定,恺撒应在第二任高卢总督期满时(前49年3月)交出兵权,解职回国。这等于公开宣布了“三头同盟”的决裂。恺撒回信要求庞培也放弃兵权,否则决不服从,并不惜兵戎相见。元老院视此信为战书,立即在前49年元旦决定恺撒应立即卸任。恺撒派的保民官安东尼等对此行使否决权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恺撒在山南高卢(北意大利)的军营,罗马内战一触即发。元老院马上宣布恺撒为公敌,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授命庞培召集军队保卫罗马,不久内战正式开始。 
恺撒听安东尼等汇报情况后,不顾只有1个军团留在身边的险境,毅然出击,于公元前49年1月率军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省的交界线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罗马。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关键、当机立断、迅猛出击的军事行动,“越过卢比孔”遂成形容当机立断、义无返顾行动的典故。 
庞培估计,一经宣战,双方集结部队尚需时日,因此对恺撒跨越卢比孔的闪电行动毫无戒备。恺撒进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贵族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仓皇逃往希腊。攻占罗马后,恺撒决定歼灭庞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7个军团),以保障后方安全和掌握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进军西班牙,失去首领的庞培军团未作认真抵抗即缴械投降,恺撒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准备决战,凯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他的军队猛增至18个军团,而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但是拥有东方广大地盘的庞培在兵员数量和军需储备上仍居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公元前49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开始东征。但他的另一支远征军(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由于敌人控制海面未能按时登陆,直到公元前48年春才同恺撒会合。遗憾的是,庞培贻误战机,未能各个歼灭恺撒军队。部队会合后,恺撒把庞培的几个军团围困在第拉希(今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的筑垒兵营里。但历时3个月的围困并未成功,只好撤到色萨利。庞培见敌退去,立即率军追击,双方于公元前48年8月在法塞拉斯进行了一场决战。恺撒以伏兵3000突然猛击庞培的精锐骑兵,导致敌左翼溃散,而庞培督师不力,未能及时巩固中军组织反击,终于一败涂地。庞培兵败逃往埃及,不久被人杀死。庞培死后3天,恺撒追击庞培军团在埃及登陆。他卷入了埃及内讧,打败了托勒密国王的部队,立克列奥帕特拉王后为国王。小亚的米特拉达蒂之子叛乱,恺撒驰援其地立奏凯歌。历史上留下了他那句“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的名言。公元前46年,恺撒再次在非洲登陆,并在塔普苏斯城附近击溃贵族派军队。接着他又挥师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的孟达一战中击败庞培两个儿子的部队,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