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216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216章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锣密鼓十数天,无疑是他这一辈子当中最为忙碌而紧张地时日。
    这天上午,他早早地披挂整齐,站在西罗城的内城墙上,观看着手下兵士的操练。这时,一个参将上来禀报道:“大帅,最先一批粮秣辎重,已经到达,正在运往山海城中地路上。”
    “全部运完,最快需要几日?”吴三桂两眼依然盯着城下士兵们精神抖擞的演练,用毫无情绪的声调问道。
    参将回答:“预计需得十六日才能彻底运送完毕。”
    吴三桂的神色渐渐凝重起来,他自言自语道:“今天已经是四月十二日了……”到了这里,就顿住,没了尾音。
    自从他三月底在永平城郊突然与李自成决裂,径直赶回山海关重新占据三城之后,就开始积极地筹备粮草物资,以备御敌。而今从宁远觉华岛经海上运来的大批粮秣辎重,只有一小部分运入山海城中,大部分仍在一百余艘海船上,停泊于姜女庙海边。姜女庙在山海关之东,相距十三里。而现在正值仲春,海面风多,海船都泊于紧靠海岸可以避风之处,容易被敌军出奇兵焚毁。倘若李自成那边果然有能人,看出这一点并且付诸实施的话,即使吴三桂的数万关宁兵再如何强悍,也必将军心大乱,人无斗志,崩溃之日不远,这是吴三桂最为担心的地方。
    最让人忧心的是,虽然能够预见到重大的危险,却有心无力,苦于无法避免。吴三桂现在只能祈祷着李自成那边没人能够看透他的这个致命之处,才能保得一时无恙。他现在在等一个消息,如果这个消息迟迟不来的话,那么无疑就等于把他逼上了绝路,不得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了。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逐渐清晰,一名传信兵卒气喘吁吁地通过台阶跑上了城垛口,面对吴三桂的背后单膝跪地,两手高高地举着一封漆了火印的书信,“大帅,盛京方向的信已经来了!”
    吴三桂闻听之后,竟然不经意间身上一个战栗,并非骇然,而是期望已极的消息终于来临时的巨大喜悦和亢奋。他猛然转身,一把将书信取过,只几下就撕扯开来,抽出里面的信件,从上至下地迅速浏览起来。
    这封信是他在盛京的满清朝廷为官的兄长吴三凤写来的,上面道:“摄政王已确定于四月初九日统帅大军开拔,届时满、蒙、汉、朝共计十四万兵马,携带红夷大炮百门,向西协隘口进军,预计不出四月二十日即可越过长城进入关内。吾弟何去何从,宜早做决断,兄翘首以盼!”最后落款是四月初六日。
    吴三桂知道从盛京到山海关,快马加鞭,六日到达已经是极限了,这封信也正是以这个速度送抵的。直到最后几日多尔衮方才向群臣公布出兵日期,由此可见其策谋部署,的确严密万分,这也着实让吴三桂几乎焦急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心头的悬着的一块巨石终于落了地,吴三桂禁不住大喜过望,然而在众多下属面前,一位主帅应该保持他应有的威严,不可以轻易流露欣喜若狂的情绪。
    望着城下盔甲鲜明,勇悍无匹的士兵们,他们所携带的巨大杀气,即便是操演当中,亦然显露无遗。这五万精兵,全部都是深受他父子恩惠,倾尽巨赀将养出来的忠心属下,可以为他吴三桂出生入死,也不皱一下眉头。
    “我兵如何,可杀李贼否?”吴三桂一脸自信的笑意,声音虽然不高不低,却着实充满了豪情霸气。
    身后所有的将领一齐慷慨激昂,语气坚定地回答道:“我等必不辱使命,誓杀李贼!”
    这高亢的呼声立即引起了城下将士的响应,在各个将佐的带领下,成千上万的青壮汉子们,齐刷刷地举起兵器,高声呐喊,一时间气势磅礴:
    “誓杀李贼!誓杀李贼!……”
    第六卷 日出雄关 第三十七节 汉奸之路
     更新时间:2008…10…2 1:45:48 本章字数:4785
    西罗城阅兵完毕之后,吴三桂在众多亲兵的护卫下,返回山海卫,一路上但见不少牛马车辆,百姓们肩扛手推,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大批粮食向山海卫的方向而去。有眼尖的百姓从吴三桂的衣饰装扮上大致地猜出了他的身份,于是纷纷投之以好奇和敬仰的目光,“平西伯,是平西伯啊!”
    “吴大帅的相貌生得可真是威风啊!”
    “是啊是啊,吴大帅可是大明的忠臣,他要替君父报仇,把那些贼寇们统统剿灭,收复燕京,重兴大明呢,可真了不起哪!”
    ……
    甚至已经有不少百姓对吴三桂下跪叩拜,简直把他当成了救世主一般。吴三桂见状,连忙在马上向百姓们拱手致意,接着又慷慨地发表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这才在众民景仰的注目礼下策马而过。
    看到自己如此受百姓拥戴,起码在顺民心这一点上,他就已经远远胜过了目光短浅,思想麻痹的李自成。因此,吴三桂心中不由窃喜,看来这数日来的舆论散布,确实大大地收到了成效。
    这十数日来,面对大顺朝廷作为一个政策在推行的“追赃助饷”和“夹”活动,还有大顺军中一部分害群之马的烧杀**行为,不少京城官员和家属、商户、百姓陆续开始逃亡,以至于李自成赶忙采取了连坐制度,一人逃走,十户连坐。于是相当部分在京的明降官和士绅。甚至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感到失望甚至抱有了敌意。
    即便如此,也不能有效地遏制京城官民们私下子携家带口,潜逃出城地趋势。随着逐渐逃入永平,榆林,遵化还有山海关等地的明朝官民们越来越多,他们所带来的消息,很快散播遍了整个冀北地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贼寇们的恶行。
    燕京城里发生的这些情况和大顺政权的所作做为。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朝廷产生了巨大的敌意,并且导致他们认为大顺政权不具备真正统治天下地能力。于是,山海关一带不少士绅商户知道双方决裂后,对吴三桂部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大力支持,纷纷出钱出人出物,输助粮饷七千八百五十余两,战马一百二十余匹。吴三桂又从当地百姓中新募集到数千军士。自古燕赵之地盛产豪杰勇士,因此这些新兵绝非乌合之众,个个都是强壮悍勇之辈。
    而眼下这一路上运送粮食地百姓们,大多是由当地士绅们派遣过来送粮食给吴三桂守城官兵们充作军饷地,也难怪吴三桂格外神清气爽,心中暗暗得意了。
    回到山海卫的官衙之后,吴三桂屏退所有无关人员,单单留下了他的心腹亲信。官居副将的杨辅。因为有一件大事已经迫在眉睫了。他必须要尽快找个足智多谋的幕僚商议之后,准备妥当才好,而杨辅则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子玉。你看看这封信。”吴三桂没有多说废话,直接将先前在西罗城上接到的那封书信递给杨辅阅看。
    杨辅仔细地将信看完之后,抬起头来,用目光询问着这位军门的意思,没有得到暗示之前,他还不敢轻易说出自己想说地话。
    吴三桂当然明白杨辅的顾忌,于是颇为开明地说道:“子玉有何建议,但言无妨,我也是自己感到委决难下,因此才找你过来商议的。”
    杨辅看到吴三桂这样的态度,心中有数了,于是将自己心中的实话说了出来,“那就斗胆了,依在下看来,如今我军前遇狼,后有虎,进退两难,倘若不早作决断,则一而倚仗的话,那么覆灭之日就不远了。”
    “是啊,”吴三桂慨叹一声,“我前几日给李贼的使臣下达了最后通,估计这一两日,已经接到消息的李贼必然正在紧锣密鼓地与群臣商议出兵之事。如果我地预算没有错,贼寇出兵之日,应该就在明后天,即可见分晓。”
    杨辅是吴三桂地下属,然而已经跟随吴三桂多年,两人的私交已经远远超过了上司与部下的关系,到了可以推心置腹,密议大事地地步,因此他干脆直截了当地摆明了当前的形势:
    “如今摆在大帅面前的路,一共有三条。其一,大帅率领五万部下与李贼血战到底,为已经覆灭的大明壮烈殉国。”说到这里,杨辅微微一笑,话音一转道:“不过大帅此前已经归降过了大顺,所以现在即使死了也只是为报私仇而死,恐怕将来在史书上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光彩形象记载下来,这种送命的方式可真不值得。”
    吴三桂点了点头,喟然道:“你说得没错,如果死后连个忠烈之名都捞不到,那可死得太冤枉太不划算了。再说,这样一来我父母家小也必然为李贼所杀,那么我连孝道都被毁了,可就实实在在地成了个不忠不孝之徒了。”
    杨辅知道他的这位上司是绝对不愿意与贼寇们来个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否则他就不会回到山海关,而是直接杀奔京师与贼寇决一死战了。他很清楚吴三桂的为人和处世态度,吴三桂要留着自己的性命,保存着自己的实力,将来好建立更大的功勋,赢得更高的荣华富贵,怎么可能轻易捐躯呢?
    于是杨辅继续说道:“其二,再次归顺李自成,唾面自干,眼睁睁地看着刘宗敏等辈携着邢夫人,日日夜夜花天酒地,而只得委曲求全,仰仗着这些大顺权贵们的鼻息芶活下去。”
    听到这里,尤其又提到了陈圆圆,吴三桂不由得火从心头起。怒气再次涌了上来,他猛地一拍桌案,恨声道:“刘贼欺我太甚!倘若如此,传将出去,人人都道我吴三桂忘却君父之仇而厚颜事敌,主动献上妻妾邀宠,还恬不知耻地为贼寇效力,岂不是天下最为卑鄙猥琐之徒?”
    “大帅息怒。且先听在下将话说完。”杨辅不紧不慢地替吴三桂一一剖析眼下的局势。接着又将投降李自成地另一弊处指了出来:“如果大帅为保全身家性命。果真的又一次归顺了贼寇,只恐怕马上就要和前来攻打燕京的大清军队来上一场龙争虎斗,惨烈厮杀。这样的话,后世史家必然会说评价大帅此举是为了顾全了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得失、忍辱负重、保全了汉人的江山——即便那坐江山的是一群
    却也远胜过东虏鞑子的鸠占鹊巢。”
    吴三桂冷笑一声:“哼,那李贼当然算盘打得极好。我一旦归顺,不过就是封我一个侯爵的虚名,借此笼络,派我去抵挡满清地八旗大军。我在山海关出生入死,他却在燕京城作壁上观,白白叫咱们关宁将士充当了炮灰!这样地蠢事,我怎么可能去做?”
    杨辅看到差不多了,于是将最关键地一条。也就是吴三桂所期待的那一条抛了出来。“这前两条,当然万万不可取。那么大帅眼前,也只有最后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向满清‘借兵’!”
    这条路是这十数日来吴三桂已经不记得反复掂量过多少遍,思虑踌躇过多少次的了,然而真正从杨辅口中说出来之后,却如同雷霆震耳,令他竟是禁不住心头一颤。
    虽然是最为有利和可行之策,然而吴三桂毕竟从小深受儒家学说教诲熏陶,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之道,不能不说是位前明忠臣。他守卫辽东诸城,驻守宁远近六载,无不是兢兢业业,枕戈待旦,多少次阻清军于坚城之下;哪怕是到了后来困守孤城,连续十四个月接不到朝廷的一文军饷,他也照旧坚持下来。甚至将清廷数次送来的劝降信统统撕碎,大骂使者拒绝投降。
    而今他竟然不得不走上这条求助于满清这个多年宿敌的道路,怎能不格外痛心无奈?然而现在大明已亡,他已无效忠之主,譬如无根之树,漂浮之萍,除此一途,他已经别无选择。
    杨辅从吴三桂眼神中看得出来那瞬间的消沉和阴郁,这位平西伯地确正处于艰难的抉择当中,说实话,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不是到了后路已绝,面临万丈深渊的地步,又怎么会去做求助于昔日敌人,又是外族的虎狼之辈呢?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样一来,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却会不会终成引狼入室之祸呢?
    吴三桂定定地看了这位得力下属一阵,缓缓道:“子玉,你有何苦与我一道背负引狼入室,做汉室罪人的骂名呢?往昔曹孟德率雄兵数十万欲下吴地,鲁肃曾向孙权谏言:‘臣等降曹,尚有牛车可乘,官职可委,不失州郡之守,而主公则置之何所?’当今形势,也大致等同。我投降大顺,被众人耻笑乃是情理之中;而你们则照样可封官任职,安享富贵,又何必如此费心为我筹谋,于我一道担负将来骂名?”
    杨辅看得出来,吴三桂此言并非全然出于试探之意,而是由衷地出自肺腑,于是他也郑重地回答道:“大帅,在下跟随您多年,深受恩惠,怎能顾及一己之私,而不为大帅谋划?而今看来,我军若是归附大顺,必然会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