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后唐 >

第113章

后唐-第113章

小说: 后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瑞没想到杜甫竟然也会反对自己这个白话文运动。杜甫,同样是儒学大师,虽然他赞同白话文教学,但是杜甫却不赞同柴瑞这种大肆推广白话文的作法。在杜甫看来。这是让下里巴人的方式去取代阳春白雪。
    ,
第二百二十一章 白话文
    杜存认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非常错误的事情。()这样下去。饱读诗书的人和没读多少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而且白话文,非常不利于诗歌的发展。长此以往下去,怕是连打油诗都没人会做了。
    这是文学的到退。
    杜甫坚决的反对柴瑞大肆的推广白话文。甚至连论语那些四书五经都要泽成白话文教学。那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也让论语变味了。论语的内涵。翻泽成白话文之后又怎么会有?而且每个人读论语的感受都不一样。
    柴瑞没想到推广白话文的阻力非常的大。想要说服杜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倒是李白却不怎么反对,但也没表示赞同。
    没有支持的人,如何推广下去。
    而且王昌龄。本参等大文豪带着不少的士子学子堵在柴瑞的节度使府外。
    靠,游行示威兄…
    看着外面那黑压压的人头。柴瑞心理不由的一惊。怎么会如此多的人堵在自己的门口。不过就是推广下白话文而已。殊不知柴瑞此举是动摇了传统教育的基础。这些人思维早就被传统教育所禁锢,怎么可能会接受柴瑞的离经叛道。
    难道真的是众叛亲离?
    不会如此悲惨吧?
    柴瑞看着外面那一群群人。真有和想揍人的冲动。这些人怎么就那么冥顽不灵呢?顽固的抱着大部分都听不懂的文言文就很牛逼吗?
    不过这些人也不敢随便冲进节度使府,他们只是希望柴瑞收回推广白话文的决定,没想过要拿柴瑞怎么样。
    阻力越是巨大,柴瑞就越是下定决心要好好的整顿下文言文。白话文的推广是势在必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只适合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早已经脱节。绝大部分百姓根本就不明白那些之乎者也。在日常交流当中,那些文言文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可是这些儒生似乎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就连新式学堂里的学生也有不少人在游行示威的队伍当中。
    而这些人似乎以王昌龄为首。
    柴瑞只好把王昌龄和杜甫请入府中,柴瑞希望劝服这二位能够接受白话文。
    可是这两个人进入节度使府只后,就一言不发。
    想当哑巴?以为不发言就可以安然无事吗?
    没那么容易。
    柴瑞看着这两个文豪,两个一言不发的文豪,心理默默的想着。不说话,想无声的抗议?
    想逼柴瑞放弃,那是不可能的。
    柴瑞已经下定决心推广。实在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强制推广。虽然这样后果非常严重,但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而且百年只后,肯定已经被推广开来。到时候早就忘记了柴瑞的蛮横。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柴瑞还是不希望如此。因为强制推广。必定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恶果。说不定自己在历史上就会成为“焚书坑儒”一般的典型。
    “二位先生,请坐。”
    杜甫和王昌龄才缓缓的坐下,不过还是一言不发。
    而此时杜甫又对着杜甫和王昌龄说:“你们现在不说话,难道你们以后都不说话吗?要知道你们可说的都是白话文啊。”
    杜甫和王昌龄假装没听见。而端起茶杯,慢慢的品茶。
    柴瑞有继续说:“其实,你们都知道,白话文的重要性。因为没人可以不用。除非那个人不和其他人交流。你们说对不对。”
    杜甫微微的手指一颤,柴瑞所说的话,其实杜甫也考虑过。不过就算没有推广白话夹,千百年来。还不是相安无事。
    柴瑞也端起一杯茶,没喝,就倒了出去。
    杜甫和王昌龄看了看柴瑞。这个柴瑞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而后柴瑞又往茶杯里倒入一杯凉茶一饮而尽,然后慢慢的对着杜甫、王昌龄说:“文言文就好比一道好茶,而且还是刚刚泡好的好茶,可是我现在非常的渴,而我把文言文倒掉,再换上一杯凉茶,正好可以解决我口渴的问题。而现在,口渴的是社会,白话文正是那一杯凉茶。”
    “此话怎讲?”杜甫还是开口说话。
    柴瑞这才拿出那份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文化调查报告给杜甫看。可是这些简体字杜甫却不认识。柴瑞这才拿笔用繁体字照抄了一些递给杜甫看。
    “你给我看这些干什么?”
    “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每一样都可以改变人的生活。”
    “你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就是从这里来的?”杜甫问道。
    柴瑞点了点头,又对着杜甫说:“你说记载这些东西,是用白话文好。还是用文言文好?”
    “当然是白话文。”杜甫随口就说了出来。而当杜甫网一说出口。杜甫就知道自己已经中计了,柴瑞已经起码说服自己一半了。
    看到杜甫已经松口,柴瑞微微一笑。        这说明不是没有机会。柴瑞还真怕杜甫和王昌龄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既然肯说话,就表示已经接受了推广白话文。
    “没错,的确是白话文。这样让后人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制造,这样才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再说文言文,谁都知道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是现在呢?谁知道地动仪如何制造,难道就凭史书上那百来字吗?怕只是制造出一咋。外壳而已。可是这又怎么能知道地震的方位。”
    “我承认你说的没错,文言文的确有很多地方不如白话文。这些技艺的确不适合用文言文来记载。但是文言文,乃艺术的最高形式。多少年来有多少文人写下让人惊艳的文章。可是白话文呢?”
    柴瑞马上就说:“我相信白话文一样可以有令人无法忘记的文章。只是前人从来没有写过,可是谁有能保证,后人没有能够让白话文同样散发文艺的光彩。杜先生,王先生。我知道二位都死当世名士,我知道二个在文言文上的造诣也是让人难以企及。可是二人有没有想过。白话文同样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这
    无论是杜甫和王昌龄都没有想过,二人只是一味的认为白话文不该登上大雅之堂,还真没有想过白话文有如何效果。,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凶叭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学改良运动
    口杜甫和王昌龄慢慢的沉思安思考,而不再是味的反川旧,柴瑞终于可以松了口气。()门外的那些人都以杜甫和王昌龄马首是瞻。
    只要这两个人不再反对。推广白话文起码是扫除了两个最大的障碍。
    而且柴瑞的话,句句在理,让杜甫、王昌龄想反驳也没有机会。
    思索了片刻之后,杜甫对着柴瑞说:“推广白话文,可以。不过绝对不能放弃文言文,如果天下没有多少人会用文言文,我想再现古文风采的日子将是遥遥无期。”
    杜甫的担忧不是没有到底。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全中国十三亿人当中,有多少人还会用文言文写诗作赋。怕已经没有多少人。不能说只是教育的问题,而且文言文真的早已经不符合潮流,那些生涩的语气已经被社会摒弃。        当然教育的轻视也让文言文加速的被人所遗忘。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像古人那样的出口成章,举手投足之间就诗赋已成。
    “好的,我答应你,文言文是新式学堂的必修课程之一。”
    杜甫略微有些机心,但还是和王昌龄一头。杜甫和王昌龄已然同意推广白话文,门外的那些学子嘟嘟嚷嚷了几句之后,也纷纷的散去。没有了主心骨,自然烟消云散。
    当得到了杜甫和王昌龄的支持之后,柴瑞马上就开始推广白话文。而那些论语,中庸,史记柴瑞都要求统统的翻泽成白话,这样才好让大众接受。为了缓和那些儒生学子的反抗情形,柴瑞也改变了“白话文运动”的名字,而采用“文学改良运动”
    省时间、免枉读、便幼学、殿思想、便贫民。
    文学改良运动轰轰烈烈的在益州开展。
    而不少人其实是阳奉阴违。而柴瑞一点也不介意。因为白话文,是大众化的文体。当开始推广之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不久,一些聪明的学子慢慢的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新青年》报社每天都会受到不少的投稿。柴瑞完全可以从这里面选出一些用于《新青年》报刊当中。
    李催的美文,不时的用些文言文的语调,更增添不少美感。
    刘德凯的小故事,每天一篇,也是非常的生动。
    等等,不少学子开始接受了白话文。
    而且他们在使用之后更加发现,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才能。
    毫无束缚……
    天马行空,”
    不讲语法,不论结构”,
    让人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也正是从文言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少长篇故事已经在新青年上连载?
    此时,《新青年》一扫当初的额废,而一跃成为充满朝气的报刊。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投稿。完全是因为柴瑞采用了一些现代报社的做法。投稿过来,一经采用,立即付出不少报
    不少文人家境不好,给人写写家书之类的勉强糊口。而柴瑞的《新青年》却给了他们一丝希望。当投稿失败几次之后。这些人马上发现了柴瑞的胃口。一些新奇的故事更容易被采纳,另外时事评论,抨击社会黑暗的文章也会被采纳,而且还是头版头条,那是《新青年》报酬最丰厚的版块。
    这些人也不是笨蛋,当知道柴瑞中意那些抨击社会黑暗的文章,一时间柴瑞的桌子上堆满了这些文章。在这战乱纷飞的年代,到处都是贪官污吏,草管人命更是无处不在。虽然在益州这个地方情况要好些,但是全国各地到处都有真人真事发生,想要写这样的文章,那不是信手拈来。
    而且柴瑞也在《新青年》上面的第二版写了不少东西,什么《天演论》之类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大字慢慢的随着《新青年》的推广而逐渐推广开。
    当报刊发展到这个地步,终于不再是像开始那样只知道歌颂的御用报纸一般。而且这些报纸都是免费阅读。柴瑞在益州特别设立了十七个报亭。这些报亭专门提供免费的报纸给大家阅读。
    现在这十七个报亭也是益州人非常乐意去的地方。
    一是有免费的茶水可以喝,二是地方宽敞,可以容纳不少的人,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交流。
    人都喜欢热闹,益州报亭自然而然的成为益州人茶余饭后消遣的地方。古人吃完饭之后,还真没多少可以去消遣的事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和周围的人聊天。如今柴瑞免费提供了一个聊天的场所,自然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非常乐意去的地方
    不过普通百姓去的人不多,在这里大多还是一些文人。
    这些人或褒或贬,针贬时弊,慢慢的也形成了不少派系,渐渐的以后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慢慢的主导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
    既然报社已经走入正轨,柴瑞自然而然的鼓励各地政府建立公立报社,同时也鼓励私人建立报社。
    慢慢的渝州的《曙光》,嘉州的《觉醒》,益州的《益州日报》等等报社都开办起来。不过从此以后报纸也不再免费提供。就连《新青年》也开始收取一些费用。只要三个铜板就可以买份报纸。
    毕竟报社不是公益事业,创办报刊的那些富商也需要赚钱的。没有利润的行业,是不会引人来投资的。虽然三个铜板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算多,但是也够一个人吃上一碟花生米再来一壶小酒喝喝。
    不过就算如此,还是有不少普通百姓会去购买报纸。一来剑南道的百姓比以往富裕很多,尤其是益州的百姓更是不少人过上了小康般的日子。起码剑南道百姓的温饱问题是基本解决。当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自然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当吃完晚饭之后,没有任何休闲消遣活动的百姓自然而然的会想到这些报纸。
    因为上面不少故事非常的吸引他们。
    虽然他们不识字,但是他们的孩子大多都接受了义务教育,起码已经认识不少字。而到了晚上,这些百姓就让让自己的儿子来念这些小故事给他们听听。当他们接触到这些用白话文写的小故事,这些人从小小就已经接受了白话文,以后他们这一代人自热而然的会倾向于用白话文。
    而且上面的实时社论,对这些少年的影响也非常的大。由于这些都是针对各地不良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抨击,让这些少年接触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