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中华 >

第24章

北宋中华-第24章

小说: 北宋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时中说道:“北辽势强,女真势弱,我等趁势联金攻辽,夹击契丹,收复故土,岂非天赐良机?”
    侯蒙:“辽国并非易与之辈,占有地利,又素以重兵防范于我,我朝开国以来与契丹交手,均未获利,眼下静观事态变化,方为上策。”
    郑居中:“契丹是大宋之患,绝不可助其变强,但与我和议已久,当守信诺,不宜毁约合攻,让其自灭为善。”
    李纲:“契丹若是衰败,需防女真为患。”
    蔡京:“女真小族,有何可虑?翦除北辽乃为首务。”朝中众臣大多赞同。
    此时的女真对宋朝尚无威胁,谁也不会想到十年后他们给北宋带来了巨大灾难。此等轻敌之风切不可长,若是任其泛滥,将来要吃大亏。
    刘通:“女真一族,民风骠悍,善骑射,野心极大,将来是我大宋劲敌,不可不防。”遥远之事,众人哪听得进。
    随后众人再议,虽有人不赞同对辽用兵,但在徽宗支持下,基本采用刘通的观点。廷议的结果,静观其变,从中取利,壮大自己,伺机夹击契丹,收复国土。但在对金方略上,草草结束,未曾定策。
    宋人后来在联金攻辽的过程中,得到不少甜头,对金国的防范更不在意。刘通每常提请徽宗关注,同时屡屡警示朝中大臣,可是乏人理会,蔡京、童贯之流甚至嗤之以鼻,刘通不得已而另谋他策。徽宗之才不如父兄远甚,神宗、哲宗致力于开疆拓土,徽宗得到北辽的一些土地就很满足,根本不想与金人作战,更怕与金兵作战,懒散好逸之性暴露无遗。
    方策已定,徽宗任刘通为使节出访辽国,以安尧臣为副使,太学士陈韬为辽文通译。西夏事务则暂缓派出使臣。安尧臣力主固本安民,建言通好契丹,反对进攻辽国,徽宗采纳朝中和议派的部分意见,让他与刘通一同出访考察辽金军政要务。
    出发前,茹碧二女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如何如何照顾好自己,说路边的野花不能采,外番的女人不能碰,回来时带些北地的礼物回家,如是者再三,依依不舍。刘家长辈们则叫他不要在外多逗留,办完事情早回。刘老太太说,你是咱大宋国的使臣,可不能丢了大宋朝的脸面,刘通向老人致意,表示不辱教诲。
四二 旋风初起
    刘通回去,一番思索。古代娱乐场所缺乏,大众娱乐媒体也少,如何运用现有条件,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刘通分析了当前的社情:首先,北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朝廷不以言官获罪。其次,神宗以来,经过王安石等人改革变法,人们对革故鼎新、对新鲜事物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心里准备和承受能力。第三,新的谱曲方法已经流传,不久当能远播大江南北,传向异域。第四,此时未经战乱,青楼欢场遍布各地,达官贵人家有歌姬,人们寻欢作乐所在皆有。第五,宋室老大、天字一号人物喜爱玩乐,对娱乐业、服务业的发展大有好处。
    上述五点,对刘通一显身手,谋划发展第三产业大为有利。力图实现文化娱乐业的中兴是刘通方略当中的一大愿望,目前时机已至,正当竭力试之。
    刘通历经四日,反复考量,仔细斟酌,拟出奏折,奏折中写道:
    粮以果腹,娱以怡情。民有食而无争,人恒悦而奋发。重农桑而广亩,振器物而抒胸。欲使国强而民勇,必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太祖开明政之先河,列祖承大略于其后,延祚于今,陛下天赋其才,我朝文华之盛,远逸前代。此风化万物、饴养万民之时,陛下洞察先机,示天下以微言大义,嘱臣子辟文娱之道。
    刘通在开篇阐述了文化娱乐业的意义功效,其后叙述后世文娱服务产业的形式和举措,邀请徽宗亲自挂帅,着力发展服务行业。刘通此举,一为争取人财物的支持,二为徽宗离宫外出创造条件。
    折中所述,简约不繁,酣畅淋漓。折子呈送徽宗御览,徽宗阅后大喜。
    赵佶拍拍刘通的背,喟叹道:“此法化腐朽为神奇,前所未有。”当即让人去传礼部官员入宫觐见。
    礼部的王安钟、白时中、胡时闻入宫面圣,赵佶将刘通奏折让其传阅,他们越看越惊,眼睛越瞪越大,折中所言皆是神来之笔,无不异想天开,可又实实在在,操作便捷。依照此策而行,天下人莫不趋之若骛。只是其中一些环节,老成之人恐怕看不惯。
    赵佶笑吟吟看着他们,观察着他们脸上神色的变化,见他们由惊奇而叹服,既满意又得意。白时中等人见万岁爷一脸笑意,又见刘通随侍在侧,已然心中有数。
    王安钟问道:“皇上,此为中明所献之策否?”
    赵佶:“王卿以为此折如何?”
    白时中:“早闻中明大才,万岁慧眼识人,臣等佩服。”
    王安钟、胡时闻:“臣等十分钦佩。”
    赵佶:“好!此事由中明主理,几位爱卿全力协办。”
    众:“臣尊旨。”
    刘通首次献策,即受重视,既感欣慰,又添勇气。刘通选择服务业入手,是经过深入比较的。军制、政制、经济体制,乃国之大事,前有王安石等人变法,半途而废。蔡京之流则假借变法之名,行利己之实。如今要想改革,必难成事。
    一者,百姓对军政事务的改革已有谈虎色变的势头。二者,刘通根底尚浅,未形成自己的班子,组织准备尚未做好,纵有良谋,也不能实行和推广。三者,思想准备尚未就绪,还没开始著书立说,民众对后世的理念一无所知,贸然改革,必遭抵触。诸般条件远未成熟,体制的改革若是现在提出并予实施,必然胎死腹中,为此只能推后缓行。
    如今的策略,当优先发展实业,寓后世的人文观念于实业之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趋利避害,目光如炬,看到什么有利,不用驱赶,自然相随,此万世不易之理也。即使顽固势力百般阻挠和打击,也阻止不了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刘通身份特殊,乃宫中待制,为徽宗所倚重、太后所衷爱,又不属朝中任何一部,这对他出入朝廷、行走六部极为便利。他与白时中等人来到礼部,总办即设此处。
    刘通所拟方案包括服装、戏曲、文艺等方面,核心问题是如何使之大众化和多样化。
    刘通之举,让汴京古城日日有新闻,所有的人大跌眼球。时人称之为刘旋风,或者干脆叫他刘疯子。
四九 北上大名府
    时入四月,天气渐热。刘通一行人离开汴京,踏上北访的旅程。他们取道通都大邑,拟由宋境的邯郸、大名,转辽境的南京,再抵辽都中京城。
    启程之前,三人在太学陈韬那里碰头,就此次出使辽国的有关事务进行磋商。对需要考察的情况拟成概要:第一,辽国政治、经济、军事态势,包括军民士气。第二,辽金实力对比和攻防进展。第三,辽对宋的态度。第四,宋辽边境的军力和布防情况。
    安尧臣四十来岁,身高中上,身板硬朗,他方脸高鼻,天庭开阔,眼窝深陷,目含精光,有些色目人的味道。其眉梢眼角深含隐忧,无时不将社稷黎民挂在心头。而陈韬则是少年心性,不拘形骸。一边是老成持重,一边是跳荡活波,倒像一对相声搭档。
    安尧臣忠贞耿直,宋史中记载,他曾经上书徽宗,反对与辽作战,书中言道:
    “历代先人岂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盖以区区之地,契丹所必争,忍使吾民重困锋镝!章圣澶渊之役,与之战而胜,乃听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贯深结蔡京,同纳赵良嗣以为谋主,故建平燕之议。臣恐异时唇亡齿寒,边境有可乘之衅,狼子蓄锐,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伏望思祖宗积累之艰难,鉴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边隙,务守旧好,无使外夷乘间窥中国,上以安宗庙,下以慰生灵。”徽宗然之,授以官职,后竟为奸谋所夺。
    由是观之,安尧臣见识卓超,他在奏折中首先分析了宋朝本身的不足,那就是民众不堪重负,他不好直言道出,只是婉转而言。其次,又分析了辽国对燕云地区的重视程度,这里是辽的富庶之乡,是辽国的死争之地,即使辽国破败不堪,也是不会放弃的,宋人要将它拿下,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三,预言宋辽相争,唇亡齿寒,两败俱伤,狼子蓄锐,乘隙窥视中国。原先的历史走向证实了安氏的预见性。
    安尧臣的官职不久就被奸党剥夺,一代大才就此埋没,实在可惜。刘通每想到此,忍不住要拍案而起。
    刘通与陈韬是老相识,陈韬随身携带一幅围棋,二人一路说笑下棋,倒也有趣。陈韬系河北大名府人氏,祖籍现处辽国南京境内,父辈们常行走于大名、南京,对宋辽二地文字和官话耳熟能详,陈韬幼禀家训,因而识得二国语言。刘府与太学为邻,刘通有空就去走动,陈韬教他讲契丹话、识契丹文,日积月累,刘通已经学得一些。这一路北去,陈韬又给他练习契丹语,朝夕相处下来,刘通掌握了一些粗浅的日常会话。
    刘通与安尧臣是初识,因缘际会,得以同行共事,每日相伴,彼此不断熟稔起来。刘通从史书的一鳞半爪之中获悉安的为人,此人不向权贵折腰,不走红门,直言敢谏,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官子当当,又被别人挤走,一腔热血付诸东流,该是何等的愤懑。刘通同情其际遇,敬重其风骨,向其抒发胸怀之余,不时向他讨教。
    安尧臣早先只闻刘通之怪异,对其才气和胆子佩服是佩服,但对其出格之举则是不以为然。如今有幸结识,方知刘中明绝非传闻那般乃是花丛中的登徒子、万岁爷身边的跟屁虫,而是胸襟见识远超于己的赳赳男儿。他为皇上所倚重,敢为人之所不敢为,实有过人的胆气,象他这样的人物,越看越琢磨不透。老安原本对刘通打定敬而远之的态度,一番接触,几番交谈之后,越来越想探个究竟,越是探究越生好感,好感日增则崇敬日增。
    这日,刘通等人来到大名辖地,大名系河北重镇,河北路与辽国南京辖区接壤,双方均在边界驻扎重兵。大名府系宋廷北边要塞,在河北二路之中人口最多,商业兴盛,南北客商云集,街市繁荣。大名府所在,军民混杂,各色人物齐聚,辽宋边民多有往来,其中隐藏不少诸方细作。
    刘通说道:“大名已至,不日就要离开宋境,踏上辽国的土地。安先生,你猜辽人对咱们的出使,会是何种姿态?”
    安尧臣:“刘大人莫要对我客气,直呼老安的名字就行。辽国形势局促,亟需外援,按理应该对我们礼敬如宾。只是辽人向来以宗主自居,不知现今能否放下架子。”
    刘通:“安兄说的有理,架子这东西,是最难丢的。”
    陈韬:“我家有很多架子,货架子、书架子、围棋架子,那架子确是不能丢。不过我可没有架子,也不用丢什么架子。”
    刘通二人听他说得有趣,忍不住微笑起来。
    老安:“自谋老弟,到时你造些架子出来给契丹蛮夷瞧瞧。”陈韬的表字是自谋。
    陈韬:“我这就开始打腹稿、画草图,一定不让大家失望。”
    刘通:“阿韬有志气。”说罢,三人大笑。
    谈笑间,已然入城,三人入住大名府驿站。驿站官员对特使大人着意结纳,很是热络。陈韬对驿官说道:“你可知道这位年轻的奉旨钦差一等特使是谁,他就是声震古今、名扬八荒的宫中待制刘通刘中明刘大人。”陈韬喜欢这个样子说话,别人稀里糊涂,他就会洋洋得意。
    那驿官叫冯德高,有些年纪,对陈韬说的一大串一时没反应过来,只听到钦差特使、名气大大、大人姓刘,看看刘通,又看看陈韬,想了一阵,似有所悟,陈韬已在一旁暗乐。
    旁边一位年轻的驿员问道:“刘大人就是汴京教授仙乐、筹办歌舞大赛的刘中明大人?”
    陈韬:“然也。”心想果然有人认识。
    这位年轻驿员激动不已,就像超级粉丝见到天王降临,口中喃喃自语:“来了,真的来了,真的来了!”边说边飞奔而去。他家算得曲乐之家,一个亲戚在汴京乐府任职,其他亲戚在大名府开设民间曲艺馆、青楼欢场,大名的亲友早就想一睹刘通的丰采,做梦都没想到今天能够见着,这还不立马跑去宣扬吗。
    刘通让人去通报大名留守张鼎固。张留守来后,刘通出示公文,有二件事:一、了解边备情况,二、由大名驻军派遣二个精干得力之人随同北上。张留守不敢怠慢,立即办理,并设宴翠花酒楼为刘通等人接风洗尘,还邀请河北路转运使、承宣使参加宴席。他们皆知刘通乃天子面前的红人,无不热情相待。
    注:假日比较有空,多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