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牙痕记 >

第229章

牙痕记-第229章

小说: 牙痕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纲五常之道,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儒学并未提高到独尊的地位,在佛道儒三教中,儒教一直被排在第三。蒙古人一般都不习汉文,朝廷大臣中的蒙古勋贵,也很少有人留意儒学。忽必烈领命漠南以后立国子学,而定其制,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学员学有成就,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院大部分具有地方官办学校性质,虽其学术作用并不太大,但它对文化的普及和理学的传播却有较大贡献。民间的书院,则为各地乡邻子弟提供了学文化的机会,主要不是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做普及工作或为科举做准备。史天泽条具当行大事,尝及科举,而未果行,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矧先朝故典,尤宜追述。忽必烈认为此良法也,其行之,但因意见不一遂事不施行。后来许衡又议学校科举之法,主张罢诗赋,重经学,定为新制。那时,世人有有九儒十丐之说,人分十等,儒生被排在第九位,只比乞丐处境好一些。有人曾向忽必烈建议说,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那时在内心真的开始萌发以燕京为都城的想法。
在金莲川,忽必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他为将来统治天下做好了一切准备。从先祖身上,他学到了文功武治,以前,开始设立课税所,始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他就用心构思着自己将来立世的蓝图。他知道,那这中书省的权力虽然不能与隋唐宋朝的中书省相提并论,但毕竟标志着蒙古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从内廷初步分立出来,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变化。兴会飙举于大漠草原的蒙古贵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广袤的东亚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忽必烈知道,他的先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不仅组建了一支当时天下无敌的强大骑兵,还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横扫千军如卷席,横览宇内,开拓疆土之广大,千古所未尝见也。现在,他和蒙哥汗蒙业开拓,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他知道蒙哥入宋以后逢敌必战、战必胜,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宋地,宋人无不闻风丧胆,攻下合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漠南,忽必烈想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他让一些有才华的人都在统治机构中担任很重要的职务。移居漠北与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师答失蛮、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与僧道也里可温同样的免税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鲁蛮则同于编民,一样要交纳赋税,负担差发。忽必烈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伊斯兰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穆斯林迁居来华,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提倡喇嘛教,让西藏人八思巴掌握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
忽必烈知道蒙哥称汗是不易的,他不想和蒙哥发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忽必烈知道惯例是在大汗死后继位者必须经过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推举,大汗与臣属各自宣誓之后,才能算正式即位,合法地行使汗权。在汗位空缺时期,先可汗的幼子可以以大斡耳朵继承人身份监国,也可以由先可汗大妃监国,同时负责筹备召开选举大汗的库里台事宜。那时,他们的父亲拖雷权任监国,掌握了当时蒙古汗国主要的军事力量和中央政权,成为当时蒙古汗国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的汗廷重臣耶律楚材倾向于立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做大汗,他一方面要求拖雷坚决执行成吉思汗遗诏,另一方面又努力做当时的蒙古长王察合台的工作,希望他带头拥立窝阔台为大汗。他说,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察合台同意了这一重要建议。同时耶律楚材定册立仪礼,皇族尊长皆令就班列拜。在那次汗位继承问题上,耶律楚材发挥了关键作用,被窝阔台誉为社稷臣,从此更受到蒙古大汗的信任和尊重。朝臣跪拜之礼的确定,对蒙古汗国汗权的巩固发挥了重大影响。定都和林成吉思汗的根本之地在三河源头,当时他们逐水草而居,还没有首都可言。和林于色楞格河南面,其西面有一条小河从南向北注入色楞格河。周围有平缓的山包,山上有茂密的树林,而城的东南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既适于放牧,又是大草原上一处易守难攻之地。城内建有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并建造了一些类似金朝和宋朝的官宦府邸。还有回回人区和汉人区,以及佛寺清真寺和一座基督教堂。但在和林城内外,金顶大殿周围,还有若干个蒙古包,只是比普通的蒙古包大一些,里边的陈设更豪华而已。其他王爷、万户、千户们都各有各的封地,各有各的部众,当然也各有各的帐篷。改定官制成吉思汗时中央官制比较简单,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汗廷政务的日趋繁多,在逐步接受周围政权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窝阔台开始进行汗廷和地方官制的改革。他两次在库里台上颁行大札撒,针对应召参加库里台的诸王、贵戚与首领们颁布了若干条礼仪和纪律,其中包括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诸千户越万户前行者,随以木镞射之。设置驿传从成吉思汗到元朝诸帝,都将置邮传当作立国的大计。国土的不断扩大,从人迹稀少的蒙古草原,通往中国北方、东方,再通往西域各地,使臣来往、商品交流、赋役征发、军队调动乃至军令政令传达,都离不开驿路和驿站。窝阔台大汗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在他的提议下,为使诸王或合罕陛下的急使能够不断到达,以利于办理重要事务,在各地设立了驿站,他要求诸王要分别派出负责官员,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内,分开道路,分拨站户。另外还规定了驿站马夫和车辆的数量、站户的差发,以及使臣乘驿的标准。定立赋税制度在窝阔台即位之前,蒙古草原也有贡赋的征发,但对于征收的数量并无明确的规定,于是出现了行无定制、取无限量的情况。窝阔台则进一步将这类军队部署在已经征服的各个地区,负责对各地的占领和镇戍。从此探马赤军成为镇戍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蒙古地区与东北地区由诸王统军镇守,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以蒙古、探马赤军屯守,中原地区主要由汉军镇守,淮水以南主要是汉军与新附军。在军队的分布上,蒙古统治者基本上采用了以汉人治汉人,以南人治南人的政策。期间,耶律楚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掌权之时,他利用自己在蒙古汗廷的特殊地位,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政策施加影响,促使蒙古政权由游牧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对蒙古政权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役制度成吉思汗时率主力西征,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资至巨万。蒙古贵族说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驳斥说,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窝阔台尽管对此还不大相信,却责成耶律楚材试为朕行之,耶律楚材设立了十路征收课税所,这是蒙古政权保护农业经济、实行封建赋税制度的开端。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耶律楚材认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重用儒生。成吉思汗在世时,虽然采取了一些重用道士、禁止杀掠的措施,但并没有重用儒者来治天下。只是在窝阔台责成耶律楚材负责征收赋税工作时,才给他提供了一个提拔重用儒生的机会。十路征收课税所的正副长官悉用士人,并且都是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正是由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才使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窝阔台才在中央正式设立了中书省,将更多的权力交给耶律楚材,出现了蒙古宗王、将领掌军权,大断事官掌司法权,中书省掌行政、财政大权的三权分立的局面。直到这时,耶律楚材才由掌文书、管占卜的必阎赤变成了蒙古大汗名符其实的亲臣、重臣。军政分立,互相制约,削弱地方,中央集权,这是唐宋以来汉族封建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使军政与民政分开,由文臣牧民,万户总军,互相牵制。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又一次重申了这一主张,建议窝阔台,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同时推举熟悉汉族封建传统的畏兀儿人镇海、女真人粘合重山均与之共事,同握鞑柄。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蒙古军事贵族的势力,而且推动了蒙古政权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耶律楚材提出,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擅行科差者罪之。主张征收赋税应由中央统一规定,反对地方违反上命,擅行科差。同时还提出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主张将刑法大权收归中央。后来窝阔台打算裂州县赐亲王功臣,耶律楚材根据汉族的历史教训,对窝阔台说,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只因当时窝阔台已答应分封,不便收回成命,于是耶律楚材建议由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借以防止分封势力威胁中央集权。耶律楚材的建议,无疑对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耶律楚材再次建议选拔儒生做官,他上奏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窝阔台同意了耶律楚材的主张说,可官其人。第二年,蒙古汗廷派出宣课使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在这次中选的儒士当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是一次最大规模的选拔儒生做官的举动,可惜并没有形成制度。窝阔台南征金朝时,他又建议窝阔台下达了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的诏令,并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金朝首都开封即将被攻破时,大将速不台派使臣到蒙古汗廷说,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耶律楚材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奇巧之士,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这时窝阔台同意了他的建议,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汴梁城正是由于耶律楚材的建议才得以保全生命,其后攻取淮汉诸城,因为定例,从此蒙军屠城的现象大大减少了。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在早期的征伐战争中,许多被征服地的百姓变成了蒙古贵族的驱口,沦为奴隶。时诸王大臣及诸将校所得驱口,往往寄留诸都,几居天下之半。耶律楚材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提出括户口,皆籍为编民。但对于如何编户,朝内大臣也有意见分歧,多数人主张像蒙古和西域各国那样以丁为户。耶律楚材独以为不可说,自古有中原者,未尝以丁为户。若果为之,可输一年之赋,随即逃散矣。耶律楚材主张,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西域各国实行的是一种由商人包税的扑买制度,后来一些西域和汉族商人要求把这种制度搬到中原,以银一百四十万两扑买天下课税。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说,此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甚大。从表面看,用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办法,一年才能征收50多万两银子,加上其他收入,数目也不太大。而那些商人提出包税,一下子就上交国家140万两白银,确实有一定诱惑力。但耶律楚材深知,商人拿出140万两,就会向百姓加倍地征收赋税,会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因此他不同意采取这种办法。当时,所在官吏取借回鹘债银,其年则倍之,次年则并息又倍之,谓之羊羔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