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834章

小寒资料集-第834章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玉器主要出土地点都靠近大的都邑,如秦国的雍城、陈仓、东周洛阳王城、郑国新郑故城、晋国的新田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是王侯贵族进行礼聘、祭祀、盟誓等政治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墓葬亦多在城市附近;另一方面,城市的兴起使官、私手工业形成规模,产品数量、质量大幅提高,经济交流也多在城市进行。这显示出春秋时代的秦人虽仍与戎狄共处,但通过对中原文化的努力吸收,已经有了与关东相当的城市文化,所以由余才会有“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的感叹。
3.玉器的使用比较普遍,不仅较大型的贵族墓中有玉,而且小型墓的墓主和大型墓中身份较低的殉葬奴婢也都有玉随葬品,虽然在玉器的质量和数量上有差别,但反映出秦人与关东人都有较广泛的佩玉人群,爱玉佩玉的华夏文化对秦国的普通人也有较深的影响。
当然,秦与关东诸国就春秋玉器的发现来看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秦高等级墓葬发现太少,至今可与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墓m251这类随葬丰厚的大墓相比的春秋秦墓仅益门二号墓一例而已,这使得二者玉器的对比显得不够对等,有待于更新的考古发现来反映春秋秦玉的全貌。
2.没有发现象洛阳中州路、浙川下寺上村岭这样规模较大、沿用时间较长的春秋秦贵族墓地,所以其玉器的器型、组合、随葬方式等的发展脉络不如中原地区那样容易理清。
3.玉敛葬的形式较关东诸国简单,一般的都是口中有玦,耳部置玦,高级别的则有颈部和胸部两副串饰,并在脚箱内埋圭、戈之类,没有发现玉质瞑目和脚部的葬玉,手中有囗(王屋)仅见于1977年凤翔高庄m1一号殉人这一例。可以说,秦人殉葬玉的形式与生前佩带玉的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专为丧葬的目的而制作的玉器类型较少,反映了“事死如生”这一朴素的丧葬观念。而且秦人平常佩带的玉饰也较为简单。
关东诸国殉葬玉器的方式就显得较为复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死者面部多有玉片组成的瞑目,耳有玦、颈有串饰、腹部有佩饰、手中有琀,还要在头顶置壁、脚部放玉片,而且基本上都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石质明器。虢国墓地所见者则更为复杂,仅串饰在一墓中就有很多,不同质地,不同串法,分别置于棺盖上,棺椁之间,死者的颈部、耳部、头部、腕部、胸部、腹部和腿部。最完备的例子是该墓地的m1820,其中玉石器的放置情况:外椁盏放石戈、石壁,内外柳间放一组串饰,棺盖上有串饰若干组,耳部有玦、口中玦17件,颈部串饰一组,胸部至腹中悬佩一组更为复杂的串饰,腹部再放置一组串饰,两手各有一圆柱形囗(王屋)。如此复杂的玉敛葬式所反映出来的是繁琐的礼仪、严密的宗法制度和以礼为本的政治思想。秦与关东的简、繁之别显示出春秋时代秦人尽管在努力华化,但很多学的是表面的东西,象严格的宗法制度、以礼为本的统治方略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融汇到他们的文化中,而是保留了本民族较为原始、质朴的“戎化”的一面,这为后来秦国置郡县、兴刑名、行霸道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这也是战国时期秦玉衰落的根本原因。
4.祭祀瘗埋的玉器较多,如凤翔南河屯的两件玉璧,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和祭祀坑中所出璧、璜、圭、玦等器,姚家岗凌阴遗扯中的璧、玦圭等,这些玉器制作较粗,埋于建筑物地面下或祭祀坑中,是明显的祭器。这么大量的祭祀用玉在关东诸国没有发现,可与之相比的是晋故都新田附近秦村的春秋晚期盟誓坎中的玉盟书等器,但二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大量的祭祀用玉是秦人多神崇拜的反映,这将在后文论述。
战国秦的玉器友现量小,工艺精美的更不多见,无法与关东诸国的战国玉器相比。就有限的发现来说,能反映以下几个问题:
1.比之春秋时代,秦国墓中葬玉大为减少。1954-1957年西安半坡发掘战国墓112座,出玉器的仅5座。朝邑发掘战国秦墓676座,不见玉器出上。可见佩玉人群大不如春秋时代,与关东诸国佩玉的普及方向相反。
2.既使有玉随葬的墓,玉器也数量少,体量小,品种单一,工艺粗陋,显示出玉工艺在秦国的衰退,与关东战国时代蓬勃发展的玉器艺术形成鲜明对照。
3.战国时代秦国玉器的随葬方式和艺术风格都没有自身的特色,这反映出秦与关东交流的频繁,也反映出当时秦人对玉器艺术较少着意。
春秋战国秦人玉器虽然发现量还比较有限,时代环节也不够完整,但大致的脉络还是有的。秦人以戎狄之族,春秋初在继承周人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华夏以玉器为物质表现的礼仪文化,在玉器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一定成就。至战国时法家刑名之说占据统治地位,以宗法为载体,以仁为口号的礼仪文化遭到排斥,玉器亦随之衰落。统一之后的十五年中,秦人在玉器艺术上没有什么新的创造,从前文所述的两批秦代玉器看,比春秋秦玉没有明显的进步
秦朝的帝王丧葬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
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
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
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
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
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
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
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
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
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
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
,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
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
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
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
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
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
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
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
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
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
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
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
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
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
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
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
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
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
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秦二世陵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
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
民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逼胡亥服药自杀。埋葬
在宜春苑。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
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论秦之亡
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王朝的秦王朝,从始皇嬴政平灭六国(公元前二二一年)立国至三任帝嬴婴投降刘邦(公元前二零六年)国灭,立国仅十五年。而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公元前二零九年)至秦王朝覆没,居然只用了两年。这对于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王朝而言,其灭亡之迅速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么,秦王朝的迅速灭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正如野鬼在前面的几篇介绍秦王朝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嬴政所开创的秦王朝实际上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王朝的一块试验田,不论后世对嬴政及其王朝进行什么样批评与谩骂,嬴政及其王朝所作出的每一项措施都为后世统治者所效仿、借鉴。而后世谈及秦王朝的速灭时,所提出的原因不外乎:不行分封、严刑酷法、不修仁义,最终导致人民不堪暴政而起义反抗,而且矛头直指秦王朝的创始人嬴政大帝。那么,秦王朝真的是因此而亡的吗?笔者认为并不尽然。
郡县与分封
郡县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行政管理制度,在秦国由来已久。它在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中逐渐成熟,并且呈现出其优越性的一面。也可以说,郡县制的实施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之后,旧的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很快地被官僚制度取代,地方行政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必然趋势。嬴政将春秋战国时已出现的郡县制度普遍化和扩大化,又将被击败的其他六国置于郡县制度之下。对于分封制之弊端,李斯认为:分封不利于政权统一,只会造成仇恨。周王朝当初所封子弟甚多,可是后来他们像仇敌一样相互攻击。目前幸赖嬴政领导统一战争获得胜利,设置了郡县,才避免了此种情况的出现。《史记·;嬴政本记》载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嬴政也清醒的看到分封容易兴兵致乱,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于是秦遂不取分封,“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然后无攻伐之患。”
而事实正如嬴政、李斯所指出的,与郡县制相比,分封制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行政管理制度。对于中央集权而言,分封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离心力、不安定因素。不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而言,中央政府与诸侯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矛盾,即使是相安无事,双方也是猜疑不断。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而取秦代之的西汉王朝。西汉王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用的双轨制,应当说西汉的双轨制是楚汉相争的必然产物,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也很清醒的认识到分封的弊端,因此他不择手段的进行了剪除异姓诸侯的行动。至刘邦晚年时,汉初所封的九个异姓诸侯只余下了长沙王吴芮和闽粤王无诸,其他七个诸侯王都被铲除。为了防止皇权旁落,刘邦还煞费苦心的搞了个白马之盟,可见其重视程度之一斑。但是,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的同时又广封同姓王,使这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