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813章

小寒资料集-第813章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陵风水的传说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笔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在笔者看来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拙作《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笔者曾以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也不甚确切。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日月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细推敲一番,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笔者查阅了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发现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一句:‘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谁是陵园工程的主持者
谁是陵园工程的主持者
始皇陵园工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费时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这项巨大土木工程的督造者是谁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只有李斯一人,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始皇帝汇报陵园工程时声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将隶徒七十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可见李斯曾以丞相身份主持过陵园这项规模巨大的工程。大约自战国晚期由主持国王陵墓工程营造已成为惯例,如中山国王陵墓的主持者就是由相邦主管。秦国丞相李斯主持秦始皇陵园工程无疑也是继承了这一制度。然而李斯任丞相已是始皇三十五年的事了,别具匠心秦始皇死只有3年。那么在此之前陵园工程的主持者是谁呢?有人认为?quot;吕不韦被罢官之后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间秦国的相邦由谁担任,史无记载,最高负责人,我们也无从查考,但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陶文可知,这段时间由左、右司空具体负责‘。其实根据当时丞相主持陵墓工程的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李斯之前的几位无疑也主持过陵园工程,其中有丞相状、丞相王绾、丞相隗林和相邦吕不韦,还有右丞相冯去疾。这些人先后都以丞相身份主持过陵园工程。不过在主持陵园工程中作用较大的两位承相还要数吕不韦和李斯了。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代的第一位相邦。当秦始皇年幼时,仅处于名义执政阶段,而吕不韦已是历任两朝的相邦,又号称始皇帝仲父“委国事大臣”。所以,当时的吕不韦已成为秦国的实际执政者。虽然他名义上是相邦,而事实上他的权力已达到集相邦与国王于一身。始皇陵园工程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从陵园位置的选择到陵园的整体规划,从调配人力、物力到陵园的施工,作为陵园工程的第一位主持者吕不韦无疑起了关键的作用。在他任相邦的9年时间内,为整个陵园工程的营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斯是继隗林之后升任丞相的,那时陵园工程正什大规模营造时间。而李斯作为客卿、廷尉一直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赏识。早在吕不韦被罢免、秦始皇亲政时‘朝廷中李斯用事‘。全国统一后,李斯以廷尉的身份参与了秦始皇建立和巩固封建帝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他任丞相之前及参与了陵园工程的主持。当他接任丞相后就正式主持了这项工程,在整个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和扩建方面,李斯先后作为陵园工程参与主持和主持者身份,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史书唯独记录了李斯为陵园工程的主持者,尽管这与李斯后来一直处于受宠的位置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李斯在陵园工程后期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
秦代丞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丞相主管陵园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陵园工程的高度重视。由丞相主持陵园工程既可以直接把皇帝的意图及时地落实到工程之中,也便于从全国抽调人力、物力,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最高督造者丞相之下还有许多官署组成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具体实施陵园工程的组织管理。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否秦始皇精心策划的阴谋诡计
焚书、坑儒二事,是阴谋,抑或并非阴谋?似乎很少有人究问。一般笼统的看法,当然认为至高无上的秦始皇,说焚就焚,说坑就坑,何需搞什么阴谋?但若细读有关史料,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焚书,可以肯定不是阴谋。这从《史记》、《资治通鉴》等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出。焚书方案是李斯策划的,方案拟成后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准后,正式颁焚书令,天下8月,三星与您漏*点奥运星迹争霸漏*点竞技海纳百川候车亭媒体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遂大张旗鼓烧书。由此可见,焚书一事,从焚书令的形成,到焚书令的实行,都绝对不是阴谋。
但坑儒一事,史书的有关记载就值得研究一下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的记载是这样的:“(方士侯生、卢生潜逃后,秦始皇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御史是刑狱之官,诸生即儒者。御史把诸生捉来审问,诸生互相告密,秦始皇便亲自圈了犯禁者460余人,把他们活埋了。活埋以后,又告知天下,以示儆诫。从这段记载看,坑儒应该说也不是阴谋。因为所记御史问案,一则是奉旨行事;二则与一般的官府办案无甚差别,不像是秘密行为,不像是阴谋。坑儒之后,又告知天下,更显出不是阴谋。
但且慢。史书中还有另外一种记载,所记的坑儒一事则完全是阴谋。这一记载见于《史记·;儒林列传》之张守节“正义”:
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诏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记载的大意是,秦始皇焚书以后,为镇服天下而对儒生进行了屠杀,其具体办法是先以官职引诱儒生,再以种瓜之计诳骗儒生,最后将儒生坑杀。这段记载中的坑儒过程,完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阴谋诡计。
从《秦始皇本纪》看,坑儒不像是阴谋;从《诏定古文尚书序》看,坑儒又是阴谋。那么哪个记载可信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可信度,不宜以一种说法轻易地否定另一种说法。理由是:第一,不能只重视司马迁的记载,不重视卫宏的记载。卫宏是东汉人,《后汉书·;儒林列传》中有传;从时代上说,他是晚于司马迁的,但不能因其晚,就说他的记载肯定不可靠。其实他的记载与司马迁的记载一样,其史源都是对前代史料的继承,尽管有可能他的记载的传闻因素重一些。第二,从秦始皇本人的特点看,他是个为了需要什么谋略都搞的君主。他贵为天子,口含天宪,所以杀起人来一般采取的是“明火执仗”的办法。此非阴谋。但他又深受韩非之“术”的影响,有很重的秘密主义的倾向,所以杀起人来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而采用“密裁”的方式。此为阴谋。第三,从《秦始皇本纪》看,所记载的坑杀过程很简单,只四个字——“坑之咸阳”,而《诏定古文尚书序》所记,则是坑杀的具体过程,因此,有可能两书所记的实际同为一事,后书是对前书所坑杀事件的具体记述(尽管某些细节未必准确)。也就是说,两书所记并不矛盾。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秦始皇坑儒,可以说就是使用了阴阳二谋。第四,两书所记可能实际上反映的是前后两事,也就是说,秦始皇坑儒可能不止一次。因此,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秦始皇坑儒,可能一次是阴谋,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