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24章

小寒资料集-第24章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这是神霄派区别于其他道派的主要特点。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内丹修炼),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王文卿云:‘斩勘五雷法者,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而修之,斩灭尸鬼,勘合玄机,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日炼月烹,胎脱神化,为高上之仙。外而用之,则新除妖孽,勘合雷霆,呼吸五气之精,混合五雷之将,所谓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旸而旸,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
继王文卿之后,有萨守坚者,以神霄雷法闻名于两宋之际。倪岳《青溪漫稿》和《明史·;礼志》谓其为蜀人,在宋徽宗时,从王文卿、林灵素学法;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则谓其为山西汾阳人,自称汾阳萨客。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称他‘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他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文,以阐述神霄雷法。其《雷说》云:‘法本诸道,道源诸心。能以吾之精神,融会一气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气,二气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运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气不在二气,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质之。‘因此神霄派道士都非常重视内丹修炼,以之作为行法的基础。
至南宋,神霄派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有称传自王文卿者,有称传自林灵素者,有称传自张继先者。虞集《正侍宸记》谓王文卿于南宋初逝世后,得其传者,唯新城高子羽,子羽传临江徐次举,次举传金溪聂天锡,天锡传临川谭悟真,人称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仍活动于人间。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云:建昌王文卿既以道术著名,其徒郑道士得其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若响若答。
南宋理宗时道士刘玉(字清卿)为《神霄金火天丁大法》作《后序》,记有林灵素所传一系,称:‘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
《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绪余论》又记张继先所传一系,称:‘地*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引者注),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浙、闽、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以上所列诸人的事迹皆不祥。
南宋时期的金丹派南宗亦兼传神霄五雷法。白云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称,火师汪真君命其弟子辛忠义传法给陈楠,陈楠传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曰:‘真师(指白玉蟾——引者注)告元长曰:……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道法会元》卷一百四《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所列师派即为: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火师真君汪康民,辛忠义,陈楠,白玉蟾。《道法会元》卷八十三《先天雷晶隐书》所列师派稍有不同,为:
李亚,汪守真,王文卿,白玉蟾、金逵……。说明南五祖之陈楠、白玉蟾确系神霄雷法的重要传人。
由上可见,南宋时期传习神霄雷法的支派甚多,神霄派在当时传法颇盛。不仅如此,当时各个支派中又随时分衍出若干小支系,使该派的传衍既盛且杂。《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绪余论》称,起于虚靖天师的地*一法,传至后来,‘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矅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之分,使学者莫之适从。‘明张宇初说:‘神霄则雷霆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师汪真君阐之。次而侍宸王君、虚静真君、西河萨君、伏魔李君、枢相许君。倡其宗者,林灵素、徐神翁、刘混康、雷默庵、万五雷、方贫乐、邓铁岩;而上官、徐、谭、杨、陈、唐、莫而下,派亦衍矣。‘又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酆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可见神霄派在南宋时期传播十分繁盛,但也十分杂乱。
入元以后,传林灵素、张继先者转衰,传王文卿者较盛。
其主要传人为莫月鼎(名起炎)。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约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1294)。初从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徐无极受五雷法,继闻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
虽嬉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元世祖曾召见试其术‘有验‘,有旨令掌道教事,以老耄辞,遂给驿南旋。此后,佯狂避世,浪迹江湖。莫月鼎之弟子甚众,但所得王文卿之秘籍,一如邹铁壁,不轻易授人,因此得其真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二人。后‘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玄真尤号伟特‘。周玄真,字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迁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后,祈雨治疾,颇有奇验,享誉于元明之际,明初卒。前引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又记王文卿所传高子羽一系,传至谭悟真时,已由宋入元。后谭悟真传庐陵罗虚舟,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二人。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道玄,波阳人,人称‘神霄羽客‘,行道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此外,又有金善信(1273~1331),字实之,吴之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曾得莫月鼎不传之秘,被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起为广德路道录,元室赐号体仁守正弘道法师。还有王惟一亦传莫月鼎之学。王惟一(?~1326),号景阳子,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其所著《道法心传》称,曾得莫月鼎和邹铁壁之秘法。该书对雷法多所阐扬。
元代神霄派除莫月鼎一系十分昌盛外,还有其他一些支系同时活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莫月鼎传》云:莫月鼎‘与同郡西野沈震雷真人同师事铁壁邹真人‘。‘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指莫月鼎——引者注)与西野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即莫、沈两系皆分别传衍于苏、浙、赣、闽、广等地。唯沈震雷一系不见其他记载,故未得其详。
入明以后,仍有神霄道士的活动。除前述莫月鼎一系传至周玄真,享誉于元明之际外,又有周思得显名于永乐间。据钱谦益《列朝诗集》载,周思得,字养真,钱塘(今杭州市)人。‘行灵官法,先知祸福。文皇帝(成祖)北征,召扈从,数试之不爽。招弭祓除,祈雨禬兵,咸如影响。乃命祀灵官神于宫城西,……思得历事五朝,年逾九十,赐谥弘道真人‘。
据《万历野获补遗》卷四和《明史·;礼志》载,周思得所行灵官法,是萨守坚弟子王灵官(名善)传下的。因周思得行之有验,成祖乃封萨守坚为崇恩真君,王灵宫为隆恩真君,并建庙祀之。此后传奉萨守坚道法的道士,继续传行,称‘西河派‘,或‘天山派‘,其详无考。
阁皂宗
阁皂宗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
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尚难肯定,只能根据一些侧面资料进行分析推断。首先,从阁皂宗推尊的历代祖师进行考察。《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有东华派所尊奉的历代祖师,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与道书所载灵宝经的传授系统大致相符,故亦可视为灵宝派和阁皂宗所尊奉的祖师。
其中,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据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载:‘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似乎葛玄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了。但这是较为后起的说法,比此先出的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则只云:‘公(指葛玄——引者注)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并无涉足阁皂山的记载。因此谭嗣先之说是否可靠,是个问题。郑思远(名隐)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不详籍贯,据传记,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葛洪,江苏句容人,据传记,其活动地有丹阳、洛阳、广州等。陆修静,浙江吴兴人,入道后,先隐云梦山,继隐仙都山,曾游历衡、熊、湘、九嶷、罗浮、巫峡、峨眉,晚隐庐山简寂观。凡此数人的足迹,皆与阁皂山无涉。
因此,在南北朝以前,灵宝派是否传入阁皂山,尚不清楚;但可断定,即使已经传入,也未形成传播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在那个时期尚未出现。
其次,从阁皂山崇真万寿宫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登临阁皂山,其《记阁皂登览》中云:‘按古碑,此(指崇真宫——引者注)本灵山(或作仙——
引者注)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咸通(860~873)中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
[原括注云:以上并见唐广明元年(880)道士许玄真记中。所谓玉石天尊像甚小而重,又有两躯侍立,亦玉石也。钟在殿旁,视其文,乃咸通十三年铸,而云隋开皇十四年铸,何也?
岂别有钟而不存耶?〕……大概言,此观在江南李氏(指南唐——引者注)号玄都,至真宗祥符元年(1008),避讳改景德观,天禧庚申(1020)尝经火,熙宁丙辰(1076)又火,政和八年(1118)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箓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作《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所述崇真宫历史与此同。据上记,隋前,阁皂山建有灵山(仙)馆,隋时又毁于火。结合上述灵宝祖师之足迹来考虑,似可印证隋与南北朝前,阁皂山尚未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之说大体可信。其后,唐初道士程信然仅在灵仙馆废墟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阁皂观,该观始具规模。不见程、孙二人的传记,故不知他们属于何派道士。即使他们是灵宝道士,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但该观规模较小,似乎尚未能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此后咸通中,观又被焚毁,南唐修复后,更名玄都观,仍未改变上述状况。所以,唐至五代时期,阁皂宗尚未形成。入宋以后,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又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1118),始赐名崇真宫,并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据此,在政和末年阁皂宗已被官方承认为符箓三宗之一,和茅山、龙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据常理推断,能取得官方承认,一般应在道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社会影响已经比较大之后。那末,该宗之形成似应在此前的某一阶段。《茅山志·;刘混康传》称,宋哲宗嗣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