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帝 >

第514章

明帝-第514章

小说: 明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突然间娇躯猛的一颤,下身激流奔涌,便浑身无力的倒了下来。

    而此时海兰珠的香闺中,海兰珠抛开一切羞耻,屈意伺候,最后二人交颈而眠,说不出的缠绵悱恻,柔情蜜意。

 第二十四卷:周边攻略之第七章:除夕晚宴(一)

    晃的时间,崇祯五年就走到了尽头,这一年是大明突 步向前跨越式发展的一年,经济、军事、文化还有教育在朝廷以及地方大量资金的投入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税收收入达到了惊人的四千万银龙元,加上海洋贸易以及控制在国家手里的各关键行业的收入以及星火基金的分成收入,崇祯五年的国库总收入居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一万万银龙元,这个数据汇总到朝廷各部,惊呆了整个内阁,继而整个内阁都陷入了狂喜之中!

    其实取得这样的一个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朝廷开海禁,设立海关,征收关税,朝廷在税收上一年一个样,几乎是成倍的爆炸式增 长,三百多年前的南宋仅凭江南一隅江山,税收收入就能达到一万万 贯,也就差不多相当于崇祯五年大明的税收收入,那个时候南宋朝廷已经是烂不已,还能取得如此经济成就,靠的就是商业的开放政策以及海上贸易的繁荣,而如今的大明国内已经稳定下来,疆土更是超越了北宋,国内政治面貌正在逐步改善,民心思安,政策也逐步的放开,自然而然的取得现在的成就也就不稀奇了,加上日本、欧洲等国的大量黄金白银流入大明,换取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惊人贸易顺差让大明赚取了大量的好处,有了真金白银,那自然不能挖个坑埋起来,尤其在下半年,在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形成一股投资风潮,各行各业似乎都开始了整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尝到了甜头,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 /

    农业方面。在宋应星的主持下,一步一个脚印,除去受灾的府县,大明的粮食产量已经有了明显地增长,如果按照总量来计算,大明的百姓的温饱应该没有问题,甚至还有不少结余,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去年一年大明亩产高大五石的丰产田约占所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左右,大多集中湖广、四川以及江浙等地区。尤其是水稻的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居高不下的粮价一下子降了下来,而今年部分省份的免粮税已经到期,朝廷不在需要付出大量的钱银用于收购百姓手中地余粮,各地的粮仓也组建的充实了起来,间接的促进了一些与粮食有关的产业的发展,比如酿酒、制造食用醋以及生产味精等等。

    工业方面,冶金方面,炼钢、炼铜技术都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钢铁产量成倍的增长。朝廷陆续的将私人开采矿山的权力收回,将大量地炼钢技术人员和工人聚拢,组建了宝钢、攀枝花两大钢铁生产集团,一南一北。牢牢的占据了全国钢铁产业的百分之七十的江山,煤炭产量也有了巨大地增长,除了用于工业生产之外,民间也开始大量使用。逐渐取代传统的柴禾和木炭,成为城镇百姓生火燃烧的主要原料,不过这种燃料收到地域的影响。关键是运输。这是一个巨大地问题。因此只能辐射一部分地区,想要在缺煤地区推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方面如纺织方面,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跨越式的增长,尤其是新地脱棉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棉籽脱去地速度,新式纺车的出 现,私人作坊到集中式地生产,从原料采集收购到生产销售慢慢的走上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品牌的产生,当然这里面也有朱影龙的一点功 劳,如果不是他的推动,后宫的那些女人们也不会想到品牌还有这么巨大的效应,这就如同商家“童叟无欺”的口碑一样,后宫成立了“相思鸟”成衣集团,凭借后宫强大的设计和领先潮流的榜样能力,一大批精美绝伦的女式服装进入大明的成衣时常,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推出数款流行款式,令无数大明女子趋之若骛,成为一种时常,朱影龙更是下旨放宽了民间对服装颜色的使用,只是在一些款式和图案上加了些限 制,民间不得擅用之外,更是在成衣服装上烧了一把火,天下女子无不把朱影龙称作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开明的皇帝!”

    “相思鸟”服装品牌的成功,让那些闻到血腥味的商人们闻风而 动,紧跟着许多品牌都被树立起来什么“布谷鸟”、“啄木鸟”之类的如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霎时间大江南北的商人都有了自己的字号和商标。

    教育是朱影龙十分关心的一块,尤其是启动了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改革之后,教育是重中之中,朱影龙责令教育部成了了两所直属教育部的师范学院,校址分别在北京和南京,按照新的教材模式培养教师人才

    这两所学院都成为大明帝国教师的摇篮。

    再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了,朝廷现在几乎要拿出国库收入的四成用于军事方面,甚至朱影龙四人还命后宫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用于武器的研制和开发,朱影龙将后世共和国的“装备一代,研制一代,设计一 代”的方针引入了大明帝国的武器研究,从空中到水下,只要是能对军事用途有帮助的人才都被笼络到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人多的好处,一个脑袋不行,就三个,三个不行,就三十个,三十个再不行,三百,三千,三万都可以!

    火器这玩意,只要是国家重视,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起来那是迅猛无比,虽然局限于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缘故,太先进的火器暂时还没能够出现,但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加上朱影龙这个一知半解的枪炮知识的认知,燧发火枪慢慢的从前发向后发转变,由戴苍牵头研发的新式燧发枪不但寿命有了较大的延长,还首次采用了爆炸式点火技术,也就是说初步的完成了击发枪的研制,不过这种击发枪制造要求过高,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下,量产的难度比较大,造价也高昂,不适宜推广以及装备部队,而且子弹的制造工艺也比较复杂,没有车床的帮助下,几乎全部需要手工来完成,这种枪属于贵族枪,只能将其束之高阁,慢慢的研究它配套的量产工艺,直到蒸汽车床的问世,这种击发枪才实现了量产,不过这并不等于火器就不跟新换代了,击发枪虽然不能直接量产,但是他上面的好处技术以及零部件是可以用到现在的燧发火枪上,比如枪管的生产技术,虽然还达不到后世无缝钢管的技术指标,但已经是这个时空最先进的钢管生产工艺了,从铁管到钢管,燧发枪的寿命何止提升了一倍!枪管的长度也缩小了许多,准星的应用,射击精度以及有效射击距离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戴苍等军械专家在朱影龙的提示下,将望远镜成功研制成瞄准镜,在击发枪不能量产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狙击击发枪,得知这种枪研制成功,朱影龙欣喜若狂,得知这种枪在一定等精细火药制成的枪弹下,有效射程达五百米,虽然贵是贵了点,不过这可是为特种部队量身定做的武器,朱影龙便下旨决定小批量生产,少量装备部队,这种击发式狙击步枪将会成为战场敌人军官的噩梦!

    不过这种枪的造价实在是昂贵,一杆枪的造价能造出现在使用的燧发枪氏杆,算上瞄准镜的制造,可能还要更高,因为是全部要靠手工打磨,废品率相当高,而且基本上每一支枪都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使用这一杆击发式狙击步枪,那今后他只能使用这一杆,换了别的话,他就需要重新适应,而且需要大量的子弹才能找到先前的感觉,绝对是一间十分昂贵的个人物品,按照后世的算法,培养这样一个狙击枪手,花费的费用怕是要顶的上一个飞行员了,不过就是这样也值了。

    再说科技方面,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圣人都不屑,但是偏偏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一直以来儒家治国都是愚民为主,他们心目中的教化万民为己任其实就是教导老百姓如何创造财富供他们挥霍以及成就他们的名声,但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却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虽然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创造力,但在儒家这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但又欺软怕硬的压制下,虽然取得了如同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却一步一步的被扼杀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找到被茹毛饮血,凶残掠夺的欧洲人迎头赶上,他们甚至就只有几百年的封建历史,就超越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无可媲美的科技神话,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了沉重的灾难,但是从这一刻起,朱影龙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再一次重现,因此他几乎以铁腕的手段压制了儒家的反对,在内阁中单独划出了一部,科技部,专门负责资助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先进技术的推广,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星火基金资助并产于推广的那些技术发明给大明带来巨大的财富,每年回馈给国库的钱银让许多人闭上了反对的嘴巴,而朱影龙又每年拿出百分之十的收入提供给一些学者名士进行各种基础理论研究,期待着各种划时代的“定理”“定律”在大明不断的涌现,让牛顿见鬼去吧!

 第二十四卷:周边攻略之第七章:除夕晚宴(二)

    去的一年也是大明朝有史以来学术界争论最激烈的一 派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各大报纸、刊物成了这些牛人们战火燃烧的战场,儒家、法家、墨家、家、杂家甚至讲究清静无为的道家和因果轮回的佛家也掺和进来了,大家对朝廷新政各抒己见,欢迎的 有,责骂的也有,无声的硝烟弥漫着整个大明的学术界,加上前一阵子朱影龙对各地方反对新政的士族和清流来了一次大清洗,颇有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气势,一时间更是天下舆论哗然,延续了千余年立于朝堂之上,被历代王朝君王奉为治国之大道的儒家思想遭到了最为巨大的打击。 //

    其实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儒家的一些东西能帮助他们顺化万民,让百姓心甘情愿的替自己卖命,成就自己万万人之上的无上帝王之权威,但是儒家最讲究的是仁恕孝道,偏偏这些奉为圭隶的儒家学者却是最会数典忘祖之辈,千百年来,儒家根本就是一根墙头 草,哪头强就倒向哪头,甚至不惜帮助外族祸害本族百姓!

    朱影龙本来就对儒家没有多少好感,尤其是明清这个剧烈的转型 期,若不是那么多没有骨气的儒家文人卖身投靠后金,就算后金能打下整个大明,也未必能治理的好这天下,最多又是一个蒙元,最后还是灰溜溜的回到那白山黑水中过自己的日子,抑或者灰飞烟灭。

    但是对于这种学术争论,朱影龙采取的是打压腐儒清流一派,大力扶持其他学术的做法,但牢牢掌控着舆论走向,对朝廷新政提出批评 的。大力欢迎,毕竟一项新政策法律出台,是要接受绝大多数人检验 的,才能定型,但是如果是诽谤和无理指责地,一律予以打压,擅自刊登这种言论的报纸和期刊的一律封杀,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对宗教信仰这一块,朱影龙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本来明朝就有一套对完善的宗教人士管理的制度。朝廷僧录寺就是管着天下道士、僧侣的最高机关,现在还监管着海外这些洋和尚传教士,对于这些洋教士,朱影龙也是非常的警惕,这些传教士并不是什么善类,尤其是许多都是宗教狂热之士,按理说,朱影龙不应该排斥这些信仰上帝的洋和尚,毕竟他生活的后世是个宗教信仰自由地时代,不过如果这些洋和尚正的是像《圣经》说的那样来帮助世人的。倒也就算了,但是这些人却对世俗的政权极其狂热,因此来大明的传教士,基本上需要经过“政审”这一关。得到僧录寺的准许传教的文书,才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区进行传教,并且不得作奸犯科,一经大明朝廷发现。将接受大明律法的制裁,这样一来,许多抱着让天父地荣光照耀东方大地。让可恶的东方猴子成为天父的奴仆的人彻底地被挡在了大明国外。当然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外国人。朱影龙还是持比较开明的态度,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除了本民族的不懈努力之外,还需要有竞争,竞争是社会进步地原动 力,大明这一潭水实在是沉寂的太久了,不仅仅需要内部机制的改革,还需要外部地刺激,更加需要新鲜地血液加入,既然是天朝,就要有天朝地海纳百川的气度,大明摆出这样一副姿态,赢得了许多在西方被天主教徒称之为“异端”地人才纷纷乘坐海船,漂洋过海,拖家带口的前来大明碰运气,一时间,西方人都把“最开明的君主”称号给了这个东方神秘大国的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