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1926之崛起 >

第353章

1926之崛起-第353章

小说: 1926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库伦以北,距离中苏边境线十几公里处的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上,在茂密的高大冷杉林中,两座覆盖着冷杉枝条的半掩式木屋静悄悄地趴在那里,屋顶上和林中枝头地面上,铺挂着厚厚的一层洁白的积雪。
这是昨天夜里下的一场雪。由于这座山峰海拔高的原因,只在这些高山上下的是雪,而山下下的则是雨。
从这里向北看去,视野极为开阔。由于这里方圆几百公里,包括苏联境内,几乎没有任何工业,这里的空气质量极好,一百多公里外的景物都能尽收眼底。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最大最深的足有六百多公里长、最深处有1680多米以上、被誉为地球之井和西伯利亚蓝眼睛、蕴藏着地球上1/5淡水资源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那湛蓝湛蓝的水面,确实像极了一只闪着蓝色奇异光彩的眼睛,在仰望着同样湛蓝得迷人的北方的天空。
北面苏联境内的地形要比北蒙这面低矮一些,除了一条蜿蜒的公路和间或在林海中的小块草原可以看清楚外,不管是山峰还是丘陵,都被郁郁葱葱的寒带树木覆盖的严严实实。
一条土黄色的简易公路从苏联境内蜿蜒着从山脚下经过,一直伸向南方一百多公里外的北蒙首府库伦。
发源于北蒙境内杭爱山的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闪着银光在山脚下交汇,然后,又浩浩荡荡地流进苏联境内,它们最终会注入贝加尔湖,是贝加尔湖一条非常重要的水源补给河流。
在距两条河流的交汇点不远处的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山丘上,一排水泥挂面的石砌平房上,飘荡着一面青天白曰旗,这是这边境上唯一有人类活动的标志。只不过,出了阵阵松涛和偶尔传来的鸟鸣,那里看不到任何人在活动。
整个边境线上,都笼罩在一种奇异的美丽和宁静之中。
“这里真是太美了!”
在山峰上的木屋里,面向北方的两个观察孔前各架着一架高倍数大型望远镜,在东侧望远镜前,双眼紧贴望远镜观察的一个第四路军少校,面对着视野中这静美绝伦的景色忍不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这少校是三十九军特种大队的侦查参谋王杰。
自从上次太原整编后,原第四路军特种大队除保留了一支一千二百人的精锐之中的精锐部队外,其他人员都下派到各军,以这些人为基础,组建各军直属的特种大队。这次,王杰是奉命率领一个小分队,携带电台和观测设备,秘密潜到边境,执行侦查观测任务的。
除王杰外,屋子里还有两个正在观察的战士,以及一个年轻中尉。
中尉是骑兵军的蒙族军官巴特尔,是专为执行这次任务抽调过来的。
此刻巴特尔也正望着北方那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以及北方更遥远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在出神。
听到王杰的赞叹,巴特尔感慨地说:“这里的确非常非常的美。如果再向北,那里还要更美。如果是夏季,那里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银色青翠的白桦林和碧绿的大草原。”
“草原上有成群成群的驯鹿、黄羊和矮马在奔跑,那里的猎人们的主要食物就是那取之无尽的驯鹿和黄羊。遍布草原的北极狐,更是比北蒙草原上的野兔还要多。”
“哦?巴特尔,你去过苏联境内?”
王杰双眼离开观察镜,问巴特尔。
巴特尔略有些伤感地说:“我倒是没去过,这些都是听我爷爷说的,我的祖先就生活在那里。后来俄国人逐渐东侵,来到了那里,我的先人也曾经奋起抵抗,最后不得已才南迁到了北蒙。”
王杰沉默了片刻,对巴特尔说:“我在太原时,总司令在出征誓师大会上曾经说过:西伯利亚这个名称来自古突厥语,意思就是“宁静的土地。它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总面积有1276万平方千米,比我们现在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八百多年前就是元朝的领土,属于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管辖。五百多年前我国的明代时,这片宁静的土地才被俄国人打破了宁静,沙俄越过乌拉尔山脉,开始逐渐侵占了我们的这片国土。”
“总司令说,西伯利亚不仅地上富饶美丽,地下更是蕴藏着无尽的矿藏,整个西伯利亚的地下蕴藏的矿藏总价值估计会有上百万亿,甚至也可能是数百万亿。总司令说了,西伯利亚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我们迟早是要收回的。总司令说话一向算数,请你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第四路军会打到乌拉尔山脉,你一定会回到你的家乡的。”
巴特尔恨恨地点头说:“我相信总司令的话,我一定会回到我的祖先生活过得那块土地上,到时候,我请你吃烤黄羊。”
“好!我们一言为定。”
王杰笑着拍拍巴特尔的肩膀,然后又收起笑容,看着北方说:“按照军部的消息,苏军这一两天恐怕就会发动对北蒙的进攻,我们得先挺过这一关再说。”
又问巴特尔道:“我们的给养现在储存了多少?”
“如果省着点用,应该够我们小分队两个月的用量。”
巴特尔脸色有些阴郁地说。
两个月的量确实是少了点,这次据说苏军动用了四十多万的部队,这场大战恐怕不会在短时间内就打完的。不过,作为小分队的队长,王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表现出他自己的担心的,那样会影响大家的士气。
王杰安慰巴特尔道:“没关系,补给队还会不断给我们运送物资的。”
巴特尔摇摇头说:“队长,你对北蒙的气候不了解。”
巴特尔略有些忧郁地解释说:“北蒙这里,尤其是北部山区,进入十月中下旬,就有可能下雪,十一月后,更经常有暴风雪,一旦下暴风雪,上山的道路就会被掩埋,给养队是上不来的。”
“巴特尔说的对。”
一个身穿便服的戴眼镜的中年人从套间里走了出来。
这个中年人叫黄应欢,他原是竺可桢任所长的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研究院,现在担任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研究院下属的北方气象研究所所长。这次是来指导他随队观测气象的两名学生安置仪器来的。
王杰和巴特尔知道黄应欢在清华担任过教授,是个有学问的人,对他很是尊重。王杰笑着问黄应欢:“黄所长,你也了解北蒙的气候?”
黄应欢点头说:“我这次来北蒙设置气象观测站,观测预报北蒙天气,不了解北蒙的气象历史资料怎么能行。”
“北蒙冬季寒冷而漫长,全年最冷的是一月,平均气温在…30℃至…15℃,最低气温甚至可以达到…40℃,并伴有大风雪;春季和秋季短促,并常有突发姓天气变化,如昨天上午还是秋高气爽,下午就狂风大作,下起大雪。在冬季暴风雪尤其大,常常造成雪灾。如果下起暴风雪,给养是送不上来的。”
王杰思考了一下说:“我一会给军部发报,要求军部尽快再给我们送来一批给养。”
接着有有些担心地说:“黄所长,苏军随时可能入侵,你要赶快离开这里。”
黄应欢笑着摆摆手说:“没关系,苏军入侵北蒙只会沿大路和河谷进军,我还要到西面山区选点建站,在山区是不会遇到苏军的。而且,我马上就要走了,研究所人员和护送我们的小分队还在山下等着我呢,我这是来和你们搞别的。”
送走了黄应欢,王杰和巴特尔刚进木屋,就听正在观测的战士大喊:“有情况!”

第四百七十九章 抗战边境(二)

王杰一步跨到观察位子,双眼紧贴到战士刚刚让开的望远镜上,顺着战士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遥远北方的天空上,在苏联境内的乌兰乌德机场方向,正在升起大片的小黑点。
北方机械装备公司光学所在挖来的德国蔡司公司的工程师的帮助下,生产出的高倍望远镜姓能非常好,望远镜视野中,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景物十分清晰。
黑点越来越多,它们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开始一群一群地向着南方快速移动过来。
另一架望远镜前观察的战士也有些紧张地大声喊道:“苏军维德里诺机场也有大批飞机起飞,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是苏军飞机,马上给军部发报。”
王杰头也不抬地大声命令:“大批苏军飞机从苏联境内乌兰乌德和维德里诺机场起飞,方向北蒙,飞机数量和机种待后详查再报。”
“边境上有情况!”
从隔壁房间冲过来一个战士,大声向王杰报告。
因为紧张,他甚至忘记向王杰敬礼。此时,众人也都听到山下隐隐传来闷雷一样的炮声。
王杰放下望远镜,风一样冲进隔壁房间。
这间屋子要稍大一些,只有面向山脚公路的一个观察口。房间里不仅有床铺,还有一架电台。报务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准备发报。
借助观察口的高倍数大型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清哨所前所发生的一切。
边境哨所这时已被腾起的厚厚的烟尘所覆盖,烟尘中夹杂着大量的碎石和残枝断木。
“是苏军重炮。”
王杰从炮声的沉闷声可以听得出来,这至少是苏军152mm口径的火炮在轰击他们的哨所。
随着烟雾的消散,逐渐可以看清下面的情景。
视野中,边境对面的山丘后面,转出了一溜草绿色涂装、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的坦克,紧跟着坦克从森林中冲出来约一个营成散兵队形的苏军步兵。
“再向军部发报,苏军大部队已开始对我方展开大规模进攻,部队人数和武器装备待查实后再报。”……
关于苏军的各种情报,通过隐藏在山顶最高大的那棵冷杉树冠里的金属天线,不断地化成一串串电波飞向了库伦。
苏军这次果真是按照宋哲武等人预料的那样,分中、西、北三路进犯北蒙。
西路仍然是远东第二军和步兵第五军,共八万余人;中路是远东第一军、第三军、步兵第六军、第八军,共十八万多人;北路是集中在大乌里以北的远东第四军、远东第五军、远东第六军,共十二万多人。
西路苏军本来按照苏军的计划,是作为疑兵,要吸引库伦的中国守军西调,然后中路苏军就可以乘虚直入,夺取库伦。
可是,自西路苏军越过唐努山后,飞机侦察和地面情报人员的报告表明,中国人并没有上当抽调库伦的部队西援,相反还加强了库伦的兵力。
既然中国人不上当,那就堂堂正正地展开进攻吧。
虽然在满洲里惨败一场,可是苏军将领们从上到下都没有任何人对中队有畏惧感,他们心中有的只是蔑视。他们一致认为,满洲里是沃斯特列佐夫中了中队的诡计。他已经用他的生命承担起了这次失败的责任,也因此挽救了布柳赫尔的政治和军事生命,甚至也包括布柳赫尔的肉体生命。
这一次进攻北蒙,苏军统帅正是侥幸躲过一劫的远东特别集团军总司令布柳赫尔。
布柳赫尔明白,这是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的那位威严冷酷的苏联最高统帅给他的最后一次证明他自己的机会。
因此,对于这一次战役部署,布柳赫尔极为谨慎。他不顾这次参战的几乎所有苏军将领们的集体反对,依然部署了西路这股疑兵。按布柳赫尔的想法,西路能吸引到库伦的中队更好,那样他就可以指挥中路苏军更快地拿下库伦。如果能拿下库伦,基本上就可以说已经解决了北蒙的问题。
如果中国人万一不上当,那也无所谓,他的中路部队和北路沿着平坦的克鲁伦河谷西进的部队将东西夹击库伦。
以他对中队的了解,凭借三十万的精锐苏军,还有几百辆的坦克和数百架飞机的配合下的强大集群,拿下库伦几乎不会有什么悬念。虽说据情报,库伦的中队在库伦修建了三座要塞群,可布柳赫尔认为这些工事是绝对挡不住他的大炮和飞机的攻击的。
即便中国人在库伦修建的这些工事有些作用,西路苏军也可以绕到库伦南面从背后狠狠地给中国人致命一刀。
飞机侦察表明,在北蒙西部山区,中国那位新近崛起的将军只部署了几万人的一个山地师,凭借这点部队,要想挡住西线的八万多苏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不过,布柳赫尔也认为,这次进攻北蒙的时机选择的不是很好。北蒙的天气十月份就会下雪,十一月以后随时都会有暴雪,对作战十分不利。虽然他很想向莫斯科建议,把进攻时间放到明年开春。可是犹豫了很久后,他最终也没有敢发出他的电报。
一想起满洲里惨败之后,在克里姆林宫见到的那张阴沉的比西伯利亚的严冬还要冷的脸和那像刀子一样锋利的、令人战栗的严苛狐疑的目光,布柳赫尔的心就变得沉重无比。
满洲里的惨败,被斯大林视为奇耻大辱。他认为,宋哲武这个中阀让他本人和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世界上丢尽了脸,也让被经济危机折磨的色厉内茬的帝国主义分子的气焰重新又嚣张了起来。他要急于找回这个颜面,恢复他的尊严,让所有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怀好意人都感到战栗。
因为时间的原因,这次进攻开始前,布柳赫尔已下严令,各路部队必须要在十月初进至库伦,十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