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芝麻官悟语 >

第13章

芝麻官悟语-第13章

小说: 芝麻官悟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种方法有些人工作一腔热情,上任后摩拳擦掌想办很多事情,但几年下来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不得要领,也就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看其简单,实际上是领导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沉下去,调研深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是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第一步是调查研究。沉下去,调研深是领导的重要方法。中国古时候将地方官叫知县、知州、知府。为什么要加上一个知字?清朝名士江祖辉解释:“名为知县、知州、知府,须周一县一州一府知也。有一未知,虽欲尽心,而不能受其治也。”意思是说,当了官就应该了解情况,否则是办不好事情的,可见,调查研究的重要。调查研究贯穿领导工作的全过程。掌握情况,出台政策,指导全局,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沉下去调研,一要轻车简从。车少、人少有利于进家户、见百姓、拉家常,能够拉近与百姓的感情距离,能营造一种百姓敢见领导、敢讲真话的和谐环境。二要深入群众。实情、真话在百姓之中,下基层只见干部不见群众,其调查往往是“夹生饭”。三要微服私访。如涉及全局的大事,问题又比较复杂,为了不受方方面面的干扰,领导者一人或少数几人,不惊动下级,直接到现场见事见人进行侧面调查,最好让对方不知领导者的身份,这样,当事者才便于讲实情,说真话。四要躬于下情。对集体上访,领导者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让下级代劳,而要亲自听取意见,并让当事者把话说完,那怕是刺耳话也要耐心听取,把事情弄清,解决问题就有了办法。

思路清,目标明领导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主要领导摆在案头的工作千件万件。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干工作必须思路清,目标明。思路清,必须调查研究。只有调查研究才能集中群众智慧,吃透情况,找准问题。理思路就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充实提高,切忌否定全盘,推倒重来。理思路,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推出一些新措施、新办法。思路理清之后,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程序,制定出我们的工作目标。目标明,要求目标实施步骤明确具体,且容易操作。目标明,要求有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近目标和小目标是远目标和大目标的起步和基础。目标明,要求目标必须鼓舞人心,让人们知道,目标一旦实现,自己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样,人们才愿意为目标的实现做出不懈的努力。目标明,要求目标是跳起来能摘到的桃子,不是空中楼阁、空想主义。有思路、有目标的领导者,特点是有主见,不受人左右,不被事务缠身,能主动跳出琐事圈子,始终不渝地按照大思路、朝着大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去。他们的主要工作时间、工作精力,全放在自己锁定的目标上,进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感召群众,形成上下团结、奋力拼搏的工作合力。

为官“七音符”(7)

全面抓,重点攻一个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对所辖地区和单位的工作必须心中有数,全面统筹,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无重点,无主导,这样不仅精力难以达到,而且工作也难以搞好。所以,要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攻重点,一个地区重点工作是什么,首先确定并抓住它。重点工作是第一位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必须围绕这个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重点工作要不遗余力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二攻难点,也就是抓影响全局最难办的事情。突破难点虽然不一定贯穿于领导工作始终,但难点不攻破,势必制约整个工作的进程。攻难点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拿对策,把大难点划分为若干小难点,各个击破,化难为易,彻底攻克。三攻弱点,薄弱环节只有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变弱为强。攻不下薄弱点就会出现“木桶效应”,就会影响整体工作。领导者要学会“弹钢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点带面,递次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先有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先进和落后。人走路,只有一条腿先迈出去,后一条腿再跟上来,才能不断前进。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才能刺激另一部分人的致富欲望,然后达到共同富裕。农村落后反映在方方面面,比如教育文化落后、道路设施落后、村镇建设落后、生态环境落后、生产条件落后、生活方式落后等等。从农民的素质和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来看,农村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整体改善,需要长时间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方法,那就是以点带面,递次推进。我们要集中精力,采取各种措施,一个典型一个典型来扶持,一个典型一个典型来培养。树起过硬的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以活生生的现实,让大家看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充满奋斗的信心。一个典型一面旗,典型的力量最有说服力。我们树典型的目的就是让周边的人民群众按照典型的样子去做,不断扩大辐射圈,不断拓宽发展面,逐步由点形成面,由面连成片,最后由片带整体。逐步形成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发展局面。

加压力,催其奋大家知道,钟表只有经常擦油泥、拧螺丝、上发条、换零件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会走走停停,忽快忽慢。这道理,运用到领导工作中,就是一种给下属加压力增活力的工作方法。人没有压力轻飘飘,油井没有压力喷不出油。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擦油泥”,就是清扫人们头脑中的思想灰尘,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拧螺丝”,就是加大工作力度,使下级工作不松懈、不怠慢;“上发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促其满负荷工作,使其常处于高效率运转之中;“换零件”,就是施行组织手段,不换思想就换人,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下级向上级交账、开展“夺红旗”竞赛、年终考核测评、调整领导班子等,都是加压力增活力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

摆阵势,争优胜制定政策,“挑”起矛盾,打破平衡,引起竞争是一种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工作方法。我们要知道,激励作用并不是只来自上司的命令,更重要的是来自同级同事间的相互比拼,也就是内部竞争。人的本性之一是争强好胜,争强好胜是强者的性格。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抓住人的这一本性,创造条件,制定政策,“挑”起矛盾,打破平衡,引起竞争。竞争就要制定激励政策,通过激励,激起人的竞争欲,激起人的上进心,让部属比起来,赛起来,争起来,干起来,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局面。上级要善于将基础条件差不多的部属有意识地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使他们互为竞争对手,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压力之中,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大步前进,追兵紧追不舍,必须奋力竞争。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产生大踏步前进的活力。曾被誉为“华夏第一镇”的江苏省盛泽镇党委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矛盾制造中心”,其含意也就是“挑动”竞争练干部。

看结果,追责任一切事情,都有始终。每进行一项工作,领导者都要经历决策、部署、督促、检查这样的阶段,如缺少一个环节,工作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或走了过场。现在的问题是,领导者往往有部署,安排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就是缺少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不再顾及部署之后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检查落实情况,在部署工作时,首先要责任到人,责任者要有不同形式的承诺。对责任者的承诺,上级要跟踪督促、检查,促其承诺兑现。有承诺不兑现,有责任没奖惩,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只能摆摆样子,起不到任何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失信于民。作为领导者,当一项工作部署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围绕预期目标,督查检查落实情况,直至见到满意结果为止。一项工作没有结果,或者结果很不理想,不能不了了之,要见事见人,严格追究责任。追究责任是工作到位的最有效措施。

为官“四工具”(1)

领导者应随身带上四把工具,那就是:鞭子、刀子、斧子、抹子。四把工具喻意四种不同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应区别情况,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因人因事而用。用好这四把工具,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鞭子

○刀子

○斧子

○抹子

鞭 子

当领导的好比一个驭手,要想车速加快,必须扬鞭策马。关键时候“啪啪”甩上几下,吆喝起来,催马儿奋进,让马儿快跑。这就是所谓的“鞭策”。当然,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从思想深处把属下和群众当成马儿,自己高高在上,这里只是借用“鞭子”讲一下领导者应发挥“鞭策”的促进作用。领导者的鞭子甩得响响的、硬硬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本地区工作的顺利进展。

传说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牧童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呀!”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连称后生可畏。人自身最大的劣性就是惰性。由此决定了必须对人经常督促,经常鞭策,“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马儿听不到鞭响,就可能要偷懒;人听不到鞭策,就可能要松劲。

领导者,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在实际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决策执行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发出必要的指示和指令,并根据工作情况,对部下进行奖励或惩罚。对后进者惩罚就是重鞭抽打,使被惩罚者知疼而进。看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无不为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叫好称快。正是这一顿“骂娘”,使遭到嘲笑、鞭笞的赵蒙生始而放声大哭,继而当众立誓,写下血书,并最终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这就是鞭策的作用、鞭策的效果。鞭子使用得当会促人顿悟,使人猛醒,迷途知返,悔过自新。

领导者使用鞭子就是要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让属下令行禁止。因此,对于每个领导来说,鞭子要拿在手,时常甩起来,激发干部群众的兴奋点,催促人们尽最大力量搞好工作。大多数人听到“鞭”声就会奋力向前,自觉性高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但也有少数人不用鞭子重重抽几下跑不起来。还有许多时候是轻轻的甩鞭,比如不点名的批评,就是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叫大家引起注意,这犹如空中一道响鞭,虽然没有落在某个人身上,但大家一听鞭声,都会引起警觉,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领导者要善于用好鞭子,把鞭子作为唤起部下觉醒、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工具。

一个好的领导,鞭子要甩得经常,打得响亮。人们听到响亮的鞭声,就会精神振奋,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赶超局面。

刀 子

“刀子”,是领导权力的象征,犹如将军的佩剑,能显示领导者的权威和锋芒。没有锋芒的领导就没有威严,注意适当运用刀子的领导就显得厉害,就能压得住阵脚。刀子可以杀人,也可以不杀人,但关键时候必须亮出来,以显示权力的力量。

权力有两种力量,一是支配力量,使被支配者按照权力主体的意志去行动;二是强制力量,即领导者有能力制裁属下的不服从行为。凡领导者,都有这两把刀子。会用刀子的领导者,就是通过正确使用支配手段和强制手段,变沉闷无为为生动活泼,变按部就班为雷厉风行,变一筹莫展为所向披靡,从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扫除前进的障碍,打开工作局面,达到预期目的。

雍正皇帝在位时,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革除积弊,其手腕之硬,力度之大,历代少见。康熙后期,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清政府钱粮亏空,国库空虚,社会问题严重。雍正继位后,即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必须补齐,属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