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主体的命运 >

第29章

主体的命运-第29章

小说: 主体的命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限定中达到了其界限时,综合才会应运而生,人的这个意识的限定差不多等同于生活着的、讲话的、劳动的个体的限定。

福柯引证说:“当康德为传统的问题三部曲添加了最后一个问题时,这一点早已为康德的《逻辑学》所系统地阐述了:这三个批判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我被允许希望什么?)

于是发现自身涉及第四个问题,并且似乎内

…… 202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751

含在‘第四个问题的说明’中:人是什么(WasistderMensch)?“

U J    。只要涉及人,所有经验知识及其问题(知识的基础、知识界限的限定、真理的真理)都能成为可能的哲学领域。现代哲学的人类学构型在于把教条主义一分为二,把教条主义划分为两个既相互支持又相互限制的不同层面:它把有关人的本质的前批判分析变成了有关人的经验物的分析,在于它未加怀疑地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必然对象。这就是福柯所谓的“人类学”沉睡UK。思想如此酣睡甚至麻木,以至于把这种状态矛盾地体验为警惕性,因此,思想完全把包容自身以便在自身内为自身寻求基础的一个教条主义循环与一个激进哲学思想的灵活和焦虑混为一谈。显然,为了把思想从呼呼大睡中唤醒,为了把思想召回到其最早开端的种种可能性,就必须通过排除作为我们思想的主导范畴的人,以摧毁人类学‘营垒’四周的基础,舍此别无他法UL。无疑,当代思想设法根除这一人类学,作出第一次尝试的是尼采。福柯认为尼采的“上帝之死”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之死”。

“凭藉语文学批判,通过某种生物主义形式,尼采重新发现了人和上帝相互属于的时候,在那时,上帝之死与人的消失同义,同时,超人的前途首先意味着人之死的逼近。”

U M    这里,由于尼采向我们提供了既作为希望又作为任务的未来,因此,尼采哲学就标志着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的分界线,并且尼采无疑将长期主宰当代哲学的前进。福柯预言了哲学的前景,认为如果轮回的发现确实是哲学的终结,那么对哲学来说,人的终结就是哲学开端的返回。因人之死

…… 203

85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而留下的虚空并不形成一个缺乏,而是一个人们借以再次能够进行思考的空间的展开。

福柯接着指出,从康德直到今日,人类学也许构成了那个主宰和控制着哲学思想道路的基本排列。

当代思想必须从“人类学沉睡”中醒过来,检验语言的本性以及词之序借以表象其他词(而非自然或人)

的方法。

因为在福柯眼里,语言是当代思想的主要关切,尤为适合于那些见证了现代认识型的终结的人们。现代认识型的终结将表明,人们不再把有关语言的思考分散在几门学科中,而是设法寻求对语言的本性作出统一连贯的思考。这种尝试,要么把人的存在的可能性条件看成派生于新的统一的语言观,从而“人之死”意味着人丧失了中心地位,而非完全消失;要么把人与语言的统一想法看成互不相容,语言代替了以往由人占据的位置,从而人就毫无地位可言。无论如何,人类学及其有关人的话语都导致了“不正常的”和“扭曲的”思想形式,因而临近结束了。福柯断言,“对所有那些仍想要谈论人及其统治或自由,对所有那些仍在自问何谓人的本质的人们来说……我们只能付之哲学的一笑”

,而且只是默默一笑,因为取代人类学的新哲学尚未存在UN。在《外面的思想》(1966年6月)一文中,福柯指出:“我们现在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个长期来不为我们所见的鸿沟:只有当主体消失时,语言的存在才是自明的。”

…… 204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951

第五节 当代认识型

18世纪并没有以人或人性的名义,为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当时的知识没有碰到人,同生命、语言和劳动一样,人并不存在,因此,在福柯的“语言四边形”和“哲学四边形”中,人文科学并没有出现。只有当人在西方文化中,把自己既构建为必须被思考的,又构建为将被认识的东西,人文科学才会出现。只有当旧认识型得到重新配置以后,人才第一次成为科学的对象。也就是说,由于生物学、经济学和语文学等现代经验科学在19世纪初的崛起,人文科学成为可能了。福柯设法探明19世纪人文科学并表明20世纪的反人文科学如何正在改变现代认识型的基本构型。

19世纪,表象领域的有序坚固性崩溃了,经验科学的知识不再囿于表象,哲学同样从对表象的评注转为论及由此产生的知识有效性的问题。由此创造的真空和合适位置提供了人文或社会科学的生存空间。

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分析、心理分析、人种学和文化研究等人文科学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人们发现了那些早已被勾勒出但处于休闲状态的被忽视领域(于是,使用实证方法和科学概念去详述这些领域就是它们的任务了)

,而是,只有依据现代认识型的专门构型,人们才有可能限定这些领域。

如上所述,福柯认为,从19世纪起,认识论领域在不同的方向崩溃了。现代认识型是一个在三个方向上畅开的空间区域:一是数学、物理科学,二是语言、生命科学和财富的

…… 205

0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生产、分配,这两个方面一起构成了一个共同的层面;三是哲学的反思,它作为同之思与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一个共同的层面,与数学学科一起,构成了另一个共同层面,即思想的形式化层面。

由于人文科学不能仅仅在以上任何一个方面中存在,所以,福柯认为,人文科学从这一认识论的三维中被排除了。

但是,由于人文科学发生在这些知识分支的边缘地带,发生在由这三个维度所限定的区域中,所以,福柯又认为,人文科学与其他知识分支是联系在一起的。

具体说来,一方面,人文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于数学,另一方面,考古学分析并没有在人文科学的先天历史中揭示出任何新型的数学,或者数学在人类领域中的突飞猛进,而是相反,人的出现和人文科学的崛起与一种“非数学化”有关。

由于生物学、经济学和语文学都不是人的科学,所以,我们决不能把这些经验科学视作第一批人文科学或最基本的人文科学。因为,经验科学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当作一个经验客体,把人的表象力量当作外部世界的产物。而人文科学(类似哲学)则关注作为一个主体、认识者的人,他的表象构成了他的世界,而非世界的产物。因此,人文科学并不是从经验科学进化而来,两者不能混淆。生物学、经济学和语文学并不依据生命、劳动和语言对人来说所具有的意味来译解这些活动,而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研究则直接考虑问题,即把人自身表象为生活、工作和讲话的存在对人意味着什么。人文科学的分析方式从人的专门确实性(生活的、劳

…… 206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161

动的、讲话的)拓展到“使得人去认识何谓生命、劳动及其规则何在以及凭何方法能讲话的一切”。

于是,把人文科学视作一种在人种内,在人类复杂机体内,在人类行为和意识内内在化的生物学机械论的延伸,将是错误的;由于经济科学或语言科学试图构建一门纯粹的经济学和语言学,因此把它们置于人文科学内将同样是错误的VE。尽管有这些差别,但人文科学与经验科学处于同一层面上,具有类似的形式,尤为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人文科学在取自经验科学的概念基础上建立了它们的确实性。福柯把人文科学区分为三个“认识论区域”

,每个区域都对应于每门经验科学,与生物相关的是“社会学区域”

,关注着劳动和生产个体借以向自身提供社会的表象的方法。与语文学相关的是文学和神话的区域,关注着分析文化或个人可能遗留下来的词语痕迹VF。由于人文科学从事人的分析,注目于人的表象在构建世界中的作用,因而较为密切地相关于阐释人的限定性并设法依据经验—先验对子来统一人的存在的哲学思维。福柯大胆地认为,人文科学在“知识的外部性”中发展了哲学在知识的内部性中所完成的一切。人文科学把生物学、经济学和语文学导回到去分析“人(就其存在而言)如何能关注他所认识的事物,如何能认识决定了他的存在方式的事物(就其确实性而言)”。但是,人文科学与哲学的差别在于:鉴于哲学把人的表象当作人的内在意识对象,人文科学则把人的表象当作无意识结构和过程的一部分。

诚如上所述,尽管不能相互等同,但生物学、经济学和

…… 207

2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语文学等经验科学却赋予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分析以构建模式,这些模式之所以是构建的,乃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为可能的知识分支提供几组作为客体的现象;它们保证客体在经验领域中相互联系起来。它们在人文科学特有的知识中发挥着“范畴”作用VG。这三对构成模式是“功能”和“规范”的生物学概念、“冲突”和“规则”的经济学概念以及“意味”

和“符号”体系的语言学概念。在生物学领域中,人被设定为一个拥有功能的存在。他的行动牵涉生理学、文化和社会环境。他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理解力,以辨别他在履行自己的功能时须遵守的规范。在经济领域中,人被设定为一个处于永久冲突状态中的存在。他的需要和欲求导致他与他人对立起来,但是这一争夺并不因为确立起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而受到限制。在语言学领域中,人被设定为一个作为意义载体的存在。他的个人和社会、自愿与不自愿的行为都构成了一个严密整体和符号体系。因此,这三个对子完全涵盖了整个人类认识领域。

尽管福柯相信每个构建模式在一个特殊人文科学中发生主要作用并具有意味,但他承认所有模式都在一切人文科学中起作用,因此,所有人文科学都相互联系,都能相互阐释,结果它们的边界模糊了。福柯使用这种相互性来说明人文科学特有的方法论争议,它们都设法回答究竟哪个模式最适合于一个特定研究领域这一问题。实际上,构建模式及其每个组分的相对重要性在19世纪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早期,当浪漫主义者把人、社会和语言视为生物有机体时,生物学模式主宰着人文科学。

在19世纪中叶,当孔德和马克思发展了

…… 208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361

他们的社会学理论时,主宰人文科学的是经济学模式。在19世纪末,当语文学家尼采在颇具价值的词中探寻隐藏的意义以及弗洛伊德在病人的词语和非词语表达中揭示了基本符号体系时,主宰人文科学的是语文学模式VH。每一对子内部同样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初,人们强调象征着过程且可为意识所达到的功能、冲突和意味,而在19世纪末,人们重视的是象征着结构且并非意识的规范、规则和体系。在戈尔茨坦的心理学著作、莫斯的社会学著作和杜美齐尔的神话阐释中,福柯发现了这一变换。它改变了规范在人文科学中的作用,因此,尤为重要。人文科学只有通过使用功能、冲突和意味概念去表象无意识,才能接近无意识领域。而在表象与意识缠绕不分的古典时期,这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无意识作表象的努力,还导致自我检验的重复过程,这就把人文科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来了,无意识就是一切人文科学都追求的目的地,因此,我们不能错误地把精神分析当作是探讨无意识的第一门人文科学。这也就说明了人文科学方法如何能连贯地理解人怎能既是世界的客体,又是构成该世界的主体这个问题。而从实证主义还原法到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现代哲学(设法通过人类意识的分析以获得作为表象主体的人的知识)

则做不到,因为它们不能正确地、恰当地对待非思,而是把非思看成人类意识的基本对应面。

它们拒绝了这样的想法,即若没有表象就没有意识,但它们并未放弃相反的想法,即若没有意识就没有表象。

而人文科学做到了这一点。

福柯认为,人文科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