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 >

第25章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25章

小说: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装糊涂不行了?

因为潘金莲步步进逼,那层窗户纸就要捅破了。

一旦捅破,武松一定进退失据,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

于是他暗示潘金莲不要痴心妄想。

但是,痴心人必然妄想。

而妄想人必然偏执:他们只接受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对他们不利的信息,他们往往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所以,对于执着的人而言,装糊涂不行。

对于痴情者而言,暗示不行。

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痴情者。

果然,潘金莲只接收到了武松第一句话中的信息,对第二句话中包含的暗示与警告则毫无感觉。

潘金莲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

这句话令人绝倒。你不过是个嫂嫂,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更绝的是:叔叔是否在外面养着女人,何劳嫂嫂害怕呢?你又操的哪门子心,你又怕的什么呢?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读到这一层,觉得潘金莲愚蠢可笑,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这里体现的恰恰是潘金莲的聪明伶俐。

她的这句看似可笑的话,实际上,是在向武松表明:一、我很在乎你。

二、我可以在乎你。

我很在乎你,是一种表白,是要让你明白我的心。

我可以在乎你,是一种撒娇,是要你明白我俩亲密的程度。你一直像鸵鸟一样不愿面对现实,现在,我也暗示你:你我其实早已不是叔嫂那么简单,我们的关系里,早已有了新的令人兴奋的内涵。

到了这个时候,武松已经束手无策,他只有拿出哥哥来,让他来抵挡一阵。

武松道:“嫂嫂不信时,只问哥哥。”

这句话里,什么嫂嫂信不信,正如我们上面所说,不来就不是问题。武松哪管你信不信?

所以,这句话里,只有两个字有价值,那就是“哥哥”,武松突然提出哥哥来,是要以此吓阻潘金莲:我们之间,隔着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哥哥。

但是,武大郎这样“三寸丁”的“高山”,早已不在潘金莲的顾忌之中,她那双迷人的眼睛,投给武二的是柔情,投给武大的,却是轻蔑。

潘金莲道:“他晓得什么!晓得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

武大不晓得这等事,妙。

为什么妙?

第一,这等事是什么事?

答案:男女情事。

第二,武大不晓得这等事,谁晓得这等事?

答案:你和我。

第三章 打虎易,拒嫂难

到此时,武松彻底明白了潘金莲的内心。他只好把头来低了。

潘金莲步步进逼,武松虽然步步为营、负隅顽抗,但是,至此,武松已经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他已经毫无对付潘金莲的办法。

在景阳冈上,面对咆哮的大虫,他虽然心惊肉跳,但是,他没有失去章法。

在兄长家里,面对莺声燕语的嫂子,他心烦意乱,并且,他已然没有了方寸。

现在,潘金莲就要长驱直入直捣龙城了。

潘金莲起身再温了一壶酒,来到房里,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

如果说,前面的语言撩拨,还是试探,这在武松肩上的温柔一捏,就是直接的火力侦查。随着武松渐渐丧失主动,丧失反抗力,潘金莲越发大胆。

武松已自有六七分不快意,也不应她,只低头用火箸在火盆里簇火。

为何不应?因为武松已经没有了应对之策,不知道怎么应。

潘金莲见他不应,劈手便来夺火箸,口里道:“叔叔,你不会簇火,我与你簇火。只要一似火盆常热便好。”

从酒要双杯,到火要常热,再加上劈手夺火箸这样发嗲的行为,潘金莲太有才啦。

武松有八九分焦燥,只不做声。

是的,武松只有无计可施的焦躁。从六七分的不快再到八九分的焦躁,武松感到自己在这个温柔的尤物面前,是那么无能。

为什么不做声?

因为说不过对方。

为什么焦躁?

既是因为对方的无礼,也是因为自己的无力。

潘金莲的进攻越发大胆,她再斟一盏酒,自呷了一口,剩下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这就不再是暧昧了,这是逼宫!是摊牌!

还要注意的是,此前潘金莲称呼武松,一口一声的“叔叔”,现在,突然变成了“你”。

这个变化表明,潘金莲在试图打破叔嫂伦理,试图改变两人既定的社会关系!

事实上,潘金莲也是被武松逼的:一个多月了,多少无微不至的关怀,多少殷勤备至的照料,多少小心,多少爱意,多少秋波,多少情话,你一直一边接受这些,一边却装糊涂,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意?你给我一个明白!

现在,问题摆在武松面前,解决它,不难,却也难。

武松拒嫂,难过武松打虎。

为什么?打虎,打死即是。

拒嫂,却不能简单一拒了之。

难在既要坚持道德伦理,又能给潘金莲以安慰,不至于激化矛盾。原因有三:第一,潘金莲毕竟是嫂子,是家庭内部成员,在传统中国家庭里,有“长嫂为母”的说法,尤其是像武大、武二这样父母双亡的兄弟,更是如此。下文里,潘金莲在责骂武松时,就明确提到了这句话。第二,激怒了潘金莲,不仅导致叔嫂关系破裂,重要的是,武大在老婆和兄弟之间,将何以自处?第三,更重要的是,潘金莲必然迁怒于武大,必然更加仇恨武大,夫妻关系也必然难以为继。

事实上,爱情可以升华,也可以转化。处理得好,爱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持久恒定的互相之间的默契和关心,转化为近乎于亲情的情感。而处理不好,则会因爱生恨,转化为刻骨的仇恨。

拒绝潘金莲的爱情,需要武松的道德。而如何让潘金莲对自己的爱情转化为亲情而不是转化为仇恨,则需要武松的智慧。

武松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呢?

至少直到现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潘金莲对武松是很好的。不管武松是怎么理解的,武松也一直接受潘金莲对他的殷勤备至的照料。

应该说,武松有处理好他和潘金莲关系的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让我们非常尴尬、非常失望的情景。

武松劈手夺过潘金莲递来的酒杯,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差点儿把潘金莲推一交。

武松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第四章 明于知礼义,陋于知人心

武松把事弄砸了。

我们且不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然差点把潘金莲推倒,是多么的胜之不武。我们来看看他这段历来为人称道的所谓“义正词严”的话,都有些什么内涵。

武松打虎时,他用了两件东西:一根哨棒,一双拳头。

他这段话里,实际上,也有一根大棒,一双拳头。

这根大棒,就是道德。

这段话里包含着对潘金莲道德上的严厉贬斥,而且还拿自己做对比,也就是说,武松俨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潘金莲做道德的宣判。连骂两次潘金莲“不识羞耻”,还指斥她败坏风俗没人伦,甚至说她的行为等同猪狗。这一番正大光明的道德宣判得到了历来《水浒》评论家的喝彩,像金圣叹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武松的所谓“神威”,两次说武松的这番言论“字字响”;李贽连声道“武二真是个顶天立地汉子,不可及,不可及!”其实,这很无谓。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很容易声音洪亮,慷慨激昂,但未必使人心服口服。我们要知道,“明于知礼义,陋于知人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毛病之一,本来,知礼义不难,难在知人心。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当武松拿出道德的大棒来棒杀潘金莲时,潘金莲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其一,潘金莲一定非常清醒地意识到,道德不但不会保护她的幸福,反而是在剥夺她的幸福:道德当初陷她于不幸的境地,现在又阻止她摆脱不幸。她成了被道德抛弃的人,不受道德保护的人。

那么,她为什么还要遵循恪守道德呢?所以,武松的这种做法,给潘金莲看到的是道德的狰狞、道德的残忍,道德对像她这样的弱女子的戏弄和压榨。潘金莲后来完全不顾道德,决绝而去,难道武松没有责任吗?

其二,武松不仅利用道德的大棒来棒杀潘金莲,而且,他还真的亮出了他的打死老虎的拳头: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用拳头来威胁吓唬一个弱女子,哪里算得上英雄好汉呢!

所以,在武松、潘金莲的这一番较量中,真正的失败者是武松。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二:一、武松拒绝潘金莲,话说得义正词严,大快人心,但是,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除了他竟然使用了拿男人的拳头来吓唬小女人这样令人不齿的战术外,武松并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是借用了道德、伦理等公共武器。试想一下,如果不用道德伦理这样的大道理,他还能说出什么样让潘金莲哑口无言的话?他还能说些什么让潘金莲心服口服?

二、武松借用道德伦理这样的公共武器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潘金莲的行为确实在违背道德伦理。问题在于,即使手握道德伦理这样的战无不胜的公共武器,武松还是没有真正折服潘金莲,反而把她推向远方,至少是推离自己。推离自己没有问题,但把潘金莲推离武大就有了大问题。本来潘金莲与武大的夫妻关系就非常脆弱,全靠封建伦理维持,全靠封建道德赋予男人的特权维持,现在,武松这样的行为,只能让潘金莲更加绝望,并且在绝望中更加不顾一切。后来潘金莲投入西门庆的怀抱,不能不说,武松有责任。

如果我们在使用道德伦理这样的武器时,结果不是让人信服道德伦理,反而使之更加决绝地破坏道德,难道能说我们胜利了吗?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的目的不是拒嫂,骂嫂,更不能是不可收拾时的杀嫂,武松的目的是要哥哥武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平静的生活。

但是,当武松举起道德的大棒和自己的拳头时,他固然砸碎了小女人潘金莲,也砸碎了武大的家庭。

从这个角度看,武松不是失败了吗?

事已至此,武松当然不能再在兄嫂家呆下去。他只好又搬回县警察局宿舍住去了。武大呢?有潘金莲管着,也不敢去寻武松。

《水浒》作者感叹道:“骨肉翻令作寇仇”。这样的结果,《水浒》作者当然归咎于潘金莲,但是,武松实际上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局面还能改变吗?骨肉亲情还能挽回吗?叔嫂之间的僵局还能打破吗?我们知道,像潘金莲这样曾经对武松一往情深的人,心中一定还余情尚存,如果有机会,她一定会原谅武松,那么,武松会不会吸取这次的教训,用智慧解决难题呢?

第十九卷 红杏弑夫

第一章 粗人好做,细活难理

艳嫂有意,小叔无情,潘金莲冰心绝望,事有凑巧,终红杏出墙。愚拙忠厚的武大可能永远不明了,看住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难!难!难!

上回讲到,武松和嫂子潘金莲彻底翻脸,武松由敬嫂到拒嫂,潘金莲对武松则由爱生恨,最坏的结果出现了。

实际上,当武松碰到潘金莲时,在武松绝无可能接受潘金莲爱情的前提下,有三个可能的结果:最好的结果是:潘金莲理解武松对她的拒绝,并且转移甚至升华她原先的不伦之爱,转变为叔嫂亲情,由男女之情,转变为欣赏、敬重、关心,并且在武松因素的影响下,使她和武大的夫妻关系得到巩固。

中等结果是:潘金莲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武松对她的拒绝,带着幽怨,带着失望,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中去。武松如过眼云烟,又如天上飞过的鸟儿,鸟儿已经飞过,天空没有痕迹。

最坏的结果是:潘金莲由爱生恨,不仅恨武松,兼带恨武大,不仅恨武大,还要恨自己的命运,不仅恨命运,还恨社会,恨道德,从此在绝望中决绝远去,再不回头。

现在,武松看起来很道德很受人喝彩的行为,最终,导致的恰恰是三种结果中的最坏结果。

好在,武松还有挽回的机会。

不觉过了十数日。因为知县要将他在阳谷县当官两年半来赚得的好些金银送上东京去,与亲眷处收贮,打点朝廷衙门,谋个升转,便差使武松上东京一趟。

上峰差遣,当然不能不去。临走之前,武松去街上买了一瓶酒,并鱼肉果品之类,直到武大家里。

武松到武大家里干什么呢?是否就是简单地告知一声?

到了武大家里,叔嫂相见,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实际上,潘金莲既然此前对武松用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