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明穿]之盛世永乐 >

第47章

[明穿]之盛世永乐-第47章

小说: [明穿]之盛世永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庆心中的不安与焦急已经快要达到了顶点,雷声一响让他差点腿一软跪倒在地上。

只顷刻间暴雨便砸了下来,惊雷闪电交加的雨中有一行人顾不上被暴雨淋湿,匆匆的走了过来,在安庆看清楚来人后精神一震,快步向前走了两步道:“驸马与诸位大人终于到了,皇上在寝宫等着诸位大人呢!”

驸马梅殷擦了一下脸上的雨水道:“皇上怎么样了?”

“刚刚醒了,就着急宣几位大人觐见呢。”安庆脸上的惊慌虽有所掩饰,但是梅殷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此时一问只不过是礼节罢了。

梅殷是三十几岁的外形高大粗狂的汉子,他是汝南侯梅思祖弟弟的儿子,因他从小天性恭谨能骑善射,后被朱元璋看重招了驸马,娶了她的次女宁国公主,后来又封了荣国公。

朱元璋一共有16个驸马,却偏偏对这个女婿十分看重。

乾清宫寝殿内,朱允炆侍立在朱元璋的床前,殿内浓重苦涩的中药味儿漂浮充斥着,朱元璋身穿明黄色寝衣面容枯槁的躺在床上。

“允炆,以后这天下就是你的了,一定要做一个好皇帝,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河山。”朱元璋历尽沧桑沙哑浑厚的声音,清晰的传进朱允炆的耳中。

“皇爷爷!”

朱允炆的声音里带着哀伤的哭意,这个老人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所有的包容与保护,甚至越过他的儿子们把这万里河山交到了他的手中,朱允炆真心的感激敬爱着这个老人。

“梅殷他们还没有到吗?”大限已近,朱元璋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这一刻,垂死等待着。

话音刚落,安庆已经带着几人进了寝宫,这是朱元璋吩咐的,他没有更多时间用来浪费了。

“皇上…臣等来迟。”以梅殷为首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几人齐齐跪在龙床前,纷纷老泪纵横。

“安庆,把遗诏誓书交予驸马。”朱元璋无力的抬了一下手臂,对安庆说道。

“是,老奴遵命!”

“皇上,此事重大,臣怕有负圣望。”梅殷言辞诚恳的推辞道。

“你老成忠信,把幼主托付与你,朕心甚安,不必再做推辞。如有人敢于违背遗诏誓书里的旨意,你可以代朕讨伐于他。”

待梅殷叩首接过遗诏与誓书后,朱元璋挥退其他人单独留下了梅殷。

“朕十六个驸马中,最看重的便是你了,好好辅佐允炆。”朱元璋看着这个他最满意的驸马嘱咐道。

“臣,定当全力辅佐,不负皇上厚望。”梅殷铿锵有力的声音,带着让人信服安心的厚重。

朱元璋欣慰的微点了一下头,随后蹙眉想罢多时才又虚弱飘渺的说了一句:“燕王善战智勇,需防…”

安排好剩下的一切后,朱元璋虚弱的平躺下,此时他的眼里已经开始变得浑浊,他安静的等待着生命最后的那一刻来临,往事如烟朱元璋的脑海中飞快的闪过许多画面。

几十年前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少年,皇觉寺内晨钟暮鼓的小和尚,那些曾经生死相随,却在最后被他亲手杀死的好兄弟,最后还有他那善良勇敢的马姑娘,几十年的霸业回首沧桑,是时候可以安心的闭上眼睛了。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

朱元璋驾崩的当夜,南京城内九门戒严,巡城的军队不间断的来回巡逻,闲杂人等皆闭门不得外出。

朱元璋的遗诏本应所有藩王到齐之时才能宣读,但是由齐泰出面与梅殷秘密商谈了片刻后,梅殷碍于新皇交出了遗诏,朱允炆拿到遗诏后与齐黄二人修改了少量内容,由藩王不得带亲卫进京奔丧,改为驻守封地不必进京奔丧。

遗诏改好后,朱允炆派人带着旨意,八百里加急分散着去给他的那些叔叔们报了丧。

皇帝驾崩,普天素缟,四海皆伤。皇城内丧钟响彻百里,万民鸣泣。

远在千里之外的朱棣,早在朱元璋驾崩前两天,就接到了京城秘密送的朱元璋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

接到消息的那天,朱棣便急匆匆的赶到庆寿寺,与道衍相商。

“道衍,看消息怕是也就这一两日了,你觉得此次进京其他兄弟会不会有所动作?”

道衍听后沉吟许久方道:“依贫僧看,届时新皇未必会肯让诸王进京,万全之策肯定是不希望有人来搅局。”

朱棣皱眉:“哪有爹死了,不让儿子进京奔丧的道理?朱允炆忠于礼教,怕是不会出此下策吧?”

道衍手捻佛珠,双眼微眯道:“太孙殿下不肯,不代表齐黄二人不会游说,此事的厉害之处,怕是他也不得不从。”

“那你说怎么办?”

“等!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我们也要早作打算了。”

朱棣思索片刻后点了点头。

时过六七日,京城八百几加急的旨意传到了北平,旨意里果然如道衍所猜测般,着各路藩王驻守封地,安抚好属地百姓,更要以防有人趁乱侵扰边界。

旨意里洋洋洒洒的通篇之话,其实总结了就一句概要,那就是老实的在封地里带着,不要趁机起不该起的心思。

因为有之前和道衍的商议,朱棣老老实实的接了旨,只是表达了一下对老爹逝世的悲伤,然后就盘踞回府认认真真的给朱元璋守起孝来。

朱棣的反应传回南京,朱允炆听后即痛快又有些不安,盘横在他心中的是,朱棣真的一点异议都没有吗?

当你对一个人产生了怀疑以后,他无论做什么你都会不自觉的往深了想,朱棣给朱允炆的印象太深刻,他藏得太深了,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波动反常,但是朱允炆却本能的对朱棣感到不安。

阻止了藩王进京,朱允炆顺利的给朱元璋办了一场声势空前浩大的葬礼,然后风风光光的登了基。

终于登上了那个一人之上万人皆下的位置的朱允炆,看着殿下跪伏山呼的文武百官,心中一片踌躇满志,这江山终于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朕的好叔叔们呐,还记得当日灵堂内无助孱弱的少年吗?今日起,你们手中的那些全力,朕将一一收回,从此再没有人能够欺辱朕,觊觎朕的江山。

朱允炆登基后,立刻就认命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然后这三个他皇爷爷千挑万选留给他治国安邦的书生,成了他的智囊团。

登基刚刚一个月后,按奈不住膨胀雄心的建文帝朱允炆,便带着他的智囊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计划。


 62章

削藩一事一直都是朱允炆心中的一块大石,从他还是皇太孙的时候起,这个念头无时无刻不在他心头萦绕。

对于给予了他一切的朱元璋;朱允炆不敢怨恨,因为在他的皇爷爷眼中,这些叔叔们是他留给自己守卫边疆,用来夹辅王室以镇摄四方的。

朱元璋临终前虽然提醒梅殷需防朱棣;那也只是他稍对这个儿子的聪明才智以及出色的军事领导有所顾忌;可他从没有想过要孙子削藩的意思,事实上他对用儿子守江山这一点非常放心。

但是朱允炆却从始至终的对这些个叔叔们没有什么好感,削藩之事刻不容缓,所以才刚刚登基的朱允炆便与同样想要一展抱负的齐泰、黄子澄二人商议开来。

朱允炆准备动手了,但是要先从谁开刀却成了一个难题。

在先对谁下手的这个问题上,齐泰和黄子澄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这三个人虽说都有些书生意气用事,但是却都不傻,他们明白诸多藩王内唯燕王朱棣势力与实力最强。

齐泰认为先拿燕王朱棣开刀比较好;要拿就先拿一个大个的!而黄子澄则认为先剪出其他藩王;以防朱棣联手和其他联手对抗朝廷比较稳妥。

朱允炆倒是不甚在意,他虽然对朱棣有种本能的抗拒与害怕,但是在他成功登基以后,这种恐惧已经渐渐减弱了,不过最后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选择了黄子澄的意见。

第一个下手的对象,三人一票通过了人选周王朱橚,在他们看来朱橚是朱棣的亲兄弟,如果朱棣有心造反,那么朱橚将会是朱棣最有力的帮手,所以他成了第一个被清除的人。而奉行这项任务的就是朱棣小时候的跟班,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朱棣跟李景隆也算得上是发小了;从小一块尿尿和泥玩到大的,但是这个发小却没给朱棣这个面子,在接到秘密旨意后;他突调大军赶到河南周王府,把周王府围了以后,一股脑的把王府上下一个不漏的抓回了京城,全程一句话都没解释,只亮了手谕道了一句奉命抓人。

抓了朱橚以后,朱允炆也着实忐忑了些许日子,敲山震虎他这一下也是想看看朱棣的反应,不过就在朱允炆时刻紧盯朱棣动作的时候,朱棣却出乎意料的什么反应也没有。

于是朱允炆渐渐地放心了,他毫不手软的把朱橚一撸到底,直接从亲王贬到了贫民,并且效仿他爷爷朱元璋当年一样把朱橚一家迁到了云南1,当时云南还未开化,十分的荒凉,朱橚直接过去做土著去了。

同年十二月,锦衣卫接到举报,有人声称代简王朱桂治下残暴,本人更是骄奢淫逸欺压百姓强抢民女,举报信上字字泣血感人至深,细数了无数朱桂的恶习,朱允炆在早朝的时候把这封举报信拿了出来,痛斥了一番这个十三叔的残暴不仁,并且本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下令把他十三叔抓了起来并且迁至蜀地看管了起来。

第二年五月,锦衣卫再次接到举报,这次举报的对象换成了岷庄王朱楩'pián',信上说他干了一件“不法事”,具体是啥不法事无从得知,相对于周王朱橚,岷庄王朱楩被抓还有个理由,虽然这个理由非常的莫名其妙,但秉公执法不偏不倚的朱允炆,还是非常痛快的把他的十八叔朱楩也给贬做了平民。

几次的抓捕削藩成功,让朱允炆胆子渐渐大了起来,他以为他的雷霆手段起了作用,于是刚刚贬了岷庄王朱楩以后,朱允炆不再做缓冲,直接以私印大明宝钞的罪名抓捕了湘献王朱柏。

就在朱允炆为事情竟然如此顺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终于踢到铁板了!

湘献王朱柏是个硬脾气,为人非常的忠厚耿直,在接到朝廷派人来抓他的时候,硬气的带着老婆孩子紧闭府门自焚了,他一个藩王高祖皇帝的亲子,可杀不可辱。

朱允炆十分不理解他这个十二叔朱柏,自己只是想要收回他们的封地而已,又没有真的想要弄死他们,如此轻易的自焚怎一个‘傻’字了得。

湘献王朱柏的自焚并没有让朱允炆停下削藩的脚步,他随后又迅速的抓了齐王朱榑'fu'和肃庄王朱柍 'yǎng',一样同等处理废黜为平民。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剩下的人即便再抱有侥幸心理,也都应该明白了朱允炆的意图,这已经不是杀鸡儆猴了,特这是想一个不留的全部铲除。

朱允炆连番的动作,看似雷霆手段干净利落豪气干云,但其实他抓得也只是些势力比较弱的藩王,真正如朱棣、朱权这样的大土豪大财主,朱允炆一根毛也没动。

为什么朱允炆刚一登基就针对起朱棣来,因为他的二叔和三叔在洪武二十八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分别病死了,那会他皇爷爷还没驾崩,没等轮到他出手,那两位就先死了。

没了两个旗鼓相当的年长哥哥在前挡着,朱棣理所当然的就先成了朱允炆削藩之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在朱允炆对其他藩王动手的同时,也时刻没忘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为了削减朱棣的实力,他先把工部侍郎张昺派到北平做了北平的巡抚,又任命了谢贵、与张信做了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北平的军事控制权,最后又派了一名名叫宋忠的将领率兵三万,镇守屯平、山海关准备随时动手钳制北平。

朱允炆的动作,朱棣与道衍均看在眼里,之所以没动是因为时机还没有到,朱棣随时都可以反,但是他还没有等到一个由头,毕竟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还没过去多久。

朱允炆的动作让朱棣和道衍看到了曙光,朱棣耐心的看着朱允炆蹦跶,就是想要等到事情越闹越大以后再动手。

朱允炆针对北平北平所作出的部署,在其他人看来就相当于动手前的预兆,很多人都认为燕王虽然厉害,但是也应该不会有所反抗,朝廷的兵力岂是一个藩王可比的,大家都在等朱棣束手就擒。

建文元年三月,按照礼制藩王应进京参拜,刀已经架到脖子上的朱棣在众人都有些不相信的情况下,进京了!

“父王,一定要去吗?”虽然知道朱棣最后一定会没事,但朱高炽还是非常的不放心,在朱棣要前往京城的前一天晚上溜到了枫桥院,此时朱高炽正与朱棣相拥在床上交谈。

朱棣抚着朱高炽的背道:“要去,而且要非常高调的去!放心朱允炆不会在这个时候动手的,他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一举拿下北平,他虽然派了几个人过来,但是他们初来乍到,我这十几年的根基岂是他们说动就动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