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家教现场 >

第27章

家教现场-第27章

小说: 家教现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孩子的思维,说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与孩子平等对话
第一,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可是做起来却不大容易。可以想一想,你平常和孩子说话是平等的吗?是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聊天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有问有答的吗?是孩子请教你,你也请教孩子吗?是孩子尊重你,你也尊重孩子吗?是孩子听你的,你也听孩子的吗?
不是,差一点。要平等对话。
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第二,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平等对话是一种简单的对话方式,可是对话到一定程度孩子才能自由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在倾听的时候,使孩子能够不断自由倾谈的简单方式就是欣赏。欣赏孩子的自由倾谈,孩子讲学校的事情,讲怎么踢球,讲和小朋友的关系,讲见到的各种事情,幼儿园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都可以。他是自由谈,你是倾听,带着欣赏的微笑,理解的微笑,使孩子愿意和你谈,觉得和你谈比和别人谈更有味道。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了不起的家长。
与孩子共同游戏
第三,共同游戏。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还知道和他起玩玩具。孩子大一点了,共同游戏没有了,孩子玩游戏机的时候,你在搞案头工作;孩子踢球的时候,你在进行社交活动;孩子游泳的时候,你在做生意。总之,你和孩子没有共同的游戏。
而实际上,和孩子共同游戏是使你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又使家长年轻化、健康化,在工作中有创造灵感的一个很方便的方法。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第四,直接进入孩子的角色。
用观想体会的方式一步进入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观察世界,用孩子所处的位置观察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去描述世界,用孩子的地位去判断世界。想象自己就是孩子。包括模拟孩子的动作、语气和表情。
不了解孩子主要是没有做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这种一步到位进入孩子思维的方法就叫做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不要说你就是你,大宝就是大宝。哪一天你想象自己就是大宝,你就会突然领会孩子的思维跟你做家长的思维差别很大。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思维角度。
你本来觉得孩子并不大,才上初中。他来信你拆开看,你有这个权力。可是你站在孩子角度上一看,感到没有被尊重,没有被信任,人格受到污辱。有人给孩子打来电话,你的房间有分机,你觉得拿起来听一下没什么,也是对孩子负责。他一个男孩子,为什么女同学总给他打电话?但你站在孩子角度,就会感到接受不了。
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体会一下,你也有过当孩子的时代呀。人是可以进入童年、进入少年、进入青年体会一下的。我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是中学生。比如说我是个男同学,我有我的男同学朋友,我有我的女同学交往,我有我的爱好,我喜欢游戏机,我喜欢足球,我喜欢某一个歌星,我喜欢这个名牌。我的世界就是这样。孩子有一整套思维,有一整套处境,他的每一个做法在同学中、环境中都受到一种评价。不进入他的角色,你怎么能了解他?你怎么知道他为什么喜欢穿某种服装?你怎么知道他穿这种服装到学校以后同学们会怎么赞美和怎么惊讶?你都不了解。你就是一句话,穿这种衣服像什么样子?你有什么权力简单下这个结论?你有什么权力剥夺孩子的自由思维和自由选择?
孩子的思维有的时候一步就能进入。家长应该试一试。孩子今天不在家,孩子上初中了,你穿上孩子的衣服,在家里像孩子一样玩一会儿,用孩子的表情说说话,甚至用孩子的表情笑一笑,往沙发上躺一躺,懒一懒。你会突然发现你对孩子过去的了解与孩子的真实不是一回事。孩子有他特殊的角度。有的时候家长可能在一个很小的事情上却触犯了孩子根本的感情,使孩子和你保持距离。他在理性上觉得你对他好,但在感情上却不接受你。从此他的话语,他的心灵,只对他的同学敞开而不对父母敞开。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第一谈话对象是同学,而不是父母。到了大学基本上是同学,很少是父母。孩子回到家里只能问问,学习怎么样?考了第几名?考了多少分?在学校吃什么?还要多少钱?这种家长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所以,进入孩子思维,从平等对话,倾听自由谈,共同游戏,到进入孩子角色,身临其境,这是一种艺术。丢掉家长的偏执,丢掉那个我,进入孩子的思维,是一种艺术。这一点并不难做,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大人是可以进入孩子的思维的,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年纪很大的作家写儿童故事写得挺像。因为他能够进入孩子的思维,他知道孩子怎么想,孩子也就爱看他的作品。那么大年纪的人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思维,你就不能进入吗?可以进入,要掌握这个艺术。

第八部分冲突化解法
“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第二部分是专门指导如何处理孩子与家长的冲突的,这就是“冲突化解法”。
因为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与家长发生冲突,而冲突的时候,有可能孩子是错误的,又欣赏不得,又夸奖不得,打和骂又不对,家长没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这样四种方法。
一逻辑中断法
第一种方法,是“逻辑中断法”。
孩子在智力思维方面,心理素质表现方面,在健康方面,在行为能力、道德表现方面,有了不良的、错误的,或者说是缺点的表现,不符合我们对孩子的形象设计,第一个原则是打断他错误的思想行为逻辑。
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
一个好大的孩子跌倒了不爬起来,哭,闹,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我跌倒了,家长应该扶我,哄我,这是他的逻辑。打断他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一个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叫做“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必须中断他原来的逻辑。
也可能你一次并不能有效地完成根本的扭转,比如,你说完这句话就走了,站在一边的奶奶把他扶起来了,但是你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把他的逻辑中断了。下次再跌倒了不爬起来,你又一次中断他原来的逻辑,说完“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你又走了,旁边没有爷爷奶奶,他自己爬起来了。
又比如,遇到了难题,他不肯动脑筋,说,爸爸我遇到一个难题,妈妈我遇到一个难题,怎么做呀?他过去的逻辑是,只要不会就问父母。这个逻辑要中断它。“不会的问题再多动动脑筋”,给他一句话。也可能他动了半天脑筋还是没有做出来,你这时可能要启发、辅助他一下,但是他的逻辑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你在帮他的时候,略微指点一下,结果他做出来了。你说,好,这主要还是你自己动脑筋做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中断了他旧有的逻辑。
如果他行为道德有错误,骂人,打人,不对;不讲公共秩序,不对。那么,要明确打断他旧有的逻辑,因为他觉得打人骂人是没有关系的。你就告诉他,“好孩子不应该有这些不文明行为”。
比如在健康方面,他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叫,哎哟妈呀,我走不了啦。这种弱者状态的旧逻辑是什么?我稍有不舒服,我就唉声叹气,我一唉声叹气,爸爸妈妈就哄我,我就得胜回朝。这时要打断他的逻辑,你可以这样说,不要紧,笑一笑,拿手按摩一下肚子。他真的就不要紧了。这叫中断旧有的逻辑。
两个原则
总之,在智力、非智力心理素质、道德、健康、自在状态这五个方面,孩子出现了错误的行为表现,是因为他旧有的逻辑,这个旧的逻辑是社会给予的,也可能是家庭过去给予的,那么,要中断他过去的逻辑,提供新的逻辑,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不急于通过一次中断旧逻辑、建立新逻辑而根本改变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就获成效。

原则坚持法
在遇到孩子有不良表现或错误、缺点的时候,处理问题的第二个方法,是“原则坚持法”。
不教而诛是错误的家教举措
虽然我们主张家长从小不打骂孩子,也主张我们对孩子要和蔼平等,还主张对孩子欣赏、夸奖、鼓励;可是,再和蔼、再平等的家长都会面临孩子的无理要求,无理行为。这时候,不教而诛是错误的。
什么是不教而诛呢?就是你不教育,不讲明原则是什么,你就说他错了,就惩罚他。你从来没有对他讲过,遇到难题不动脑筋是不好的;你从来没有对他讲过,打人骂人是不好的;他一旦出现这些缺点,你上来就训斥他,这个家长叫“不教而诛”,这是一个错误的举措,是失职而又粗暴的家长作风。而家长要做的事情是:
明确原则
首先,原则是明确的。
过去曾经对孩子明确地说过,现在当孩子错了,又明确地重申一次,接下来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退让。比如你讲了,一个人要讲信用,要说到做到。这是个原则。孩子说了没有做到,缺乏意志品质,受到诱惑之后做不到他自己允诺的事情,这种表现应该说是错的。这时候你要重申一点,“你说过了,不做到是不对的”。这就是重申原则。
坚持,不退让
重申原则以后,孩子可能还坚持他这个无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只要你认为你的原则确实是正确的,态度应该如此:
第一,已经有过原则;第二,再重申原则;第三,是和蔼不发脾气,同时坚持,不退让。家长要做到这一点。你如果不和蔼,发脾气,你是错的。你要是退让,你也是错的。
对于一个很小的孩子,按时睡觉是为了健康必须遵循的原则。那么,他到了晚上十二点还要看电视,是破坏了这个原则。你就要重申这个原则。你可以和蔼,可以不发脾气,但是你不能退让。
局部退让,整体上不退让
有时还遇到一些这样都很难处理的情况。比如说,虽然你和蔼了,可是你这个坚决不退让与孩子形成非常激烈的僵局,这时候,还有通融的办法。这种通融,主要是针对那些年龄比较小,确实还难以晓之以理的孩子。大一点年龄的孩子总是最终要以互相商量的方式达成共识。比较小的孩子在性格上冲动得很厉害,你不让他在十二点以后看电视他在那儿哭闹,你又不退让。你倒是挺和蔼的,不发脾气,把电视关了,或把电源拔了,或把房门锁了,挺和蔼地走了。可是孩子冲动得很厉害,这时候可能有通融的方式。
这种通融的方式,是做局部的退让,整体上的不退让。
僵、僵、僵,你说不让看,他非要看。明明他要看一个小时,你就是不让看一分钟。好,再看五分钟吧。然后你一生气,走了。孩子再看五分钟,自己回房间睡觉去了。这种局部的退让和整体的不退让,有时是通融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方式。孩子觉得你没有退让,可孩子也找到了一个台阶。
名义上不退让,实际上退让
还有的时候可能比这个还难解决。他要看一小时,你只让他看五分钟。如果他回去睡了,这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这是场球赛,他非要看完不行。有可能你的完全坚持原则不退让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候万不得已的方法叫做“名义上不退让,实际上退让了”。就是说,你跟孩子讲,你这么小的年龄,明天一大早起来还要上学,我觉得十二点以后看电视,是不应该的,而且你答应过遵守这一条。我今天不同意你看,这件事你怎么说我都不同意。然后,你就出门了。然后,他就偷偷看了。等你一点钟回来的时候,他已经钻到被窝里,装着什么也没发生,把电视盖得好好的,好像他没看。这是你坚持原则的一定程度的胜利。孩子虽然偷偷地看了电视,但他觉得自己不对,觉得妈妈没有妥协,没有退让,他以后再这样做的时候,就得考虑考虑。
原则坚持法,对于再和蔼的家长,再平等的家长,在有些时候为了使孩子确实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无理的行为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柔中带刚的措施。

别开生面法
那么,对待更复杂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是“别开生面法”。
当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行为、思维逻辑,发生了倾向性的对立和冲突时,是一个明显的僵局。而这种僵局用逻辑中断法不可以,原则坚持法也不可以。还有什么方法?叫别开生面法。
用跳出逻辑的方法解决冲突
什么是别开生面法?就是用新颖的、跳出逻辑的方法,跳出你和孩子冲突点的方法,来解决家长所要坚持的正确原则与孩子的错误行为逻辑的冲突。这个方法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
有个小学生,不太喜欢作文。暑假的时候,她写了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