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素书 >

第6章

素书-第6章

小说: 素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性非善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真正有修养的人并不是事事精通,但却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人的才能就像是一种武器,而人的德性就是把握这种武器的能力,因此,《素书》中提倡一个人的修养要从修德做起。
乐莫乐于好善
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能够使别人摆脱困境,自己也能够从中收获心灵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可以说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它不仅能愉悦一时的身心,而且还能长时间存留,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竞争与压力,人们熙熙攘攘,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甚至连寻找快乐都成为一种奢求,然而快乐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美国一家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一个大型心理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明显比不乐于助人的人快乐。其原因在于,通过行善助人所得到的快乐,体现了自身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证明了自己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间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方心灵的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播种行为,收获快乐。


第34节:素书(34)

  

神莫神于至诚
中国人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此来表述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使之开裂,更何况人心呢?
人世间最大的智慧莫过于至诚。真诚的含义不单是诚实无欺而已,更重要的是宁静坦荡、虚灵不昧。与人相交,要心地坦诚,没有欺瞒;对待工作,要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完成规定的任务;评判事物,要大公无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发表意见;帮助别人,要不计回报,真正想着对方的立场而不是借此讲求回报。至诚之心,其实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剥离了世间纷乱的利益追逐,放下了心中算计的蝇头小利,以一颗坦荡的心面对社会、面对世界,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问心无愧,自然能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光明而磊落地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关于他的成功之道,早已有洋洋大书记载。但其实,他的核心成功秘诀只有一个字:诚。正如他所说:“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李嘉诚创业之初因为缺货而无法兑现与外商的承诺,但他以诚相待,坦白的向外商讲明自己的实况,赢得了外商的谅解与支持,扩大了产品的销路。在之后的商业生涯中,李嘉诚也一次又一次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正是因为李嘉诚一贯诚实、守信,口碑极好,才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尊敬,成就了今天的一代首富。
明莫明于体物
将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冷眼观察现代社会的庸庸碌碌。因为跳到了局外,远离了纷争的漩涡,卸下了自身的重担,对于世间万物的体察就更加深入细致,对于其中的道理也就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认识与理解会转化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修养高度,因为万事心中有数,要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明辨是非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并且,由于这种细致而深入的观察,人们往往能发现日常生活蒙蔽下的真理与机会,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新,想人所不想,能人所不能,终将获得成功。


第35节:素书(35)

  

现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的曾宪梓,曾在香港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但人们认识和知道曾宪梓还是从一个领带名牌“金利来”开始的。曾宪梓初到香港之时,经济十分窘迫。生活的艰难激发了他创业的决心。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尽管香港的服装业发达,香港人也很喜欢穿西服,可是却没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工厂。于是,他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6000港元,又腾出自家租住的房子,办起了领带生产厂,正是凭着如对市场细致入微的观察,曾宪梓靠着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和一颗坚毅的心,开创了世界品牌“金利来”,享誉世界,赢得了人生的成功。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会觉得满足并快乐的。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30岁,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孔子一再褒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真是有贤德啊,吃的只有一小勺,喝的只有一小瓢,住的只是简陋的小巷,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堪忍受的、令人担忧的生存条件,颜回却也安贫乐道,不改变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要做到颜回这样的境界似乎有些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人向往华屋锦食、名牌服饰,往往因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自身劳累不已;更有甚者,因为心中的一时贪念铤而走险、铸成大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第36节:素书(36)

  

人生之苦,皆源自欲望太多、贪婪过度,没得到的想得到、已得到的又盼望更多。所谓辛苦,皆为心苦。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曾对“贪得无厌”者与“知足常乐”者各100名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知足常乐”者长寿率明显高于“贪得无厌”者,其比例为10∶6,患病率则为3∶7。佛家也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这八苦统统出自欲念不得满足,正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放宽心胸去看待得失,不因虚华迷失自己的方向,才是保持幸福生活的根本。
知足并非要求人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而是教会人们珍惜现有的一草一木,学会感恩,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承认自己、承认生活,不会再因为莫名的欲望而破坏自己祥和的心境。
悲莫悲于精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首句,老子认为,宇宙起源的奥秘在于“道”。如果说“道”是万物发生的起源,那么精就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在今天看来,“精”已经超出了养生学的范围,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具体来说,成为了一种信念。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在荒漠中找到绿洲,失去信念则可能让人在百无聊赖之下彻底失去对生命的渴望。
人生就像一出活的戏剧,没有人会知道在下一分钟会上演怎样的戏码,战争、地震、台风、海啸、暴乱,又或者至亲的离去、与爱人的分别,这些大大小小的失意都会让人们或多或少觉得悲伤,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经离自己而去,因此痛哭流涕、一蹶不振。然而在痛苦伤悲的同时,千万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念,要始终相信上帝在关了一扇门的同时还为你留了一扇窗,假如因为一时的悲伤而从此失去生活的信念,心如死灰不复温,行尸走肉般活着,那才是最让人悲哀的事情。


第37节:素书(37)

  

创办了中国最大的外语培训学校的俞敏洪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句话也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校训。对待人生中令人悲伤的事情,我们就应当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保留对生活的向往,以坚定的信念迈向未来。
病莫病于无常
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天地运行,自有规律,人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就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生命的规律。作息规律,自然身康体健,百病不侵。如果不按照生命的规律活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必将遭受病痛的折磨。
2005年是让人震惊的一年:1月22日,清华大学教师、年仅36岁的焦连伟突然病发去世。仅四天之后,另一位清华教师、46岁的高文焕也因病逝世。8月5日,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因患肝癌与世长辞。8月8日,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热爱她的观众,年仅46岁。8月30日,年仅42岁的著名演员傅彪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生命为何如此脆弱?人们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往往习惯透支生命、拿命换钱,就像开着车东奔西跑、马不停蹄,却忘记了红灯随时会亮起。有一位明星在六十多岁时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在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没有保养我的身体,我只是没有糟蹋它而已。”
我们工作是为了生活,但我们生活不全为了工作。钱是挣不完的,有张有弛,从容不迫,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才能使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续。
短莫短于苟得


第38节:素书(38)

  

成大事者,必然要有坚持的底线,不苟得就是其中一项。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财物,最终将会以不义的形式失去,从来没有得不义之财而能长久保留的。人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能够更轻松一些,追求财富、提高生活质量是无可厚非的,假如因此而走上旁门歪道,妄图以不正当的手法获得财富,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祸患。
炎炎夏日,孔子与弟子出游时口渴难耐,忽见一股清泉正在汩汩流淌,许多人在泉边解渴纳凉。有个弟子端来一碗泉水,递给孔子。孔子无意间问起这泉水的名字,旁人回答说这是盗泉。孔子听闻此言,将水往地上一泼,命弟子们继续赶路。众弟子大惑不解,忙问其故。孔子说:“我不喝这泉水,是因为厌恶这泉的名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稍微不小心就容易被诱惑击败,我们无法做到像孔子一样因为泉水的名字就放弃饮水,但我们可以尽力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幽莫幽于贪鄙
“鄙”指啬于财,贪鄙就是贪恋财物。面对财物的诱惑,人们容易放弃心中坚守的原则,头脑发热,因为一时的贪婪而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春秋时期,晋国的东南有虞国和虢国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相互依存。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就必须要从虞国借道,否则无路可走。当时虞、虢已结成联盟,为了打动虞公,晋大夫苟息建议用晋国的千里马和玉璧去贿赂虞公,从而达到借道的目的。晋献公采纳了苟息的建议。虞公见到晋国来给自己送礼物,而且是名贵的千里马和价值连城的玉璧,一时得意忘形,打算答应晋国。虞国的贤臣劝阻他,说虞虢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必寒。虞公为财物所惑,不听劝告,破坏与虢国的盟约,连续两次借道给晋国。晋国灭了虢国后,回师时顺便把虞国也给灭了,把千里马和玉璧又拿了会去。


第39节:素书(39)

  

虞公因为对财物的贪婪。不仅破坏了与他人的盟约,最后自己的国家惨遭灭国的厄运,对世人不能不说是敲了一记警钟。利令智昏,贪念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唯有不贪身外之物,才能守得住灵台清明。
孤莫孤于自恃 
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有才能却恃才傲物、肆意妄为。桀纣天赋聪颖,能言善辩;智伯疆土广阔,无人能及;项羽英勇善战,气概盖世;高莽才智过人,聪明机警;元载、卢杞则是头脑灵活,善于应变。然而,这些才华出众的人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足迹,都是以凄惨的结局匆忙收场。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恃其才,傲气外露,听不进别人的良言劝阻,行事全凭自己一人,失去了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最终落一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曹操手下一位素负奇才的文士。杨修恃才放旷,多次犯了曹操的忌讳,却仍然不知收敛,最后被曹操以祸乱军心之罪处死,死时才34岁,令人惋惜。古人认为:德才兼备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自满者败,自恃者孤;为了避免成为小人,满腹才华之人还是应当注意自己的德行与修养,谦卑为怀,虚怀若谷,才能得人心,建事业。
危莫危于任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任人以疑是管理的大忌。任用者对被用者怀有疑心,即使任用也不会委以重用;被用者因为得不到任用者的信任,事事拘束、不敢有所动作,身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假如任用者怀有疑心,就不应该轻易任用;任用之后还是无法真心相托、有所避讳。如此一来,上下互不信任,无法形成有效配合的工作氛围,不但事业难以有大的作为,恐怕还有因此而破败的危险,小则事业破产,大则国家灭亡。


第40节:素书(4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