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穿越1640 >

第77章

穿越1640-第77章

小说: 穿越164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旧是那将破旧的茅草屋,刘云翘着二郎腿点了支烟,略做思成的问道,“这事你们真的不打算管,交由我来处理。”

坐在对面的赵世杰,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你有什么法子吗,是不是也学着金涛的法子调查一番他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事。”

“呵呵,你说的这个方法到是可行,不过难免有些太下乘了吧,周主席不愿管,其实并非他之意,而是他身后的保守派希望借着这事把咱们一网打尽。”

面对刘云说出的真实情况,赵世杰不与否定,对方的确是有这样的打算,只是金涛这家伙在完全没有将事情查明就把材料上交了。

“也许人家正是嫉妒你,说不定就是看你不顺眼。”赵世杰打趣的笑道:“这般保守派也有些不地道,暗中倒卖玻璃厂的瑕疵物品也是有周爱国签字的,这么做就等于抛弃了他。”

”这不是抛弃,而是内部产生了分裂罢了,原本我还以为保守派能团结一致,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怕是周主席不愿管也是对那部分人看清了。“刘云纠正着好友的话。

“说说你的处理意见吧,你想怎么解决,这事目前还没有闹得人尽可知,至少现在还没有,周主席将这事压下来显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法子自然是找他们谈谈,你看这是什么,”刘云说这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资料。

接过资料,赵世杰只是随便翻看了几页便知道这是什么。

“他们居然在基建等工程上贪污了这么多,故意提高报价,这些人到是真够可以的,这就是他们要的。”

“哎,不过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把以前的习气又带了进来,这些人算是熟门熟路,说白了他们所谓的国有只不过是他们内部人的国有制而已,无非是想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绑架在一起,也许在他们想法中自己就代表国家,不得不说周老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才产生了分歧。”

借着舆论的压力一石三鸟不但可以使得激进和中间派都陷入进去,还能将周爱国拉下水,只是他们想的有些太过当然,看似做的天衣无缝的事,又怎么逃得了情报部门的监视。

原本收集这些证据,还想着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在拿出来将对方一网打尽,至少要给他们好好地上一口,现在却是没有想到这个机会来的如此之快。

“刘云拿起桌上一叠资料,现在我也正式举报石林等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甚至在修建通往西部钢铁城的公路拿去了高额回扣,故意抬高报价。”

第160章水电站

沿着天鹅河出海口一直往上走公里的处,一座规模不大的已经开工建设的新城基本已经竣工,如果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在一河道的拐弯处,已经修建了一座五米多高的水坝。

钢筋混泥土的现代水坝出现在绝不是偶然,而是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立项建设的曼城电力供应项目,这里正是最终水电站的建设地点。

从施工到设计,可以说这座水电厂的难度都非常之大,原本周俊和林有德这两位建设总工程师提交的报告是火力发电厂,可是执委会直接诉回了他们拔报告,理由是建设成本太高投入巨大,要求他们拿出水利建设的方案。

要拿出一份水里发电站的建设方案出来可不容易,穿越众里的所有技术性人才几乎都没有参与过水电项目的建设工作,就更别说什么工程师了。

到是有一位朝鲜族同胞,叫金成浩的这时候出来自告奋勇,说曾经自己在水电厂工作过一段时间,了解一些基本的建设要求。

至于他本职专业其实和水电专业并没有多大搭架,主要从事的是设计智能机床,另外对于蒸汽机到电器机床和机械熟悉与爱好。还在日本和德国进修过,后因为感觉祖国更需要自己这样的人才便回国发展加入了一个科研单位。

金成浩32岁,平时是个工作狂,古板,固执。认真开不得玩笑。很有一副老牌研究者的做事风格,认准了的事就一定会去完成,曾经为了研究一个项目,创造了在岗位72小时的记录。

面对这样一位人才,工业部早就做了备案,只是一直他都在游南哲的船厂进行着蒸汽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加上为人比较低调,朋友较少,要不是这次在内部下发了招聘通告,他自告奋勇的报名几乎大家都会忘记有这么一号技术人才。

建设水电站的基本要求就是选址和地形,大家基本都知道水电站的发电靠的是水流量来发电,还有就是当地的地形和地貌是否适合建设,如果是处在地震带,又要采取防震措施的设计方案,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其实抛开在水面施工的建设难度来说,其实水电站的建设要比火力发电站要容易得多,水电站发电通过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大概的流程便是这样。

但说起来容易其实建设起来来,尤其河道中的挡水大坝施工建设难度是最难的,光是填埋这一项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就拿现在已经施工完成的水坝来说,当时就遇到了很大的难度,最后还是采用了老祖宗李斌的修建都江堰时候的方法才得以成功的解决了水坝的问题。

这该提议也是金成浩提出的,既然咱们只是需要建设一座小型的水力发电站,而又没有那么大能力将整条天鹅河拦腰截断,为什么不在一处地址较低的地方修建一条分水拦坝,将水分流部分进来。

正是在他的提一下这做已经修建了高度在五米左右的钢筋混泥土大坝才得意出现。

建筑工地上,成千上百的土著正在一群荷枪实弹的陆军士兵们监视下,卖力的往堤坝上运送沙土石块,而在不远的一处工棚内,安澜正拿着一副图纸和金成浩交流着什么。

“老金,这是我的设计图纸,水轮房间在这,这里是变压器房。另外这边我们打算种上一些绿化的植被,你看看怎么样,要是不行我在修改修改。

此时安澜在这座工地上已经带了近一周,几乎吃饭睡觉都在这里,和林有德周俊等人不同,他负责的是水土施工方案的设计,有些东西必须到现场结合当地的情况才能做出设计或者进行修改。

金成浩拖着下吧看着施工设计图纸,若有所思的说道:“基本上还符合条件,只是这里不行距离水轮房有些近。”

随着金成浩手指的方向,安澜看着图纸上标注着变压器房的位置的确是距离水轮房的距离过近。

“安工,其实你这个设计没有问题,只是咱们可以在一些地方尽量多留一些空地,为以后的二期扩建工程留些空间,总比到时候重新拆了或是另外选址要强的多。”

曾经到过德国留学的金成浩,在研究上一般都会考虑到日后的改进维修时的方便等问题,所以一样便开出了安澜的设计图没有留出足够空间,一旦未来水电站想要进行扩建在增加一台水轮机就必须要把变压器房的位置进行拆掉重建,否则就只能在从新选址了,至少在做水电站的几十公里内都将不适合在建。

所以金成浩的这个提议是非常对的,充分的考虑到了以后的事情,不过也不能说安澜没有想到,只是以前所在的施工单位领导习惯的让他设计一次性的工程,现在穿越了思想难免有些改不过来。

呵呵,是我考虑的不周了,这图纸我去修改一下。安澜抱着歉意说道。

“没事,安工咱们不急,这份方案晚些时候改也来得急,你还是休息一会吧,这几天晚上你一直都在做设计图纸,”也没好好休息一会。金成浩一边劝说,一边递上一杯茶水给安澜。

“哎!没办法啊,执委会压下的任务,要是没有完成咱们都要受到处罚,水电站建设项目已经进行了几个,现在才进行到了三分一的进度,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曼城的工业发展和进度,咱们这些负责的要是没有做好马上就会被人拿出来攻击。”

安澜一脸无奈的表情,接过金成浩递过来的茶水说道。

“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就算有些事情急着也没用,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现在大家就是有些急功近利想着在短时间内把所有事情都一步到位,根本不考虑这样拔苗助长的后果。”

看着金成浩一脸不屑的表情,安澜总算知道这家伙为什么没有得到工业部的重用,而是去了游南哲的造船厂,就是那种一根筋的思想让人接收不了。

第161章不一样的小镇

攀枝花镇的只有两米长的的街道上,老根叔双手放在后背朝着前方一处工地上走去,来到这里上任已经几月有余。

当初执委会的大领导找他谈话,说这地方苦的很,条件艰苦他还不信,难道在苦有比饿着肚子苦吗。当时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不会畏惧艰苦,毅然而然的决定了前往攀枝花上任。

与他一同上任的还有一名物资调配科的工作人员和医生。另外还有几户被土地诱惑一同迁来的大明移民。说是镇子吧,攀枝花就一条长两百米的主干道,甚至这条路都还是老根叔来了之后修建好的。

房子就更别提了,除了不远处几座井然有序军营建筑外,就是街道两旁建的三三两的房屋。

上任之初老根叔就特意向周主席请教过攀枝花的发展大计,按照周爱国的说法,攀枝花要想发展农业放牧业都很难,地处干旱地区,气温炎热少雨,根本不适合农牧业的发展。

最主要的发展还是应该放在当地资源上,比如矿产的深加工,虽然目前已经一座在开采的铁矿和冶炼厂在建,但要完全投产形成效益还需一段时间,至少在一年内是不可能了,攀枝花距离曼城国道还为修通,就算冶炼出来的成品也很难运送出去。

所以只能另辟蹊跷,从别处下手,老根叔虽然只是一介农民出生但自从当上镇长后,就开始了自己新岗位适应,不在把自己当成只是农民,而是这镇上十几户人的衣食父母。

为了攀枝花镇的发展,移民部到是一点也吝啬人,先后又从移民挑选了十几户人分批次安置到了攀枝花,和在本土曼城不同,移民攀枝花可以说完全是由政府买单,从移民安置费到住处完全都是政府包办。

只要你同意去攀枝花镇,你就可以获得获得一百元的补贴,等到地方还能分到土地和房子居住,只是那个地方距离较远,条件比较艰苦。

天下本就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么优厚的条件必然是有他的不好之处,要不然也不会开出如此高的条件了。

那些当初和老根叔一样想法来到这的人,现在一个个都后悔的死,虽说每人家里按照人头合计起来都分到上百亩地,可那地干的几乎种不啥,这么多土地要是放在大明少说也算个小地主了,可是放在这根本是一文不值。

当然这些吃惯了苦的大明人也不会遇到这么一点困难就马上急着退出,虽然土地干旱,但还是想出了各种办法解决,种地需要水,那就多打几口井出来灌溉呗,这地方能有泉水就说明地底下肯定是有水的。

于是乎这些庄稼汉们并不急着开垦土地,而是在各自的土地上打起了井,甚至相互帮助,只是这地方毕竟地处干旱地带,想搞打出一口出水的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前前后后镇民们打了二十多口井也只有一家的出水。

看着那些深挖十几米深的旱井,老根叔备着腰若有所思,这井可不能这么费了啊,虽然不出水,但蓄水还是可以的,这地方虽然雨量少,但偶尔还是会下雨的,如果多打一些旱井来蓄水不久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了吗。

在根叔的带领下于是攀枝花镇民在屋子的前后院地头开始了疯狂的打井工作,一眼望去那些用砖头砌好的井口,足有几十口之多,到是颇为壮观。

现在整个镇上的村民吃喝用度等日常物品基本靠首都曼城供应,大米白面这些容易保存的东西还好,特别是蔬菜水果一类的东西因为运送的条件限制,基本上很难有新鲜的。

攀枝花镇的镇民吃的最多的就是豆芽和豆腐一类的菜品还有鱼干肉干之类的,不过长期缺少新鲜蔬菜的进食,人们一般都会口腔溃疡,从这些天到医院就诊的人数就能看出。

根据镇里的唯一大夫说主要是大家吃的东西太过上火,缺少新鲜的绿色食品体内缺少那个什么元素,需要多多补充一些绿色的食品。

镇里开垦出来的十几亩菜地已经播下种子,靠着那口泉水的浇灌,目前勉强长势还算不错,不过距离采摘还需要等上些时日,要给镇民们补充现在是不行的。

对于医生说的元素什么的老根叔不懂,只知道自己必须解决本镇居民的蔬菜问题,照着现在这种人口规模,那十几亩地肯定不够大家吃的,还得多开垦一些出来,要开坑新的菜园子就必须要足够水源。

如果人用和农业用水都靠那么一口小泉水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多打几口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