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穿越1640 >

第235章

穿越1640-第235章

小说: 穿越164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算是郑家的另一种渗透计划,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对于大明的那些传承几百年的家族来说,必然也能看到这点,澳洲移民的同时也就要想到,他们会不会进行这种渗透的行为,最后超控政府。

说白了这就是新老势力的碰撞,作为本土老势力的代表穿越众自然是属于一方的,而那些新移民的士绅家族自然会站在一起。

几十年后,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完全照着穿越众所想的那样发展下去,还真的很难说。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应该现在思考的,我们应该想想郑公馆的事情,这郑家可是把周边几栋房子都买下了,这次带来的人不少,里面的间谍也不少啊。”张天文提醒道。

老郑家往澳洲派间谍也是不是第一次了,这次还派必然有其他目的,澳洲能够被窃探的秘密太多了,所以必须严谨的对待。

这里面最有发言权的是刘云,他没有做声,就说明他的心里有数。

看了眼赵世杰,刘云突然开口,“郑森估计会来找你要举荐信,他的弟弟郑恩希望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就读。”

郑恩想要读士官学校的事情,当时只有郑森和郑恩二人在场,周边的人也不多,而且还据有一定的距离,这都能被刘云知道,这国土安全部的间可以说是太厉害了。

当然此时,赵世杰他们当然不知道刘云获得这条消息是怎么来的,只是对那名叫郑恩的少年开始感兴趣了起来。

郑森之后还有人想要加入陆军士官学校,按理说郑家未来是要被安排到南越去的,如果培养太多军事人才,万一在福建站的更稳了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你们是怎么考虑的,这封信估计是一定要写的,只是他能不能进的了入学考试就很难说了。”

赵世杰知道这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军方的意思还没有摸清楚,万一他们放水呢可不好说。

“所以我觉得这事情,你应该去和军方共同商讨一下,对郑家的事情上有些特殊。”刘云提醒,对于好朋友他总是会给他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军方那边我会去联系,不过郑家的进房喜酒可是邀请了不少人,看来这位叫仲叔的应该善于交际,否则老郑也不会派他来坐镇。”

刘云点了点头,对于赵世杰的话算是默认了,毕竟这位叫仲叔的在郑家内部扮演的角色就是善于交流各方面的人物,把他派来澳洲自然有目的,郑家要在澳洲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的人脉,光靠郑森留学认识的那一点人,根本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仲叔来,就是建立一张另外的情报网。(未完待续。)

第500章需要另一个军阀

郑森留学澳洲,一直以来就是军方所实现的军阀培养计划之中一项,对大明的军阀培养与筛选军方一直都是非常慎重的。

因为一旦培养和支持的军阀不受到自己控制,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培养一个亲澳的军阀对于澳洲来说用处很大,当然澳洲政府也要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旦军阀不受控制,是否有能力将其从巅峰打入谷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简单的控制军事武器那么简单还要一定约束力量。

郑森未来就是亲澳的军阀之一,沈犹龙从理论上来讲亲澳,但是并不会比郑森这位到过澳洲留学的亲澳者更加亲澳,因为双方之间所受到教育不同和处在的环境不同,必然会造成不一样的想法。

郑家在出一位军阀,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而且也能在未来有效的牵制住郑森的力量,不过关键点是他们是兄弟,郑森和郑恩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挑动的。

要想挑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很难,别说要费大力不少,就是能不能做到还是两说。

但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崇拜到一定程度的话,那将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打败对方的阴影是存在的。

只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就能让其二人成为互为竞争的对手。

军方的大佬与赵世杰坐在一起商量分析。

整个过程赵世杰都没有开口说话,都是军方的人在话说,不过从他们的话里就不难听出,他们对这些郑恩已经是非常有兴趣了。

这次来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商讨这件事,军方既然打算在培养一名郑家的军阀来牵制郑森,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其中的风险也太大了,如果做不好的话可能会陷入到另危险的境地。

一旦他们两兄弟联手不听澳洲的差遣。那么澳洲等于为郑家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现代热武器部队。

军方的人显然也是想到这点的,不过他们既然选择了冒险,那就证明他们愿意承担这个后果,赵世杰自然也没什么话说的。

不过对于郑恩的考核肯定还是会继续的,只是做出一定的放水,要不然以郑恩的情况估计很难做到考试合格。

“赵部长,我们的分析和方案你觉得怎么样,是否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陈军看着赵世杰问。

其实他们说出的方案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补充了,赵世杰即使说出来了军方也未必会听,只是出于面上的考虑所以才这么说。

不过这个时候赵世杰也不愿意参与这件事。军方的事情还是少参与的好,并且这件事情存在一定的风险,他不参加,也可以把自己摘出来,这样至少不会在日后成为了别人攻击对象。

军方和他不同,自然不用担心这些想法,他们的行事风格,也没有多少会与管,毕竟是一个权力机关。赵世杰就不同了。

郑恩就这么被军方给内定成为了牵制郑森的人选,要是此时他们兄弟知道这个计划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当然这个计划也不可能这么泄露出去,否则对澳洲政府的影响太大了。

一项高大上的政府做这种龋齿的事情是会引起别人反感的。而且郑森这人的性格就是直爽性格,要是知道让他来澳洲留学是别有目的恐怕会立马收拾行囊回大明。

他一旦走了,整个计划也就完了,澳洲去哪找出那么一位具有统兵才能。又具有亲澳思想的将领。

扶持郑森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让他日后能牵制住沈犹龙,老沈毕竟不是澳洲嫡系,所以军方还是有顾忌的。

在人选上来说。郑森属于嫡系人员,这样的人才是军方重点支持的对象,沈犹龙的两广新军虽然无限接近澳洲陆军,但在军方看来也不过是一支杂牌军罢了。

将来郑森建立的军队将会得到澳洲全方位的支持,而且也会从武器弹药上对其进行不一样的支持,这是老沈所没有的,既然会全方位的支持郑森,也要有一手准备。

毕竟郑森对大明的感情太重了,一旦犯傻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能牵的回来的,所以有一个可以牵制住他的人选是最好不过的,这个人选就是郑恩,只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要和郑森争一高下的人选。

老郑家有他们的计划,而军方也有他们的计划,可以说这是一种互相渗透的行为,从一定的理论上来说澳洲占据的优势更大。

对于郑恩的事情赵世杰是没有话说的,不过对于军方近期的行动必须提醒。

“咱们在扬州的军舰和嘉定的军舰,我看可以差不多撤出了,要走的想走的都已经走了,在待下去阿济格可能会忍不住了。”

阿济格不进攻不代表他不会,而是看在了澳洲人的面子,要是澳洲人一直不走,那就说不过去了,所以他提醒必须撤了,而且各地的防御空虚,已经进半月时间,这是非常危险的。

目前荷兰人随时都有可能动作,还有当地土著和英国人,都不安分,他们要是发现一直这么兵力空虚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是差不多要撤了,军舰不能长期驻留在香港,几个海外领的防御空虚太危险了。”国防部长刘东水强调。

这么说就已经表明了国防部的意思,作为海陆军的大管家,国防部长的话他们还是要听的,不听的后果会很严重,谁都想不到会发生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国防部在划拨物资上必然会有所不同。

既然决定了,那就做出答复,赵世杰的提醒是代表政府来问话,所以他说出的话也代表政府现在的意思。

结束了军队的交谈,赵世杰便回到家中,开始写推荐信,郑恩这个军阀是当地定了只是希望这位不要当兵几月就受不了,最后让军方和郑森都非常失望就行,毕竟这位可是一个书生,武刀弄枪他不在行的。

信写好之后,赵世杰将他折叠好好放在抽屉,等待郑森的到来,按照刘云的说法,他也快来了。(未完待续。)

第501章李自成的思考

从山海关内败退,一路退到北京在从陕西迂回河南一路南下的李自成残部,一路走来可谓艰辛无比,从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百万部众,到如今只有区区不到五万之人,对于个曾经攻打进京城的王者来说,是何等的一种悲惨清凉。

没钱,没人,没地盘的这种日子不是人过的,李自成忘记自己在山里走了多少天,他只知道自己自打起兵以来,还从未遇到过这么悲惨狼狈的事,被人在后面一直追赶就像是一只丧家犬一般他受够了。

部队士气低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只能以一场胜战来解决,否则这支队伍很快就会被冲垮。

身为领导人的李自成更加明白这一切,他知道一场胜利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如今北方大部已经完全落入到了满清的控制下,已经没有了土壤适合自己生存。

要想在南方再次东山再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南方虽然各派系混战不堪,但要对付自己这样一支残兵败将还是非常容易的。

别说其他的,自己这支部队如今是缺衣少粮,虽然留下来的人基本可以肯定都是百战精兵,但在怎么百战没有吃饭也不是人家对手。

现在李自成到是有点羡慕起张献忠那个家伙来,不盲目的攻打进京,而是选择了入蜀,现在日子过的逍遥快活,整个蜀地在他的控制下自成一国,要是自己能像他一样,在陕西一代安心待着,恐怕今天会是另一种景象。

善于总结和思考是李自成能在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一个因素,否则以他一个只知道跑打杀的莽夫又怎么可能成为最大一支起义军领袖。

他根据失败的经验总结,从目前的形式来看的话。要想东山再起,就必须走一条老路,农村包围城市,这是李自成起家时用的方法,也是众多起义军领袖所用的。

只有在农村才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种子,城市里他根本挑动不起百姓对士绅地主的恨意。而且他一惯提出的三年不纳粮,有地种得到了很大一部分农民的支持。

这就是他的优势所在,要是把这家伙放在几百年后估计会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因为他提出的那套和几百年后打土豪分田地已经相当接近了,只是他的部下太多被利欲熏心,在天下还未统一之前就开始了享受,另外部队人员也是参差不齐所以才导致了这种后果。

一群没有文化,只有一股子冲动想法的农民,聚集在一起的后果只有两种。一种是成事,另一种则是被招安,显然李自成,成功了却是失败了,不懂得如何应对当下环境做出选择,只是一味的用武力解决问题,是难以坐稳天下的。

虽然他打土豪分田地,可是真正记得他好的人估计没有几个。这家伙太残暴了,对士绅阶级动辄就是打杀。哪里有人会认为这样一个人是明君,要知道明君也是需要读书扶持的,读书人又大多出自士绅阶级。

不纳税这种方法李自成发现不能长期用,否则自己也会拖垮,如果全都三年不纳粮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有赋税收入的政权是很难得意长久发展下去的。要发展就必须走自己的老路,抄没士绅钱财。

这些可不是李自成想要继续做的,如果不改变以前的做法,恐怕要想东山再起是绝无可能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一山大王。对于李自成这种有大理想有大抱负的人来说可不会窝在山里。

所以在山里的数日,李自成其实一直在思考问题,思考如何东山再起,思考如何应对变化。

李自成的目的长江以南,这里虽然势力纵横,但也有一个好处,好处就是这里不用独自应对满清的正面攻击。

如果一旦发生事情,还有前面的顶着,李自成就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才决定向南撤退。

只是南方的土壤远远没有北方那么大,这南方大地受灾程度没有北方大,老百姓也会傻傻的跟着闹,在加上张献忠在南方搞的一些事情,更是让人心生畏惧。

所以李自成要想在这里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李自成来到南方,各方势力表态不一,有的说要将其剿灭为先皇报仇,还有的说应该抛弃前嫌,共同对敌。

现在满清入关才是大问题,如果此时在和李自成打起来将会消耗掉自己的力量,满清将其一路追赶往南方撵,恐怕也是这个意思,让李自成和南方这些人先打起来,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