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穿越1640 >

第139章

穿越1640-第139章

小说: 穿越164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只不过都是穿越众为了寄托自己对那个世界的怀念寻找一丝归属感而已。

曼城工业园东面的一座占地面积大约在一千亩左右的土地内,几栋崭新的白色教学大楼和两栋五层高的学员宿舍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然从土地里冒了出来。

这里是曼城陆军士官学院,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陆军建立的第一所培养中高级军官,学校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在军队立功已经身为蔚级以上的军官,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所接受全国高中生报考志愿的军校。

凡是高中毕业被学校录取只要年满四年学期,将会获得少尉军衔,如果在校期间有立功或是重大表现可晋升为中尉。

学校的教师全都有中尉以上军官或者是现役部队老兵担任,无论是出自穿越众还是新移民有一点不可否认,他们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士兵。

进入到八月,陆军士官学院即将迎来自创办以来的第一批学员,这批学员的平均年龄基本在十六岁,这个年龄怎么算都还只是一名中学生。

但因为临近陆军扩编,又逢澳洲的教育本来就出现的严重断裂成,所以一些相对年龄较大有一定知储备的十六七岁少年自然就参加了高考。

澳洲的高校目前分为三所。一所是曼城技术学院,这所学校主要培养的对象是技术一类的人才,不分年龄和性别。其中也培养过一段时间移民中知识分子。

这所学校也是目前最为家喻户晓的,可以说出了各个阶层顶尖级的人物,不过根据教育部的改革方案,在未来,曼城技术学院将主要分为两种办学性质,一个是主要针对新移民培养技术工人成人学院,一个是全日制参加高考的教学。前后两者之间发放的学历自然含金量也要不同。

在教育部大改革的方针下。陆军士官学院也就应运而生,加入到了教育部改革的大方针中来,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曼城学院与曼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它属于教育部与国防部共建大学。因为其招生对象包括来来自每年高中生和陆军部队内部。

从创办之日起就能看出曼城学院的不同之处,因为是军事学院,所以学校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在这里除了训练之外还需要学习各种战术课和理论课。很多经典战役都被拿来整理成了教案供学生们分析。

虽然目前才是八月初学校很多地方还在施工当中。但每天都有几个或者是两个不等的学生模样男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到已经施工完的学校内部参观。

这些参观的人群里有来自欧洲的移民也有来自大明的。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参观学院,那是因为在宣传中特比提到该学毕业生,毕业后就是现役军官。

一些从欧洲移民来的难民可是知道,军队里军官从来都是只有贵族老爷家的孩子才能担任,平民要想成为一名统领士兵的军官那是非常难的,同样在大明普通人要成为一名百夫长也是非常难的。

在以往的宣传中澳洲陆军一直都是被标杆为国家的守护者,人民的军队,在这里大明移民的确见识到了军人与大明军人不同之处。澳洲人对于士兵尊重可要比大明百姓们那种出于畏惧心理的尊重要高的多,这里的百姓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可以说士兵和军官几乎是澳洲姑娘们最想嫁的人。因为成为他们家属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移民中不乏一些聪明的,在看出当兵并不差而且还是晋升上流社会的最佳路径之后,很多人毅然决然的让自己的孩子报考了陆军士官学院,别管孩子们愿意不愿,只要他们愿意就行。

开玩笑读完书出来就是百夫长级别的军官这放哪能有这么好事啊,也就是澳洲人实在读书还给官当,你小子要不是来澳洲,能有这样的机会,给我好好考将来光宗耀祖就靠你了。

无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话语几乎都是这种差不多的意思,所以这些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比已经录取的新生还积极,只要一有时间就往学校跑。虽然学校的建筑就那么几栋也没什么可看的,但只要回去被领军问起去哪了,说到去士官学院那就叫一个得意。

陆丰是陆军士官学院今年的一名普通学员,家里也算是老移民了,父母都是国营大农场地道的农民家里几代人就没出过一个当官的,自大陆丰考上了士官学院,老陆走在路上都笑开了花。

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一想到以后自己儿子就是军官受到别人羡慕的眼神,老陆就盼望着早一天开学,让儿子早一天成为军官。

“爹,咱都来十几回学校了,您也不怕人家笑话您,这以后我还怎么好意思回家啊。”陆丰带着抱怨的语气埋怨道。在他看来不就是上个学嘛,老爹弄的跟个什么似的到处显摆,这让别人怎么看他,说他清高自傲这还要不要和人交朋友了啊。

“你个龟娃子,知道个啥,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呢,哪里敢笑话咱,这以后你就是军官了,他们这些人得多羡慕才对啊,你给我好好学在学校里争取立功,我听说立功是可以晋升的知道不。老陆一副过来人的语气告诫着儿子。随后指着操场,我们再去走一圈,这地儿可真大,要是在年纪个二十岁我也肯定报考士官学校。”

老陆此时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之中,完全看不到儿子的抱怨和埋怨,在他看来儿子还小,等以后大了就知道能进入这所学校意味着什么,这可是进入上流社会的一条通道,老陆家从此将会彻底的从农民改天换骨为贵族。(未完待续。。)

第294章教育改革

澳洲教育基本制度基本采取的九年义务制免费教学,所有获得澳洲国籍的居民,在未满学龄的都可以在当地居委会开具证明就学。

对于已满十六岁周岁获得国籍的居民,教育也有明确的规定,在遵循个人意愿的情况下,该居民可以选择入读曼城技术学院或者是进入军队服役,至于想要学习正统的文化课程参加高考考取大学的,可以向所在的地区民政部门申请助学贷款入学。

不过按照大明人的思想,这年满十六岁就属于成人了,在读书也有些晚了,大多数人要么选择了学习一门技术要么选择了当兵吃粮,毕竟在澳洲当兵吃粮可比在大明好的多,那待遇杠杆的,据说每餐吃肉喝好穿好,这在大明哪里有啊。

当然对于有志学习技术的,教育部也先进行一番滋选,看看对方到底适合哪门技术,曼城技术学院的学科有些复杂,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而划分。如果该学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则会被安排到教室补习一段时间的理论课,当然在这之前所有人还得进行脱盲教育学习,这个学习考试的分数七十分算合格。

也就是基本上能看懂书本上的字,大概写的是啥,这就算合格,要求并不是太高,至于其他要求高的则是专业技术考试,那些都是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进行。

曼城技术学院虽然办学性质上有了一定的改革,但教师却是没有变化多少的。就像成人教育学,这类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月,属于速成班。一般都是培养目前澳洲各家工厂急需的熟练工,只要会了就能进入到工厂上班拿钱。

像全日制教学的最少学年都是三年,在理论知识上比较侧重,至于技术教学上并不是那么严格,两种教学性质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培养普通工人,后者是朝着双向目标而去。

即是培养工人又是培养技术骨干。一家工厂光有工人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创新就必须拥有一定理论知识丰富同时又有一定技术实践的工人,这类工人往往属于初级技术人员。

至于更高级的技术工人培养。曼城学院的也有专门培养机构,这类工人主要由工厂推荐和全日制学生在深造,一些在工厂里具有创新能力工人和在学校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这一类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重点培养对象。

这也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性研究人才。教育部还特别设立了向日葵奖学金。只要是在自己研读的领域发表过具有一定论文的学生都能获得申请这个奖学金。

奖学金制度也算是澳洲一大特色,无论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到高中大学都设有各种奖学金,如果你成绩优异基本上每年的奖学金就够平时用的,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打消那些想让孩子进入工厂做工的大人心里想法,教育部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读书也是可以挣钱的,只要读好书。

不过这个对于学霸一类的人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学渣一类的孩子简直就是火上浇油,每次考试总是会被问及。考的怎么样这学期能得奖学金不,大家都是读书。你得脑瓜咋就没别人得好呢,别人学的会你咋就学不会。

像这种训诉几乎每到其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都能有孩子的家庭里听到,相比于欧裔家庭的父母则就要少的多,也许是他们天生就觉得孩子学习应该遵循自由。

很多欧裔夫妇并不会要求孩子像华裔学习,他们该玩的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即使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也不会责骂,所以欧裔和华裔两个族群之间家庭教育几乎出现了本质上的不同。

可以预见本质上的不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教育部也注重到了这个问题,一再强调应该遵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不能强逼,毕竟成才的道路有很多条,即使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也是非常不错的。

在这种前提下,曼城技术学院的地位顺然提高,他的建校性质改变可以说是为了这些在学习上并不是特别喜的孩子而改变。

因为根据教育专家们研究发现,大多数对学习不太喜欢的孩子在动手方面的能力都要比学霸们高的多,这些孩子往往在上一些实验课的时候,在老师的简单指导下基本就能自己动手做出来,而学霸们则是要在老师的协助下才能进行。

这充分说明学习不太好的孩子其实也是有自己好的一面,只要将他们这好的一面进行引导发展,将来绝对不会比学霸差的哪去,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个小发明家和技术宅。

让自己技术能有接班人,这一直来说都是技术宅们的最大的痛,因为从目前所有的情况来讲他们说培养的接班人基本都是从工厂的工人当中进行培养,这些人与孩子们不同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差,很对也就是刚刚达到识字地步,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需要穿越众引导的。

如果能从教育的源头抓起,从小就培养出一批技术宅来,可以想象一下对未来的技术的复原工作有多大帮助,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技术宅们第一次联合了起来像教育部和国会提出了技术人才储备计划。

那些欧洲历史上这一时期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和物理家们都成了技术宅们看中的对象,甭管现在多大,招揽到澳洲来就是了,其次在是对国内教育体系上的改革,不能都朝着全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对于那些适合偏科专业的学生也要给予发展的空间。

建立一项专门针对偏科生的教育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谁敢说偏科生未来就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一样可以,为此教育部经过慎重的研究决定还是通过了这项教育改革方案,适合全面发展的或者平衡的则是按照后世国内的教育体系来,而对单向科目有兴趣的则是按照针对性单向培养。

两种教育培养方式虽然不同,但考试绝对是少不了的。(未完待续。。)

第295章乡村计划

移民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能程度上也给曼城的公设施和服务教育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同时也未就业安排上带了不少难题。

虽然目前立项的有几个大工程建设,需要用到的人力非常大,但根据施工条件和时间来看最快也要接近四个月后,这么长的时间等待,几千个劳力无所事事每天待在安置房内也不是个事情。

毕竟人一旦久了没干活就会有惰性,为了避免养出几千个懒汉出来,民政部门和移民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来。

目前全国的的各大企业招工人数都不多,就在几天前各家企业的招工总人数就已经达到了六百人,可以说说这是目前的极限。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目前移民安置房内至少还有一千五百个人需要安置就业,面对这么庞大的就业群体民政部第一次感觉到无力,已经想不到如何安排这些人的就业问题。

前期已经有两百个多人安置到攀枝花镇,基本上可以说这已经攀枝花接受的极限,如果在安置一部分人过去,可以想象攀枝花的街头绝对出现很多游手好闲的家伙。

曼城的就业环境都已经非常紧张,就更别说是其他城镇了,为了解决好这件事情,民政部门向总统周爱国建议是否考虑在新建多座村庄,让这些人先行建立起一些小村镇,也方便日后接收源源不断的移民数量,同时等到人数多了小村镇升级为大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