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傲唐 >

第195章

傲唐-第195章

小说: 傲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事。

    既然李玢打定主意这样做了,杨曦觉得他不在长安倒是件好事,避免过早与李玢出现争斗。

    他与郭子仪都率军出征,就让不久以后可以康复的杨国忠,与李玢去拳打脚踢争斗去吧。

    正在这时,盛装的杨玉环袅袅婷婷地从殿后出来了。

    “陛下,你真的同意四郎率军出征了?”杨玉环很是不高兴地问道。

    其实刚才她已经躲在后面偷听了好一会,虽然说昨天晚上时候,她与李隆基说这件事时替杨曦说了好话,希望能给杨曦单独统御一路人马的职事,但她潜意识里依然希望李隆基能拒绝杨曦所请。刚刚尝到了杨曦给予的男欢女爱的味道,杨曦要率这出征,这种偷欢的日子就要暂时结束了,也不知道杨曦什么时候会回来,这让她挺难过。

    不过明白大势的她还是认可了杨曦和她说的话,大涨声望的最好办法就是率军再取得大的胜利。军队掌握在手中,那做起事来就方便多了。杨玉环清楚,李隆基的年龄和身体不允许他再继续执掌大唐很多年,很可能很快就传位给李玢。杨曦想要夺得帝位,只能在李玢刚刚当上皇帝采取行动。要是让李玢稳固了势力,那难度就大多了,甚至杨曦的势力被李玢消灭了都不一定。

    但不乐意的话还是要说的。

    李隆基冲杨玉环笑了笑,“玉环,这事不是还没定吗?你不要着急,要是再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朕一定不会让四郎出征的!”(未完待续。。)

第六十六章 出征诏令

    =

    因为青海和安西一带传来的形势报告非常危急,危急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特别是接到安西镇军将领费了几个月才送到长安的求救急报后,李隆基有点坐不住了,匆匆结束了在华清宫的泡温泉御寒的休养,率御驾返回了长安。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对吐蕃开战了,如今国内叛乱平息,大唐有力量保卫安西和青海,心里残存的那点骄傲让李隆基不允许在他手上将安西和青海丢了。

    李隆基结束休假返回长安是在郭子仪一帮人到华清宫后的第八天,这距离他离开长安前往华清宫刚好一个半月。留守长安的官员及监军的太子李玢没料到安西和青海的事让皇帝如此心焦,这好像不是这些年以来皇帝正常的表现么?不过也没有人敢质疑什么。

    李隆基在返回长安后,休息了两天,马上就召集群臣商议关于青海及安西之事了。

    做出决定之前,必须进行朝议。

    在听了皇帝通报了安西及青海的情况,还有一些大臣补充说明情况后,许多大臣才知道如今这两个地方形势的危急程度。

    安西那边具体的情况很难用言语描述出来,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原本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所辖的地方大概相当于后世时候三分之二个中国的大小,但现在大唐势力所能控制的地方,总的加起来只有一个浙江那么大了,缩水了几十倍。当然这些疆土并不是全被吐蕃人占去,那一带的土著部落在大唐势力迅速衰弱之际,也不服大唐朝廷的号令,投靠吐蕃,或者自己当老大,扩展地盘。安西境内的突厥各系原本对大唐就不是完全臣服的,如今吐蕃人这么一插手。马上就闹出很大的动静来,而大唐残留在安西的军队,只能缩在那些大的军镇内,依靠坚固的城池据守,

    而吐蕃人时不是纠集一下仆从部落,攻打大唐军队镇守的军镇,危急情况不时出现,谁也不知道现在安西及北庭的情况如何了。毕竟现在情况下,从安西及北庭都护府传来的消息要几个月以后才能送抵长安,打仗时候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几个月过去,谁也不知道安西四镇有没有完全陷落。

    而青海除了凉州、肃州、河州、鄯州、兰州这些离青海较远的州府还在大唐军队的控制中外,其他地方已经尽入吐蕃之手了。也就是说,大唐军队势力能及的地方,已经离青海那个大湖有点远了。

    青海及安西一带的情况通报后,整个朝堂上鸦雀无声,除了事先知道情况的几个人外,其他大臣都没料到这两处地方形势竟然如此危急。就在大殿内一片寂静之时,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了仪站了出来。大声禀奏道:“陛下,安西、北庭及青海的形势万分危急,臣恳请陛下,马上下令。派大军讨伐攻我疆域的吐蕃人,并平定这一带各部落的叛乱!”

    “陛下,臣附议!”韦见素也马上跟着站出来,对郭子仪的提议表示了支持。“安西和青海危急,朝廷应该马上派大军讨伐趁火打劫的吐蕃人。”

    随即杨晞和高适也马上站出来,表示了相同的意思。并当殿请命出征。

    但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反对现在举大军讨伐吐蕃,他们表示,现在内乱刚平,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万不能现在再起战事,那样会激起民怨的!太子李玢也站出来,表示现在举大军讨伐吐蕃,并不合适。这也是他在此前陈述的观点,并和郭子仪起过争执,今天依然坚持已见,不过因为杨晞等诸多大臣强硬的表态,他的口气弱了很多,没有很坚持地陈述。

    但有一些大臣是强烈反对现在派军出征吐蕃的。

    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任何朝政大事拿来朝议时候都会有出现,连安禄山起乱后,要不要起兵平叛这样的事,都在朝堂上争论非常久,许多人反对起兵平叛,建议派员晓谕,劝降安禄山,不建议以暴制暴的。朝堂上一下子变得很热闹,站出来陈明意见的大臣很多,相互间的争论也,甚至有人争的面红耳赤。武部侍郎高适就与一位吴姓的户部郎中争的不亦乐乎,差点捊袖子打架了。李隆基似乎对这样的情况没有任何的意外,耷拉着眼皮听任殿堂上大臣们在争论。

    大臣们的争论还是很快就出现了分化,因为建议现在就举大军讨伐吐蕃的人占多数,职位也比较重要,说话的份量较重,并以大量的分析驳倒了反对者,最后站出来反对的人越来越少了。

    朝堂上的声音轻了下去后,李隆基这才抬起了眼,扫了一遍殿内那些争的在喘粗气的大臣,声音如刚才一般地说道:“诸位爱卿讨论的很热烈,朕也听到了你们的争论,看来支持出兵讨伐吐蕃的人占了大多数。那朕也支持今日朝议的结果,遣大军讨伐吐蕃人。”

    “传朕诏令:派使者往青海,令吐蕃人退出青海和安西,”李隆基面露威严地下令道:“同时组建大军讨伐侵犯这两地的吐蕃人,平定这一带的叛乱!改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为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令安西、北庭境内各部落,协助我大唐军队抗击吐蕃人,不然以谋逆论处!”

    李隆基的命令一下,朝堂上又一片寂静,吃惊的人不在少数。皇帝已经好久没表现这样威严了,在许多大臣的记忆中,皇帝的威严早已经失去,即使在安禄山的叛乱起来之时,皇帝的训斥都是中气不足,恼羞成怒的味道,但今日,他们又看到了让人胆战的圣威。

    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皇帝做出的决定,即使刚才喊的很响的那些反对者也是如此。

    “陛下英明!”倒是有人站出来,拍李隆基的马屁了。一个人站出来称赞皇帝的英明后,马上就有一群人跟着说一样的话。一时间,朝堂上又是一片闹哄哄。

    李隆基摆手示意诸臣安静,在所有大臣都住了口,站回到原来班列中后,李隆基再问道:“既然朝议决定了要对吐蕃人用兵,那朕还想问问各位爱卿,要如何出兵为好?”

    这次杨晞第一个站了出来发表意见:“陛下,臣觉得应该同时对青海和安西用兵,将这两地的吐蕃人完全击破。吐蕃国力不如我大唐,军队数量及战力也不能和我大唐军队相比,此次出征,应当尽量给予吐蕃人以严厉的打击,让他们记住教训,再不敢犯我大唐为止。臣愿望请命出征!”

    接着郭子仪也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提议,并大声请命,他愿意率军出征,攻打安西的吐蕃人,并誓将安西各部落的叛乱平定,恢复安西和北庭秩序。他还大概讲述了一下要如何用兵的情况。

    但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杨晞所提,组建两路兵马讨伐吐蕃人的建议。他们的理由是如此分兵,容易被吐蕃人各个击破,不但不能取得战功,反而会被吐蕃人得更多的领土。连宰相房琯都站出来反对了,一时间朝堂间又是一片闹哄哄的争吵。

    不过最终还是杨晞和郭子仪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占了上风。李隆基似乎也烦了,没等争论结束,就散了朝会,只留政事堂诸宰相,还有杨晞、高适、魏方进、张垍等重量级的大臣商量事儿。

    人少了,意见更容易统一,在半来个时辰的讨论后,终于得出了最终的结果,组建两路大军,分别讨伐青海及安西境内的吐蕃人。“陛下,要是战事进展顺利,很可能一战就可以竞全功,将吐蕃人的威胁彻底解除!”这是杨晞在李隆基最终下了决定后,当着其他大臣面所说的话。他也再次请命出征,愿领一路人马,讨伐吐蕃人。

    ………………………

    几天后,朝廷下发了出征的诏令,以太子李玢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杨晞为副元帅,组建大军讨伐犯我青海及安西的吐蕃人。

    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体领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以李光弼、李嗣业、张巡、南霁云、程千里、吕崇贲、来瑱、郭英乂等为分总管,将兵十五万,出阳光抵安西,讨论安西的吐蕃人,恢复安西大都护府及北庭大都护府的治域,并令西域各部落,仆从大唐军队的行动,不然以谋逆论处。

    杨晞以副元帅的身份领西海道行军大总管,高适、王思礼、庞忠、刘光庭、仆固怀恩、高辅成、浑释之、浑⒊禄毓狻⒑峦⒂瘛⒗畋в竦冉肿芄埽示送虺鲔分莨ゴ蚺叹釉谇嗪5耐罗恕

    兵马元帅李玢并不到职,实际负责战事指挥的自然就是郭子仪和杨晞。

    郭子仪年龄、威望、资历都有,领十五万人马出征安西,没有人会有异议。杨晞却不一样,他虽然在平定安禄山的战事中立下了卓著的战功,但在起兵讨伐吐蕃人时候,再领兵马副元帅职,率一大群战功赦赦的战将出征,还是引得许多人不满意,连他手下的一些将领都是这样。那些未曾在杨晞手下领军过的将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只是个刚刚弱冠之年的少年人这一事实非常不爽。

    不过这不是杨晞担忧的,他有的是办法让手下将领听服他,他担心的还是自己身边的人反对。

    在朝廷下发诏令时候,杨晞并未和父亲杨国忠商量过这事,朝廷诏令下达了,杨国忠也知道了,他这个父亲大发雷霆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大军出征

    

    “曦儿,此番你为何请战出征?”得知消息的杨国忠,在召杨曦过去问询之时,劈头盖脸就责怪道:“你怎么可以再率军出征?你知不知道青海一带的形势有多危急?你知不知道吐蕃人有多可怕?”

    “父亲,你别担心!”杨曦知道终有一天要面对杨国忠的责问,也没太多意外,赶紧把他想好的理由说了一下:“父亲,这是孩儿与贵妃姑姑商量后的结果,姑姑也赞成我率军出征,她说要是我再立下战功,那杨家的声望会进一步上涨。父亲,你现在伤病未完全康复,没办法回朝做事,杨家在朝中声望大幅度下降,要是我不再做点大事,连陛下也会忘记我们杨家人的,因此孩儿必须请命出征。只要打了胜仗,不但可以大涨杨家声望,还可以笼络一大批可为自己所用的将领,还有……”

    杨曦接着又把与李玢有关的事说了一下,当然只是陈述利害关系,李玢已经有了对付他们杨家的打算他是肯定不会说的。最后再道:“父亲,如今我大唐军中装备了火器,战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根本不要担心吐蕃人,相信任何一个人率军出征,都可以轻松击败吐蕃军队的。这是捞战功的好机会,孩儿不想错过。因此朝议时候,就私自决定请战。原本想先和父亲好生商量一下,但因为事出仓促,朝议时候陛下就问询何人能战了,来不及和父亲商量,就私自决定了。所幸陛下同意了!父亲,你不要有任何的担心,孩儿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听了杨曦一大通的解释,杨国忠沉默了,他把杨曦的话认真地想了一下。觉得还是有些道理,但因为有自己的顾虑,又担心杨曦,所以一下子不好表态。见杨国忠这样,杨曦趁热打铁,赶紧再陪着小心说了一大通,最终把杨国忠说的再没办法责问他,认可了他私自请命出征的行为。

    “曦儿,为父理解你的想法,不过……”杨国忠认真地看了杨曦两眼。伸手拉住杨曦的手,挺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