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后悔药 >

第84章

后悔药-第84章

小说: 后悔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大壮一见,忙放下东西上去要帮忙,被刘婶子拉住了:“她舅舅,你快别沾手了,马上就得了,你快掸掸身上的雪吧!”杜石头进门就四处望:“姑姑,贞娘呢?”

    杜氏帮着侄儿扫了几下雪,笑道:“贞娘给斧头娘送辣酱去了,前她娘跟我买了两碗辣酱,这几日快过年了,我这几天也没出摊,怕自己忘了,打发贞娘送了去,也不远,就对面那趟房后面。”

    杜石头见外面风雪随不大,可天色不好,回身道:“天冷路滑的,我去接接她吧!”也不待杜氏说话就出了门。

    刘婶子笑道:“这石头倒真疼妹妹,好啊,这家和才万事兴呢,大丫啊,我瞧着,你家的日子兴旺起来了!”

    杜氏也高兴:“她婶子,承您吉言啊!”

    贞娘裹紧了身上的湛蓝色金山布棉袄,这本是杜大丫的衣服,因今年冬天雪大又冷,她心疼女儿,改小了给了贞娘,贞娘年纪小,穿在身上仍有些大,只好在腰上扎了腰带,□是厚重的棉裤,脚下是杜氏做的棉鞋,下面用麻绳捆了几道,防止在雪地上滑到。她捧着碗,缩着头,冷风还是不停从衣领灌进去,刚去的时候还是细细的雪花,回来时雪下的却大了,风扯的紧,呼啸着让人睁不开眼睛。

    贞娘年纪小,在雪地上走的十分吃力,正发愁时,却见一条身影快步迎了过来,定睛一瞧,却是杜石头,解了身上的老羊皮袄给她披上,又接过她手上的碗:“看你手冻的通红,快暖暖。”他将她的小手合在手里,感觉她的小手冷的跟冰块似的,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低下头用嘴呵着气给她暖手。一会,手就暖了些,可因为冻的太久,手上倒跟猫挠了似的痒。

    贞娘心里有一股暖流流过,小脸冻的跟红苹果似的绽开一个甜甜的笑:“石头哥哥,你咋来了?”

    杜石头起身拉着贞娘快步往家走:“跟我爹来给你家送年货来饿了,别说话,小心灌一肚子风,回头肚子疼。”

    贞娘乖乖的不做声,跟着杜石头快步走进家。翠姐见了笑道:“贞娘,你回来了,看看我们糊了棚顶看着是不是亮堂多了?”

    贞娘抬头一看,棚上糊上了新的白纸,屋内却是亮堂了好些,忙笑道:“是啊,真亮堂,多谢你们了,让你们辛苦了,等会咱包饺子吃,今儿是小年,咱得吃饺子才成。”

    翠姐皱皱鼻子,让贞娘扫了身上雪,脱了外面的袄上炕:“上炕来暖和会再说吧,我娘和你娘已经下厨去准备包饺子的东西了,I听着这咚咚的声,八成是剁肉呢,我大哥和二哥跟你舅舅上你爹那屋唠嗑去了,你别操那么多心了,上来歇会吧!”

    杜石头收了羊皮袄,动手给自己倒了碗热茶吃了,去厨房跟姑姑说了已经接了贞娘回来了,杜氏高兴,让拿了藕粉桂花糖糕给贞娘和翠姐吃,让两个小姑娘一处唠嗑去。

    杜石头拿了糖糕给翠姐和贞娘送去,看两个小姑娘都盘腿坐在炕上,笑脸盈盈,跟年画上的玉女似的,心里觉得安心,就回了厨房帮着姑姑剁肉去了。

    翠姐爱吃零食,见了糖糕十分高兴,忙掂了一块放进嘴里:“嗯,还是顺天府的点心好吃,有香甜又细腻,真是好吃,贞娘你舅舅对你可真好!”

    贞娘也跟着吃了一块见糕体洁白里面桂花香味浓郁,知道定是香满城的,笑呵呵的道:“你嘴倒是刁,这可是香满城家的桂花藕粉糖糕,百年老号,当然好吃。”

    翠姐撇撇嘴,一脸感慨样儿:“也就是过年能吃吃吧,平时谁家吃得起这个?对了,你石头哥哥对你可真好,刚才听说你没回来就赶忙去接你了,唉,我这三个哥哥咋没一个对我这样呢?”

    贞娘见她酸溜溜的样子更乐了:“这个好办,明儿跟你娘说说,给我石头哥哥当媳妇,他一准对你好!”

    翠姐脸刷的红了,她不过七八岁的年纪,可那时的女孩子十一二就得说亲了,过了及笄就要嫁人,因此对这男女之事都知道的早,翠姐抓着贞娘咯吱她,两个小姑娘笑闹着,满炕打滚。

    一时俩人闹够了,彼此理了理头发,贞娘从炕桌下抽了笸箩出来,一边打络子一边跟翠姐
163第十四章
    翠姐说起大虎的婚事来:“我哥跟李家定了亲事;定了明年五月初二成亲,已经换了庚帖;也合了八字了;我娘还说过了年就把后院那房子收拾好了;准备给我哥哥成亲用。”

    “这是好事啊,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只管言语一声,对了,你大哥成了亲;那你二哥的婚事啥时候办啊?”翠姐的二哥定的是镇南边杂货铺子黄家的姑娘;早几年就说定了的;只是因为大虎的亲事一直耽搁着,那黄家姑娘跟二虎一般大,已经十六岁了,黄家急的不得了。

    翠姐神色却一黯:“我娘说了,今年办了大哥的婚事,要再办婚事,家里的钱却不够了,只能等明年再办二哥的婚事了,我要是跟你这样能干该多好,我娘就不用这么愁了!”

    贞娘忙安慰她:“你也很能干啊,我看家里的家事不都是你做吗?闲下来还给一家子做针线活,刘婶子和刘叔那衣服鞋袜不都是你做的?你这算是能干了,谁家七岁的小姑娘能做这么多的活计?”

    翠姐单纯,听了贞娘的话心情好了一些,看贞娘打的络子十分精巧,就跟着学了起来。

    刘婶子一家在这吃了饺子,临走时,杜氏又给拿了块猪肉,两条鱼回去。

    年三十上午,杜氏和女儿就在厨房忙乎起来了,杜大壮和杜石头早早的就来了,又拿了一些点心干果,还有一坛子竹叶青。

    按说这过年都在自家守岁,给祖宗上香,供灶神奶奶什么的,可杜大壮家里就爷俩,不免冷清了些,杜大壮少年就离家出走,对继母和父亲都是极淡漠的,非到生母的忌日从来不回家走一趟,杜老蔫也知道对长子长女多有亏欠,对继妻多有畏惧,也从不主动与儿女来往,时间久了,杜大壮兄妹与父亲越发冷淡,等闲不见一面。

    许怀安自和母亲被嫡母赶出许府后,除了父亲忌日,从不来往,同他一起被赶出来的另一个庶子许怀平,因为生母原是个歌伎出身,出了府没多久就病死了,许怀平无奈只好栖身舅父家,那舅父是个地痞无赖,见外甥在家里吃闲饭,厌恶的紧,正巧大兴有户饭馆的老板想招赘,就屁颠屁颠的将许怀平送了去。入赘别家对男子来说是尊严全无的事,因此这大金朝的男子,但凡有一口气能挣口饭吃也不愿去入赘的,可许怀平生性懦弱,被舅父逼的无法只好入赘了那家。

    因此许家也好,杜家也好竟都无亲戚可走,俩家一合计干脆就在一处过年,也热闹些。

    因此自从杜大壮回来俩家逢年过节就都聚在一处。杜大壮豪爽,许怀安温和,杜氏开朗,几个小的也都融洽,日子过的虽不富裕倒其乐融融。

    杜是领着女儿和杜石头在厨房忙乎年夜饭,杜大壮和许怀安领着纯哥儿放炮仗。

    也许是因为每日都喝的川贝雪梨水,也许害死因为家里的饭菜比以往多了些油水,也许是因为对功名有了期望,许怀安今年冬天破天荒的没有犯病,偶尔也咳嗽几声,但起色看起来还算红润,身体也算康健,让杜氏对日子充满了信心。

    今年许家的日子好了很多,加之杜大壮的贴补,年夜饭前所未有的做了六个菜出来,一盘子红烧肘子,一盘茄子干炖排骨,一盘红烧鱼,一盘清炖四喜丸子,一盘豆芽炒肉,一盘番椒炒鸡蛋。饺子不再大半是白菜的,几乎就是一个肉丸的,里面放了少量的大白菜。

    杜大壮一口一个吃了半盘子饺子,才喝了一盅酒,笑呵呵的说:“这饺子是咋做的,这馅好嫩,而且一咬一汪汁出来,真是好吃,我吃了多少家酒楼饭馆也没见这样的饺子,大丫,你这手艺见长啊!”

    杜氏笑道:“这可不是我的手艺,是我们家贞儿的主意,你送来的那些肉被我收拾了不少,那剩下的肉皮我本来想扔的,可贞儿不让,用水煮了放了些花椒和酒,煮烂了就在那凝成了冻,今儿包饺子时,让每个饺子里放点肉冻进去,别说这滋味鲜美不说,还有汁液在里面,真是不错啊!我寻思着,咱这辣酱也卖的差不多了,开春也没啥卖的,不行我就卖这饺子,或者包子也行,哥,你看可好?”

    许怀安看了看女儿,摸摸她的头,叹息道:“这闺女啊,太过聪明,我们家如今这日子真是全仗着这孩子了。”

    杜氏还没怎样,杜大壮倒是咧着大嘴笑了:“是啊,我们那个妆盒也是多亏了贞儿的主意,我这外甥女啊,真是聪明能干,我看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都比不上,等贞儿大了,出嫁时舅舅必须好好给你预备一份嫁妆才是。”

    杜石头眉心微蹙,贞儿大了?他抬头看看对面坐着的小姑娘,利索的梳着双丫髻,穿着簇新的红色小袄,脑袋上带了红色的绒花,粉嫩的小脸上一双晶亮的杏眼,鼻梁挺秀,粉红的小嘴抿着,看上去精巧秀气,像年画里画的小姑娘一般好看,她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贞娘倒真没想过要让她娘做这个营生,当时只是单纯的不想浪费了肉皮,琢磨着放在肉馅里,滑嫩好吃,没想到,杜氏这么有从商的头脑,她的脑袋也转悠了一下,想起当初在林府时,镇江人爱吃的水晶汤包,用一只只的小笼子装起来,一笼只得三只,柔软透明的皮子里能看见晃动的汤汁,咸中带了点甜,肉馅还十分滑嫩爽口,是当地出名的点心。

    贞娘兴奋的道:“娘,我有个主意,咱们做水晶汤包卖好不好?”

    一家人一愣,然后贞娘就比划着给他们讲这水晶汤包的妙处,听得大家都一愣一愣的,许怀安眉心微蹙,当年姑姑嫁的那户人家就是祖籍镇江的,许是姑姑在梦里告诉她的,他不敢问,杜氏见了丈夫的脸色也明白过来了,心里暗叹,也有些感激,这姑姑死了也不忘帮着侄子一家,老天保佑下辈子姑姑能托生个好人家吧。

    杜大壮是个粗人,但毕竟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听了挠挠脑袋道:“这个玩意好像是南边的吧?你这丫头打小也没出过门咋知道这么多呢?”

    贞娘笑道:“舅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懂不懂?这都是我爹那些杂记上面提的。”

    杜大壮一向认为读书人最了不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啥都不稀奇,马上就认为外甥女说的是理所应当的,立刻表示赞同:“好啊,这笼子”

    “那叫蒸笼”

    “哦,那种小蒸笼你划出尺寸来,我给你们做”

    一家人的年夜饭不仅吃的团圆,还吃出了来年的新营生,几个人讨论了一下这水晶汤包的成本和价钱,顺义镇是个大镇,老百姓的生活虽比不得京城,也算富足,一笼汤包定价五文钱,自家能赚两文,辣汤的买卖还可以继续,不过里面可以加点面片,即填饱肚子,又暖和,一举两得,定价三文钱,即便是那些苦哈哈的卖苦力之人也是吃得起的。

    杜大壮已经跟隔壁的那家茶铺子谈妥了,过完年就将隔壁的铺子盘下来,扩大经营,老铺子这面就交给妹妹杜氏,屋子里加上几张桌子和凳子,就是一个小店,来买的人多了,还可以坐在这里吃了再走,铺子的没有租金,这是杜大壮自己的,杜氏无论如何不肯占哥哥这么大的便宜,坚持一定要给租金,最后租金定在每年三两。

    正月十五前,杜氏和许贞娘就在家里实验这水晶汤包的制法,全用面分是不行的,做出来就是死面饺子,不好看,贞娘想起来应该用淀粉,就是不知道比例,娘两个就在厨房里实验了几次,终于发现要七分淀粉三分面粉才能做出透明柔软又有嚼头的面皮,馅料上,为了让肉馅更有滋味,杜氏熬了骨汤,用骨汤打进馅料里,肉馅更加细嫩,加上肉冻的汤汁里面的肉倒用不了多少,成本也就低了,何况一个小笼也就装三个汤包进去,精巧好看,能不能吃饱就看来吃的是什么人了。

    许怀安父子这十几日被娘两个当成了试吃的客人,上顿死面饺子,下顿半死面饺子,爷俩吃的愁眉苦脸,可看人家母女俩兴致勃勃的样子,许怀安苦笑着摸摸鼻子,都是为了这个家,贞娘不过七岁都踩着杌子帮着她娘干活,自己和儿子只出个嘴帮忙吃,还能抱怨吗?

    终于杜氏和贞娘蒸出了完美的水晶汤包来,薄薄的面皮里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