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384章

国策-第1384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特殊向导在作战行动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普通翻泽。
  当然,安排向导,也算得上是共和国军队在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吧。
  大战初期,共和国当局并没考虑到为部队配备向导,只是按照战前制订的计划为出境作战的部队配备适当数量的翻泽。最初两到三年,这些翻论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自身缺陷并没暴露出来。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在最初两到三年,共和国陆军主要在大陆战场上与俄罗斯军队作战,而在这个战场上,几乎不需要向导,也没有谁会在乎民族与文化冲突。陆战队则在西太平洋上作战,虽然存在严重的民族文化矛盾,但是陆战队攻占的岛屿上都没有太多居民,由此导致的冲突也不是很突出。直到共和国陆军进军乌克兰、陆战队攻打斐济群岛的时候,问题才暴露了出来。
  某些时候,由民族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比战争本身更有破坏力。
  在攻打基辅的战斗中,共和国陆军处理了上千起涉嫌枪杀平民与战俘的恶性事件,数百名军官因此丢掉了饭碗,还有数千名士兵被提前遣返。虽然这些事情都被压了下来,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共和国国内媒体也充分理解前线将士的精神压力,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没有大肆报道,但是问题本身是压不住的,如果不设法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下一次爆发出来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够压得住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开始考虑为前线作战部队配备专业向导。
  当然,有资格成为向导的,都是在境外生活了好几年的公民。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特别是在非洲大陆战场上,向导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共和国陆军在战后公布的调查报告,当时在前线服务的500名向导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半个战斗单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向导,作战部队的官兵才没有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惹上麻烦,也才没有与酿成更大的悲剧。
  当然,共和国军队进驻古巴,不是向导带着去旅游的。
  顺利控制了古巴的港口之后,共和国陆战队在第二个12小时内控制了所有能够支持大型飞机起降的机场,并且按照共和国当局与古巴当局签署的秘密协议,接掌了古巴的军事指挥权,由古巴军队控制全国的铁路与公路交通枢纽。
  到登陆的第二天,运载着大批工程设备的船只陆续进入古巴各大港口。
  也就在这一天,之前运送陆战队官兵上岛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将留在海上基地上的工程人员送了过来。
  因为共和国海军已经掌握了制海权,所以不需要担心美军会渡过佛罗里达海峡。
  当然,美国当局也非常清楚共和国军队进驻古巴的目的。
  正是如此,在共和国陆战队登陆古巴的当天,美军就组织起战略轰炸机群,对古巴进行了2次大规模轰炸。第二天,美军再次出动战略轰炸机,对古巴境内的主要战略目标,特别是交通枢纽进行了轰炸。可惜的是,美军没有掌握制空权,而且共和国陆战队在上岛的时候就带来了大批防空系统,加上部署在古巴本岛附近海域的战舰提供的防空掩护,美军的战略轰炸收效甚微,反而损失了不少轰炸机。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美军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轰炸古巴。
  为了增强打击力度,美军甚至动用了部署在本土港口里的大型战舰,用大口径电磁炮轰击古巴本乌上的重要目标。事实上,美军的这一行动,正好成为了共和国海军对切萨皮克湾周边地区进行报复性打击的理由。
  总的说来,二月的前半月,古巴成了中心战场。
  虽然按照美国当局的宣传,针对古巴的打击行动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实际情况截然相反,最好的证据就是美军在2月17日做出了放弃波多黎各的决定,即让波多黎各的守军自行决定是继续抵抗、还是投降。仅仅2天之后,波多黎各的守军指挥官就下达了放下武器的投降命令。这也很好理解,随着共和国陆战队成功进驻古巴,并且有效保护了古巴的战略基础设施,美军继续坚守波多黎各已无意义。
  战争打到这一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在为登陆美国本土做准备。
  当时,甚至有很多人相信,共和国会在6月底之前从古巴出发,在墨西哥湾东部某地登陆美国本土,而最有可能的地区就在佛罗里达西面的圣彼得斯堡附近,因为在该地区以北与以南都是沼泽地带,不适合地面部队作战。也有人认为,共和国陆战队早已放弃海面突击的登陆方式,只要充分利用古巴的机场,就能以垂直登陆的方式,直接攻打佛罗里达州的某座港口,比如迈阿密或者坦帕,获得让船队停靠的地点,然后以立体突击的方式向北逐步推进,占领整个佛罗里达州,最终占领美国东部地区。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地面战争难以避免。
  这也很好理解,当时共和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地面部队多得让人难以理解。波多黎各争夺战提前结束,至少还有30万陆战队官兵没有派上用场。美军主动从巴拿马撤退,导致原年计划投入中美洲战场的大约 150万地面部队无处可去。加上在此之前,美军主动放弃了小安德列斯群岛,没有对古巴构成严重威胁等等因素,共和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地面部队已经超过了300万。虽然这点兵力不足以攻占美国本土,但是足够发起一场战略级别的登陆作战行动。再说了,在登上美国本土之前,共和国当局也没有必要把用来攻占美国本土的全部部队派往前线,可以在陆战队上岸之后,再陆续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因为到时候可以把地面部队直接送往美国战场,不需要中转,所以还要方便一些。
  谁也没有想到,战略打击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24章 和平契机
  2063年3月点前,共和国海军与天军对美国本土的战略打击只能算得上是小试牛刀。
  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资料,战略打击的前三个月,主要任务的摸索与总结战术,并未对打击目的提出太高的要求。受此影响,2063年前两个月用在战略打击中的战争物资还不到1亿5000万吨,比用在攻打波多黎各与进军古巴上的物资还要少得多。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共和国当局没有对承担战略打击任务的海军与天军提出格外要求,除了没有适当的战术之外,还与后勤保障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如此,在这2个月中,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将战略打击的范围限制在洛基山以西,而且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北部的四个州,以部署在太平洋上的天军为主要打击力量。
  即便如此,这两个月的战略打击,仍然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别的不说,仅拿针对以西雅图为中心的美国西北工业区的战略轰炸来说,在2个月的时间里,共和国天军分24次出动了近4万架次的战略轰炸机,投掷各类弹药160万吨,将包括西雅图在内的数十座大小城镇炸成了废墟。
  根据共和国天军的作战记录:
  1月3日出动2个批次共1800余架次的战略轰炸机对西雅图进行第一次集中轰炸,用大约8万吨炸弹将包括波音飞机公司、微软总部在内的工业区,以及拥有上千家中小企业的商业区炸成了平地。因为轰炸来得非常突然,而且主要使用高价值的远程弹药,特别是在第二轮轰炸中大量使用针对暴露人员的杀伤弹药,而受惊的人群根本没有预料到还会有第二轮轰炸,所以这次轰炸造成了非常巨大的人员伤亡。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直接死于轰炸的人员就多达42000余人,另外还有大约3万人失踪,受伤人员与无家可归者更是不计其数,西雅图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城!
  大概是这次轰炸的效果好得有点出头,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都没有光顾西雅图,而是对周边的其他城镇,特别是驻扎了美军或者邻近美军基地的城镇,比如埃弗里特与布雷默顿两地都是美国海军基地,而且是美国西海岸地区仅次于圣迭戈的两大海军基地。因为这些城镇与基地都在西雅图附近(埃弗里特与布雷默顿到西雅图的距离都不到100千米),所以分散轰炸中小城镇并未对共和国天军的作战行动造成多大影响,反而让共和国天军有机会摸索更加高效的轰炸战术。
  1月11日,第一次轰炸造成的恐慌逐渐散去之后,共和国天军再次集中力量轰炸了西雅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轰炸的主因在美国当局。
  根据共和国当局的相关记录,因为第一次轰炸造成的人员伤亡过于巨大,所以最高统帅部给天军下达了指示,即在波音、微软等等大企业没有复工的情况下,不用对西雅图进行第二次轰炸。问题是,美国当局不可能让这些战略企业歇工。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波音是美国最大的航空器与航天器生产制造企业,承担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战斗机与一半的空间飞行器的生产与制造工作。虽然波音的工厂分布极为广泛,西雅图只有一间工厂,但是波音的总部设在西雅图,如果总部不能正常运作就无法合理协调与分配生产能力。相对而言,以民用起家的微软比波音更加重要,因为美国军方使用的控制软件有一大半来自微软,美国国内的网络控制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软件都与微软有关。受此影响,即便有可能再次遭到轰炸,而且肯定是更加惨烈的轰炸,美国当局仍然让这两家企业、以及其他受轰炸影响而停工的企业复工。
  显然,第二次轰炸的规模大得多。
  在24小时之内,共和国天军出动大约6000架次轰炸机,对西雅图的工业区与商业区进行了三次集中轰炸,投下各类弹药将近25万吨。
  问题是,事实证明,针对工业区与商业区的轰炸没有太大的效果。
  早在2063年之前,美国就将主要的工厂迁往内陆,并且把一些能够分散的工厂分散在各个小城镇,不再集中在大城市里面。毫无疑问,这种部署就是针对共和国的战略打击,力求尽量保存基础工业。更重要的是,美国有充足的资源、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足够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迅速补充因轰炸遭到的损失。
  不能补充的,或者说无法迅速补充的只有熟练的技术工人。
  1月14日,鉴于第二次轰炸的结果不太理想,共和国天军调整战术,再次集中力量对西雅图发起了第三次战略轰炸。
  这次,共和国天军出动的4000架次轰炸机将大约10万吨弹药全都投向了居民区。
  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场持续了将近20个小时的轰炸中大约40万西雅图市民成为炮灰,还有相同数量的平民从此失踪。一场轰炸,夺去了将近80万人的生命,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即便在战争结束数十年之后,还有人在讨论这场轰炸的必要性。不是说,没有必要轰炸居民区,毕竟实战证明,轰炸居民区是打垮美国的有效手段。关键就是,有没有必要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轰炸,以及有没有必要在轰炸中大量使用专门针对人员的杀伤弹药。要知道,在21世纪中叶,用来将城市变成废墟的不仅仅有燃烧弹,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比如共和国天军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的一种专门针对有生人员的传感器炸弹。这种不到500克重的炸弹装有一种专门用来探测生物电流的装置,并且将这种装置连接到了引信上。也就是说,只要在爆炸杀伤范围内出现了与成人大小差不多的生物,炸弹就会自动引爆,而且是向生物所在方向定向引爆。因为使用量太大,所以谁也不知道这种炸弹到底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甚至没有人知道,共和国的军火工厂到底生产了多少枚这种炸弹。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各国花了20年,用大约15000名排爆人员的生命才基本上清除了散布在各地的大约3000万枚这种炸弹。
  事实上,正是这种被称为“人类克星”的传感器炸弹,为共和国天军指明了战略轰炸的方向。
  这次轰炸之后,西雅图基本上成了死城。
  虽然在2月份,共和国天军先后两次对西雅图进行了补充轰炸,但是这两次轰炸的主要任务都是继续散布传感器炸弹,增强轰炸效果。
  当然,这几次轰炸绝不仅仅是夺走了100多万美国人的生命那么简单。
  大战爆发前,西雅图的常住人口超过700万,算上居住在周围小城镇、在市区上班的移动人口,总量超过1200万,是美国的第七大城市,也是美国现代化工业最健全、最发达的城市。因为在2062年初,随着美国海军丧失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国当局颁布了第一道战争疏散令,将包括西雅图在内的西部沿海大城市的工厂向内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