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343章

国策-第1343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威克岛位于马里亚纳群岛与夏威夷群乌之间,为孤悬大洋深处的珊瑚环礁,西到塞班岛大约2350千米、东到瓦胡岛大约3700千米,基本上在塞班岛与中途岛的正中间,陆地面积不到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米,地势平坦,岛上有一座美国空军的航空基地,以及联通关岛与珍珠港的海底电缆与光纤信息控制中心。当然,在关岛被共和国军队占领之后,这条海底通信线路就被美军截断了。
  单纯从战略地位来看,威克岛的重要性在中途岛之上。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就将这座在美西战争中从西班牙手里夺来的建外岛屿(即没有正规行政编制)交给海军,让海军在岛上修建通信中心与潜艇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克岛两度易手,战后,美国扩大了岛上的机场,并且将其作为跨洋航线民航飞机的紧急着陆场,而这座飞机场就是后来的空军基地。
  问题是,威克乌孤悬大洋深处,最近的岛屿也在数百千米之外(即南面属于马绍尔群岛、曾经是美国核武器实验场的比基尼环礁),防守难度非常大,遭到攻击之后,很容易被占领,不然美国也不会在这座岛上仅设置一座条件简陋的机场,以及一座完全可以无人职守的信息控制中心。
  单纯从岛屿面积上看,威克岛可以成为进军夏威夷群岛的跳板。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岛上缺乏基础设施,别说供几万官兵驻扎的营地,就连供几万官兵使用的厕所都没有。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要想利用威克岛,肯定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暂且不说基础建设需要耗费多少资源,光是花费的时间就无法接受,要不然当年日本海军也不会在占领了这座岛屿之后,仅让为登陆部队运送物资的船队在此停靠,而让攻打中途岛的主力,即联合舰队从本土出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海军看中的,也是威克岛的这一用途。
  不同的是,共和国海军没有打算把威克岛变成船队的中途停靠站,毕竟配备了可控聚变核反应堆的军事运输船队基本上具有无限的巡航力,而且航行速度在45节以上,即便从共和国本土出发,不需中途停靠就能在数日之内到达夏威夷群岛,更何况大部分军事运输船队都是从那霸港出发。威克岛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成为战术运输机的中途停靠点,即让航程有限、数量巨大的战术运输机能够从塞班岛起飞之后,在这里补充电能,然后飞往夏威夷群岛东部的主要岛屿。虽然战术运输机的运载能力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运载35吨货物,但是运输机拥有远超过船只的速度,加上众多的数量,能够在紧急时刻,特别是在登陆作战的时候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为美军没有安心守住威克岛,所以攻打威克岛的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
  用共和国海军的话来说,不需要出动陆战队,将一支舰队里各艘战舰上的武装战斗人员组织起来就能占领威克岛。
  正是如此,在占领威克岛之前,共和国海军就把重点转向了中途岛。
  当时,在要不要攻打中途岛、什么时候攻打中途岛、以及如何攻打中途岛等几个问题上,共和国海军内部存在不小的分歧。
  首先是要不要攻打中途岛,即有没有必耍攻打中途岛。
  中途岛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正好位于美国西海岸到亚洲大陆东海岸的正中间,即航线中途。从地质构造上看,中途岛属于夏威夷群岛,而且是群岛中最西面的岛屿。问题是,夏威夷群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因为所处板块在其他板块的挤压下向西漂移,所以岛屿呈东西分布,面积较大、地质活动频繁的几座岛屿都在东面,而西面还有几座珊瑚岛礁。也就是说,即便属于夏威夷群岛,中途岛与檀香山的直线距离都在2000千米以上。
  更重要的是,中途岛不在瓦胡岛与威克岛之间,在威克岛的东北、瓦胡岛的西北,即位于威克岛与瓦胡岛连线的北面,且偏移得比较远。
  受此影响,就算攻占了中途岛,也只能将进攻距离缩短1000多千米。
  问题就在这里。
  因为中途岛的陆地面积比威克岛还要小,仅5平方千米,而且岛上的基础设施也非常简陋,基本上不具备大规模驻军的能力,所以最多只能作为登陆部队的跳板,在价值上与威克岛相似。关键是,即便是战术运输机,也可以从威克岛直飞瓦胡岛,并且在降落卸货的时候充电。有意思的是,即便战术运输机从中途岛出发,在向瓦胡岛运送物资的时候,也得在降落卸货的时候充电,不然无法返回中途岛。如此一来,在只需支持战术运输机的时候,攻打中途岛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了。
  当然,进攻跳板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战术运输机提供降落充电的场地。
  在讨论是否攻打中途岛的问题时,一位陆战队后勤部门的参谋军官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攻打夏威夷群岛会有多大的伤亡,而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医疗救治系统能否确保所有伤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与治疗?
  显然,这是2个问题,而不是1个问题。
  首先是伤亡有多大。按照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估计,攻打夏威夷群岛的兵力损失不会低于马里亚纳群岛,而按照之前的伤亡比例,即伤残官兵为阵亡的3到4倍,那就意味着在战争期间需要救治20万到30万伤员。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救援能力。要知道,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时候,大部分伤员都是通过战术运输机直接送往琉球与日本的军事基地,接受更加全面的医疗救助,只有一些急需稳住伤势的重伤员,以及一些经过简单处理后就能康复的轻伤员才被送到附近的医疗船上。即便如此,在塞班岛攻防战期间,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各投入的1艘医疗船都人满为患,根本没有办法救治成千上万的伤员。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大批战术运输机可以调动,而且这些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都可以在返航的时候带走伤员,不然肯定有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还会有更多的伤员因此而永久性残废。
  与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相比,攻打夏威夷群岛的麻烦更加突出。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按照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模式,将一些暂时没有危险,却又无法迅速恢复战斗力的重伤员用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送往后方,因为距离后方太远,飞行时间过于漫长,而且得在中途停留一次,所以这些伤员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伤势很有可能在运输途中加重。果真如此的话,那代价就过于巨大了。要知道,从理性的角度讲,任何国家与军队都会在大规模战争期间尽量减少伤残军人、特别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军人的数量。
  当然,最应该指望的就是大型海上医疗中心,即常说的医疗船。
  问题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海军与陆战队也不会建造太多的医疗船。原因很简单,只有在极少数的战斗才会导致大量伤亡,而在绝大部分时候,伤员的数量都不会很多。虽然根据马里亚纳群岛攻防战的经验教训,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医疗模块,即可以用该模块在任何一种标准化运输船上搭建海上医疗中心,但是这只是医疗中心,即只负责抢救伤员,而不负责伤员的康复护理工作,而且也没有多少伤员愿意在船上呆到痊愈。如此一来,在大战的时候,必须为几十万伤员提供康复理疗中心。考虑到部分伤员的康复周期不会过于漫长,而且还有一些心理创伤性伤员,所以很有必要在距离前线比较近的地方,设置专门的伤员康复中心。
  显然,这个中心不需要太大,能够容缚万儿八千人就行了。
  毋庸置疑,威克岛与中途岛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只不过其中一处需要用来支持战术运输机,所以只能选其中一处。
  受此影响,海军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决定攻占中途岛。
  按照海军制订的作战计划,在占领中途岛之前,威克岛主要为战术运输机服务,而在占领中途岛之后,战术运输机到中途岛中转,威克岛则负责安置伤员。如此一来,在作为战术运输机中转中心的时候,陆战队的工程兵就得在岛上修建临时康复中心,至少得为即将到来的伤员搭建好营房,铺设好水管与电线,清理岛上的危险物资。因为攻打威克岛在前,进军中途岛在后,所以也正好为工程部队留下了施工时间。
  如此一来,攻打中途岛的时间也就确定了下来。
  现在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即如何攻打中途岛。
  共和国海军攻占威克岛,没有引起美国海军的反应,并不意味着,攻打中途岛也不会引起美国海军的重视。
  不管怎么说,中途岛的夏威夷群岛的门户,而夏威夷群岛是美国本土的门户,就算美国海军知道不是共和国海军的对手,也不可能对共和国海军攻打中途岛的行动不闻不问,更不会坐以待毙。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就明确了一点,即攻打中途岛,将是夺取制海权的标志性行动。也就是说,在攻打中途岛的时候,海军舰队就得夺取制海权。准确的说,是在攻打中途岛之前就得夺耳制海权,确保陆战队顺利上岸。
  6月23日,在以“女娲”号海上基地为核心,由“冲绳岛”号、“尼科巴岛”号、“索科特拉岛”号与“塞班岛”号等4座第四代改进型海上基地(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将模块船的数量由44艘减少到38艘,将动力模块船的数量增加了2艘,并且各模块船的标准排水量都有所提高,总吨位超过900万吨),以及“长兴岛”号、“永兴岛”号与“新兴岛”号等3艘第三代海上基地组成的海上基地群到达中途岛以西大约1800千米处,并且正式投入作战使用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3支主力舰队在掩护火力支援舰队对中途岛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高强度炮击后,在当天晚上就到达约翰斯顿岛北面,到达攻击瓦胡岛的海域。只不过,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群并没炮击瓦胡岛上的珍珠港,以及附近几座岛屿上的美军基地,而是耐心的搜索着美军舰队。
  24日天亮之前,原本还在威克岛附近为航空兵提供支持的航空舰队也到达了约翰斯顿岛西面,担负起了为3支主力舰队提供空中掩护的重任。
  在这4支舰队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第三主力舰队与航空舰队。
  作为在6月份才正式成军的最新的主力舰队,除了拥有8艘全新的“汉”级主力舰之外,就连护航战舰也焕然一新。
  在此之前,已经对“汉”级主力舰做过简单介绍,即这种在大战期间设计,完全按照战时标准建造的主力舰不但将排水量提高到了10万吨以上,还采用了全新研制的大口径电磁炮,并且增设了更加先进的防御系统与更加厚重的装甲,使得战斗力与生存力都有了本质性的提高。用战后的评价来说,与“秦”级相比,“汉”级在标准排水量增加不到60%的情况下,综合作战能力提高了1倍多,若按作战效率计算,“汉”级不但是大战期间数一数二的主力舰,还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战舰。在众多性能提升中,最显著、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持续作战能力。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对“秦”级的作战能力基本满意,唯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弹药携带量,提高持续作战能力,让主力舰摆脱“制海舰”的身份,成为具有全面作战能力的“海上控制舰”。
  “汉”级主力舰是一大亮点,舰队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是亮点。
  被命名为“兴凯湖”级(用来纪念共和国收回兴凯湖)、在大战期间设计与建造的新一代防空巡洋舰除了增强舰队区域防空能力,增添巡洋舰版的“梅杜沙”系统(主要是巡洋舰的电力供应能力远远比不上主力舰,也就只能采用输出功率小得多的主激光器,从而使得拦截能力大打折扣,只能通过优化火力控制程序来提高拦截效率)之外,最大的变数就是配备了专门为大型战舰开发的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
  可以说,这种新式电磁炮还差点让包括“兴凯湖”级在内的好几种大型战舰成为泡影。
  从战术需求上讲,450千克级电磁炮几乎能够应付几乎所有作战行动。如果能够提高射程、配备新式弹药,甚至能够用来对付大型海面战舰。在之前的海战中,用来发射“侦察炮弹”就足以证明450千克级电磁炮的改进潜力与作战能力。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将新式电磁炮的开发重点放在了900千克级上,直到大战爆发前不久,一条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情报才让共和国海军决定开发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而这份情报的主要内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