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251章

国策-第1251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很简单,在摸不准变革方向的情况下,两国海军都把技术储备与人才储备放在了第一位,并不追求迅速扩大舰队规模,而是把力量积蓄起来,准备在战争打响后、也就是找准方向后再集中释放出来。
  毋庸置疑,这是最正确,也是最积极的发展策略。
  对比历史就能发现,2042到2056的15年与1922到1941的20年非常相似,即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列强海军却以条约限制为由,并未全力爆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航母就得到了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而且有史记载的第一次海上航空作战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一架从战舰上起飞的英国飞机轰炸了港口里的德国战舰。
  虽然这次战斗连象征意义都谈不上,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几个海军列强签署的《伦教条约》与《华盛顿条约》对各国拥有的航母总吨位、以及排水量上限、舰炮口径等等都做了明确限制,足以证明航母在当时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
  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包括后来在太平洋上大打出手的美国与日本在内的海上列强都没有全力建造航母。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只有5艘舰队航母(“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约克城”号、“企业”号与“大黄蜂”号”)、1艘小型舰队航母(“黄蜂”号)与1艘小型航母(“兰利”号),总吨位刚好达到条约上限。日本的情况不比美国好多少,只是耍了点小聪明,使航母总吨位超过了条约上限。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受条约限制。事实上,早在1936年,《海军军备条约》对列强来说就名存实亡了,根本没有多少限制作用,比如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大和”级战列舰与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都是这个时候完成设计与动工建造的,而这两种战列舰都突破了条约的限制,或者说完全没有考虑条约的限制。
  由此可见,当时列强对航母在未来海战中的作用仍然没有把握,情愿建造更多的战列舰,也不情愿建造航母。后来的实战结果证明,在广袤的太平洋战场,真正的霸主正是不太受重视的航母,而不是战列舰。更重要的是,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在珊瑚海海战与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与日本都调整了造舰计划,把航母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到战争结束,美国建造了上百艘航母,日本也竭尽所能的建造了数十艘航母,而两国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战列舰则屈指可数。
  从这一历史事件上就看得出来,哪怕理论上可行,只要没有接受实战考验,都难以得到海军认同。
  当然,海军肯定得给新式武器装备参加实战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变革必然到来的情况下,海军肯定得优先考虑新式武器装备。
  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用航母与舰载航空兵偷袭珍珠港,而不是让战列舰去炮击珍珠港一样,如果用传统兵器无法达到目的,海军将领肯定会考虑采用新式武器,并且由此采用新式战术。
  回顾现实,战争爆发前,共和国海军遇到的难题与当年日本海军遇到的难题非常相似。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以摧毁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歼灭太平洋舰认为目的,传统战术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动用天军的战略打击力量,二是动用海军舰队。显然,前者需要承担更加重要的战略打击任务,在战争初期不可能去执行这类战术任务,因此只剩下了一种选择。
  出动舰队不是不可以,只是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大。
  别的不说,共和国海军部署在西太平洋战区的舰队只有3艘航母,而且是最陈旧的3艘航母,难以担当大任,必须从其他战区抽调舰队。这么一来,动作就大了,共和国的战争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即便不从其他战区抽调舰队,只动用西太平洋战区的舰队,也得让航母战斗群进入日本海,或者到达南千岛群乌海域。暂且不考虑如此靠近俄罗斯本土会不会使舰队受到威胁,这么做照样会暴露共和国的战争意图,使俄罗斯提前拉响战斗警报,从而对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考虑得再长远一点,因为共和国在西太平洋上就这么一支舰队,派去对付俄罗斯,等于东面大门洞开,给了美国海军下手的机会。如果让美国海军成功发动偷袭,哪怕仅损失部分外围军事基地,也会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特别是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说,派舰队去对付俄罗斯,绝对不是理想选择。
  如果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来寻求解决办法,就能发现,首先得确保在战争打响之前不暴露战争意图,为主要方向上的战略进攻,特别是针对俄罗斯战略力量的打击与防御作战创造理想条件,因此得让海军舰队像平常那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既不能死盯着俄罗斯,也不能对升温的局势置若罔闻。战争爆发后,舰队的第一任务是稳住西太平洋战线,即及威慑或者交战的方式,让美国海军无法进入西太平洋,无法对共和国本土构成威胁,也无法打击共和国在西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基地,为共和国在打垮了俄罗斯的战略力量之后,调整战略部署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最后就得在做到前面两点的情况下,有所作为,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打开局面,为接下来与美国海军争夺太平洋上的霸权,进而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赢得一个好的开端。
  再回过头来看发生的事情,不难发现,共和国海军的战术行动很有章法。
  首先就得承认,把航母战斗群派往小莅原群岛,绝对是一步妙棋。表面上看,这是共和国当局应对日益紧张的大陆局势,为了防止美国插手介入而做的防范性部署。再想深入一些,就会发现,随时可以北上的航母战斗群照样对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构成了威胁,把对手堵在了家门口。从战略角度出发,这更像共和国在展示西太平洋霸主的身份,让西太平洋地区几个不太老实的国家不要节外生枝。当然,还会有人认为,这一攻势部署也有扰乱美俄战略视线的作用,即让俄罗斯当局认为共和国在借题发挥,实际目的不是北上,而是要在太平洋上向美国开战。如果从现实角度出发,这一部署的最大好处自然是吸引了注意力,让外界把共和国海军在日本与朝鲜的军事活动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这一部署至少产生了前两个作用。
  关键就在最后一点,即如何在战争初期有所作为,积极主动的打开局面。
  出动航空兵不是难事,关键就是,航空兵无法完成全部打击任务,必须动用更加强有力的打击手段。
  别忘了,火力舰在2049年正式获得拨款,着手修改设计,在2051年动工建造。从时间上看,这正好与共和国发起军备竞赛,而且制订第一份战争计划吻合。虽然没人知道袁晨皓在2049年制订的第一份战争计划与实施的战争计划有多大区别,但是有理由相信,这两份战争计划肯定有关联,而且正是第一份战争计划决定了火力舰的命运,赋予了这种全新战舰独特的战术使命。
  从设计上来看,也能证明这一猜测。
  与美国海军在20世纪末提出的“武库舰”的概念对比后就能发现,火力舰除了在表象上与之非常相似之外,实质却截然不同。别的不说,火力舰是一种彻底模块化的战舰,别说各个火力单元,就连船体也是以模块拼凑的方式建造的,因此可以根据作战需求,即火力投送级别来自由调整排水量;而各个组成模块又具有接近百分之百的通用性,能够将效费比提升到极限。
  即便在几个标准模式下,火力舰的武器配制也是灵活多变的。比如共和国海军订购的第一批6艘火力舰的标准排水量均在55000吨左右(最高57500吨,最低53250吨),舰长均为255米、均采用双体水翼冲浪船型,动力、推进、导航、控制、生活保障等主要系统设备均一模一样。不同的,只有配备的武器模块。6艘火力支援舰,按3个标准配备武器。“导弹舰”只配备了1个螺旋电磁炮模块(装备1门标准口径的螺旋电磁炮,以及总计5000枚各类电磁炮炮弹),其余7个武器模块均为导弹模块,而且全部装填远程巡航导弹(每个模块有192具导弹发射架,以及576具导弹发射筒,其中192具装在发射架上,另外384具装在下方的弹药库内)。“综合舰”配备2个螺旋电磁炮模块,其余6个为导弹模块,其中4个装填远程巡航导弹,2个装填中程弹道导弹(每个有48具导弹发射架,以及96具导弹发射筒,其中48具发射筒装在发射架上,另外48具发射筒装在下方的弹药库内。“炮火舰”配备3个螺旋电磁炮模块,其余个模块中有3个为电磁炮弹药储存与运输模块,2个为装填中程弹道导弹的导弹模块。6艘火力舰既可编成一支舰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成两支舰队。
  实战使用中,因为没有适合中程弹道导弹打击的目标,所以只使用了巡航导弹。受打击目标过于分散、新潟港与函馆港能够供5万吨级舰船停靠的大型码头都不到6个等因素影响,6艘火力舰不得不分成2支舰队,分开部署。
  当然,分散部署也有好处,那就是不那么引人瞩目。
  事实上,真正让6艘火力舰显得万分神秘的,还是其严格保密的研制与建造过程,以及低调的外表。
  众所周知,早在21世纪初,海军战舰就进入了模块化时代。当然,50年前的模块化肯定没有21世纪中叶的模块化那么彻底。模块化带来的主要好处就是简化了建造程序、方便了日常维护与保养,节约了装备成本。事实上,还有一个没有被很多人意识到的好处,那就是让海军建造新型战舰、特别是非战斗类舰艇的时候变得更加隐秘。要知道,组建海上基地的那些快速运输舰,都利用了这一点。火力舰也不例外,连船体都模块了,其建造工作几乎没有被外界察觉,即便共和国海军订购了不少武器模块,也被外界情报机构认为这是在为战争储备弹药。毕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的武器模块放在任何大型舰船上,只要装上配套的发射系统就能发挥威力。
  与隐秘的建造工作相比,低调的外表更加重要。
  说直接点,如果仅从外表上看,火力舰就是标准的快速军火运输船。没有人把这种体态臃肿,而且经受不了打击的船只当成能够毁灭一座港口的战舰,要知道,就算共和国海军再节约,也不会让将士驾驶弱不禁风的民船去冲锋陷阵。前面已经提到,在此之前,共和国海军已经把航母战斗群派往小莅原群岛附近海域,摆出了威慑美国海军的架势,所以几艘运送军火的船只到达新潟与函馆很难让人想到战争。
  秘密部署到位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因为打击对象大都是固定目标,其中又以特别明显的基础设施为主,所以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海军甚至不需要出动侦察机、也不用麻烦军情局,只要按照总参谋部提供的目标坐标信息为导弹设定制导程序,为电磁炮确定瞄准方位就行了。总参谋部的信息,来得也不费功夫,大都是利用核查的便利,由混杂在核查队伍中的情报人员现场测出来的,再加上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肯定是准确无误。
  做好准备之后,剩下的就是适当的开打时机了。
  实事求是的讲,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军基地的打击行动,最重大的意义不是打击效果如何、也不是有没有歼灭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而是对战局发展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呆在战场外的美国产生的影响。
  要知道,打击开始的时候,俄罗斯总统正在与美国总统通热线电话!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52章 出其不意
  虽然契力亚科夫一直认为投靠美国是最不靠谱的事情,但是共和国正式向俄罗斯宣战之后,契力亚科夫首先想到的还是美国。
  清晨6点30分(相当于共和国时间11点30分),莫斯科的天空还未放亮,契力亚科夫就在处理完紧急事务之后,跟美国总统杜奇威通了热线电话。
  虽然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已经被彻底摧毁,民用卫星系统也全面瘫痪,但是美俄首脑热线总共有五条通信渠道,即两条军事卫星通信线路、两条民用卫星通信线路与一条垮大西洋海底电缆通信线路,其中海底电缆通信线路的保密度最高,也最不容易遭到破坏,自然是最主要的通信线路,所以通信卫星瘫痪后,契力亚科夫仍然可以联系上杜奇威,而且不用依靠美国的通信卫星。
  两位总统只谈了两件事情,即美国要不要参战,以及在什么时候参战。
  可想而知,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直接商谈并没得出结论。
  前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