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207章

国策-第1207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战略轰炸机,只是受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该计划在规划阶段就被取消了。到2050年左右,研制空天轰炸机的条件已经具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完全归于天军,空军的轰炸机项目也自然交给了天军。
  总而言之,到2057年的时候,共和国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工作已经完成。
  按照龙宏恩在会议上做的报告,新式装备的采购工作从2055年下半年开始就有条不紊的展开,到2057年6月底,涉及支援航空兵、陆航与海航、也就是传统空军领域的装备采购工作已经基本到位,即便还有几个重大项目没有完成,也能在战时加快进行,装备了新式战机的部队已经形成战斗力。
  毋庸置疑,关键还是在空天力量上。
  受《伦敦条约》限制,由天军主导的战略轰炸机项目仍然处于工程研究阶段,并没进入采购阶段。当然,该项目的研制工作早已完成,各项论证试飞也已完成,第一批飞行员的培训工作也在年初完成,只要生产工作启动,就能在3个月内形成初步战斗力,在半年之内具备全面战斗力。
  与之相比,空天战斗机项目更加重要。
  因为是轨道飞行器,只要采用适当的飞行轨道,不管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几乎都具备无限航程,而战斗机与轰炸机的最大区别,仅体现在有效载荷上,所以空天战斗机也具备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战斗机属于战术武器,而不是战略武器,不受《伦敦条约》限制,《斯德哥尔摩协议》也只对天军军费做了规定,没有对天军的具体编制做任何限制。如此一来,天军肯定会重点开发空天战斗机。
  可以说,空天战斗机部队何时形成战斗力,几乎成了开战的首要条件。
  要知道,其他众多战略打击手段要么不具备精确打击能力,要么受到条约限制,只有空天战斗机能够对敌国的战略设施进行精确打击,并且不会引来毁灭性的报复。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袁晨皓就明确了空天战斗机的重要性,将其当成头号战略打击力量。随着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解散、战略航空兵名存实亡,天军的空天战斗机部队更是成为了共和国军事力量中仅有的战略打击力量。
  如此重要的项目,自然也是国家头号机密。
  可以说,共和国天军到底装备了多少架空天战斗机,以及其性能到底如何,不但对外界是秘密,在共和国高层内部都是秘密。正是如此,做相关报告的时候,只要涉及到具体数据,龙宏恩就会一笔带过,不会说得太明确。
  这么做,也大大节约了会议时间,毕竟高层会议不是用来商讨技术问题的。
  随着国防部的官员介绍完军队的备战情况,特别是编制、装备等情况之后,会议转向了最后一个重点,也是最重要的话题,即战争计划。直到这个时候,已经坐了几个小时的袁晨皓才获得了发言机会。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3章 积极谋划
  谈到战争问题,会议与氛顿时紧张了许多。
  与大多数人预料的一样,介绍完大体情况后,袁晨皓就把话题转向中亚地区,继续鼓吹向俄罗斯开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上总参谋长之前,袁晨皓就主张拿俄罗斯开刀。
  2056年初,哈萨克斯坦爆发军事政变,俄罗斯悍然出兵,在军情局证实政变与俄罗斯情报机构有关之后,军队内部就出现了出兵哈萨克斯坦,控制大中亚地区的声音,而当时袁晨皓明确支持以强硬手腕控制中亚地区。
  所谓的“大中亚地区”包括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在内的6个国家。因为在美国撤军之后,共和国通过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扶持了亲华政权 以及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拉拢了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所以30年代末,共和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就超过了俄罗斯。
  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首次就中亚地区问题进行正式磋商,明确两国的势力范围。磋商一直持续到2044年底,也就是《伦敦条约》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即将开始前,共和国才做出重大让步,承认俄罗斯在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主导地位,而俄罗斯承认共和国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主导权,因为啥萨克斯坦是该地区的头号大国,不但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还是俄罗斯与共和国的战略缓冲区,所以双方均没有主导权。
  由此可见,俄罗斯通过军事政变控制哈萨克斯坦,已经越过了警戒线。
  正是如此,共和国军队内部才出现了“惩戒”俄罗斯的声音。
  问题是,共和国与俄罗斯在中亚问题上并没签署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国际条约,毕竟两个大国瓜分中亚地区,蛮横干涉6个国家的内政,放在哪里都说不通。更重要的是,两国是在中东战争之后达成的秘密协议,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影响力正在提升,为了避免让美国再度插手中亚事务,共和国与俄罗斯都没有大张声势,最终以秘密协议的方式,确定了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如此一来,共和国要想借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做文章,存在师出乏名的问题。
  对袁晨皓来说,当时他还是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即便已经是总参谋部的第一人,影响力超过了总参谋长,可是在重大决策上,他的话语权仍然非常有限。
  2057年初,正式就任总参谋长之后,袁晨皓开始大肆鼓吹“俄罗斯威胁论”。
  抛开个人因素,袁晨皓在很多场合的言论,足以被外界认为是共和国准备向俄罗斯动手的信号,甚至会被认为是共和国在为战争做最后的宣传。不管怎么说,作为共和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时刻不忘来自北方的威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当然,也确实无法排除共和国当局在这件事情上的深刻用意,即利用袁晨皓的言论,让战争深入人心,为国内外的民众提个醒,以免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让人觉得过于突兀。更重要的是,袁晨皓的言论实际上给了共和国当局更多的选择。换个角度看,如果共和国在开战后首先拿俄罗斯开刀,或者直接以向俄罗斯用兵来引发战争,会让人觉得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共和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早就“打了招呼”,哪怕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即共和国没有主动进攻俄罗斯,甚至不把俄罗斯当成敌人,也会让人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兵不厌诈,声东击西是再简单不过的军事计谋。
  问题是,在这件事情上,肯定无法排除个人因素。
  前面多次提到,别说超越裴承毅,要想取得裴承毅那样的军事成就,袁晨皓都得在军队里更有作为。
  当上总参谋长只是第一步,如何当好总参谋长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在袁晨皓之前,除了前任总参谋长之外,其余的总参谋长都是战功赫赫,就连来自海军的林啸雷都指挥共和国军队打了几场漂亮仗。如果仅看来自陆军的总参谋长,在袁晨皓之前的彭茂邦与项铤辉更是战功彪炳,名留青史的军事统帅。众所周知,从林啸雷开始,总参谋长的任期就缩短到了10年,而且只会越来越短,不会越来越长。如此一来。袁晨皓要想成为名留青史的军事统帅,就得抓紧一切机会。
  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评论来说,最想打仗的不是裴承毅,而是袁晨皓。
  暂且不说这一评论是否过于偏颇,从实际情况出发也确实如此。对裴承毅来说,战功多寡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至少在他成为国家元首之后,民众最在乎的不是战功,而是治理国家的能力。对袁晨皓来说,情况恰恰相反,哪怕他已经是总参谋长,要想让全军将士相信他的实力,他也得在战场上建立新的功勋。
  落到现实问题上,更加不能忽视袁晨皓的陆军上将身份。
  虽然没人否认陆军在世界大战中的主导地位,不管怎么说,规模越大的战争,陆军就越发重要,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以袁晨皓为代表的共和国陆军将领肯定希望背靠本土好好打上一仗,而不是像中东战争那样,在离本土数千千米的地方作战。这并不表示袁晨皓害怕在境外作战,也不表示共和国陆军的战力有问题,只是作为陆军统帅,必须考虑全面战争带来的影响。
  直接一点,北上用兵,关系到本土安全。
  事实上,这也是袁晨皓一直强调应该优先在中亚用兵的根本理由。
  50年代初,“中国…南亚共同体市场”扩大为“中国…中亚…南亚自由经济合作区”,包括中亚6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融入了这个以共和国为主的大经济体,而且按照计划,最终形成包括中亚6国、南亚8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与马尔代夫)、东南亚9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东亚2国(朝鲜与琉球,日本在2055年宣布重新建国后,共和国在同年承认琉球为独立主权国)、以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等国在内的,以共和国为中心的全球性经济体。在这个巨大的战略框架中,中亚不但是共和国与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还是共和国通往西亚与北非的跳板,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也许有人认为,这与本土安全无关。
  事实上,“本土安全”绝非一个简单的安全问题。从世界大国的立场出发,本土安全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问题,还包括了经济、贸易、外交等等领域的安全问题。在构建战略框架的时候,共和国当局也充分考虑了战争对本土安全造成的影响。别的不说,印度战争爆发前,共和国耗费巨资,修通了从喀什到伊斯兰堡的铁路,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共和国这么做是为了对印度进行战略包围。问题是,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当局不但没有放弃这条铁路,还对其进行扩容提速,将年通行能力由2000万吨提高到了4000万吨,并且在第二期提速工程完成之后,提高到了8000万吨。如果第三期提速工程顺利完成,到2058年初能够达到12000万吨。共和国耗费巨资兴建从阿拉伯海经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的铁路线,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必要物资贸易线的安全性。说直接点,海湾、中东与东非的物资只需要到达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或者卡拉奇港就能用铁路送入共和国,无须前往东印度洋、更无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考虑到美国在迪戈加西亚与澳洲西北地区的军事存在,这条运输路线能够大大提高重要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性。谁也不能否认,这条运输线与中亚地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让俄罗斯控制了中亚地区,哪怕只控制了前苏联的几个加盟共和国,没有进军阿富汗,部署在塔吉克斯坦的俄军也能对这条运输线构成致命威胁,至少会迫使共和国在中亚地区部署重兵。
  在战略安全问题上,根本没有商榷余地。
  早在年初的军事高层会议上,袁晨皓就重点强调了中亚战略运输线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观点,虽然这条运输线在战时的运输能力也就只有1亿吨左右,仅为通过印度洋输入共和国的物资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这十分之一的运力却能够决定战争胜败,因为在共和国需要进口的27种重要战略资源中,有22种来自西亚与东非,其中7种的主产地在西亚与东非。更重要的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稀有金属矿的全球主要产地有5个,一是东南亚的老挝、二是东非的苏丹、三是西非的尼日利亚、四是南美洲的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五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实际产地还有共和国、美国与俄罗斯,只是这三个国家要么封存了所有的稀有金属矿,要么不对外出口),而与共和国关系密切的就有老挝、苏丹与尼日利亚。老挝近在咫尺、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尼日利亚远在西非、战时可利用度并不大,关键就是东非的苏丹。到2055年,从苏丹进口的稀有金属矿与稀有金属初级成品占到了共和国总消耗量的四成左右。由此可见,确保苏丹的稀有金属矿顺利进入共和国,绝对是确保共和国战争机器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虽然海运的效率远高于陆运,而且平常也以海运为主,但是在战争时期,海运的风险远高于陆运,所以确保从巴基斯坦到共和国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基于这个目的,袁晨皓一直坚持将中亚地区设为主要战区。
  因为一直由袁晨皓负责制订战争计划,所以在之前提交审议的几份计发中,均把中亚当成主要战场,而且均以积极进攻来化解危机。
  说直接点,如果有必要的话,共和国应该率先向俄罗斯宣战。
  为此,在2057年初,袁晨皓就在编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