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36章

燃烧的海洋-第636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战斗机能够部署到野战机场上,而且F…44的对维护保养的要求并不高,具有很高的部署灵活性,可是支援战斗机作战的其他飞机,比如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等都无法部署到野战机场上,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因而在空军基地与大型民用机场被毁之后,印度空军只剩下了战斗机。
    在现代空战中,仅有战斗机,哪怕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也很难扭转局面。
    说得形象一点,在只剩下战斗机的情况下,印度空军只能打游击战,即利用战斗机去截击中国空军的攻击机群。
    至于截击效果,根本好不到哪里去。
    在二十四日白天的几场空战中,中国空军在仅丧失了六架战斗机的情况下,击落了七十七架印度战斗机,其中四十四架是崭新的F…44。这些战果,大多是拦截导弹取得的,即中国战斗机根本没有与印度战斗机遭遇,而是在预警机的支持与指挥下,在视距外用导弹结束了战斗。
    此外,当天中国海军也收获了三十多个战果,而且只丧失了一架战斗机。
    能够说,到这一天,印度的天空已经属于中国空军与中国海军航空兵了。
    这一点,在美国的对印援助上也看得出来。
    在此之前,美国援助的主要是陆军装备,没有倾其所有的为印度提供空军装备,表明美国当局也不大相信印度空军能够扭转局面,而且已经认识到,在夺取了制空权后,中国肯定会动地面战争。如此一来,一支强大的、装备先进的印度陆军,肯定能比空军挥更大的作用。
    在基本上夺得了绝对制空权后,中国空军顺理成章的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打击行动。
    在此阶段,主要打击目标是印度的军事工业设备与国家基础设备,特别是生产武器装备的军事工厂。
    当天,中国空军就重点轰炸了印度最大的三座弹药工厂。
    相对而言,弹药工厂的价值更大。要知道,在大规模地面战争中,弹药消耗量比装备消耗量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度陆军的弹药自给率并不高,很多先进弹药需要进口,因而先炸毁弹药工厂,配合严密的战略封锁,能够最大幅度的削弱印度陆军的战斗力。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印度陆军储备的弹药最多只能消耗六个月,而且先进弹药的储备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如此一来,轰炸弹药工厂的意义显得愈加严峻,而且戚凯威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与空军不同,海军在第二阶段打击行动中,先打击的是印度的造船厂。
    虽然印度舰队已经全军覆没,但是印度仍然有不少中小型舰艇,而且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造船国。
    当然,轰炸造船厂,也主要是在为海军的战略目标服务。
    从军事上讲,意义不是很大。只需地面战争打响,戚凯威兑现了战前做出的许诺,在半年之内打垮印度,那么印度的造船厂就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因为以印度建造战舰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半年内建造出一艘战舰。
    接下来两天,空军与海军依然重点打击了印度的弹药工厂与造船厂。
    在二十六日,章玉廷还出动了由八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组成的炮击编队,对科钦海军基地进行了炮击。
    科钦是印度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海军基地,也是仅次于维沙卡帕特南,印度海军的第二大基地,是印度西部舰队的母港,拥有极为完善的基础设备,还有一座能够维修级航母的干船坞。除此之外,当时印度海军残存的战舰中,有一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与十多艘导弹艇停靠在科钦港内。
    这轮持续了四个小时的炮击,不但击毁了港口内的所有舰船,还摧毁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础设备,包括一座储备了五万吨重油的燃料库。炮击中,印度海军动用岸基反舰导弹攻击了炮击编队,但是没有收获任何战果,只是使炮击行动暂时停止了十多分钟。期间,印度空军还试图攻击炮击编队,结果执行攻击任务的十多架战斗机遭到拦截,根本没有对炮击编队形成要挟。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当时还有一艘印度潜艇在炮击编队附近,已经用被动声纳探测到了炮击编队,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艘印度潜艇没有偷袭炮击编队,只是尾随航行了几个小时。
    这一天,中国空军初次轰炸了位于海得巴拉的印度轴承厂。
    从战略价值上讲,轴承厂绝对是战略目标。要知道,不管用什么做动力,驱动设备与行走机构都离不开轴承。从工业的角度讲,制造轴承的能力,以至能够拿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别的不说,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但是不断无法生产高精度轴承,不管是车辆上的轴承、还是工业设备上的轴承,百分之八十需要间接从西方国家进口。
    在军事领域,轴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空军的所有作战飞机、海军的所有舰艇,都需要轴承,而且轴承间接决定了装备的机械性能。
    虽然印度也需要通过进口获取高精度轴承,但是印度已经具备了生产轴承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印度的国产轴承能够取代部分高精度轴承,至少能够勉强达到使用标准。
    从打击印度的战争潜力、特别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上看,炸毁印度的轴承厂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为此,空军出动了两百多架战斗机与四十多架轰炸机,向海得巴拉轴承厂投掷了数千吨炸弹。为了完全炸毁轴承厂,战斗机与轰炸机不但使用了高精度制导炸弹,还轰炸了附近的居民区。
    这也是自开战之后,中国空军对印度工业设备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行动。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这次轰炸把印度的轴承生产能力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导致印度的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
    随后几天内,中国空军还重点轰炸了印度各地的轴承厂。
    这些轰炸行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地面战争开打后不久,印度陆军就不得不从被毁的装备上拆下还能使用的轴承,才能确保其他的主战装备能够正常使用。因为轴承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印度在三月份的军事生产能力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三十。
    当然,这只是轰炸印度军事工业设备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中国空军还轰炸了印度的坦克工厂、电子设备工厂、火炮工厂、化工厂、钢铁厂、电力设备制造厂等等军事工厂,以及为军事服务的工业设备,并且在进入第三极端之后,开始重点轰炸印度的国家基础设备,比如地区配电中心、铁路枢纽中心、重要的桥梁隧道等等。
    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比日本大得多,但是在大规模战略轰炸面前依然十分脆弱。
    第九十九章妥协
    按照计划,陆军应该在三月一日动进攻,可是受空中打击不理想影响,直到三月五日也没能确定进攻时间。
    当时,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与巴基斯坦陆军联合作战。
    能够说,只需说到联合作战,就是个问题。
    别说地面部队,在海洋战场上,中巴两国的舰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巴基斯坦海军主张重点打击印度沿海城市与港口,中国海军则认为应该以战略封锁为主,没有必要扩大打击范畴。
    在地面战场上,这个问题愈加突出。
    二月二十七日,戚凯威就到了**堡,在这里建立了中巴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并且亲身担任总司令。
    问题是,在制订进攻方案的时候,戚凯威与巴军总参谋长有很大的分歧。
    戚凯威的目的很简单:攻占新德里,扶持亲华政权,然后武装一支印度军队,让其与前政府军打内战。说得间接一些,就是以攻占印度都的方式,尽快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减少战争丧失与伤亡。
    可是,巴军总参谋长则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按照巴军总参谋长的意见,巴基斯坦陆军将先攻占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完全处理克什米尔问题,然后在南面的吉尔吉拉特邦地区用兵,攻占与印度存在争议的卡奇地区,最后才是进军新德里。
    明显,巴军总参谋长提出的方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更重要的,如果按照这套方案打的话,战争肯定会持续半年以上。别的不说,在巴军攻占了克什米尔地区之后,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把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南部地区,并且完成后勤保障方面的调整工作。即便进攻行动十分顺利,也要在地面战争打响五个月之后,才有机会进军新德里。
    用一个月时间攻占新德里,明显有点仓促。
    为此,双方争论了好几天。
    三月一日,一支由四十艘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到达卡拉奇,送来了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以及近千万吨作战物资。在接下来的三十天之内,还将有两个没有换装的集团军到达。
    也就是说,戚凯威打算在西线战场上投入三个集团军。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三个集团军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而巴基斯坦陆军的总兵力还不到六十万,印度陆军在战前的总兵力也就一百多万。如果算上中国陆军的装备与素质优势,三个集团军足以打垮印度陆军。
    说得简单一些,戚凯威已经准备抛下巴基斯坦陆军,单独在西线动进攻。
    问题是,在政治上,这根本办不到,因为不管是牧浩洋、还是黄瀚林,都不会让他抛下巴基斯坦陆军。
    直到三月五日,在牧浩洋出面的情况下,戚凯威才与巴军总参谋长达成协议。
    按照这份得到双方承认的协议,中国陆军主要在北部地区作战,巴基斯坦陆军主要在南部地区作战,只在北部地区保留四个师的兵力,并且负责中国陆军的所有后方补给运输,即动用巴基斯坦国内铁路网,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资运往北部地区,再由中国陆军的后勤部队送往前线。
    进攻开始后,中国陆军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将顺带攻占新德里北部地区,切断印度陆军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围歼克什米尔附近的印度军队,然后由巴基斯坦陆军的四个师扫荡克什米尔地区。
    南方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将同步进攻卡奇地区,牵制该方向上的印度军队。
    这样一来,如果印度陆军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南方的进攻将变得轻而易举,根本不会遇到多少麻烦。如果印度陆军放弃了新德里,中国陆军将在占领新德里之后,以最快的度沿新德里到卡奇湾的铁路线推进,攻占沿途的重要城市,并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区分割出来的战略防线,协助巴基斯坦陆军攻占卡奇地区,再谋求沿恒河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
    现实上,戚凯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军队不可能放弃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只需新德里沦陷,印度就算战败了,即便印度政府转移到其他地区,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
    当然,这不仅仅有军事与政治上的因素,还与印度的国内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还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能够说,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与中国有经济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灾害期间,只有中国无偿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药物,还向印度派遣了医疗援助人员,协助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能够说,在此之前,就算中印关系算不上密切,两国的民间往来也足够屡次。
    在投靠美国,与中国对抗的问题上,印度国内的很多民众都持反对意见,并且因而导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后,印度连续更换了七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届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
    和平时期,印度民众无法影响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需队攻占了新德里,扶持一个得到民众支持的亲华政府,那么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就将遭到考验,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能否会支持前政府。如果民众集体倒戈的话,那么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而是一场大规模内战。
    现实上,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取向。
    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提到,要想长期占领像印度这种国土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占领行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承受巨大的军事与经济丧失。别的不说,如果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而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万,一百五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