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342章

燃烧的海洋-第342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应量减少,稀土资源的市场价格迅速攀升。
    到二零一九年底,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的价格已经是二零一四年的二十七倍,而且还在持续上涨,预计在二零二五年左右达到顶峰。
    更重要的是,中国封存稀土矿,迫使美国开始开采稀土资源。
    在“美国产”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的买家中,肯定有中国企业。
    当然,这些是政府与企业的大战略,也是资源领域的大战略,与丁兆民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毫无关系。
    在朝鲜工作一年后,丁兆民接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任务。
    因为在此之前,他在地质研究院工作了十一年,所以成为了与军方进行秘密合作的理想人选。
    这个任务就是:在朝鲜寻找黄金。
    与稀有金属相比,黄金的战略价值更加重大。
    在工业领域,黄金的用途非常广泛。别的不说,电子产业每年要消耗大约一千五百吨黄金。
    当然,黄金的主要价值还是在金融领域。
    二零一四年的时候,中国的战略黄金储备仅有一千四百吨,而且其中八百吨还存放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
    虽然从二零一五年开始,中国逐年增加黄金储备,但是主要依靠国内开采,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
    到二零一九年年底,储存在国内的战略黄金还不到一千六百吨。
    与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黄金储备明显偏低。要知道,美国的战略黄金储备在二零一九年超过了一万吨,法国有四千多吨,连日本都有近两千吨。如果以经济规模为准,中国的黄金储备至少应该达到三千五百吨。
    这样一来,不但需要加大国内资源的开采力度,还要在国外想办法。
    早在二零一五年,即隆盛集团在朝鲜发现了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铁矿之后,就有几位地质学家预测,朝鲜肯定有惊人的黄金储量。
    关键就是,这座金山到底在哪?
    一年下来,丁兆民率领的地质勘探队伍跑遍了朝鲜的山山水水,仅是送回国内做深入研究的样本就有几十吨。
    努力不是没有回报,只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年初的时候,丁兆民就在平安南道的白山附近发现了一座金矿,勘明储量大概有二百五十吨,预测储量最多五百吨。
    这个发现,让丁兆民等勘探工作者领到了一笔极为丰厚的奖金。
    用这笔钱,丁兆民不但买了新房子,还让女儿进了西安最好的高中。
    只是,这点发现,远远解决不了问题。
    随后,丁兆民又找到了两座金矿,不过储量都不大。算上年初的发现,三座矿山的堪明储量不到六百吨,预测储量也只有一千吨左右。
    不过,这些发现坚定了地质学家的判断,即朝鲜肯定有一座没被发现的金山。
    为了鼓励丁兆民这样的地质勘探者,隆盛集团制订了极有诱惑力的奖金制度,如果能够发现一座储量在一千吨以上的金矿,丁兆民作为勘探队队长,能够一次性领到五百万元的奖金,而且在金矿开采期间,每年还有一百万的额外奖励。即便是其他人,丰厚的奖金也极具诱惑力。
    有奖励就有动力,所有中国人都在家里团年的时候,被别人称为“金狗”的几十名地质勘探者还在外忙碌。
    努力,总会有回报。
    吃完权且当着团年饭的方便面,丁兆民顶着风雪去了勘探工地。此时,他并不知道正在走向一座世界级的大金山。。。。
    更多到,地址H!~!
    ..
第二十四章 重大发现
    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从根本上讲,所有黄金都是在五十亿年前、太阳形成的时候产生的。正是地球上存在大量重金属,所以天文学家相信,现在的太阳已经是第三次重生,在此之前还有两个更加年轻的太阳。
    当然,那是五十亿年前的事了。
    因为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黄金都在地核里面,所以从地质上讲,金矿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
    勘探金矿的时候,地质年代成为主要指标。
    在金矿的表现形式上,以银金矿、金银矿为主,而且也是主要的工业矿物。只是这些金矿早已被开采,很难有新的发现。
    现代工业开采的金矿更为复杂,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卡林型、韧性剪切带型、斑岩型、浅层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与新生代砂矿等。在朝鲜,主要就是石英脉型与火山岩型。
    从地质形成的角度看,盖马高原就由火山喷发形成。
    在白山附近发现了金矿后,丁兆民把重点放在了盖马高原上。如果国内那些地质学家提出的金矿形成模型没有错,那么在盖马高原形成初期,肯定有很多深埋在地下的黄金随同岩浆来到地表。
    只是,几亿年之后,这些黄金早就被土壤覆盖了。
    从地质学角度讲,河流将成为搬运金矿的主要力量。即在特定的环境下,河流能使分散的金矿富积在某个地方。
    根据这个理论,丁兆民把勘探重点放在了赴战湖北岸。
    在这里,赴战江有一条支流形成了地下河,总长度超过五十公里。如果能够搞清这掉地下河的流向,就很有可能找到金矿。
    当然,地质勘探者不是探险家,没有必要进入地下河。
    丁兆民采用了最简单的勘探方法:在地面打洞,获取地下河附近的矿藏样本,然后送回国内进行分析。
    只有矿藏样本与地质学家的模型吻合之后,再进行大规模发掘。
    在熔岩上打洞,绝对是一件辛苦事。
    两个月里,丁兆民的队伍在这附近打了一百多个地洞,用掉数千根钻头,每周还有一架直升机送来燃油与生活用品。生活更加艰难,因为离他们最近的村庄都在三十公里外,还没有道路连通。别说在工作之余出去放松一下,就算要给家里写封信,都得让直升机飞行员帮他们带回去。
    只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之前发现的三座小金矿,已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最大的问题,还是过于寂寞。
    在这支三十七人的勘探队伍中,只有两名女性,一个四十七岁,快到更年期了,年轻点的则腰圆体壮,根本不像女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兆民专门搞了个流动电影院。
    吃完年夜饭,轮休队员都在电影院里,看今年上映的几部大片。最受欢迎的是一部描写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电影。不是国产的,而是来自好莱坞,通过一名美军陆战队军官的视角讲述在朝鲜发生的事情。
    必须承认,美国影视工作者很敬业、也很客观,没有过分夸大美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把志愿军描绘成野蛮人。
    丁兆民对电影没有兴趣,至少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因为已经反复播放了十几编。
    他只想早点干完事,不管有没有发现,都要在六天之后,搭上直升机去平壤,向集团总裁汇报勘探情况。
    带上几块像样的样品,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津贴。
    民营企业不是国营企业,干得好就拿得多,干得差就拿得少,一切都靠业绩说话。
    来到工地上,几名队员正在升起钻杆。
    矿石样品就在钻杆里面。
    走过去之前,丁兆民习惯性的看了眼仪表盘上的数字,深度为七百八十六米,已经深入岩心。
    计划钻探深度为一千米,如果没有什么发现,这个洞算是白打了。
    “丁队……”
    “马上过来。”丁兆民大声回了一句,拉了拉极地防寒服帽沿上的绳子,把帽子拉紧了一些。
    朝鲜的冬天绝对不是人过的地方,夜间的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四十度。
    丁兆民有点想不明白,七十年前,那些只有秋装的志愿军将士,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徒步追上了乘汽车逃跑的敌人。
    要让他脱掉防寒服,几分钟就会冻僵。
    丁兆民走过去的时候,队员正把最后一节钻杆升起来。
    “丁队……”
    朝操作设备的队员点了点头,丁兆民又朝前面走了两步。
    最先出来的是干燥的岩芯,没什么价值。随着岩芯一点一点的推出来,丁兆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有一些星点的反光。看了眼乌云密布的夜空,丁兆民又走近了一点,一名队员拿来了单光电筒。
    没错,确实有反光,而且看上去像石英。
    随着最后一截岩芯落到地面上,丁兆民注意到,这截岩芯有点湿润。
    “拿去做检测。”
    两名队员的动作很快,迅速把最后一截岩芯装入密封桶内,避免岩芯被飘洒下来的雪花浸湿。
    如果丁兆民没有看错,表明地下河就在这附近。
    “丁队,快看……”
    旁边的队员叫出来的时候,丁兆民也看到了。
    虽然只有核桃般大小,但是光彩夺目。搞金矿勘探的都知道,这是一块无价之宝:狗头金。
    丁兆民控制住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的拿起了拿块岩石。
    确实是狗头金,而且是石英伴生的狗头金。
    这就意味着,在他们脚下,有一座石英脉型的金矿。
    虽然还不知道金矿的规模,但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丁兆民意识到,他很有可能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宝藏。
    “丁队……”
    勘探队员围了过来,都很激动。
    “马上联系总部,让他们立即派一架直升机过来,我要马上回去汇报情况。”丁兆民把那块狗头金装进了一只玻璃瓶,再小心翼翼的揣进口袋。“兄弟们,我们没有白干,等我带回好消息吧”
    一个小时后,一架Z…9顶着风雪飞了过来。
    此时,祖国大地上敲响了鼠年到来的钟声,新的一轮循环开始了。
    来到平壤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日凌晨。
    按照军方的保密规定,丁兆民一路上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跟那两名熟得不能再熟的飞行员拉家常。
    他只知道,必须立即负责金矿勘探的集团总裁助理汇报。
    不出所料的话,那名助理应该是一名情报人员,也许还是军方的情报人员。
    北京时间凌晨两点,通过保密通信线路从平壤发回来的情报送到了李国强手上。他没有立即给傅秀波打电话,而是安排了一架专机,把丁兆民与样本接回来,然后派情报安全人员去拜访了几位地质学家。
    到此,只有几十人知道这件事。
    凌晨四点不到,丁兆民回到了北京。
    虽然那几名地质学家很不情愿的被情报人员从家里叫了出来,但是见到丁兆民带回来的样本,立即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
    分析工作立即进行,情报安全工作也随即展开。
    天亮前,李明阳与十几名情报安全人员来到了勘探现场,向参与勘探工作的人员强调了保密纪律,并且宣布在得到进一步的指示之前,任何人不得离开勘探工地,也不得与外界通信联络。
    当然,工作还得继续,因为地质学家需要更多的勘探数据。
    所幸的是,丁兆民他们在这里打了二十多眼钻井。在李明阳赶来之前,勘探者已经在其他七眼钻井中获得了金矿存在的确凿证据。
    根据样品的成色,以及钻井的分布情况,至少可以大致判断出金矿的储量。
    吃早饭前,李国强收到了李明阳从朝鲜发来的消息,也收到了地质学家给出的初步评估结果。
    为了保密,李国强让参与评估的地质学家留了下来。
    随后,他给元首秘书打了电话,要求立即向元首汇报重大情况。
    此时,牧浩洋已经来到黄峙博家里,换上了黄峙博为他准备的新军装。
    吃了早饭,两人就去给陆风烈拜年。
    虽然陆风烈在半退休后,主要住在郊外,但是为了方便老部下过来拜年,他搬回了总参家属院。
    两人没有乘车,步行过去,路上花了些时间。
    因为两个儿子都回来了,所以陆风烈家里很热闹。只是没有人来拜年,一是太早,二是大家都知道黄峙博肯定会在初一上午过去。
    让牧浩洋有点惊讶的是,陆风烈的两个儿子都不是军人,至少不是职业军人。
    长子在科研机构工作,已经是研究员了。次子是一名军医,还是第一军医大最有名的创伤科医生。
    严格说来,只有陆雯继承了陆风烈的衣钵,即便是技术军官,也经常与军队打交道。
    把牧浩洋介绍给陆风烈的家人后,黄峙博就跟着陆风烈去了书房。
    虽然陆雯在一旁帮着说话,牧浩洋还是有点拘束,特别是陆雯两位兄长的目光,让他觉得一丝不挂。
    当然,这也与他这些年来的生活有关。
    自从参军后,他从未像参加过家庭式的活动。以往过年,最多在军营里与一帮没有回家的战友大吃大喝一顿。
    家的感觉,让他非常陌生。
    还好,陆家深受军队影响,相处比较容易,说的话题也比较轻松,没有问这问那,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