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145章

燃烧的海洋-第145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些潜艇肯定不是从宗谷海峡过来的,因此不管从哪条海峡进入日本海,都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猎物在前,即便存在潜在威胁,也没有理由使用威力不大的反舰导弹,放弃一举击沉美军航母的机会。
    使用鱼雷,攻击效果将更加明显。
    只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这三艘潜艇担任的是诱敌任务,把保护航母战斗群的美军潜艇引开,让已经潜伏在航母战斗群附近的友艇用鱼雷发起进攻。
    果真如此的话,附近至少还有一艘中国潜艇。
    如果“加利福尼亚”号在这个时候加速追上前方的“洛杉矶”级,肯定会暴露行踪,甚至有可能遭到攻击。
    美军艇长做出了明智选择,没有让潜艇加速。
    这个决定,让“加利福尼亚”号“耳闻”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反舰导弹出水后大约十分钟,位于航母战斗群南面的驱逐舰首先中弹。从驱逐舰所在位置来看,应该是ddg56“麦凯恩”号。“加利福尼亚”号连续侦听到了三次爆炸声,表明至少有三枚反舰导弹击中了“麦凯恩”号。
    中国潜艇竟然没有集中火力攻击航母!
    美军艇长倍感惊讶,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
    发射导弹的三艘潜艇离美军航母战斗群都在一百公里以上,即便发现航母战斗群停在海面上,也无法断定航母战斗群已经遭到攻击,丧失了防卫能力。按照常理,在使用反舰导弹的时候,首先得考虑护航战舰的反导拦截能力。因为还要掩护“海龙”号,所以首先攻击护航战舰,打掉美军的水面反潜战舰。
    受此影响,三艘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都秒准了航母战斗群里的护航战舰。
    接下来的两分钟内,g60“诺曼底”号、g64“盖茨堡”号、g65“辛乔”号与g68“安齐奥”号等四艘巡洋舰,以及ddg81“丘吉尔”号、ddg83“霍华德”号、ddg85“麦坎卑尔”号与ddg96“班布里奇”号等四艘驱逐舰相继被导弹击中,连一艘远离战斗群核心的快速支援舰都受到攻击。
    战斗群里,唯独三艘身形硕大的航母没挨导弹。
    这下,不管美军艇长怎么想,都得相信,参与伏击的肯定不止三艘潜艇,在航母战斗群周围还有中国海军的潜艇。
    也许不是常规潜艇,而是一艘携带了三十多条鱼雷的攻击核潜艇。
    “加利福尼亚”号没有加速,反而降低了航速,与三艘“洛杉矶”级拉开距离,留在了航母战斗群南面,离“华盛顿”号不到十公里。
    此时,美军航母战斗群已经溃不成军。
    最先沉没的不是护航战舰,而是那艘快速战斗支援舰。
    虽然只被一枚反舰导弹击中,而且根据支援舰上幸存官兵回忆,被导弹击中前,一些在留在露天甲板上的官兵看到了来袭的反舰导弹,因此很有可能是一枚…802,而不是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的“俱乐部”。从体量上看,战斗支援舰也比护航战舰大得多,在航母战斗群里仅次于航母。但是作为非一线作战舰艇,战斗支援舰的建造标准比战舰低得多,而且运载了大量易燃易爆物品。
    被导弹击中后不到五分钟,战斗支援舰上的大火失去控制,随后引爆了弹药库。
    猛烈的爆炸,把战斗支援舰撕成了碎片,并使上万吨舰用燃油散落到海面。最终,只有十多名呆在露天甲板上,在爆炸时被冲击波抛到一百多米外的船员幸免于难,包括舰长在内的三百多名官兵全部阵亡。
    半个小时后,被五枚导弹击中的“霍华德”号翻覆沉没。
    因为至少有三枚导弹命中水线附近,所以“霍华德”号的进水非常严重。在电机全部损毁的情况下,无法抽出涌入舰体的海水,只能通过异向注水使战舰保持平衡。战舰翻覆前十五分钟,舰长就下达了弃舰令,让官兵搭乘救生艇逃生。最终,三百多名官兵中,只有三十七人阵亡。
    也就在这个时候,真正的灾难发生了。
    按照“加利福尼亚”号的作战记录,侧舷声纳阵首先探测到从东面袭来的三条鱼雷,随即又探测到从东北方向袭来的两条鱼雷,随即判断出,前者是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鱼雷,后者是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只是,这个发现无法改变“华盛顿”号的命运。
    被“加利福尼亚”号发现时,两批鱼雷离“华盛顿”号均不超过十公里,而且航速均在五十五节以上。
    因为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的最高航速快一些,所以短短五分钟后,两条重型鱼雷首先击中“华盛顿”号。大概一分钟后,先后有三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命中“华盛顿”号。虽然近在咫尺,但是“加利福尼亚”号根本无法阻止“华盛顿”号蒙难。
    美军艇长能做的,只是忠实的记录下航母中雷沉没的过程,并且搜寻攻击航母的潜艇。
    五条重型鱼雷,足以击沉航母,只是航母中雷后沉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因为航母上的所有电子设备均已损毁,所以无法记录航母的受损情况,只能根据幸存官兵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
    第一次爆炸发生在航母尾部,鱼雷在二号与三号推进轴之间爆炸。因为航母早已失去动力,所以这条鱼雷只导致尾部三十多个舱室进水,没有造成更大损伤。按照“尼米兹”级的设计标准,两千多个水密舱中,即便三分之一进水也不会沉没。区区三十多个舱室进水,还不足以威胁到航母的生存。
    第二次爆炸发生在航母右舷,离舰尾大概四分之有一个舱室处,也就是在三号升降机的正下方。爆炸点仍然在水线以下,只是没有在舰底,而是在侧舷。数百公斤高能炸药释放出的能量,在航母侧舷上打开一个长约二十米、宽约五米的大窟窿,震坏了数道水密墙,导致三层甲板上的三百多个舱室进水。
    这个伤害,比前一条鱼雷重得多,已经让“华盛顿”号侧倾。
    因为无法排出海水,所以要想恢复平衡,只能向左侧的舱室注水。
    只是以“华盛顿”号的储备浮力,暂时没有沉没的危险。
    真正的致命打击,来自后面三条鱼雷。
    因为三条鱼雷几乎在同一条航线上,间隔距离在一百五十米左右,又沿直线航行,所以命中点几乎重合。更重要的是,这三条鱼雷的定深都比航母的吃水深度多了两米,因此都在航母的底部爆炸。
    爆炸点,正好位于航母水线正中央,也正是航母产生的磁场最强烈的地方。
    一条鱼雷就能炸断航母的龙骨,更何况三条鱼雷。
    即便“华盛顿”号的满载排水量接近十万吨,也承受不了这么严重的打击。
    (未完待续,阅读最新章节请访问:。)!~!
    ..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击得手
    第一百一十一章一击得手
    中雷后大约十五分钟,“华盛顿”号舰体断裂。
    在此之前,舰长已经下达弃舰令,让官兵达上救生艇。因为舰体突然断裂,所以很多官兵没有及时登上救生艇。一些已经登上露天甲板的官兵直接跳海逃生,一些留在舱室里的官兵则没有这么幸运了。
    万幸的是,即便断成两截,“华盛顿”号也没有立即沉没。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之内,又有大约一千名官兵从断裂的前部舰体中逃了出来,其中绝大部分都得以幸免。最终跟随前部舰体沉入大海的,大概有三百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前部弹药库的官兵。
    因为后部舰体的储备浮力远大于前部舰体,所以一直没有沉没。
    直到十多个小时后,隶属于第71舰队的驱逐舰赶到,救走了被困官兵后,才用舰炮击沉了后部舰体。
    “华盛顿”号的顽强表现,充分证明了美军超级航母的强大生存力。
    在这艘战舰上的五千多名官兵中,只有六百多人阵亡,其中一百多人被鱼雷炸死,绝大部分官兵都幸免于难。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华盛顿”号被鱼雷击中之后,“加利福尼亚”号没有浮上海面,而是转为向东,搜寻袭击“华盛顿”号的中国潜艇。
    此时,美军艇长坚信,袭击“华盛顿”号的是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
    在此之前,美军艇长已经收到情报,即有数艘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从宗谷海峡进入日本海。只是这些潜艇的航速非常低,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赶到郁陵岛附近,也就不大可能对航母战斗群构成威胁。
    问题是,中国海军出动的只是常规潜艇吗?
    美军艇长并不怀疑敷设在宗谷海峡里的海底反潜侦听网,但是他觉得,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很有可能尾随在常规潜艇后面,悄悄进入日本海,在远海加速航行,及时赶到了交战海域。
    果真如此的话,袭击“华盛顿”号的不是一艘潜艇,而是两艘潜艇。
    理由很简单:两批鱼雷分别从东面与东北面射来,因此是两艘潜艇发射的鱼雷。
    按照这个判断,美军艇长让“加利福尼亚”号转向东北,利用战斗群里战舰沉没时产生的噪声做掩护,悄悄向中国潜艇所在海域靠近。
    事实证明,美军艇长大错特错。
    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攻击“华盛顿”号的绝对不是直航鱼雷。
    这五条鱼雷不是攻击核潜艇发射的,而是来自“海龙”号。
    出手的时候,萨非墨耍了点小聪明,结果证明他做得恰到好处。
    因为迟迟没有发现那艘“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所以萨非墨在何时动手、以及以什么方式发起攻击的问题上非常犹豫。机会就在眼前,可是在有可能全身而退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考虑潜在的威胁。
    如果那艘“弗吉尼亚”级潜艇就在附近,鲁莽发起攻击,将招来杀身之祸。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决定采用一种从来没人在实战中使用过的攻击手段。
    利用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陆续发声爆炸时产生的噪声,萨非墨首先让武器军官为鱼雷发射管注水,然后打开发射管前盖。
    因为不是所有战舰同时被导弹击中,产生的噪声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一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的准备工作花了十多分钟。
    多花点时间的好处是,“海龙”号没有被十多公里外的美军潜艇发现。
    做好准备后,萨非墨首先发射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因为美军潜艇很有可能就在附近,所以他让两条鱼雷以最低航速自航出管。只是,这两条鱼雷没有直接奔向“华盛顿”号,而是先向东北方向航行,在到达十五公里外的转折点后才切断导线,转为向“华盛顿”号直线航行。
    用同样的办法,“海龙”号又发射了三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
    为了让两批鱼雷在同一时间击中目标,三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在离“海龙”号大约十二公里,也就是“华盛顿”号东边转向。
    因为鱼雷在线导阶段以最低速度航行,所以这段在最高速度时,只需要十分钟就能跑完的航程足足花了近半个小时。
    好处依然明显,在鱼雷进入自导阶段,也就是加速航行前,依然没被美军潜艇发现。
    这套攻击战术,确实没人在实战中使用过。
    只是,并非没人想到。
    二战期间,交战双方使用的都是直航鱼雷,不具备转向攻击能力。二战之后,潜艇使用鱼雷攻击水面战舰的机会少之又少,最出名的莫过于在八二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攻击核潜艇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此外,在印巴战争中双方的潜艇也攻击过水面战舰。
    严格说来,用线导鱼雷进行折线攻击,算不上多么高明的战术。
    在往年的演习中,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就采用过这种战术。两年前,航母下水服役进行作战测试时,担任蓝军的萨非墨就指挥一艘常规潜艇,成功偷袭了由攻击核潜艇掩护的航母战斗群。虽然海军没有披露演习结果,但是萨非墨正是凭借这次演习,成为海军名人,并且获得了指挥“海龙”号的机会。
    当时,他采用的正是这种伏击战术,把护航的攻击核潜艇引到了错误方向上,然后趁乱离开了战场。
    故技重演,自然是轻车熟路。
    鱼雷击中“华盛顿”号之前,萨非墨就让“海龙”号下潜到四百五十米,只是没有急着重新装填鱼雷。
    只要没有绝对必要,任何一名潜艇艇长都会在鱼雷发射管里留下一条鱼雷。
    重新装填鱼雷不像为步枪重新装填子弹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两分钟,而且会发出非常大的声响。
    如果用光了鱼雷,又遭到突然袭击,潜艇就无法进行反击。
    这次,“海龙”号的鱼雷官兵仍然采用老办法,在“华盛顿”号中雷爆炸时进行再装填作业,用爆炸声掩盖装填时发出的声响。
    随后,萨非墨下令转向,从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