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极品少帅 >

第341章

极品少帅-第341章

小说: 极品少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试探。
  “为什么还不点烽火求援?”
  官军的投石机已准备发射,陈光祖却还在犹豫,顿时,城下的石块已经呼啸而来,从他头顶上掠过。
  陈光祖大吃一惊,连声下令道:“点烽火!”
  但已经晚了,一名士兵执着火把跑进甬道,可就在这时,一块飞石呼啸而来,正击中五丈高的点火塔身,轰地砸去一半,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塔身摇摇欲坠,点火地士兵当场被砸死。
  陈光祖的心一下子凉了大半,湘阴南边一座山上的士兵只认这座点火塔上的信号,如果点火塔毁了那烽火就将无法点燃,也就无法向长沙报告这边的紧急情况。
  几名士兵冲上去,却又无奈地退下,甬道已经被毁,根本无法上去,另一名士兵点燃火箭向塔顶上射去,却没有任何效果,点火用的油被木板覆盖,必须要人上去才行。
  “派人突破敌军包围,南下长沙报告湘阴危情!”陈光祖急得汗都要出来了。
  “等一等!”一名孤心阁的剑手慢慢走近了点火台,凝视着这座五丈高地石塔,眼睛在晨曦中显得异常明亮,然后回头对他的一名伙伴道:“小三儿,你帮我射一只飞索上去。”
  小三儿点了点头,他要来一只飞索,甩了两下,嗖地一下,六丈长的飞索从他手中飞出,抛出一条弧线,紧紧地抓住了石塔边缘。
  “好,看我的。”那剑手从小三儿手上抢过绳索,笑道:“自从起兵以来,我们还没机会展现一下本事呢,闲了两个月,现在正好检验一下我的武艺有没有进步。”
  小三儿点点头,“光子,你也要小心,不行就别勉强。”
  被叫做光子的剑手试了试绳子,他双臂用力,轻盈地向上攀去,速度越来越快,他的披风在薄雾中飞扬,犹如一片黑云往天上飞去。
  很快他的身影便消失在塔顶之上,塔下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忽然,又一块巨石击来,擦着点火塔地边缘飞过,塔身晃了几晃,塔下一片惊呼。
  就在这时,塔顶上终于冒起了黑烟,随即熊熊烈火燃起,片刻之后南边山上地烽火又再度燃烧,求援的信号已经发出,一片欢呼声中,城上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将二百多名冲上城地官军悉数歼灭。
  官军第二次进攻的鼓声隆隆地敲响了,三万多大军军从东、南、北三路同时大举压上,黑压压的士兵俨如蚁群,喊着低沉的口号,一队队骑兵穿行其中,飞弩和箭矢密如雨点,织成了一张庞大的箭网,尤其是一尺长地飞弩,可射出五百余步,力道强劲,将城墙打得‘啪啪!’作响,不断有城砖被击碎,滚落下去,惨叫和哀号声不断地在城上城下响起。
  鼓声再次加密,第二次攻城兵器上来了,十几架在汨罗临时搭建的楼车,缓缓地向城墙驶来,一座座移动的房子,每架楼车上都有两百余名士兵,一部分人身披重甲、手握长矛,跃跃欲试,而另一批人则举着钢弩,向城上发箭。
  在它们中间是数百架连夜赶制地楼梯,用粗大铁链和皮带捆着,立起来足有十丈高,尽管相比云梯而言,制作十分简陋,都是在汨罗的时候临时制成的,但胜在庞大的数量不是昂贵的云梯可以比。
  护城河早已被前一次攻击过后的实体和土包填得踏实,失去了防御的作用,手执盾牌的红色大军漫过尸山血海,将一架架简陋的楼梯搭上城墙,士兵们开始如夺食的饿狼般地向上扑去。
  城墙之上,匪军士兵没有慌乱,经过一次战斗的洗礼,他们很快的成长,虽然仍然有些稚嫩,但毕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的抵抗了。楼梯搭上城墙,立刻有刀将冒出的楼梯头劈掉,随即伸出几把钢叉将楼梯叉向一边,动作一气呵成,配合得居然颇为熟练,城墙边上早已泼上油,变得溜光滑腻,楼梯一动,竟收不住去势,直挺挺地向城下滑去,空中响起了一串串惨叫声。
  对付楼车,陈光祖狠下一条心,直接用上了最后的绝招:床弩。床弩弩箭,箭长一尺,箭头沉重,可以连珠发射(不过仍然很慢),但只要有一波密集的飞弩撞击着楼车,就使它们摇摇欲坠,只须几轮箭后,楼车便松散垮塌,车上几百名士兵纷纷坠落,死伤惨重。
  这时,官军军阵的鼓声忽然变了,不再密集,而是一声一声,沉闷而震人心魄,官军军士如潮水般退去,并向左右分开,只见敌阵里出来了三架黑黝黝的怪家伙,体型庞大,竟是用千年大树做成的撞城槌,槌头包着厚重的铁皮,安装在巨大的木架上,下面有木轮,每一根撞城槌都由好几十匹骏马拖拽,两边又各有数百骑兵手举巨盾护卫。
  撞城槌滚滚向前,隆隆声响彻云霄,他们的目标是紧闭的大门,吊桥早已在混战中被摧毁,此刻,弓箭停止了射击,战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眼光都盯着这三架巨大的撞城槌。
  陈光祖站在北门的城楼之上,在他正前方,一架最庞大的撞城槌正缓缓驶来。
  他叹了口气,官军难道真的这么强大么?如此层出不穷的攻城器械不断地拿出来,而这还仅仅是敌军的先锋军,后方那十多万大军虽然肯定是夸张了数量的,可就算后面再有这么四万,别说自己了,就算是长沙城也未必守得住啊。毕竟那长沙城不久前才被自己这一方打破,而且现在湘王殿下的主力都南下到了衡阳,若是湘阴战败,长沙也只有数万新军,届时……后果当真是不堪设想了。
  卷四 海雨天风独往来 第39章 新法之害
  八月底的洛阳,气温已经转凉,秋风渐起,落叶萧萧,正如这两百年的大魏,虽然景色依旧华美,却总让人忍不住觉得有些萧索之意。
  洛阳城北的王公区,最近一段日子格外忙碌。来来往往的人,似乎比以前更多了。这些人有一个以前很少见的去处:云国公府。
  云国公云岚不久前被拜为太尉,开始在朝廷中枢挂名。太尉乃是三公之一,地位很高,但云铮兼任此职则很有些说头。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嬴政的统治会收到严重威胁。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乃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军委主席。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均是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魏晋南北朝:按三国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后又撤销。
  自隋起,撤销府与僚佐,太尉便成为赏授功臣的赠官。而后大魏开国,边镇大帅军权渐重,皇室为免军权再遭削弱,太尉更是不常置。
  云岚这个太尉,理论上应该也是负责“全**队”的,但很显然,除了北疆军,其他任何部队他都不能调动。这个职务给他,完全就是个虚衔,不过是因为作为武将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继续升任的官职了,只能是太尉。
  但云太尉这个职务虽虚,可“云山帅”三个字的威力大家都是清楚的,不论变法派还是保守派都知道云岚在大魏的分量。变法派自知没有机会取得云岚的支持,云岚一到任就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生怕这位手握雄兵的大帅不计后果的反对新法。而保守派则正好相反,云岚一到洛阳,云国公府立即便是门庭若市整天都有保守派官员前来拜访,尤其让云岚感慨地是,前来拜访的保守派官员并非都是名门出身,许多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加入到了保守派。这让云岚觉得儿子云铮的话很有道理:新法失败,乃是必然。秋临江可为一地郡守,不可为大国宰相。
  为此云铮曾将秋临江的新法一一拿来为父亲分析,所有这些看起来很美的新法新政,在云铮的驳斥下几乎体无完肤。
  秋临江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云铮的分析是:这样一种改革,说得好听叫理财,说得不好听就只能叫聚敛。粑粑没做大,财富不藏于国,即藏于民。国库里的钱多了,老百姓手里的钱就少了。变法还没半年,洛阳新建的三十二座内殿库房堆满绢缎,只好再造库房。但这些财富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正如前左相沈城上疏所言:“不取诸民,将焉取之”?
  尤其令云岚记忆犹新的,还属青苗法。所谓青苗法,是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哄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20%,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但云铮很轻易就将此法驳斥,并且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云岚发现儿子的看法极为正确。青苗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秋临江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原本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变成了一种官府垄断的高利贷。而且,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譬如江浙便是如此!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过去,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现在向官府贷款,先要申请,后要审批,最后要还贷。道道手续,都要求人,托请,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每过一道程序,就被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从中盘剥一回。这还是手续简便的。如果繁琐一点,则不知要交费几何!农民身上有多少毛,经得起他们这样拔?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政府和地方官增加了收入。再有像“市易法”,本来是规定收购滞销货,后来就变成了专门收购紧俏物,这时的衙门已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构,结果成了全官经商,官商作风愈演愈烈,政府与民间争利。
  云岚尤其感到儿子进步巨大的一点事,青苗法一开始,云铮就猜到日后青苗法不仅会推行不力,而且推行不力之后皇帝和秋临江会强行推行,结果导致更大的恶果。
  果不其然,青苗法开始后,许多农民看到新法猛于虎,无力或者不敢贷款。见新法推行不顺,左相秋临江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又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市易法等措施也大致如此强制推行。
  结果,一向稳定的中央直辖地区也出现了叛乱,岳阳之乱后,区区数千孤心阁叛逆不到两个时间便聚集起了二三十万大军(十八万,朝廷情报不准),若说没有新法害民在前,谁能相信?
  望着客座上的沈河,云岚微微笑道:“沈工部此来,可是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