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异世明皇 >

第15章

异世明皇-第15章

小说: 异世明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月十六,到早朝的时候了,今天是我整顿六部内阁后的第一次朝会。我当然不能出什么差错,急急忙忙往嘴里塞了点东西就去了文华殿。文华殿一直来都是早朝的地方,平时处理政务倒可以到别的宫殿。等我到的时候,群臣已经排班站好。我看了下,左右两列前面最先的是六位内阁,后面一边是六部尚书,侍郎,另一边是五军都督,都御史。再下面站着几排其他的知事大臣,人数在九十左右,看来这就是文武百官了。
  群臣参拜后,议事开始了。这几日我思虑了好几个要改革的问题,准备今天朝堂上讨论。没想到一开局议事的主题就偏离了我的意愿。我本想今天讨论下赋税的改革问题,可翰林院编修倪元璐首先出班启奏,
  “臣倪元璐有事启奏。”
  “将折子奏上来。”
  曹化淳下去把折子拿上来,再恭恭敬敬的给我。我大略看了下折子,是关于给东林党人翻案的。我皱了下眉头,这件事我打算押后再处理,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复苏。我开口讲到:
  “这东林党的案子,前朝已有定论。倪爱卿不必再多做无谓之举。”
  倪元璐看到我这个态度,急忙跪下道:“陛下,今世界已清,而方隅未化;邪氛已息,而正气未伸。现在攻击崔、魏者,都把他们与东林并称为邪党。如果称东林为邪党,那么魏、崔之流又算什么?魏、崔既是邪党,那么抗击魏、崔的东林岂能算作是邪党?东林是天下才薮,错在过于刻薄,但绝不是狂狷邪党。读书人处世立身,宁可矫激,也不能忘廉耻。如果以“假借”、“矫激”为大错,那么就会有人公然背叛名义,忘却廉耻,所以会有天启年间那种天下为魏、崔歌功颂德的场面。而大家还自我安慰,说什么“无可奈何,不得不然耳”。正是这种无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造成了天启年间无所不为的局面。现在朝廷竟能原谅这些随波逐流之辈,却不肯替那些刚正不阿的东林党说句公道话! 东林得罪魏逆最深,受到的迫害最酷。时至今日,应当体谅他们被杀被压之苦,而不应当抓住他们的小节不放。魏忠贤之流曾以贬杀东林为首功,而东林党人今天竟然与魏忠贤之流一样,同为邪党恶逆,这算什么逻辑? 陛下,人才不可不惜,我见不可不除,众郁不可不宣,群议不可不集。”说罢磕头顿首。
  倪元路说完,臣下已是交头接耳,如果我现在同意给东林翻案,那就意味着再一次陷入朝廷政治斗争。人心皇皇,我怎么实行我的新政。但是要是我不翻案,朝野舆论纷纷,我要起用的东林党人未必肯出仕,就算肯也会以此为要求。这下倒把我给逼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肃静,朝堂之上,你们嘈杂纷乱成何体统。”刘鸿训首先醒目过来,看到脸色有些发青的皇帝。作为首辅赶忙制止同僚。
  “陛下,臣认为倪大人所言不妥,现今各地出现灾害,又有流贼闹事,东北满洲也在虎视耽耽,臣认为同僚该群策群力,中兴我大明。”韩鑛为人果然老成,知悉朝廷弊端。也知从何开始处理。
  接着少詹事文震孟出班,“陛下,臣以为,天下需要大治更应顺应人心。维正义伸张,方可使上下效力。如奸邪者位于庙堂,忠贞者却被削籍为民,身陷溷囹,岂不令天下忠臣之士齿寒。”
  这个更好,居然把朝堂上的人都得罪了!说我朝廷重臣有奸邪之人。这个文震孟是东林人,没想到我刚提他上来,读书人的臭脾气也跟着带上来了。
  “文大人说谁是奸邪之人?”协理京营戎政张庆臻嗡声嗡气的说。
  “阻正气者即是奸邪者。”文震孟针锋相对。
  看来不给个结论,今天的事情还收不了尾了。我起身,走到前阶上。
  “这事你们休再争论,朕自有独断。”我说完,下面的臣子看到我有些怒气,都不再说话,低着头听我训斥。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朕相信站在这朝廷上都是国之栋梁。大家群策群力方可中兴我大明。无需自欺欺人,满洲人打到家门口了,每年耗费粮饷九百万两。今年陕西大旱,南京地震,这些都需要臣工齐心去解决。所以没有清算的必要。至于东林党的案子,朕看“逆党”两个字,逆”就免了,东林人朕是知道的,忠君爱国,但是这个“党”字,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人人都结党,那么朝廷还成朝廷吗?大家都是饱读史书之人,唐朝李牛党朋之争,直接的导致朝纲败坏。这是要借鉴的。阉党祸害,东林受害最深。这样吧,翰林院将《三朝要典》修改,将魏忠贤定成逆贼,东林党人定为朋党,将东林下狱之人尽数放了,赐还家产,有官爵的吏部安排。此后再无东林党,本朝唯才是举。此事不得再议。”
  百官跪下高呼:“谨遵圣意。”
  我差不多是把各方面大打五十大板。总算把这场危机压了下去。原本怕清算的,听到我旨意心下方安。东林党人虽然给平反,但是也给定成了朋党。东林人也无话可说,毕竟结党是朝中大忌。
  兵部尚书王永光出班奏道:“陛下,陕西总督杨鹤上折子说,陕西内的流贼已经给肃清,大部分流民已经给安置,开春后准备重新分配土地,使流民定居不再流窜。周遇吉攻澄县有功,俘虏一千三百人,剿匪一千一百人。招安的王二杀死匪首王嘉胤。杨鹤为其两人请功。”
  “好,朕登基后,终于迎来了个好消息。下旨嘉奖他们,杨鹤安抚得力,赐明珠十颗,周遇吉为陕西提督,节制陕西内兵卫。王二也算是个勇将,调到京城来。到三千营去做个千总。”
  “陛下,匪首的弟弟王自用逃到了陕西山西交界处,应该早日剿清。”兵部侍郎陈奇瑜启奏道。
  我想了想朝廷中能够打仗的人选,想到个卢象升,就用他了。
  “那兵部意见呢?”我没有立刻表明我的态度。
  孙承宗马上接口道:“兵部准备让五军营卫使洪承畴出任山西总兵。”
  这个洪承畴是要用的,明史上说他颇通武略,能文能武。在松山大败后,作了汉奸。清朝在定都北京后,也是靠着洪承畴才能那么快建立起朝廷来,可见洪承畴也是个人才。所以我一早就给他安排了位置去发挥。孙承宗很是推许洪承畴,看来这个任命是他决定的。
  “洪承畴另有差事,就让卢象升领山西总兵,节制平阳,怀溪两卫,前去剿灭王自用,同时让周遇吉配合,别让王自用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是。”孙承宗见自己所推的爱将没有领兵的机会很是惋惜,他觉得浪费了个栋梁之才。但天子已经下了旨意,他也不好抗争,不然让人觉得自己也在结营拉党。
  户部尚书程国祥出班启奏,“陛下,现在国库只有三百万两白银,辽东又在追加粮饷,就连杨鹤也在追要奖励将士的银子。现在刚过新年,户部已发出在京官员的俸薪,宗室的宗俸。现今远远不够支出。”
  “那户部意见呢?”
  “臣请陛下发内币充军饷。”
  “嗯,这也是没法子,朕就应了你们这回。九边的将士欠饷已有数月,只怕这个新年也过不好,他们在为我大明守卫边疆,岂能如此亏待。就拨内库一千万两充军饷,把拖欠的给补清了,将士们才会尽心为国效力。周遇吉那边还是要给的,连着杨鹤那边也要给粮食抗旱救灾。户部给三十万吧。”
  “谢陛下。将士们必然以死报皇上恩德。”
  “国之事即朕之事,朕登基后,诸事百废待新。按朝廷制度,各部官员开缺的都给朕补齐了,职能重复多余者,着吏部去办理,过几天拟个条陈到内阁。吏部要好好考评官员,昏庸之辈给朕剔除了。你们是朕开朝的文臣武将,可别用些伎俩来搪塞朕。”
  吏部尚书周嘉谟连忙应下。
  “宗人令在吗?”我对下面臣子问到:
  一个大约六十多岁的老臣走上前跪下,这头发花白的老臣便是京城内辈分比较高的王爷朱翊成,与神宗是堂兄弟。现任宗人府,宗人令。
  “老王爷比朕的辈分高了两辈,站起来说话吧。”
  “谢皇上。”
  “老王爷你回去起草个宗人改革文书。将我朝宗人世袭爵位按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依次降袭。最后宗室朱姓男女都封未爵,无俸。未爵新生者,满十三岁发送银一百两。”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这宗室无俸岂非要做劳役之事,朝廷颜面何在?”老王爷当下就反对。
  “老王爷,你是管宗人的,也知道现在宗人数有六十万之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朝廷既是边疆无事,过得几十年也养不起如此多的宗人。现在宗人俸禄也是发到将军这一爵位,其他的都顾不到了。宗人繁多,也要加以管制,不然养就的也就是一班蛀虫,成日在京城惹事生非。太祖的子嗣够多,朕要的是精英,那些碌碌而为的不要也罢。封未爵也有好处,入学堂免费。只要皇族人员有本事,难道就不能报效朝廷?非得朝廷养着?这事就如此办理,你无需多言,过几日把拟好的条陈呈进来。”
  “老臣遵旨,”老王爷也知道现在宗室到了非要整治的地步。现在皇上大举革新,他也不能阻了皇上的兴头。而这个老王爷还不知道,我现在做得这是刚开始而已。
  “户部尚书?”我想到最主要议题还没有跟上。
  “臣在。”程国祥刚得到万岁的内币,想到自己这个年尾不用被一群人追着要钱,心里着实高兴了下,没有想到这么会皇上又找到他了,他诚惶诚恐地出班。
  “朕听说,只要湖广丰,天下足,这话可是真的?”
  “万岁,我大明赋税有一半来自江南地区。因此湖广丰,天下足确实如此。”
  “那你可知江南地区,有多少耕地?江南有多少人口?没有土地的有多少人?有土地不用交税的又有多少?”
  听到这,程国祥开始头上冒汗了,
  “万岁,江南有耕地三百四十二万顷,有户四百万,其他臣该死,臣未记得,臣等下就去查。”程国祥说话明显中气不足。
  “不用了,朕告诉你吧,江南多数十有七八是没有土地的。那些土地全到了些大户人家去了,到了那些有朝廷恩典的人家去了,历来朝廷缺饷,只是加税,结果只是那些自耕农遭罪,最后没钱交了,也只有把田地卖给官宦人家。原本免税,是朝廷给臣下的荣耀,现在却变得成了赋税的障碍。国库缺饷,就是赋税制度中有这么个大漏洞,现今各位大臣有什么好意见阿?”
  朝上的文武大臣没有想到皇上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这个赋税的制度朝上的人都了解,也知道要有充足的赋税就要改收税制度。但是这是祖上就留下的积弊,一开口就是要得罪人。因为在朝上的人全是不用缴税的,而且都是各个家中都有几百亩地的主儿,哪个敢开口!
  我扫了他们一眼,继续说道:“你们既然都不说,那朕来说好了,现在开始,凡是官员中一品大员可以拥有一千亩(明时1公顷=100亩)的田地免税,超过的就要按大明赋税交,其余各官员依次下推,九品为三十亩。有功名的也是类推,朝廷有特别恩典的可例外,本朝皇亲王爷,除了原先封地外,购买的土地全部要交税。朕不制止你们买土地,但是这税总是要交的。另外取消人头税,壮丁税,徭役税,除各种商业税外,对农夫只征收总的田税,采用先朝的一条鞭法。赋税为十分之一点五,兵丁则三十户出一丁。有功名可免兵役。”
  我顿了顿接着说,“在朝堂上的都是满腹经纶,道德昭彰之臣,若是为了富贵而来,这官不当也罢。如今赋税的积弊朕提了策略,你们难道不同意吗?”
  我说完,朝下许久都没有人说话,他们知道这是在触动他们的利益,但是谁也不敢去动出来反对这个念头。
  “皇上,此乃千古盛事,臣以为应该在我大明内早日实施,以补赋税不足。”好容易有人出来赞成,我抬头一看,居然事温体仁,这个被明史列位奸臣的家伙。想不到我新政的第一个支持者居然是他。
  满朝中竟然只有他一人表态!半响,主管户部的钱龙锡出来说话了:
  “ 万岁,改革赋税滋事体大,稍有不慎就国体动荡。现辽东事急,一旦出现赋税不济,将士何以为战?”
  “不错,这才是老成谋国的言论,那就这样好了,先在一省实施,看情况如何?如果好,就再推广到全国实施。”
  “那万岁准备在哪个省实施?”
  “江南是赋税的根基,等有经验了再推行,朕看就在河南好了,户部给事中黄道周可在?”
  “臣在。”黄道周没想到我会把这件事情交给他来做,心下喜忧参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