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医嫁 >

第90章

医嫁-第90章

小说: 医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氏没有再犹豫,道:“好。赶紧!”

    屋子里的东西,没什么值钱的,值钱的都藏在箱子里。

    景氏让人把她的七八个箱子,全部抬到石家去。然后。又抬了凌青菀的一个箱子。

    石庭那边,派了十五个壮丁过来帮忙。

    前后不过半个时辰,安平门的声音越来越大了。不知是哪里的兵力。增援了安平门。

    但是,皇城应该还没有得到消息。故而一时没有太多的增援。

    凌家所有人,都躲到了石庭的府上。

    他们都搬了几个要紧的箱子,挪到了凌家。

    石庭府上,有护院五六十名。

    “他怎么会有这么多护院啊?”景氏偷偷和凌青菀嘀咕。

    他们正在石庭西跨院的小厢房里。这院子有七八间厢房,凌家的几十人,占了五间。

    石庭的丫鬟们,占了其中两间。

    而家里的男人们,纷纷拿了武器,在门口守卫着。石庭府上,加上凌家男人,足有一百多人。

    应该能守住。

    蕊娘害怕,没有跟三叔三婶,而是紧紧挨着凌青桐和凌青菀。

    终于安定下来之后,景氏跟凌青菀嘀咕,为什么石庭需要五十六岁护院。

    石庭的护院,个个带着雪亮锋利的兵器。

    “我也不知道。”凌青菀悄声回答她母亲。

    突然,城门处传来一阵非常响亮的喝声,还有笑声、吵闹声。这是城门被攻破了,匪徒闯了进来。

    女人们吓得抱成一团。

    脚步声、吆喝声愈发近了。

    终于,由难民和匪徒组成的人马,闯到了石庭这处院子里。

    石庭武艺高强,且枪法绝伦。他的几十名护院,全部都是他亲手调教的,又都是使用锋利的长枪。

    虽然不是马战,可是长枪对于那些拿着锄头、木棍的难民、和那些生锈冰刃的土匪而言,照样占尽了优势。

    外头的打杀声越来越烈。

    一个时辰之后,朝廷的侍卫才到,将源源不断涌入的灾民击退,石庭这里也是尸横遍野。

    混战中,凌青城受了些轻伤,后背挨了两棍子,现在还疼着;凌青桐则很机灵,还杀了一个土匪。

    “青城,你进去休息片刻。”石庭对凌青城道,“我将这里整顿好,再让女眷出来。”

    他让凌青城进去照顾女眷。

    这院子都是尸体。

    石庭需要把尸体拖出去,才能让女人们出来,否则会吓坏了她们的。

    凌青城点点头。

    凌青菀她们,直接天色蒙蒙亮,才从石庭的府里离开。东西还在石庭府上,只是人先回去了。

    安平门已经派了重兵把守,暂时不会有危险。

    盛京城里,若说最薄弱的地方,大概就是这安平门了。安平门是南边的城门,而皇城在最北边,远离皇宫。

    而官道,多半都联通东西向的城门。

    南边的城门,既与皇宫守卫无关,又不是连接重要官道,渐渐的城门失修,守卫松弛,前后不过一个多时辰,就被难民攻破了。

    “幸而有石官人,否则我们性命不保!”景氏感叹道。

    回到晋国公府,凌家损失惨重。他们的院墙多处被推到,残破不堪;屋子里翻得乱七八糟,粮食全部不见了;家里留下来的东西,能搬走的被搬走了,留下来的都被打砸过。

    幸好他们把最重要的细软,都搬到了石庭府上。

    石庭不仅仅帮他们保存了财产,最要紧的是,救了他们的命。

    光凌家这些个家奴,完全无法挡住那些土匪和难民。

    石庭就这样,成了晋国公府的大恩人。

    这份恩情,是没齿难忘的。

    ***(未完待续) 

第113章功劳

    第113章功劳

    从石庭的院子离开时,凌青菀看到了地上的血迹。血迹变得了红褐色,到处都是。

    昨晚的战况很惨烈,涌进来的难民不计其数。

    石庭穿着软甲,缀满了铜片。铜片上,亦是血迹累累。他墨色青丝凌乱,几缕散发飘落,缱绻在脸侧。饶是狼狈,他横眸轻掠时,亦是目光潋滟。

    凌青菀想到了从前的那个他。

    那时候的王七郎,出身高门、身份尊贵、武艺高强,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绝艳,可每个举手投足,都是俊逸雍容,风姿卓越。

    凌青菀心头泛起了一阵阵的苦涩。

    那曾经是她最美好的东西。

    石庭好似余光瞥见了她,朝她看过来。他五官生得绝艳华美,却毫无妖娆阴气。飘过来的目光,带着几分迷惘,雾气蒙蒙的。

    不知道他此刻心里想什么。

    凌青菀低头,快速跟着她母亲,从石家离开了。

    “整个昭池坊都毁了。”回到家之后,瞧见破败的庭院,景氏有点伤心,大哥就安慰她。

    不止凌家回了,其他人家更惨。

    大哥已经把情况打听清楚了。

    安平门附近,最富足的地方就是昭池坊,虽然昭池坊相对于其他地方是很落魄的。

    总比普通百姓强。

    所以,昨夜那些土匪和难民,直接冲昭池坊来的。坊间的墙,都是土砖堆砌的,年久失修,已经全部被推到了。

    “昨夜死伤不计其数。”凌青城说罢,脸色又隐晦下来。“那些土匪和难民,满腹的怨气,见到谁都要打杀,整个昭池坊流血成河。”

    昭池坊虽然占了贵胄之地,但是并不繁华,人口也不多,堪堪十来户。每户不过数十人。加起来还没有一千人。

    昨夜受伤的,至少有一半。

    也死了一两百人,主子和仆人都有。

    幸而石庭保护凌家。所以他们免遭大难。只有七八个小厮在打斗中,受了点伤。

    “这地方住不得了。”景氏深深蹙眉,脸色很难看。她非常难过,有点想吐的样子。

    昨夜的事。叫人毛骨悚然。

    辰时末,安平门的惨状。已经传遍了京师。

    凌青菀的姨母吓得魂都掉了,急匆匆带了数十名家丁,和安栋、姨父安肃一起来来了凌家。

    “先搬到我们府上,过几天再另寻住处。这里不能住了!”姨母对景氏道,“我听到那些话,脚都吓软了。万幸你们没事!”

    景氏看了眼自己年幼的孩子,点点头:“也好。”

    先搬到安家。彼此做个伴,至少没有性命障碍。

    当即,景氏召集满家的人,问了大家的意思。

    “这里亡魂无数,暂时住不得了。你们倘若不怕,可以留下来。”景氏对大家道。

    “谁要留下来?”二叔愤怒道,站起身来,“咱们去哪里?快些走!”

    “不是咱们。”景氏道,“大家各自找地方落脚。”

    众人都愣了下。

    “大嫂,你这是不打算管我们啦?”二婶尖叫起来,好似景氏做了什么天地难容的大错事,几乎跳起来指着景氏的鼻子,“平素你管家,占了那么多的好处,如今却不管我们?”

    这话,说得景氏脸上微微抽动。

    “各自找地方住吧,就这样!”景氏很疲惫,废话都懒得说,站起来就走了。

    她带着自己的儿女和几个贴身的箱笼,去了安家,留下大丫鬟闲儿和甘妈妈,处理剩下的家务事。

    景氏让甘妈妈把剩下的银两,几个房头平分了,先度过两个月再说。

    两个月之后怎么办,再做打算。

    二叔和二婶自然不依,但是景氏又安家作为依靠,他们又不敢闹得太狠。

    蕊娘也跟着景氏走了。

    “你新认回来的女儿,跟着景氏走了,这是怎么回事?”二叔问三叔。

    三叔冷冷道:“我负了那孩子,她跟我不亲,只和菀儿亲近,就跟着去了。”

    说罢,三叔转身走了,带着他妻子孩子,先去他外家落脚。三叔的外家虽然落魄,空房还是能腾出一两间的。

    “你们搞什么鬼,我总有天会知道!”二叔冷哼。

    老太太被程家的二姑姑接走了,祖父不想跟着去,非还要住在晋国公府。

    景氏知晓后,派人通知纪王妃,让她把祖父接过去,先照料几日。

    然后,祖父就被纪王府接走了。祖父还是不愿意去,纪王妃令人强行架走了。

    二房也想去纪王府。

    “房舍不够。”纪王妃冷冷拒绝了他们,“倘若你们没地方去,可以去程家。”

    程家是二姑奶奶府上。

    二婶不愿意去,她也带着箱笼和孩子们,回了自己娘家。

    安平门的事,震惊了整个盛京。

    京里顿时人人自危。

    “应该是城里的难民和城外的土匪勾结吧?”凌青菀对她姨父道,“否则怎么知道安平门附近最富足的是昭池坊,直奔了昭池坊来?”

    安平门附近的坊,唯有昭池坊受灾最严重。

    姨父欣慰看了眼凌青菀,点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菀儿和我想到了一处”

    凌青菀一家人,就这样在安家落脚了。

    安家院落宽敞,后花园有两处小院子,相距不远,有独立的小厨房、水井,在后院还开了个小角门,方便出入。

    “这原本就是想着,假如远方的亲戚投奔来了,有个地方可以落脚的,前年才修葺的。”姨母对他们道,“你们哪里不便,千万告诉我!姐姐你也是,再客气我就同你翻脸了!”

    她说这话的说话。有点小时候的娇憨。

    景氏微微笑了笑,道:“你放心吧,不会同你客气的。”

    凌青菀、蕊娘和凌青桐,跟着母亲住在西边小院子里。这小院子三间正院,带着四间小耳房。

    凌青菀和蕊娘住一间。

    她们的小耳房,西窗外头的墙角,有几尾翠竹修修。这么干旱的天。竹子也旱死了。枯叶败落,枝干孤立。

    大哥和大嫂,住在隔壁的小院子里。

    晚上。姨母设宴款待他们。

    只是,大旱持久,没什么好吃的,仅仅是两只羊。做了一桌子菜,烤羊肉、蒸羊肉。羊杂汤等。

    “要不是石官人,哪有咱们的团聚?”景氏对姨父姨母道,“真该好好谢谢人家。”

    “是啊,石官人对咱们有大恩!”姨母道。

    凌家的恩人。就是姨母的恩人。

    第二天,凌青城和安栋,就把石庭请到了安家。姨父亲自设宴,款待石庭。

    景氏甚至给石庭敬了杯酒。

    石庭生得俊逸非常。但是举止雍容稳重,没有半分阴气,哪怕他疏淡冷漠的眸子,也不会令人反感。

    他站起来,回敬了景氏。

    因为干旱,宴席也简单,就是吃了顿饭,说了好些话。

    “他这个人不错,不太像商户之子,沉稳内敛,毫不轻浮,像个望族子弟。”姨父赞石庭。

    凌青菀听到了,微微沉默,没说什么。

    到了八月十六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风。

    “这这是要下雨了吗?”众人皆大喜。

    每个人都带着急迫的心情,希望天降大雨。

    十七的早上,天空一改往常的晴朗,乌云密布。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期盼。

    到了黄昏时分,终于落了下雨来。

    雨很小,却给了绝望中的人无限的希望。

    城里鼓声震天,人心振奋。

    雨下了半个时辰,始终不大,渐渐停歇了。大家喜悦的心,又蒙了层阴影。

    到了十八日的黎明,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

    雨势凶猛,似鼓点急促敲打在屋顶,嘈嘈切切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凌青菀被惊醒了,起身推窗。

    雨丝侵入,打了她一脸。地上被砸的起了一层雨雾,似有轻拢曼拢。

    “旱后的大雨,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凌青菀心想,“也许要下好几天,甚至半个月。刚刚熬过了旱灾,又有熬过涝灾,民不聊生。”

    涝灾还不知道,至少暂时解了旱灾。

    渴死了不计其数的人,剩下的人总算保住了。

    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一天。

    中午,凌青菀跟着她母亲,去姨母那边用膳,却见姨父姨母愁眉不展。

    “是二表兄有消息吗?”凌青菀问。

    姨父犹豫了下,这才道:“西边的谍报,程大人和宋大人都去世了。一个到了西边就生病,年纪大了一病不起,一个月前已经辞世;另一个人是半个月前灾民暴动中,被乱箭射死了。”

    说罢,姨父叹了口气。

    派了三个人去赈灾,两个人遇难,不知道他年轻的儿子怎么样了。

    姨母也要哭出来。

    凌青菀却是心底一窒:“原本,安檐是自请去赈灾、治蝗的。不成想,朝臣不放心他,觉得他年轻,非要派两个老臣去,只让安檐辅佐,不是主将,想抢安檐的功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