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宫廷电子书 > 珍馐传 >

第63章

珍馐传-第63章

小说: 珍馐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娣忙取了菜单来,双手递上。

高个年轻人接过菜单,翻开一看,即刻不动声色地递于另一个看。

另一个接过,看了两眼,随后双手奉到员外老爷跟前,“师傅,您看看,点些什么好?”

那被两个年轻人唤作“师傅”的老爷本是在细细打量店中的装潢摆设,倏忽听得询问,将视线收回来,看向自己面前的菜单,眼瞳蓦地一缩。

眼前的菜单的纸质算不得最上乘,只是做得极其仔细,将冷碟儿热炒,酒水点心等分门别类列出来,一一写在菜单上头。每项又细细分了荤的素的,下头标注了材料、分量、价格,叫食客看得一目了然。

“师傅……”高个子年轻人轻唤了老爷一声。

老爷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两人噤声,自己全神贯注将菜单细细看了一遍。良久,才将菜单合起来,交到招娣手中,笑眯眯问:“小丫头,你家店里可有什么招牌菜色介绍?我们师徒远道而来,也不知这里有什么好吃的。”

“小店早晨供应花生核桃芝麻糊,白米粥,黑米粥,豆沙馅儿黄金糕,鸡蛋薄饼,腌脆瓜与各色酱菜等,味道都是极好的。客官若有旁的想吃的,亦可从菜单上点菜。”招娣见三人看着确是眼生,又都是外地口音,不像是本地客,遂细细介绍了珍馐馆冬日里几样广受欢迎的早点。

那圆面孔红脸膛儿的老爷听得很仔细,待招娣介绍完了,略略沉吟,便要了黑米粥,鸡蛋薄饼,腌脆瓜,那一高一矮两个年轻人在他示意下,则要了其他早点。

师徒三人趁等待的功夫,只小声交谈,并不张扬。

过了一会儿,三人要的早点一一送了上来,厚薄适中的米粥冒着热气,盛在描青花的粥碗里,配一把同样描青花吉字纹的调羹,又三碟儿脆瓜酱菜,都已经搁剪子铰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拿一点点砂糖麻油拌匀了,闻着便使人垂涎欲滴。一旁放了三个白瓷圆盘,其中一个盘子垫着细竹丝编的巴掌大小竹簾子,上头搁着一排三个豆沙馅儿黄金糕,一样热腾腾的,冒着热气儿。另两个盘子里则摆着切成三角型薄饼。

高个的年轻人嘴角微勾,心道也不见得多稀奇,怎好同他们以前吃过的山珍海味比?

中年老爷看出年轻人的不以为然来,也不多说什么,只将那鸡蛋薄饼轻轻往年轻人跟前一推,“尝尝看,可说得出有何不同?”

年轻人见师傅有心考校自己,遂取了筷子来,道了声“徒儿失礼了”,这才夹了一块儿薄饼,咬了一口。

一咬罢,高个年轻人微微睁大眼睛,细细嚼了咽下去,又咬了第二口仔细品尝,慢慢蹙起了眉。

老爷看见他脸上的表情,又示意矮个子青年也尝尝看。

那矮个儿青年长得与老爷有几分相似,也是一张圆面孔,气色很好,未语先笑的样子。得了师傅的示意,也取了块儿薄饼,咬了一大口,嚼了几嚼便囫囵吞咽下去,大口喝粥,“好吃!”

老爷忍不住微微一笑,自己也取了薄饼慢慢吃将起来。

师徒三人吃罢早点,会了钞,待要离去的时候,老爷信口问帐台里的汤伯:“这位老丈,请问贵店东家,可是从京里来的?”

汤伯诧异,“客官何以有此一问?”

圆脸儿老爷一笑,“只是觉得这点心吃起来,倒与京中的风味相似,故而有此一问。”又一摆手,“我师徒吃惯了京中的口味,初来乍到的,原本还担心于饮食上头不能适应,这下可好了,吃饭的地儿有着落了。”

汤伯忙拱拱手,“承蒙客官不嫌弃小店,请多多光临。”

老爷哈哈一笑,“一定一定!”

这才带着两个徒弟出了珍馐馆,继续往巷子深处走去。

待走出离珍馐馆老远,老爷才慢慢地敛去了笑容,问跟在身后的两个徒弟:“那家的早点,可吃出什么不同来?”

高个儿青年斟酌着道:“徒儿觉得那薄饼并非皆用的麦粉,里头还掺了其他的,恕徒儿笨拙,只吃出来豆粉与玉米粉这两样来。煎的时候,下头还有一层肉末儿,所以吃起来格外香脆。”

矮个年轻人咂咂嘴,回味了一下,“徒弟没师兄吃得那么仔细,也没吃出别的来,就觉得又香又脆又好吃,跟咱们在宫……在京中吃的味道相差不远,不不不!比在京中吃的还要好吃!”

说罢,又望向师傅,“……师傅,咱们别自己做了,得空就过来吃罢!”

高个儿年轻人瞪了他一眼,“师傅,这珍馐馆会不会抢了咱们的生意啊?”

老爷笑一笑,“他们不过是一间小食铺,三开间儿的门面罢了,如何能同咱们比?只是咱们也不可掉以轻心,是要多来两趟,吃吃看他们馆子里旁的招牌菜色。”

见矮个儿徒弟一副“又能吃着好吃的了”的表情,忍不住敲了一下他的后背,“只想着吃!”

矮个儿年轻人嘿嘿一笑,“跟着师傅有饭吃嘛。”

两师徒有说有笑,微微堕后半步的高个儿,露出隐忍的嫉妒之色。

78第七十四章 一桩旧事(3)

汤伯等那老爷一行三人出得门去;走得老远;这才将屏了好一会儿一口长气吁出来。

到了晚间,汤伯便将这从京里来的老爷带着两个年轻人到店里用饭的事与汤妈妈讲了。

“你看会不会是从那里来的?”汤伯朝上指了指。

汤妈妈赶紧扑过去捂住了他的嘴,随后放开汤伯;走到门边开了门左右望了望;这才又关了门坐回床上。“我看这事儿,不能再瞒着小姐了,早晚要让她知道。与其知道的晚了,不知不觉着了旁人的道儿,弗如趁现在,将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与小姐听。”

汤伯沉吟片刻;“这事不容咱们擅自做主……”

“我知道;老头子,我都知道。”汤妈妈左右为难。

“事不宜迟!”汤伯拍了拍床板。小姐年岁一年比一年大了,为人又稳重从容,自小姐这一年来遇事冷静沉着便可见端倪。

汤妈妈点点头,她晓得此事关系重大,“我这就去同夫人商量,晚上多半不下楼来了,老头子你别等我了。”

随后整了整衣襟,抿一抿头,这才开了门,先到厨房去筹了一大桶热水,然后才上楼往夫人屋里去。

曹氏正与亦珍翻麻将牌比大小,谁赢了便可以从一旁的果盘里取一颗香瓜子放在自己面前的小碟儿里。本也就是母女俩消磨时间的小游戏,见汤妈妈拎着水桶进来,母女二人便收了麻将。亦珍将麻将在盒子里码好,盖好了盒盖。起身放在一旁的夜壶箱上头。

“母亲可是要洗漱了?那女儿先行告退。”亦珍知道因母亲缠了足,除了教汤妈妈伺候她,寻常不肯让她看见她的一双脚。

但亦珍却知道,母亲的一双脚,是以一种怎样的畸形方式被生生裹小了的。故而母亲不欲教她看见她的脚,她也从不在这时候耍赖,非要留在母亲屋里。

汤妈妈微微屈膝,朝亦珍行礼,待她出了夫人的屋子,脚步声去得远了,这才慢慢解开曹氏的缠脚布,伸手试了试脚盆中泡脚水的冷热,将曹氏的双足浸泡到热水当中去。

“夫人,”汤妈妈一边细细地替曹氏搓洗脚踝,一边缓缓将三个从京中来的食客在店中用早点的事说了。“我家那口子说,这三人看起来都是行家,一吃就能吃出咱们家做的饼风味与京中相似。”

曹氏听后,勾了嘴角轻笑一声,“风味与京中相似?便是相似,也是好多年前的风味了,难为还有人记得。”

“夫人……”汤妈妈心中难过。

倒是曹氏,出奇的平静,“如今珍儿也大了,有些事是该教她知道了。”

等汤妈妈擦干她的双脚,重又帮她将两条干净缠脚布裹在脚上,又套了墩布袜子,曹氏重新换了一身素净的衣服,深深吸一口气,这才吩咐汤妈妈,“去把珍姐儿叫到小佛堂来,我有话对她说。”

汤妈妈应了,自去寻亦珍。

曹氏独自一人,慢慢地走向二楼尽间儿里设的小佛堂。佛龛前的长明灯因有人走近,倏忽摇曳不止,终是又平静如初地缓缓燃烧。

供桌上的铜盏里,一盘盘香才燃了过半,空气中满是盘香冷冽的香味儿。

曹氏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心中默念,列祖列宗,保佑我儿平安康泰。

不一会儿,汤妈妈引了亦珍来,推开尽间儿的门,“小姐快进去罢。”

待亦珍进门以后,汤妈妈关上门,尽责地守在门外。

小佛堂内,曹氏听见女儿的脚步声,并不回头,只轻声道:“珍儿,快来拜过列祖列宗。”

亦珍心中诧异,不是逢年过节的,母亲何故忽然叫她拜祭祖先?然则她并不是那有了疑问,立刻要问出来的性格,只默默依言跪在佛龛前头,拜过列祖列宗。

曹氏望着女儿眼看着就比自己还高了的背影,有心酸,更多欣慰。

“珍儿可是奇怪,这样晚了,娘还叫你到佛堂来?”

亦珍点头。

曹氏伸手摸一摸女儿头顶,“真快,娘的珍儿一转眼都这么大了。有些事也是时候告你了。”

“娘亲……”亦珍顿一顿,“您若是想要告诉女儿,女儿其实是您在猪圈里拣来的,您其实不是女儿的亲娘,那您就不要说了,女儿不听!”

一副大小姐撒娇的口吻。

饶是曹氏心情如此沉重,也不由得微笑,“你这傻孩子,说什么浑话呢?你是娘十月怀胎生的。你若是猪圈里拣来的,那娘是什么?真真儿地该打!”

“娘亲舍得打我么?”亦珍心里隐约觉得母亲要同自己说的事是极重要的,可是又不想叫母亲为此伤怀,故而朝母亲曹氏做撒娇状。

曹氏握了女儿的手,“娘不舍得打珍儿。娘说段故事给珍儿听。”

亦珍凝神,“母亲请讲。”

曹氏深深注视亦珍,又似透过了女儿在注视着遥远的虚空,“娘的这段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那时候,京中有一户人家……”

曹氏说起那户人家的高祖母,是个有大智慧的奇女子,能做得一手好菜,远近闻名,人又长得美,惹得不少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少爷前去求娶,一时风头无两。

但那位高祖母最后竟选了个进士出身,却又辞官不做,在京中开了一间书院的山长为婿,很是出人意料。那位高祖母婚后,在家中相夫教子,与夫婿琴瑟和谐,一生幸福美满。待她过世后,留给子孙的,除了钱财之外,还有厚厚的一本菜谱,都是她一生之中研究自创出来的。她临终前交代了,这本菜谱传女传媳不传子婿,是她给女儿、孙女们的礼物。

这本菜谱就这样流传了好几代,最终传到了她的一个玄孙女儿手中。

这玄孙女儿是个活泼跳脱的,性子野,主意正,竟跟个男孩儿一般。眼看着要说亲的年纪,家中父母给她说的亲事,她一门也看不上。偏偏到母亲陪嫁庄子上去避暑时,遇见了一个村里秀才的儿子。他们相遇的时候,那男孩儿正在庄子后头的小河边上捉了鱼上来,架了柴火烤着吃。

这玄孙女就偷偷从庄子里溜出去,寻了那男孩儿一道玩耍,摸鱼捞虾,想了各种方法来将之做得美味可口,两人一起分享。一来二去的,她就喜欢上了那男孩子,对父母说心里只喜欢那男孩儿,认准了他。

父母说破了嘴皮子,也劝不动她,又想着到底还是她自己觉得幸福最重要,终是妥协。她最后如愿以偿地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她父母给小夫妻在京中购了宅院,又出银子,教她相公好好读书。偏偏她相公是个爱吃好吃的,总跟着她一道进厨房下厨,全然没有所谓君子远庖厨的概念。

这玄孙女很是高兴,拿了高祖母留下的菜谱誊抄了一份,与她相公一道下厨研究,婚后第二年,她生了个玉雪可爱的女儿,两夫妻开心之极,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哪知有一天,她相公出门回来,说城门上张了皇榜,要招擅烹饪之人,到宫中担任庖人,他打算前去揭榜。

这玄孙女一听便愣住了。家中女儿才方周岁,正是需要父亲的时候,相公若是进了宫,她和女儿怎么办?相公便劝她,若他能入宫做庖人,得了贵人赏识,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何况她会做的菜,他都会做,外头人几曾见识过她做的这些美味佳肴?

他百般劝她,她始终不愿答应。这时候她才意识到高祖母这本食谱传女传媳不传子婿是有道理的。男人如何经得起诱惑?这一本记载了外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美食的食谱,简直就是实现他们野心的通行证。

可惜她相公已经鬼迷心窍,她拦都拦他不住。一日他出门买菜,却从她的梳妆柜中偷偷拿走了她誊抄的那份食谱,径自去揭了皇榜。

等到邻居跑来告诉她时,此事木已成舟。

他欣喜若狂地回来对她说,他成为了宫中的庖人,每个月给多少月钱,放多少天假,若做得好了,过不多久就能升任疱长……

他说得口沫横飞,她却听得一阵茫然。

再后来,她相公不明不白地死在宫里,她甚至连他的尸都不曾见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