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凰涅天下 >

第254章

凰涅天下-第254章

小说: 凰涅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正乐滋滋盘算时,卫希颜慢悠悠说道:“不要想一步到位,循序渐进才稳当。”

王则成一凛,“是!”

“稳当”二字点醒了他。

众将回到旗舰的指挥舱,卫希颜指着舱壁悬挂的巨幅羊皮海图,道:“柴历亭的城防和治安由王则成的防卫军负责,海港驻防则由徐靖的第一舰队负责……防卫军要尽快清扫岛上可能的残余敌兵,并组织人员修建城防工事,沿海的要地都要建哨寨,尤其北边靠柔佛海峡的地方。”

她修长如玉的手指点在柴历亭与马来半岛相隔的狭长海峡处,“第一舰队要派巡逻舰在这里巡弋,从柔佛海峡过来的船只一律扣押,一个月后再释放。”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这座岛城稳定下来了。

“在和三佛齐开战前,先行岛禁:只准进不准出。有关岛上的人员和消息放出,都应是我军的安排。”卫希颜的笑容诡异。

王则成和徐靖会意起身,“是!”

“另外,战俘分组编到工事营,加紧修筑城防工事和炮台,军港也要重修扩建。这里的军港真是简陋。”她抱怨了句。

卫帅,您不能拿这里和瑞宋港比啊!众将暗笑,都起身应道:“是!”

徐靖转了转眼珠,嘿嘿笑了两声,“卫帅,那些投降的三佛齐将领一看就是不能干活的熊包,白养着也是浪费军粮,不如……嘿嘿,拿来换赎金。”

众将一愣后哈哈大笑,范汝为一巴掌拍了过去,“你这浑人,都改吃皇粮了还不忘海盗作风!哈哈哈……不过这‘肉票’还是蛮肥的!”语气带着跃跃。

众将都巴望着卫希颜。

她一笑,大方道:“赎金朝廷不拿一文,给你们水师官兵作犒赏,防卫军也有。”

此次南洋水师作战朝廷是不知晓的——卫希颜去瑞宋州是视军——她先战后奏免不了被御史弹劾,即使战胜朝廷也不大可能补给军费,所谓皇帝不差饿兵,她打的是“以战养战”的主意,用这些贵俘换赎金正是圈钱的好手段,她自不会反对。

众将欢呼一片。徐靖乐滋滋地盘算着怎么漫天要价,将这些肥羊榨个油干肉尽。其他都统制更恨不得立即开战三佛齐——会有多少“肥羊”等着他们呀!

“哦,对了。”她似乎不经意,道,“那些三佛齐将领既然没力气干活,也不能白吃军粮。在三佛齐拿来赎金之前,按天计收他们的免役钱:每日十两黄金。眼下没钱先欠着,写借据,等三佛齐来人了一并付清!”

指挥舱里静了片刻。

“高!”回过神来众将都咧歪了嘴。

徐靖更是笑得磨刀霍霍向猪羊。卫帅,原来您是海盗的祖宗哇。

***

古时的新加坡有很多不同的称呼。马来语是Negeri Selat,意为海峡之国。公元三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马来语的对音,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唐书》称“萨庐都”,《宋史》称“柴历亭”,也称“石叻”,这些都是“Selat”(海峡)的对音。也有宋商称为“凌牙门”或“龙牙门”——新加坡海峡的岌巴港——因其西口有崖石挺立,山门相对,形如龙门。元代称新加坡为“单马锡”,史载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明代的《郑和航海图》记为“淡马锡”,都是马来语Temasek(海城)——来自梵文tamarasa(黄金)——的对音。而直到十四世纪末,“新加坡”的称呼才首次出现,据说当时三佛齐王国的一位王子来此发现狮子而取名Singapura(梵文:狮城),中文对音为“新加坡”。

但宋军占领了柴历亭,意味着后来的一切将永远不会出现。

卫希颜将柴历亭定名为“华宋”,意为属于大宋的领土,而“华”字的意义有二:一为中华;二为兴盛。她还采用了宋商的称呼,将港口正式定名为:“龙牙门”。这名寓意深刻——新的“华宋城”扼着印度洋进入南海的通路,恰似中国南海的南大门,正是龙之国度的牙口。

她想起前世的伙伴秦瑟琳说起“狮城”之名的由来时,一脸的鄙夷,“有狮子的地方多了,见着狮子就叫狮城,三佛齐的王子是没见识……所以说印尼人目光短浅是有来由的,人家祖宗就没见识,这是遗传,还是没治的那种。”

卫希颜笑着,决定将新城的象征立为“龙”,这里以后就是“龙城”。要在广场上竖立华表,刻上龙的图腾,狮城什么的还是算了吧。作为有见识的大宋人,不能象三佛齐王子那般没知识。

柴历亭变成“华宋”后,岛上生活依然照旧。宋军在集市的显眼处张贴了梵文和马来文的布告,又派军士护着几名通译敲锣打鼓的四处宣告,表明是来自“中华大宋帝国”的军队,说:“三佛齐水师在柴历亭欺压大宋海商,抢商货逼死人命,帝国军队前来主持公道,却被三佛齐水师攻击,帝国水师只得还击……为保护大宋海商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威胁,帝国的南洋防卫军将驻守本岛,和帝国水师共同维护岛上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商人的正常交易,并设立知事府处理岛上的商事和民事……只要是守法良民,帝国军队将保其安全……”

布告的文字和通译的宣告都是大白话,让人看了听了就明白——卫国师有言在先:“谁敢之乎者也显摆文采就丢到海里去清醒脑子。”没有哪个通译愿意大冷天的享受如此“待遇”,卫国师的命令被执行得非常彻底。

当地商民听了通告、看了布告后,都略安了心。军队只要不乱杀人就好,管他是三佛齐还是大宋。况且三佛齐的军队在当地做的欺压之事多了,没什么好名声,当然也没有岛民跳出来抗议占领。至于岛上的三佛齐本国商人,都已被宋军监管起来,不虞闹事。

过了几天,当地人见宋军纪律严明,不乱抓人也不放火,各家也没听说遭到入屋打劫,于是人心渐安。虽然被通告禁止出海,海商的船也都被扣了,但通告也说“要防备三佛齐奸细偷渡,以后会放船,出入恢复正常”,或嘀咕几句也就罢了。

之后,商人们又都被召集到“海神号”旗舰,感受了大宋神舟的巨大威武,心怀威惧的商人们又得到通告:

三佛齐定下的苛税杂费均取消,中华大宋帝国只收一道税,即货物关税。帝国在华宋城设市舶司管海商事,凡商船出入码头均需向市舶司海关报货单,列明价钱,市舶司按货单内抽取一成的货物或收取等价值的金银作为关税。如有隐匿货物不报者,视为走私,除罚没隐匿货物外,并加收三倍罚金。

商人们听到中间已经激动起来。十成抽一的税简直太低了,三佛齐王国是抽三成,有时甚至是五成,对大宋的低税都不敢置信。这就好比天降金子——绝无可能的好事!

对此,通译官解说道:“大宋帝国设在广州、明州、泉州、京城等地的市舶司海贸商税皆为十成抽一,华宋已属大宋之城,其关税自是遵循帝国《海事市舶条法》的规定。”

经通 
 210、海外新地 。。。 
 
 
译官再三保证,商人们信了大半,但还有着几分怀疑。在看了用汉文和梵文书写的白纸黑字的文告——后面盖着帝国水师最高长官的官印,据说这位长官是大宋的国师,在帝国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其承诺并盖了印的事绝无可能变更——商人们终于相信这天降金子的好事是真的。

直到下了“海神号”,这些商人的脚下还都有些轻飘飘的。人人惊喜之余,都不由祈祷着这Negeri Selat能永远是Huasong才好。

Huasong,这是卫希颜以后世的汉语拼音定下的“华宋”的字母标译。它将和Ruisong(瑞宋)一样,作为汉字地名的字母标译通行于海外,方便海外各国人拼读——她不需要用梵文、马来文或阿拉伯文,以及还远未在这个世上盛行的英文来对它们作标译——这些对音式的名称将永远给这里的土地铭刻上“中华”和“大宋”的烙印,恒远流传。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

宋代的汉字读音和现代是不一样的,用现代的汉语拼音去学当时的汉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字的读音无法用现代拼音去拼。

古代汉字的四声是指“平上去入”,细分可以分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共九声。 

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其他都是仄声。

“阴平、阳平”就是现代汉字拼音的“一声、二声”,“阴上、阳上”即现代拼音的“三声”,“去声”为现代拼音的四声,但“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仅在客家话和粤语等方言中还保留着,用现代汉语的拼音是很难拼出来的。

所以说,要想在古代教小孩子用现代拼音去识字,以此迅速推广百姓的识字率,哈哈,那是不可行的呀。




211

211、败三佛齐 。。。 
 
 
一个月后,Negeri Selat被占的消息传到三佛齐王国。

一艘三佛齐商船被宋军放回,船长带着中华大宋帝国的“国书”惶恐地觐见了国王。

大宋的“国书”自然以汉文书写,但因担心三佛齐人没文化,将汉语的“国书”译出差错,卫希颜还“好心”地令通译另译成梵文——三佛齐的官方文字。

大宋“国书”严正声明帝国出兵Negeri Selat(特别标注:帝国定名‘华宋’,译称Huasong)是为本国国民持张正义,严词谴责三佛齐水师欺压宋商的罪行,要求三佛齐王国赔偿大宋出兵的损失——折合黄金三十万两,并要求将Negeri Selat(Huasong)一并作为赔偿永久割让给大宋帝国。

三佛齐国王听侍臣念毕一口气没上来,噎得满面发紫。

“无耻!这是海盗!这是打劫!这是勒索!”国王回过气来,咆哮之声充斥王殿。

尊贵的国王忘记了,他咆哮的正是三佛齐水师以往喜欢在海上干的事,只不过这回的“受害者”变成自已。

“出兵!夺回Negeri Selat!”

大臣们怒形于色,声浪几乎掀翻王殿。

三佛齐有强大的水师,作战的船只达三千艘,除了和注辇国海战吃过败仗外,马剌迦海峡之东、之北的广阔海洋都任其纵横,这不知从何冒出的宋国水师竟然让三佛齐赔款割地,真是神都怒了。

在三佛齐的认知里,宋国的船很大,宋国的商人很富,宋国的丝绸、瓷器很精美,但从未听说宋国的水师很厉害,除富有之外不足为惧。

是以,王殿上满是出战之声,大臣们都很嚣狂。

“打垮宋国的船队!要赔款!黄金、丝绸、瓷器……”

三佛齐的王和臣都兴奋不已,仿佛胜利已在眼前。

***

王令下达得很快,驻海港的三佛齐水师迅速动员待战。

七八日后,便逢顺风,正是海战的好天气。三佛齐五百艘战船从廖内港出发,气势汹汹杀向Negeri Selat。

此时,大宋水师正游弋在马剌迦海峡,距廖内港五十海里(1海里≈1。82公里)。

宋军在战前早摸清了三佛齐水师的各驻防港口——此为名花流旗下海商提供的情报,经作战会议分析,三佛齐距华宋最近的港口是廖内,有一支三百船的舰队驻守,其水师必集结到此港后出师攻打华宋。因此,宋军的巡逻舰一直遥遥监视着廖内港。

当三佛齐舰队驶出廖内港不久,就被宋军巡逻舰的瞭望哨从望远镜里窥到。

望远镜是宋军水师作战的又一利器。名花流的玻璃工坊造出透明度高的玻璃后,卫希颜就给出了制造望远镜的要求。经工匠研制出来的双筒望远镜虽说在望远距离、放大倍数、清晰度这些方面还达不到卫希颜的要求,但已让宋军将领喜出望外——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啊!

“千里眼”是神话,用望远镜只能看清楚百丈内的人和物,而在海上的视野比陆地广阔,战舰上居高的瞭望哨能通过望远镜观到十几海里外的模糊船影,天气好时,看得更远。

不需要看清船体,宋军巡逻舰当下转舵,舱底二十四部水车轮浆同时被军士踏动。宋军水师的战舰动力采用风帆和水车结合,有风使帆,无风则踏动舰底的轮浆驱动,以克服海上逆风行船的弊病。巡逻舰转舵掉头后则为顺风,风帆加水车双动力齐开,其船速比三佛齐战船快一倍不止。

因此,不到半个时辰,呈竖线队形慢悠悠游弋于马剌迦海峡的南洋水师就接收到了传讯。

水师第一、第二舰队保持迎着廖内港的航向,调整风帆以减少逆风影响,同时踏动半数水车,航速提为中速,以免过早遭遇三佛齐水师引其动疑。水师第三、第四舰队却向侧行,离开主航向,远远避开三佛齐水师,准备绕过去抄它后路。

约摸一个时辰后,三佛齐水师和宋军水师在马剌迦海峡“巧遇”。

五百舰对六十舰,看似极“悬殊”的对比。

三佛齐指挥官陀罗毕已经咧开嘴大笑。

那位被宋军放回报信的三佛齐商船主说:宋国来的战船只有一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