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凰涅天下 >

第200章

凰涅天下-第200章

小说: 凰涅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汝为心忖,神舟借给长江水师,八成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他有些肉痛!但范汝为也是粗中有细的人,同样是水师,南洋水师独拥十艘神舟,早在长江各路水师中引起不满,眼红的家伙多去了,他眼下不割点肉,以后难免被割得更狠,倒不如大方点租过去,割小肉保全身,不但有几个钱拿,面子上还落得个光彩。

租给商会那就更合算了!那些富得流油水的海商最不缺的就是钱,能用大宋的战舰给自家商行运货,那是多有面子的事!范汝为敢提着脑袋打赌,只要水师衙门一贴出告示,就有人疯抢着出高价……嘿嘿,待得他兵员配齐了,想什么时候收回就收回,还顺带赚一大笔钱!

他盘算着:十艘神舟,两艘租给长江水师,七艘租给东南的大海商,南洋水师保留一艘;那些千石级的中小型战舰也可以按不同的价位租出去……这是多少钱?回头得让钱书记官好好算算……

范汝为喜滋滋地拨着如意算盘,兴奋得咧嘴直笑,浑不知他的每一步都落在卫大国师亲设的套路里,整一个被卫希颜卖了还心怀感激的主儿。

前话不提,范汝为从出租战舰中狠赚了一笔后,有了钱腰杆子便硬了,将水师官兵的饷钱一提再提,以此吸引壮丁入伍。

这一招倒挺管用,广南的从商气氛本来浓重,无田可种的多是入城打杂,极少有愿意当兵的,但当兵的饷钱高了谁不动心?几个月下来,范汝为又招了两千新兵。

但广南地广人稀,在这里招兵本就困难,范汝为再有办法也难以生出多的兵源。从麻逸和柴历亭回来后,属于男人天性中的好战因子让他止不住地雄心万丈,迫不及待地要将他的舰队风帆扬起来,脑子鼓捣了一阵,琢磨着趁国师高兴赶紧再抠点人出来。

“卫师,您老人家大慈大悲,就再借给咱两万人吧!”范汝为狮子大开口,两眼紧巴巴地瞅着卫希颜。

两万人?名可秀挑挑眉,却含笑不语。

“行!”卫希颜应得爽快。

范汝为“啊”一声张大嘴。他原想顶多只能要来一万人,但提防着国师往下砍人,索性多报一倍,如此磨下来也就差不多了,哪成想国师竟痛快地一口应承了!片刻他回神后,顿时喜不自胜,重重一抱拳,“多谢国师!”

“你先别急着道谢!”卫希颜说得慢条斯理,“这两万人不是白给你,有条件!”

“啊?”范汝为心中发毛,有不详的预感。

“国师,什么条件?”他心想有人总比没人好。

“其一,枢府不拨兵,这两万人你自个招去,地方可以不限于广南福建,你若有本事,荆湖、两浙的壮丁都由得你招……”

范汝为听到这心头一松,心想他南洋水师的军饷待遇比国防军优厚,只要出了广南,还怕招不来兵?

卫希颜又道:“其二,这两万人每月的军饷朝廷只给一半,另一半你们南洋水师自个解决。”

范汝为正想着再提高军饷吸引新丁,一听一半军饷都得自己出,顿时急了,“国师,末将哪有这么多钱?”

“没有钱?”卫希颜眼皮一抬,“那就等你的水师赚足了养兵的钱再来要人!”

范汝为苦着脸,国师您太奸诈了!

名可秀早料到这个结果,在一旁暗笑摇头。志和呀志和,你想在希颜面前耍心眼,只会搬起石头砸中自家的脚!

*********

四月二十,卫希颜独自返回临安。

京城早已沸腾一片。

到二十日为止,举子们已在临安府大牢关了五天。

贡院斗殴案却迟迟不开审,事情似乎变得愈发莫测起来。便有言官弹劾大理寺拖延断案,大理寺卿颇委屈,官家钦定的主审官不着急,他们急有甚用?尚幸官家通情达理,未因言官的几句话而责斥大理寺。

赵构心里也急,毕竟一千五百多名举子被关押在大牢里不是一件小事,但境外金人和党项人似有异动,详情难明,国师北行境外查探比起审理贡案更关紧。此时的赵构因国内形势大好,有着身为赵室皇帝的强烈责任感和勃勃雄心,对外敌的关注更甚于内;但皇帝不知道,卫希颜去的不是北地而是南行。

由于大理寺的态度暧昧,渐渐坊间便有传闻,说是国师主审立意重惩,正在说服赵官家,一旦官家点头,就是雷霆定案!

这道传闻虽属空穴来风,但大理寺讳莫如深不作任何辩解,丁相公被问及此案也是叹而不答,皇帝的态度更是难以捉摸……于是,传闻更被演得活灵活现,坊间热议不绝。

报纸上的儒商论战倒是出乎意料地消停了。

或许正如临安府牢的举子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放下陈见坐到一起,牢外的儒林和豪商们也意识到此刻再作纷争非但无益,反而坐实了牢中举子的罪名,若被卫国师抓住把柄,借此言事,无论儒举还是商举都将罪责难逃!

卫希颜就在这个时刻,回到了京城临安府。

四月二十一,贡院斗殴案在大理寺开审。

万人瞩目!



作者有话要说:青西从老家回后,因赴成都处理急务有了耽搁,未得成文。劳大家伙久候了,在此致歉:))

另外感谢【好武侠】同学,你的留言我看过,当时未得有时间回。战舰的人员配备的确是个问题,原先从考虑上便未让水师配齐,起初不打算在这上面着墨太多,后考虑到水师实力循序渐进在文中也应有个过程体现,且也为后文商船出航巴格达的轰动打个伏笔,遂在本章对水师配备和战舰的动向交待了千字,以作完善:)再次感谢你的意见,握爪!

改几处错重更,临安府写成开封府了~笑~~




贡案开审

“国师准备如何审理此案?”

“定不会让陛下为难!”

君臣这番对答是在四月二十的午后。

卫希颜从广州返京后不久即入宫觐见皇帝,她从金国归来自然需向赵构回禀敌情,虽然这只是忽悠皇帝的借口,但凭着千机阁的详尽情报,她对境外两族的异动早已知悉在胸,并不担心露馅。

赵构没有半分怀疑,卫希颜禀奏的胡虏异动占据了他全副心神!

金夏开战对赵构来讲无疑是桩天大喜讯。女真人和党项人的战事拉得越长,对大宋天朝就越有利,他赵家的江山就越稳固。

赵构相信,以卫希颜的智略必不会放过金宋开战的大好机会。至于是浑水搅鱼还是顺风生火,皇帝明智地选择了不过问——在这方面,他绝对信任国师卫轲的能力!

隐下乍闻敌情的兴奋,赵构更在意北廷凤翔府的反应。在皇帝的内心深处,他对北边那位和他同样流着赵氏血脉的小皇帝有着不可明道的忌讳。

这天下,只能有一个赵姓皇帝!

但这份心思,他自然不会宣诸于口,毕竟那是他的亲皇侄。他可是仁德之君!

赵构双目微微敛沉,不动声色地将话题转移到备受世人关注的贡案上,然而卫希颜的作答却让他心生不悦。何谓不让他为难?

赵构暗暗压下那分不悦,目光触及那清容淡笑的女子,终是咽下涌上喉头的那句诘问,从唇角勾起笑容,颔首道:“国师行事,朕放心!”

放心?卫希颜暗地冷笑。赵构分明是不满,却一副亲切信赖姿态——这番做作,又是何来?

皇帝,在忌惮她!

***
赵构对她生出忌惮不是一天两天,虽然他掩饰得很好,但一些难以为人注意的细节却曝露出这位愈来愈深沉的皇帝隐在暗处的心思。

他对卫希颜的称呼就很有意思。从最初的“希颜”到“卫卿”,再后来不知不觉中又变成了“国师”,这种变化似乎很寻常,却很微妙。

——东京时,驸马卫轲是康王赵构的妹夫兼盟友,今时的皇帝赵构仍以“希颜”相称,一是存了笼络之意,二来也记着昔日几分情谊以友相待;随着君臣相处,一个是九五至尊,一个是天下至宗,那份因地位而生的疏离让赵构渐渐将‘友’变成了“卿”。

卿,这是君对臣的称呼!

从“卿”再到“国师”,以爵衔相称,似乎是皇帝的尊重。

名可秀却看得透彻:赵构对希颜生忌了!

她虽然只见过赵构几面,但对他心性的了解恐怕连他生母韦贤妃都要自愧弗如。

在枫阁的一间密室内,标存着一份名为“天九”的档案,厚厚一沓长达数百页。赵构若有幸观阅,必定会惊寒透骨!那些连他自己都已模糊淡忘的往事,却在这里巨细无遗地一一呈现!

所谓见微知著,细节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性。在名可秀这样明睿的女子面前,赵构的一生如同一卷拉开的画轴展露无遗。

要掌控一个人,必得先掌握他的心性!

这天下再也没有一个人能比名可秀更了解赵构!

卫希颜对皇帝忌她毫无惊诧。

“赵构忌我又如何!”她撇唇扬眉。

她既然为了名可秀而入朝,就是要高调立世,赵构忌惮那是迟早的事,她岂会放在心上。

但这位皇帝的深沉容忍倒也让她刮目,赵构,再也不是当初的康王!

***
卫希颜笑容淡淡,皇帝不悦又如何。

贡案怎么审,她心中早有定论,却不打算提前告诉赵构。此案若连皇帝都吃不准,坊间的种种传闻必会越发热闹,也会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卫希颜想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为了可秀布局的这盘棋收官完满,皇帝也可利用!

至于这位皇帝的不满,在卫希颜眼中,不过轻如微尘。

*********

贡案如何审?在百官看来,自然是要闭审。所谓闭审,即大理寺关衙不许堂听。

通常,衙门审案,多数都允许百姓堂听,除非是重大的案子或敏感的案件。

在朝廷百官眼中,这桩贡士斗殴的案子就是重大案件。当然,若按《刑统》论,斗殴的刑罚并不重,说起来只是个小案子;但这起贡士斗殴案却因涉案人的身份以及案犯人数之众变成了重案,从皇帝到小民,无人不关注,从而使这个案子又变得十分敏感。

如此重大又敏感的案件,自然应该“闭审”!

——若不然,如堂审时若有举子回话捅出什么篓子,或者道些不合宜的言论,在堂听百姓的众目睽睽之下,朝廷的颜面何存?

然而,众官皆以为理当如此的事却屡屡被卫希颜打破常规。

“什么,开堂公审?”

两位贡案副审几乎同时惊声出口,不敢置信耳中所闻。

大理寺卿谢如意反应最快,旋即便垂头微微退后一步。刑部侍郎范宗尹却一时气急踏前一步,便要愤声反驳,却被谢如意猛踢了一脚,吃痛下不由回首怒视,“谢大人,你做甚?”

“哎唷喂——”大理寺卿一手抚着颤动的右腿,口中发出一串长长呻吟,“哎唷……我的这条腿哟!从昨儿个起就直个抽筋,一抽起来就制不住……范大人,抱歉抱歉、冒犯了冒犯了……”

他忙不迭道歉拱手作揖,却在低头之际飞快向对方使了个眼色。

范宗尹微一愣神,但他能在而立之年就坐上刑部侍郎的位子并署理刑部,自非愚钝之辈,略一忖便了悟在心,立时警醒。

——以这位卫国师的性子,他反对又如何?若堂听真出个事端,担责的也不是他!

范宗尹想及此,眉宇一松,竟有些坐看好戏的心态。

“二位大人可有异议?”卫希颜淡淡抬眸。

两人互视一眼,同时躬身拱手,“下官遵命!”

*********

堂审定在四月二十一的未时正。

尽管文告上午方贴出,但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当日刚到午时,大理寺衙外就挤满了赶来堂听的百姓,层层堵涌在衙前阶下,巴巴张望着那两扇紧闭的朱红大门。

到得未时二刻,衙门终于徐徐打开。

人群轰然激涌。

“锵!”

一声锣响震住了意欲涌进的人群。“沓!沓!沓!”两队武安军士兵从衙内奔出,迅速列在朱门两边,按刀肃立。

人群不由微微退后半步。

“都听好喽!”

敲锣的衙役一声吼,虎背熊腰的身材在门口一站,浑如一蹲铁塔,嗓门宏亮,震得前面人耳根子发麻。

“要听堂的,列队进入堂前,不得拥挤、不得喧哗!”

“乱挤乱闹的,一律轰出去!”

众人愣了下。那衙役见无人反应,环目一瞪,右臂挥舞着直吆喝:“别矗着!列队、列队!列成两队!”

人群便动起来,但拥在前面的人谁都不想排后,挤挤搡搡涌前,一时间闹闹喳喳如关扑开市。那衙役是个鲁汉,吼道:“吵什么吵?吵着了国师一个都别想进!”

众人心想你那大嗓门才扰着了国师!但这鲁汉一声吼倒也管用,未几挤涌的人群便列成了两条长龙,在武安军士兵监督下,徐徐有序入衙。

***
“升堂!”

“威武!”衙役签杖击地三响。

堂下密密匝匝的百姓陡然都抻直脖子向前张望——国师要出来了——堂下的人群均不由睁大双眼,欲一睹国师风采,却无人敢大声出气,一时肃静无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