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医师 >

第133章

医师-第133章

小说: 医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记忆的深处翻找了一下,梅根教授很快找到了一个很短的名字,而在看了那文章标题下的署名之后,这两个名字在刹那间重合了起来。

片刻的恍惚之后,忽然间,梅根教授心中升起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为什么,不再次邀请他来到大会上演讲呢?

虽然大会就在一周多以后就要召开,虽然会议日程早已确定,虽然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会议而言,想要临时增加一场讲座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怎么的,这个念头就像一个顽强之极的种子一样,在梅根教授的心中迅速的扎根,发芽,并且迅速的成长为了一颗参天大树!

想到这里,梅根教授不再犹豫了,她拿起桌上的电话,迅速的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喂,您好,这里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我是梅根教授,请帮我转接霍利教授……”

第186章 跨国巨头们的躁动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能是一门一户,甚至是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小事儿,也可能是影响一个团体,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大事!

当然,即使是所谓的大事,也是对不同的人来说的。

比如说非洲一个小国发生了政变,这对这个国家的人,或者周边国家的人来说,绝对是天塌下来的一件大事,但是对于美国,华国这些国家的人来说,就是不痛不痒的小事儿了,甚至还不如晚上吃什么来的重要!

田路发表的那两篇文章也同样如此。

一个普通人,关心的只是政治新闻,娱乐新闻,或者是日常的油盐酱醋,除非真是自己或者家里人生病了,否则他们绝对不会去关心谁是心脏病的专家,谁是呼吸病的专家,对他们而言,这些都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当然,对于医学界最新的研究进展来说,他们就觉得无趣和枯燥了,根本连了解一下都懒得去做。

哪怕是一般的医生,或者说其他专业的研究者们,他们也都不会关心,甚至大多数的神经内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们,也不会去看一眼。这些临床医师们只会关心真正可以实用化,可以用在患者身上的技术。

真正会去认真看田路这两篇文章,并且为之震撼,或欢欣鼓舞的,只是神经医学领域中的那一小部分人,即使是在神经医学所有的从业者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就是在这群人之中,田路的两篇文章顿时掀起了一场风暴!

大家基本上都还记得两年多以前那三篇文章,并且一度为之欢欣鼓舞,而看到这篇研究报告之后,这种欢喜在两年多以后再度爆发了出来!几乎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专业人士都忍不住拿起手边的电话,迫不及待的打给自己的同事,好友,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心中的兴奋……

当然,还有一群人,他们也同样被这篇文章所震撼了,只不过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一般的研究者们不太一样。他们看到的不是技术的进步,和无数种神经疾病被治愈或者控制的曙光,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绿油油的美元,浓浓的商机!

这些人,当然就是那些制造药品的跨国巨头们了!

制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这是一个事关人命的行业,在研发新药的重地,如美国、欧洲等地,有着极为严格的新药上市制度,每一种产品从研发、临床前实验,到临床试验,最后进入临床使用,往往需要十数亿美元,十余年时间,开发周期长,研发成本巨大。所以在美国,每年一般都只有一二十种新药上市,而这些上市的新药,无不成为各个企业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但是,制药行业也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

那些制药的跨国巨头们,如果手上握有大把的专利药,那么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销售利润,不仅公司每年的销售额极为可观,甚至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都高达数十亿美元。

而一家顶级的制药企业,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掌握在手中的专利药!

和国内充斥市场的仿制药不同,跨国巨头们手中的专利药,全都利润丰厚的产品,有些常用药物每年的销售额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排名世界第一的瑞辉,旗下号称“最赚钱的专利药”立普妥,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一百亿美元,连续数年都是世界头号畅销药品。

但是,就算是那些跨国巨头们,也不是每一种药都是特别赚钱的,而且发明专利只有二十年的保护期。纵然有着专利补偿期限制度,近几年来,跨国药业巨头还是纷纷迎来了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高潮,站在了“专利悬崖”的边上。

大批的拳头产品专利到期或者即将到期,跨国药企门面临着销售额骤降和利润下滑的威胁。比如说专利药立普妥到期之后,仿制药第一时间上市销售,让瑞辉这家制药界的老大损失惨重!

为了应对这种专利药到期的问题,跨国巨头们除了在其他国家建立合资企业,进行仿制药生产以减少损失外,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新药的研发上面。世界排名前几位的跨国药企,基本上每家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研发,排名第一的瑞辉十年间就投入了七百多亿美元,为的就是试图找出一种能够替代立普妥的药物。

但是新药的研发不但投入巨大,同时成功率也是极低的。

新药研发的过程,简单一些分的话可以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确定候选药物,开发阶段有可以分为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等等。但是,根据一个统计,每评估五千种化合物,只有五种才会有机会进入临床试验,而其中更是只有一种会最后被批准上市销售!

每年那些跨国公司都会开始数十项,同时也终止数十项药物研发,而一旦有一种新药被批准上市,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而正是田路的这篇文章,让很多公司看到了机会!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现在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每年全球的销售总量有上千亿美元,那么田路所发现的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如果最终可以成功进入临床的话,那其价值自然可想而知了……

……

美国,跨国制药巨头诺菲公司总部。

副总裁办公室里,洛西斯拿着手中的杂志,死死地盯着纸上那个名字,洛西斯用力的咬着自己的嘴唇,此时心中懊恼的直想往哪雪白的墙壁上撞过去!

“当年我的条件要是开得更高一些就好了!”

虽然时间已经比较久远了,但是当早上公司情报部门主管把这本最新的《nature》拿给他看的时候,洛西斯看到那个作者名字的刹那间,还是第一时间想起了那个当年毫不犹豫拒绝他的华国年轻人!

作为诺菲公司近些年着力发展的方向之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在公司的销售总额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尤其是帕金森和老年痴呆药物,增长非常的迅速,可以说是诺菲近年来投资最多的方向了。

只不过,投入虽然巨大,但是成绩却是差强人意。

毕竟诺菲的传统优势是肿瘤药物,虽然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上投入越来越大,但是相对于其他三四家强势企业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洛西斯会开出那么高的条件去邀请田路的原因之一。

但是,他现在发现,当初开得条件还是太低了!

一种可以闭合血脑屏障的化合物,暂时来说,在世界上绝对是独一份的,也就是说,和其他的药物不同,这种化合物一旦能够成功上市,那么它将没有任何的竞争对手!

无论谁都明白,垄断才是利润最高的。

想到这里,洛西斯的一颗心变得越发灼热了,一双研究由不由自主地放在了那个名字上面……

……

不仅仅是诺菲公司一家公司,也不仅仅是洛西斯一个高管,在田路的文章发表之后,几乎所有的跨国制药巨头们都拿到了这期《nature》杂志。

能够发展到跨国巨头的程度,这些制药公司在注重自身研发的同时,也极为关注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所以基本上每家公司都有专门的情报部门,订阅几乎所有高质量的学术杂志,每一期都有专人去研究,去分析,试图发现对自己公司有利的消息。

商人,远比那些专业的学者们要敏感多了。

在研究者们还沉浸在惊喜之中的时候,跨国巨头们却早就把视线放在了那种小分子化合物上面,放在了那篇文章的作者身上。

除了从未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几家企业还有些犹豫之外,几乎所有的跨国巨头们都第一时间做出了决定:联系这位叫田路的华国学者,去了解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如果确实有进入临床的价值,那么就一定要不惜代价的得到它!

谁都明白这种小分子化合物的价值。

这甚至是不能用现在的市场来衡量的,随着血脑屏障理论的完善,以及各种前沿研究的开展,可想而知,很多以前无法可施的精神疾病,老年性疾病都将有治愈或者控制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将来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销量肯定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

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那么这种能够闭合应激开启血脑屏障的小分子化合物,不敢说能够达到立普妥那种惊人的程度,但是成为一家公司的主打产品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在这种显而易见的前景刺激下,有志于此的跨国巨头们几乎都同时动了起来,第一时间给华国的分公司下达了指令:去了解京师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所有情况,查证那个田路的一切资料……

第187章 小分子化合物的价值

“好的,布鲁斯教授,作为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一员,我很乐意和神经生物学系,和您再次合作!”

……

“当然,您知道,我这段时间非常的忙,是的,非常忙,所以具体的合作恐怕要等待一段时间了。”

……

“好的,到时候我会再和您联系的。再见!”

放下手中的电话,田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身子一歪,倒在了沙发上。

看到田路一副疲惫的模样,叶兰心中不由得一疼,连忙爬起来,跪坐在沙发上,开始给田路按摩起了太阳穴,嘴上低声的埋怨道:“这个布鲁斯教授,难道就不知道京都现在是晚上吗?非要这个时候打电话过来!”

“呵呵,他当然知道。”

拍了拍叶兰的小手,田路苦笑道:“不过他以为这边的时间还不算晚,打电话还比较合适罢了。”

对于布鲁斯教授,田路一直心怀着感激,也存着敬意。当初他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两年间,布鲁斯教授给了他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田路是一直记得的。现在自己有了新的研究突破,并且后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方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他倒也没有理由拒绝。更何况,田路本来也有着这样的心思。

只不过确实如田路刚才所说的那样,最近他实在是太忙了,暂时还无法摊开那么多事情,所以只好暂时把这个想法压了下来。

两篇文章的发表,对田路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而已!

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国内,或者说在田路的周围,这种影响短时间内还不会有什么,但是在国外,确实是已经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短短的两天时间,实验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甚至还有不少电话直接打到了田路的手机上。

找上门来的电话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研究者们,或是因为激动,或是因为好奇,当然更多的是抱有一种交流的想法,想要在电话里和文章的作者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对于这一类电话,田路是非常客气的,一般都会和对方交流上一段时间,解释几个重点的问题之后,再委婉的结束交谈。

第二种,是寻求合作的。这种所谓的合作,不仅仅是指想要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上的合作,还有大学等研究机构想请田路去做学术交流的,学术会议想请他去做演讲的,林林总总,数量繁多,其中就包括当年有过数面之缘的梅根教授,邀请田路去哥本哈根参加今年的欧洲神经协会联合会大会。

第三种,就是几个跨国医药巨头的中国分公司了。

这些医药巨头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让各自公司的专家学者们上门进行交流。当然,这种所谓的交流肯定抱有强烈的商业味道,田路心里也很明白,一旦对方确认自己发现的这种小分子化合物确实有实用价值,那么下一步,恐怕就会提出合作,当然更可能的是收购了。

说实话,田路并不排斥对方的这种想法。

当初去提纯这种小分子化合物,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但是另外一方面,田路本来就是打算用它来筹集大量资金的。

作为实验室内的产物,这种小分子化合物要想发挥它最重要的作用,必然就要走出实验室,进入临床。但是想要成为一种上市药物,它又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新药上市前的一系列流程,完成临床前实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