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传家之宝 >

第99章

传家之宝-第99章

小说: 传家之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多谢林老弟了。“刘半城呵呵笑道。
在林家吃了午饭,还跟着林海去了温室育苗的茅草屋看了一遍,一个个西瓜苗粗壮有力,可比他家里的好很多。
下午的时候,刘半城带着莫掌柜告辞。
刘半城走了之后,林海便去了林族长的家里,说了很多和西瓜有关的事情和粮食赋税的事情。
“大海啊,你想得对,我这些日子也在琢磨这件事情呢。有了刘老爷这句话,我们也能放心了。”林族长沉声说道。
“是啊,有了粮食交赋税,我们就算不种粮食也不要紧。”林海沉声说道。
林深听了林族长和林海的话,心里不赞同,想了想说道:“爹,我觉得此事并不甚妥。您常跟我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虽然种了西瓜,卖了钱,但谁家没有百亩的土地的,西瓜种植占了一半或者大半,红薯也占得不甚多,所以剩下的土地为什么不好好用来种植粮食呢。这不光是为了赋税,更是为了我们长久打算。去年风调雨顺,今年风调雨顺,不代表以后也风调雨神。光有银子,没有粮食,到时候照样也会挨饿。“(未完待续)

☆、第166章 天大功绩

林族长,林海听了林深的话,顿时大悟。顺风顺水的时间长了,已经忘记了当年遭灾的时候,大家吃草根,吃树皮的惨状。什么都没有粮食重要,在荒年的时候,手捧着银子金子都买不来粮食。
林族长摸摸花白的虎子,满脸笑意,对儿子很是满意,居安思危有远见,正是族长的好人选,呵呵笑道:“不枉我这么多年培养你,居然能够最到居安思危,适合成为一族之长了。”
林海听了,也附和说道:“大哥深谋远虑,远不是我能比得上的。是啊,的确是这样,居安思危。种田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自然五谷丰登;若是遭了水灾,旱灾,蝗虫灾,那就是颗粒无收,流离失所。”
林深被老父亲和林海的夸奖夸得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说道:“呵呵,我就是多想了一点。”
林族长,林海,林深三人商量了很多,林海终于安心回去了。路途经过村子里的学堂,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林海眯着眼睛,仿佛回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和村子里孩子读书的情景。想到这,林海便去了祠堂,跟看管祠堂的的林石头行礼之后,就进来祠堂。
林海跪在蒲团上,给列祖列宗磕头,感谢他们,并且告诉他们这一年林家的情况,以及林家未来的希望。家里的一切都是当初父母显灵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家里一有好事儿,就会跑到祠堂给父母和列祖列宗上香。
三日后,西瓜苗育好了。便对着父亲说道:“爹,你去告诉族长,西瓜苗已经好了,让他们过来拿吧。”
“哦,吃过早饭。我就过去。”林海笑呵呵说道,这两天村子里人经常有人打探,被问得多了,早点分出去,心里也能轻快很多。
果真一刻钟没到,村里人全部来了。一家十盆,五盆的西瓜苗分出去。林海家里自己留了三十盆。
莫掌柜亲自过来要走了两盆,想弄回去种植,看看和他们家自己的西瓜有什么区别。这是刘半城受益的,种西瓜这么赚钱。若是他能自己种,那是最好不过了。
林漱玉家给了舅舅十盆,自己还剩下十八盆。林海决定种的稀疏点,整整种了八十亩。
土地的泥土非常肥沃,耕作精心,稀疏的种植,可以让西瓜苗充分吸收养分,长出更多更好的西瓜。
西瓜这种作物。并不能当饭吃,只不过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对秦大人和齐大人的政绩并不能增色很多。可红薯玉米就不一样了,这些可是当粮食吃的,计在千秋。
这两样农作物的种植,直接参与进去的是林漱玉,小卫,戒嗔。但林漱玉是个姑娘家,她也不想惹麻烦。就把父亲推了出去。只是每次跟着秦大人,齐大人出去的时候。她跟小卫跟着,帮忙指导种植。
红薯下了地,种的同样稀疏,土地整理的很好。林漱玉家里的两千斤红薯吃了百斤,剩下的一千九百斤,种了一百亩地。
等到这一百亩的红薯苗长大了,可以摘了红薯杈子,以此种方式放置。半个月之后,茂密的红薯杈子又种植了六百亩,林漱玉家里总共种植了七百亩的红薯。林漱玉有预感,明年这些红薯会给她带来巨大的受益。
清泉村的其他人,顶多种了十几亩,先试试先。秦大人和齐大人则是用了自家的田,各种植了一百亩,这可是他们以后政绩的本源了。什么叫做利国利民啊,让百姓吃饱肚子就是天大的利国利民。
至于玉米,林漱玉一家就种了一百亩。家里剩下的田,正好是百亩的水田,全部用来种植水稻。
今年还算是风调雨顺,后院的早熟西瓜,比去年还早了五天上市,只给林海留了五十个西瓜,另外的五百多个西瓜,全部被刘半城带走了,价格和去年一样,两百文一斤,就后院的西瓜就有了两千两的进账。
这五十个西瓜,林海亲自给府城的秦知州送去了十个,给县城的齐大人送去了十个,给黄捕快送去了五个,给何大夫送去了十个,家里只剩下十五个,过过嘴瘾。
随后半个月之后,大田里的西瓜大量成熟,刘半城的收购价一百二十文一斤,虽然比去年便宜了很多,但大家也能接受,但这个价格只是林漱玉家里育苗种出来西瓜。自己家里育苗种出来的西瓜,只能卖出五十文的价格,因为味道比林漱玉育苗的西瓜差多了。
果真今年不仅有刘半城贵过来买西瓜,还有府城,天京的一些人过来购买,不过最好的西瓜源大部分在刘半城这里,所以今年赚的最多的还是刘半城。
清泉村的收入再次震惊了整个府城,甚至更远的地方,也都听说了种植西瓜致富的村子。
林族长发动很多人种植粮食,但是村里人只是象征性地种植了十几亩,自家吃。拿着钱,去刘半城那里买粮食交赋税。
不过随着林族长的居安思危的想法影响下,村子里纷纷在家里或者在外面买的宅子里买了不少粮食放着。族长说得对,银子是好,但灾年的时候,有银子,金子也买不到粮食。
林族长见众人听了他的话,算是微微放心了。
林海家里不光放了很多粮食,而且还在新买的寨子里,整整装了两大仓库,整整两万斤的粮食。明天若还是大丰收,就用新粮把这些旧粮换了,弄了自己吃,或者卖掉。
村子里最穷的就是被找二愣子抛弃的吴翠华,去年生了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四岁的女儿,日子过得紧吧。好在家里两亩地和一个铺子,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今年卖了西瓜之后,虽然比不上其他人家,但也算是脱贫了。
范琦来到清泉村,才真正了解到这个村子的富裕,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为他们担心。这里的名声越想,一些好的坏的人也会集聚在这里。
好在因为林海的原因,齐县令为了交好林海一家,则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巡查据点。说的好听点的,放了六个衙役保护村民;说的不好听的,就是过来收税的。
好在有黄捕快这层关系在,所以派来的人的确有真功夫,帮助处理了不少问题。清泉村的集市,虽然开的时间不长,但十天两个集市,每次都能收上来上五十多两引子,一个月就有五百两,增加了整个县城的税收。
弄完了西瓜,红薯成熟了,林海家里种植最多,请了很多人帮忙挖红薯。秦知州,齐大人也从自家田里挖出了亩产八千斤的红薯。去年的震撼,今年的震动,秦知州让人拉了一车红薯,写了一封信,直接给自己的岳父写信。
他的岳父张御史,刚正不阿,但做事圆滑,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在朝堂上很有地位,不管皇帝倍加看中,就算其他的各派人员,都想拉拢,但张御史是保皇派,只忠于皇帝,只忠于百姓。不管你是王爷,皇子的,只要你能成为皇帝,就能得到张御史的效忠。
正由于这个坚持,所以得到历代皇帝的信任,成为三朝元老。现在已经半致仕,平时不上朝,只要有事情了,才会上朝,平日里在家里养花弄草,含饴弄孙,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这日张御史正在教孙子读书,听到家丁来报,说秦姑爷有要事!从秦姑爷派来的人拿过信件,张御史一目十行看了一遍,整个身体镇住了。
亩产八千斤,这是什么概念啊,一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七八口人。若是能够推广,更多人都能吃饱饭,不再饿肚子。
不饿肚子,谁还会落草为寇,造反啊!
张御史亲自去看了那车东西,让厨房做了一顿红薯饭,香甜地味道让张御史吃撑了。这个女婿不是莽撞之人,但事关重大,他要亲自派人去查看一番,再写奏折。
直接让已经官居三品的大儿子亲自去看看,若是真的,不得停歇立即过来汇报。
张侍郎都已经四十多岁了,被父亲这样拆迁,甘之如饴。此等利国利民之事,谁搀和进去,谁就能得到好处。
亲眼看了亩产,张侍郎看着一大堆的红薯,彻底相信了,拿着皇帝御赐的令牌连夜赶路,来回四日到了天京。
张御史听了儿子的汇报,便开始写奏折,这红薯的资料是根据秦姑爷的描述得来的。
翌日一早,已经七十八岁,须发皆白的张御史,在张侍郎的搀扶下,颤巍巍的走到朝堂之上。
首辅徐阁老看到张御史,也不得不过来行礼,谁叫这张御史太过“凶猛“啊!还有一个能力卓著的儿子和女婿,深得帝心,得罪不起啊。
虽然很想知道这张御史为什么来上朝,但张御史口紧,不到上朝,绝对不说和政事由有关的事情,让一众官员心里暗骂老狐狸。
这张御史不来则以,一来就有大事儿。众人见问不出来什么,便在心里盘算,最好不要是自己家里的人惹到了这个老顽固。(未完待续)

☆、第167章 大善之家

大卫朝的皇帝卫宣帝今年三十岁,正是一个男人意气风发的年纪。国家逐渐安定,边疆还有不稳,但并不影响大局,后宫充盈,但他并没有废弃朝政,每日都会正常上朝,十日一休。正因为这样,才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坐稳这个皇位,而且还备受拥戴。
刚坐定,就看到人群里须发斑白的张御史,张御史官位不高,才不过二品,但在朝中的地位超然。他们大卫朝,开国不过三代,这张御史就辅佐了三代帝王。
今日来上朝,难道又有大事情了!想到这卫宣帝神色凌然,正色以对,坐在龙椅上,接受朝臣们的行礼。反复的礼节结束之后,卫宣帝直接说道:“给张爱卿赐坐。“这张御史已经七十八了,虽然他是皇帝,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朝臣站着,可作为一个晚辈,下面站着一个在他爷爷当皇帝的时候,就深得帝心的老臣子,则是不妥,面上没人说什么,但传出去就会有人说他不体恤老臣,赶紧让人给张御史安排了作为。
张御史也不客气,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再说了,他此等年纪,也不是没有前例,说道:“多谢陛下!“
等张御史坐好,卫宣帝面带微笑说道:“张老爱卿身子可好?“卫宣帝也担心这张御史一开口就引起朝堂震荡,便在开始的时候,缓和一下气氛,但愿这个老臣子别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
张御史再次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道:“老臣有本启奏!“如此好的事情,最好从皇帝的嘴里说出来。
卫宣帝一愣,这老大人不说。难道牵涉太大?惊疑不定地说道:“呈上来!“让身边的王公公呈上张御史的奏章,他想尽快看到。
卫宣帝拿过走着,打开来一看,顿时目瞪口呆,手中的奏折从手中掉落下来都没有反应过来。
下面的朝臣顿时后背发冷。这得多大的事情能让九五之尊失态,手中的奏折掉了下来。这个老东西,到死都不安分啊,出了大事情,也不跟他们漏点风声。他们现在也揣测不到那奏折里写了什么,就像瞎子一样。
朝臣纷纷低着头。假装没有看到卫宣帝的失态,静等着张御史和皇帝的声音,然后再做应对。
果真卫宣帝反应过来,自己从地上捡起走着,拿着走下朝堂。亲自走到张御史面前,拱手问道:“张老爱卿,此事可是真的?”他的爷爷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就是因为战争四起,民不聊生,百姓吃不饱饭,那就只能造反了。正因为这个因素,所有从建国以来。他们历代皇帝都奖励耕织,安抚民心,虽有凑效。但效果并不大!
“如奏折所言,此事老臣的女婿去年已经亲眼所见,但因为是初见,不敢肯定,便自己收了那东西,大面积种植。亩产八千斤已经可以肯定。陛下若是不信,可以亲自派人去查看。”张御史缓缓说道。面上很是自豪,这样的事情。利在千秋啊!
卫宣帝亲自给张御史拱手行礼,说道:“多谢张老爱卿,此事朕会亲自派人去查实。若事情属实,定然会给张老爱卿,以及张老爱卿的女婿加官进爵。”
皇帝多礼,那是礼贤下士,可张御史不能守着,赶紧站起来,说道:“这都是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