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空间之绣女的幸福生活 >

第112章

空间之绣女的幸福生活-第112章

小说: 空间之绣女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的灾情,朝廷无力赈济和就地安置灾民,使得全国旱情在半个月内持续爆发,范围接二连三地扩大着。
  而在持续旱灾期间,锦州等地飞蝗大爆发,伴有着大范围的饥荒和瘟疫,一瞬间,锦州地区饥馑荐臻,受灾面积两亿多亩,成灾面积一亿多亩,而干旱引发了巨大的饥荒,粮食严重欠收,使得原本繁华的京都拥挤着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灾民,百姓们流离失所,向着京城逃亡而来,更有数千人饿死在了半路上,而粮价更是被黑心的奸商上翻了十几倍,不少百姓挨饿受冻,对皇上和朝廷怨声四起。
  九月底爆发旱情,虽然皇上立即下令安置抚恤受灾的百姓,尽早将灾情控制下来,但这场大旱灾一直肆虐到了第二年的一月底二月初时才艰难地平定了下来,而它带来的剧烈恶果严重影响了皇上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更让大耀国有了一次虎视眈眈杀来的大好机会。
  但今生,在灾情大爆发之前,景旭远就让皇上就拨款了五十万两白银于工部用于赈灾,虽然景云飞不知什么原因,但是出于对皇叔的信任,还是让户部拨了资金下来,所以在灾情爆发之时,救灾任务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了。
  前世,粮价被黑心的奸商上翻数十倍,牟取巨额暴利,所以今生,宁玉霁受景旭远明里暗里的提醒,带领户部将国库中米仓里的白米调往锦州等地。
  旱灾爆发没过多久,宁玉霁和景旭远发现京城的四大粮商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大量囤粮,几乎是他们筹备赈灾的时刻,而灾情爆发后,大部分的米铺存粮稀少,唯有这四大粮商手中握有着大量的白米。
  趁着京城无米的大好时机,他们高调地哄抬粮价,使得京城贫家无力负担,转而去粥棚领米,这么一来二去,原本发放给流民的白米就被瓜分得一干二净。
  为了购买白米赈济,甚至为了平抑粮价,朝廷必会派出官员去找这些粮商们谈判,这时,就是奸商们开出天价的好时候了。
  “宁侍郎,现在到处闹饥荒,粮价上涨也是形势所逼啊……”带头的粮商名为成临,是个白面胖子,油腻光滑的脸上堆着虚伪的假笑,浑身上下的肥肉随着他的笑声轻轻抖动着:“您让我们维持原价,这怎么可能呢!”
  宁玉霁蹙起眉,沉着脸道:“上涨几钱情有可原,但上涨十倍是否太过分了,一斗米十两银子,几乎是大部分百姓几个月的积蓄,更别提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
  “买不起就别买呗。”成临摊摊手,满不在乎地说,“买卖原本就是这样的,难不成还希望我们做善财龙女?”
  “是啊是啊。”其他粮商们连忙附和着。
  见他们一意孤行,宁玉霁重重拍桌,咬牙切齿道:“现在,百姓们正处于饥荒的水深火热之中,你们不但不帮助灾民一同渡过难关,竟还在此处牟取暴利,看到百姓们挨饿受冻,你们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粮商们将白米涨到十两银子自然是为了那些达官贵族,现在到处传言这场饥荒将持续数月,所以达官贵族们纷纷购米存粮,哪怕这米翻了数倍价格。至于那些流民的死活原本就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所以哪怕现在宁玉霁厉声呵斥,他们都毫无羞愧之情,只觉得经商赚钱,天经地义。
  “宁侍郎,您勿要动怒,我们并非不愿意将白米卖给朝廷。”粮商们自然不想和朝廷作对,但他们会抓住时机为自己谋利。而现在,朝廷为了解决饥荒的燃眉之急,必然会答应他们所有无礼的要求。
  “现在我们手中有两仓库的白米,足有三百多袋。”成临腹黑地笑笑,说出了他们心中最主要的目的,“一口价三千两白,同时朝廷必须颁布诏令,取消粮业的禁榷制度,封我们四人为官商,专门贩卖京城的米粮。”
  三百袋白米不过五百两银子,竟被她们开价三千两之高!而且竟大言不惭地要垄断粮业!
  跟着宁玉霁一同而来的两名官员,纷纷惊呼了起来。
  大齐国国的盐、铁、茶长期属于官营的垄断事业,但粮业实属民营,实行的是禁榷制度。若是今日答应了粮商们的要求,那日后,京城里所有的米粮必须他们贩卖,这样牟取的暴利是长久的,远比大灾时所赚取的更多!
  但若是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京城粮价飞涨,平民百姓必将无米下锅,怨声迭起。而他们敢在天子眼皮底下耍花招,可见背后有着不小的势力,并且做足了准备,将这三百多袋白米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
  宁玉霁等三名官员都意识到,要么答应粮商们苛刻的要求,要么将他们抓起来严加拷问,逼问出米仓的下落。但后者很有可能鱼死网破,让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着。毕竟将她们关起来的时候,京城将处于米粮稀缺的状态。若是他们迟迟不愿招出米仓的下落,饥荒将一触即发。
  

  ☆、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从宁玉霁严惩了四大粮商,百姓们皆忧心忡忡,深恐一日京城无米,朝廷无力赈济,又恐米价再创新高。毕竟从南部调运粮食,千里迢迢不说,粮食还可能严重损坏。远水根本解不了近火。

    但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大通米铺的粮价竟然始终维持三钱一斗!甚至还摆出一块招牌,上面写道若有人愿意捐出旧衣服棉被等,可免费领取一斗米。若有人愿意收留灾民或提供空置房屋,不但可在户部领取奖金,还可在大通米铺免费领取三斗米。

    在天价粮价前,大通米铺竟然摆出如此诱人的条件!

    为防疾病蔓延,宁玉霁还依照宁玉瑶的吩咐在京城里设立了六疾馆,招揽大夫免费为重病的灾民们治病,甚至将宁家的几处别院贡献了出来,让灾民们有了一席安身之所。

    而宁玉瑶和霍菡嫣也通过开办宴会,吸引京城贵女和贵妇捐款捐物,后宅之中女子财力自然不可小觑,也为这次赈灾出了不少力,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等旱灾和蝗灾慢慢的妥善安置下来,宁玉霁也升了官,成为户部最为年轻的从四品户部侍郎。

    翌日,现在宁玉瑶的生活算是很有规律,上午刺绣练琴调养性情,偶尔跟霍菡嫣这位闺蜜大嫂谈天说地,品茶抚琴,而下午却是跟着惠娘学习管家,毕竟宁玉瑶以后是要出嫁的,而且是亲王府那么高的门第,不会管家可不成,到时候执掌一府中馈,被下人糊弄了那可就会大乱子。

    “刘嬷嬷,把我前段时间定制的那两支水晶步摇拿出来,水晶这样的头饰正适合这样鲜嫩的小姑娘戴。”惠娘吩咐道。

    刘嬷嬷是太后安排下来的宫养嬷嬷,就是为了能够在惠娘身边能够帮衬着。

    刘嬷嬷用盒子把步摇装出来给惠娘看,惠娘拿过盒子,把步摇取出来插在宁玉瑶的右边,又取出另外一支插在霍菡嫣的发髻上。

    因为水晶是透明的,再加上宁玉瑶今天穿的是流仙裙,很配她这一身裙子,惠娘笑着让丫环拿铜镜过来给宁玉瑶和霍菡嫣看。

    虽然霍菡嫣只是个媳妇,但惠娘也不是恶婆婆一般的人,干脆直接将霍菡嫣当成女儿养了,反正以后宁玉瑶出嫁,到时候不知道自己该有多舍不得。

    “又让母亲破费了。”虽然宁家人很好,但是霍菡嫣作为一个媳妇,还是时时刻刻注意着规矩,毕竟才是新媳妇,而且虽然现在惠娘还执掌中馈,但是也把自己和瑶瑶带着身边一起学习,就算是这样,她所有的首饰除了每个月打造固定的,就只有长辈们赏赐给她的,每个月除了有六两的月例外,还有六套衣裳,和两套首饰,像他们这样人家的姑娘,首饰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打新的,不然老是戴那几套,会被人笑话的,当然如果没有什么家底,把每个月换成一个季度打一次也行,反正姑娘家首饰是不能少的,衣服也是。

    “我就喜欢打扮你这样的小姑娘,看着就让人舒服。”惠娘满意的点了点头,果然水晶做的首饰还是适合十几岁小姑娘戴,要是换成她戴在头上可就闹笑话了。

    “嫣儿,做为宁府的嫡长媳,以后宁家可是要交到你手里的。”惠娘道,“还有瑶瑶你,少不得出嫁以后会有这些烦心事。”

    霍菡嫣和宁玉瑶相视一眼,轻轻点头,步摇下的水晶珠子随着她们的动作一晃一晃的,可好看了。

    又聊了一会儿,惠娘就让宁玉瑶和霍菡嫣在一旁看她管家,遇到两人看不明白的就讲给她听,两个人学的很认真,管家对古代的女性来说是可是技术活,要是连家都管不好,那她在好个家里也会被人看不起,特别是古代的妯娌之间还会相互攀比,虽然宁玉瑶不喜欢争,但也不想被人小瞧了去。

    她以后是要嫁出去当王爷正妻的,管家就是她在做闺女的时候学的最用功的一门功课。

    春去冬来,宁府。

    刘嬷嬷急冲冲的跑来了正院,“夫人,宫里来人颁旨了,老爷请您快些过去正厅。”

    宁玉瑶跟着跟惠娘来到正院大厅,宁玉瑶一看到了那个穿着深蓝色衣裳的内监,目前皇帝身边正得用的李公公,瞧着副架势,宁父见两人一到,客客气气对着手持拂尘的公公道:“李公公,请宣旨吧。”

    “嗯。”李李公公放下手中茶盏,道:“贵府有福了,养了位好姑娘啊!”

    李公公悠悠起身宣旨,宁父带着家眷赶紧跪下听旨,看来王爷是等急了,宁父在心里暗暗琢磨,如今宁玉瑶才及竿一月,就等来了圣上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正三品工部尚书之嫡女宁氏玉瑶诞育名门、崇勋启秀,柔嘉成性、德容兼备……今赐婚于摄政王为嫡王妃……钦此。”

    “臣谢主隆恩!”宁父双手接过圣旨,放好。又取了喜钱给李公公,李公公笑嘻嘻地受了,他在圣上身边身边自是知道这位瑾郡主是预定的摄政王妃,得罪不得。

    紧接着宁玉瑶和摄政王成亲的日子也被钦天监定了下来——第二年的三月十五,黄道吉日,宜嫁娶。

    到了亲迎前一日,便是过嫁妆安床,一大早惠娘便领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下人往摄政王府送嫁妆,上看热闹的姓无数,看着在敲锣打鼓声中,一抬抬的嫁妆从宁府抬了出来,远远望去就宛如一条绣着金线的蜿蜒红绸。

    为首第一抬嫁妆的是太后赐下的两柄玉如意,洁白温润的羊脂玉放在鲜艳的大红绸中泛着淡淡的晕光,白到了致,润到了致,光看着似乎就能感受到那鲜润的质感,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接着一抬整齐的摆着十八块新瓦,十八块包着红纸的土坯。中间一长串的约莫装着头面饰、衣裳料之类,因盖着盖所以看不到,不过正因为看不到才更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一时之间围观的姓纷纷猜测起来。

    摄政王府的大门敞开,偌大的府邸已经装饰一新,到处都被红灯笼及大红喜字布置的喜气盎然,长长的送妆队伍慢慢进了王爷住的的致远院,按照商量好的腾出地方,等待着嫁妆的填充。

    等嫁妆全部进了致远院,照例是要在前院一一摆开,供人欣赏的。

    身边伺候的丫鬟上前打开箱盖,捧出里头一层又一层的托盘,箱里挤得满满当当的匣也全部取了出来逐一打开,一时之间,锦绣辉煌,珠光宝翠。

    先是十抬的家具开道,上等黄花梨、紫檀木所制桌几箱柜一应俱全,按着宁府早先量好的地方一一安放到位。

    四十八抬的大红什盒里盛了各种前如凤冠,或缀点翠或穿珠而成的凤钿、满钿、半钿;以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珠花簪、镶珠宝宝塔形金簪,喜鹊登梅簪、檀木箜篌簪、蜜腊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牡丹簪、蝴蝶簪等各色精致发簪;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以及形象逼真的绒花、绢花、镶嵌东珠珊瑚金玉项圈、衔珍珠的大小金玉簪、嵌东珠金玉耳坠、金玉镯、金银钮扣、衔东珠金领约、胭脂水粉等物。

    然后是三十六抬的衾被枕褥、幔帐挂帘、四季衣裳及做各式袄褂被褥的貂皮、獭皮、狐皮,还有蜀锦、云霏妆花缎织、起花八团彩缎、秋板貂皮、黄绫、羽缎、蟒缎、妆缎、金花缎、软烟罗、石榴绫、月白纱、羽纱、蝉翼纱……还有饭房、茶房、清茶房所用的各种银盘银碗银壶银碟等等。

    接着是四十四抬的悬挂摆设,珍贵的书画古玩皆不论件而论箱,整箱整箱的抬来。这些自然也是挑喜庆吉利的悬挂摆放,余者的放在主院库房里的其他房间。

    最后是十台的名贵药材。

    再加上陪嫁丫鬟四人,嬷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