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华百家姓谱 >

第47章

中华百家姓谱-第47章

小说: 中华百家姓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一县具治,得到汉顺帝的嘉奖。后任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第五伦家族几与东汉相始终,且政绩颇佳。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师从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见第五氏事迹。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财赋十余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称,其兄曰第五华。可见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一个绵延长达800余年甚至更为悠久的著名家族。第五姓望居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访:字仲谋,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由于汉代选拔官吏不把学府读书取仕当作唯一途径(正式的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建立),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这“功曹”的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第五访克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十倍。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四、郡望堂号1、郡望: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2、堂号(缺)。

73、司

始祖:神农时司巫职官员司怪;。其它族也有司姓。历史名人:元臣司允德;元理学家司良辅;明名医司轲等。

姓氏起源: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

堂号: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姓与思、俟、驷、汜、偲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4、福

始祖:神农裔,姜尚后人福子丹,齐公子。

历史名人:宋僧福裕;元僧福遇;元臣福寿等。

姓氏源流:福(F…)姓源出有三:

1、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春秋齐大夫有福子丹。”又《国语》云:“当为福氏之始。”春秋时齐国大夫名为福子丹,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为姓,称为福氏。

2、出自唐代百济国福富顺氏所改。唐朝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与新罗国有隙,后百济国被新罗国所灭,百济国中不少人逃难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姓,又形成了福氏。

3、出自明朝大臣张福时所改,其后世代相传姓福氏。明朝时,有大臣名叫张福时,身居要职而两袖清风,世宗皇帝赞其曰:“清不过富时。”因此他被称为福时,其后人为纪念这特殊的奖赏,就改姓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得姓始祖:福子丹。福姓源流有多种说法,一说为出自春秋时福子丹之后,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认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大夫福子丹。另一说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书•;突厥传》一书认为,福氏是唐代百济八姓之一。后来百济国遭灭国后,子孙疏散各地后,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区落户,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氏,从而成为我国福氏的一支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来自明代的张福时。嘉靖年间,世宗皇曾御口亲赞他“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所以张福时就改以福为姓,以显皇恩荣誉。福姓又添加了新的血液。福氏后人多奉福子丹为福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氏考略》载,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个贵族叫福子丹,他的后代形成了福姓的一支。

到了唐唐代,又有一支福姓形成。据《唐书•;突厥传》载,那是唐代时朝鲜半岛上有一个百济国,他们与新罗国有纠纷,新罗国就请唐朝帮忙,把百济国并了。而百济国的王族后代有一支来到中原定居,并起了个适应中原文化的福姓。

又到了明朝时,福姓出现了第三支。明朝有个大臣叫张福时,文武双全,朝廷委托他运粮,他丝毫不贪污,皇帝夸奖他:“清不过富时。”因为皇帝亲切地叫他福时,他的子孙引以为荣就改姓了福。福姓望居百济郡(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三、历史名人——

福裕:元初嵩山少林寺高僧,是元代中兴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由于福裕为中兴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开山祖师相比,故少林寺僧人为其建有裕公塔,并在其塔前立“开山祖师”碑一通,以示纪念。元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福寿:元朝人,官至江南台御史大夫,对朝廷非常忠诚。他文武双全,打仗时奋勇当先,死后皇帝也很悲哀,追加他封号为“忠肃”。

福时:明顺天府东安人,本姓张,名福时。善骑射,谙韬略。嘉靖中历官漕运参将,晋挂印总兵,总漕务。世宗以“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称之。后被言官论去。因世宗赐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后代相传姓福。

四、郡望堂号1、郡望:百济郡:百济,古人称之为东夷,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东夷原有三个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有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馀万户,百济即其中之一。东汉末年尉仇台统治百济,名为夫馀王。晋朝时期句丽据有辽东,百济则据有辽西、晋平二郡(柳城、北平之间)。自晋以后,百济并吞诸国,据有马韩故地,自置百济郡,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2、堂号:福姓的主要堂号有:“百济堂”等。

福姓与富、傅、扶、伏、阜、付、茯、甫、涪、父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5、墨

始祖:神农后裔墨如,禹师。历史名人:战国思想家墨子,明臣墨麟等。

姓氏源流:墨(M…)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夏禹的老师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人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称墨氏。

2、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后代,后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得姓始祖:墨如。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至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改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三、历史名人——墨子:姓墨,名翟(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