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

第7章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7章

小说: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周处却从河里出来了。周处看见乡亲们这么厌恶他,于是就离开了家乡。他去拜访陆云,准备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经过陆云的指导,周处勤奋好学,最终官至御史中丞。
  后来人们就用“三害”来指残害百姓的祸害。并且沿用至今。
  ■ 三军
  “三军”一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
  春秋时期,“三军”的意义与现在意义上的“三军”大不相同。春秋时,一些诸侯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秦、汉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两字篇 第五章(4)
今天,古代的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在我们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现在的“三军”专指陆、海、空三种部队。
  ■ 散步
  “散布”一词源于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这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之类的药材。五石散中的某些成分有较大的毒性,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服食后,必须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才能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当时人们称药性的显现为“散发”,药性若不显,便有生命危险。为了使药性能顺利的散发,食药后,人们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的发作。这种行走叫“行散”。
  到唐代,人们服用五石散的风气见衰,而行散这种漫步的爱好未减,行散于是演变为散步。韦应物有诗曰:“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可见,“散步”与服药行散已脱离了关系。
  现在,“散步”又成为一种为了锻炼身体而到处走走的运动方式。
  ■ 沙龙
  “沙龙”源于意大利语,原意为大客厅。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从1610年起,在家中举办聚会,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
  17世纪“沙龙”传入法国,最初为卢佛尔宫画廊的名称。日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在17、18世纪初时的法国,作为社交场所的沙龙,具有很大的影响。进入18世纪以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在沙龙里所谈论的,主要的不是文学艺术而是政治科学,有时也出现过激的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一是,定期举行;二是,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三是,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四是,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沙龙一般都有一个美丽的沙龙女主人。沙龙的话题很广泛,很雅致;常去沙龙的人都是些名流。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女建筑学家林徽因也曾办过一个沙龙,可见这种社交方式早就传到了中国。
  “沙龙”现在也指文人雅士或者某一领域的人们在一起谈天论地的场所。
  ■ 商人
  “商人”一词原指一个民族的人,它的来源与我国商朝有着直接关系。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在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这便是古代的商族,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在“商”这个地方(今陕西商县),而后逐渐扩大形成部落。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一天,王亥去贩运货物,在途中被狄族易氏袭击了。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行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的儿子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兴兵讨伐易氏,最后终于灭掉了易氏。之后,商的势力扩展到了易水流域。
  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于是,商族人又纷纷从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觉得,做买卖的人就是商族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
  现在,人们称作买卖的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两字篇 第六章(1)
■ 上当
  “上当”一词语出清朝末年民间流传的一首民谣: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
  清朝末年,在清河有一家姓王的大户人家,世代经营当铺,生意越来越兴隆,家业也越来越大,生活也富裕了。于是族人们也就懒得自己再经营生意了,纷纷都把资金存入当铺做起了股东。他们选了一个名叫寿苎的人来帮他们打理当铺,可是寿苎是一个读书人,寿苎喜爱读书,校刻书籍,无心经营生意。此时王姓的族人见有机可乘,就纷纷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拿来典当,并将物价高估,让伙计如数付钱,伙计不敢得罪股东。只能听任股东的摆布,而寿苎又心不在焉,不加以阻拦,不久后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的民谣就开始在民间流传。
  “上当”原意是指去当铺典当东西,现在我们把吃亏、受骗称为“上当”。
  ■ 舌耕
  典出《拾遗记》卷六《后汉》:(贾逢)经史遍通,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合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逢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逢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才智过人,长到十岁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贾逢就已经能背诵了。贾逢的姐姐对此很惊讶,因为就是读书多年的成年人,也很难将这些著作全部背下来,于是他的姐姐就问他:“咱们家很穷,从来没有请老师来教你,你是怎么背过的呢?”贾逢说:“我五岁时,姐姐就抱着我在篱笆旁听邻居家读书,几年下来,我自然就会背诵了。”
  贾逢的姐姐听了很高兴,于是决定教贾逢写字。没有写字用的帛,姐弟俩就用院子里的桑树皮来代替。有时候,贾逢还把字写在门扇上或屏风上,一边念一边记。过了一年,他已经把经文全弄通了。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不远万里,或带着孩子,到贾逢家拜师求学。贾逢教学,不拘泥于前人,有不少创见,很受欢迎。他的学生用粮食作学费,装满了他家的粮仓。有人说:“贾逢家的粮食不是他亲身耕种的,而是靠讲经,也就是靠舌头耕种出来的。”
  “舌耕”,指读书人教学生念书,旧时茶肆酒楼中说书人所操之业也叫“舌耕”。后来多作为教师职业的代称。
  ■ 社稷
  “社稷”一词始于西周。
  “社稷”在现在是一个词,而最初,“社”和“ 稷”为两个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衤”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现在,“社稷”即为国家的意思。

两字篇 第六章(2)
■ 使节
  “使节”一词源于古代的一种官职凭证。
  “使”字,有派遣、奉命的意思。我国古时的使臣办涉外事务,要持以“符节”作为国君代表的信物。据《周礼?地宫?掌节》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
  “节”,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节上缀牦牛尾饰物,亦称“旌节”。如苏武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节”。“节”,是皇帝亲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对使臣来说,他所持的节又是皇帝和国家的象征,人在节在。正因为古时的使臣持节作为国家代表的信物,因此历代都把“使”与“节”联称,就是近代持“国书”赴任的全权大使、特使,也被世人称为外交使节。
  现在,“使节”的含义有了变化,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 市场
  “市场”一词来源于古代所说的“市井”。
  唐朝诗人李绅的《入扬州郭》上有“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之句。“市”,《说文解字》称为“买卖之所也”。《古史考》说:“神农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为井上栏木的象形字。
  水井是人们必去之处。由于有饮水、洗涤等许多便利条件,水井很容易成为人们以物易物的场所。所以,《正义》说:“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见,市井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市井又引申为街市、乡里、城邦、民众等意。作为专门从事买卖之所的“市井”则转为“市场”二字。
  现在的“市场”即为买卖商品的场所。
  ■ 书香
  “书香”源于一种芸香草。
  过去,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便清香袭人,所以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清香,可以入药,放在嘴里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古代的校书郎,也有个很好听的名称,叫“芸香吏”;“芸台”指“藏书台”,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
  现在我们早己不太容易见到芸香草了,平时我们所说的“书香”更多的是指上辈有读书的人家,也指书中文字的内容。
  ■ 双簧
  “双簧”一词源于清代的黄氏两兄弟。
  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黄大笑和黄二笑两兄弟。两人专门同台表演相声,常进宫表演,博得慈禧太后的笑口常开。
  有一次,慈禧过生日,点了黄氏二人的相声。谁知,黄大笑嗓子突然哑了,发不出声。他二人懂得,今天误了场便会大祸临头。于是他们急中生智,靠着平时扎实的基本功和舞台功底,想了个应付的办法。弟弟二笑嗓子好,便让二笑藏在椅子后面说话,哥哥大笑坐在椅子上哑口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使慈禧和众大臣笑得前仰后合,并受到重赏。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字篇 第六章(3)
后来,经过黄氏兄弟和后辈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因这种表现形式是黄氏兄弟所创,故后人称之为“双簧”。
  现在,我们都知道,“双簧”是两个演员表演,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
  ■ 抬杠
  “抬杠”一词源于我国的一个民间习俗。
  过去,我国民间过春节、闹元宵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的地方也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道具非常简单,就是由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把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就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就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