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宋词鉴赏辞典 >

第171章

宋词鉴赏辞典-第171章

小说: 宋词鉴赏辞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奂#阎饶选W髡咔擅畹赝ü嗣危ü四馊嘶男蜗螅ü私岵慊憔Φ氖址ǎ孟窬环丫⒌卮锏搅巳缟系囊蟆U馐橇皇欠悍旱牧欠缰械牧H绻荡湔嚏率且环派敲床史锞傻纳裉腔荒艿健N颐嵌琳馐状剩氲美斫庾髡呤撬文┑囊琶瘢悄纤瓮龉繁绲募と耍腹馄婊门ㄓ舻睦寺饕宸缑玻ヌ剿魉南质敌裕崾鼓愀痈械解赉桓剩笔蹦纤温偻龅耐旄瑁够嵩谀愕牧榛晟畲Φ囱拧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词,但寄托不同于影射,更不是要使读者去猜谜,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这首词,即使撇开它的寄托意义不谈,仍然是一首咏风莲的绝唱,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馨欬弗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这首《燕归梁》好就好在入而能出。(钱仲联)

          梅花引
       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宋末词人蒋捷的这首《梅花引》,表现了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时的惆怅情怀。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

  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第一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接着又用“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金村阻风》中,“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这样,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这几句,承上文,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笔法上,从前面的虚笔侧写,转为实笔正写。作者发挥了炼字的功夫,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高明的过片,不仅能承上启下,还需要打开一个新的境界。这首词中的过片,就符合这个要求。它以“旧游旧游今在否”这句内心独白,遥承起笔中对主人公并非“心留”的提示,同上片的“忆旧游”相衔接,具体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随着怀念旧友的思绪,作者把笔墨挥洒开去,以“花外楼,柳下舟”两句,揭出了同眼前的冷清相对照的另一番境界。句中在“花”“柳”这两个娇艳字眼儿的点染下;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他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这个“柳下舟”的“舟”字,同起笔中的“泊孤舟”相呼应,表明主人公的这一回忆,是由于“泊孤舟”的冷清所引起的。写到这里,作者突然调转笔锋,写出了“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三句,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折,把刚刚荡开去的境界忽地又收拢回来。原来是,美好的回忆,引来他寻梦的渴望,而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一跌一荡的笔下波澜,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两句,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从“湿透”两个字,我们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浸透。他何以这样出神呢?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愁”和“雪”。明明是作者──主人公在愁思,他却凭空拈出一个“都道”来,假托别人来说。表面上是先抑后扬,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无人愁似我”的境地,再后转来,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来作伴,似乎是自己的境地还不是唯一最可悲的。实际上是愁话淡说,聊以自慰。句中把“愁似我”的句子成分加以颠倒,再重复使用,用意也在加强上述“抑扬”的效果。最后一句“有梅花,似我愁”尤其是表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洒脱的胸襟的神来之笔。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

  古人评论蒋捷的词,曾说它:“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语),又说它“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刘熙载语)。从这首《梅花引》看来,他们确实是道出了它的清妍之美。(范之麟)

          沁园春
         刘氏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

  本篇作者刘氏是南宋末雁峰人,被敌兵掳去,行至途中,书《沁园春》一词于长兴(浙江省北部)酒席之上。词中泣诉了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我生不辰”三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直陈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说我生的不是时候,逢到了各种灾难、忧患,更何况于乱离之世。“我生不辰”引《诗经·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厚)怒”的原句,“逢此百罹”引《诗经·王风·免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的原句,由此可见词人诗学源远。“百罹”,多种忧患。“奈恶因缘到”以下七句,是具体叙述自己的不幸:亡国丧夫,被敌擒掠,迫为人妾;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均流落他乡,不知所往。这平实无华的词语,如泣如诉为读者画出了一幅流亡图。“奈”为一字领,统领以下七句。“心中事”三句,直抒当时情怀,盼望写一封家书寄给亲人,然而亲人已“流落不知东与西”,这家信纵然写成,又能付给谁呢?这朴实之语,勾画了“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十五从军征》)的凄凉境界。“伊”语助词,如“惟”也,见《诗经·小雅·正月》“伊谁云憎”。

  下阕主要写日后的遭遇与思乡爱国之情。“越人北向燕支”三句,说自己被掠北方,而且想象将要发往遥远的燕支山下,那时回首南望,家乡的燕峰就在“天一涯”了。“越人”词人自指,“越”是浙江的代称。“燕支”即甘肃的燕支山,又称马支山。此处泛指胡地。“奈翠鬟云软”四句,以“奈”字统领,仍是想象日后生活。奈何自己是个梳云鬟、风摆柳似的宋朝弱女子,怎么能向骠悍的胡人那样骑飞马、戴笠帽过放牧生活呢?“翠鬟云软”指女子美发。“柳腰春细”即春柳细腰,形容女子腰细如柳,弱不禁风。这四句是扇面对,即两句对两句。富有一种音律整齐的美感。“缺月疏桐”三句,是借凄凉荒芜之景来抒伤痛之情。“缺月疏桐”用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词意,极力渲染凄清寂静的境界。“淡烟衰草”描绘眼前一片荒芜景象,从而托出亡国丧家之悲。结句“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魂归故乡的耿耿忠心。“君”是泛指。

  本词特色之一,是引《诗经》、苏词成句活脱自如,并与朴实无华的口语糅于一体,形成了亦俗亦雅的独特风格。特色之二,是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熔为一炉。“缺月疏桐,淡烟衰草”的景物描写起了以景托情的作用;“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的叙述,勾出了一幅“流亡图”;“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的议论,深刻地揭示了时代的灾难;“对此如何不泪垂?我生何处,死亦魂归”的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家国之悲,感人肺腑。(赵慧文)

          水龙吟
       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写西湖的诗词,古往今来真不知有多少!南宋末年陈德武这首词虽题曰“怀古”,却更多是“感今”的。

  此词一起不凡,是属于那种“起句贵突兀”(沈德潜《说诗晬语》),“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四溟诗话》),令人为之一震。“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是宋仁宗御制题辞。但词的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即正由于“西湖自古多佳丽”,所以她才使钱塘成了“东南第一名州”。这两句与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的写法颇相似,都从大处落墨,“概述”钱塘或西湖的气象非凡,接着才作具体描述。

  接下来六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来写西湖的“佳丽”。堤上,亭台楼阁,园林秀美;堤下,湖水荡漾,游人歌吹。“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在六月;“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在九月,自夏到秋,“四山晴翠”,景色宜人,风光明媚。这里说的虽是夏秋间事,实际含有四季风光,无不秀美的意思。这三句显然来自柳永的词“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总之以上六句从空间和时间上描述了西湖的“佳丽”,而钱塘成为“东南第一名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过词人用了这样多笔墨写名州美景,并非欣赏她的秀丽风光,从全篇看,这只是一种借托而已。

  靖康二年(即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北宋沦亡,宋室南渡,偏安在西子湖畔(因称钱塘为临安)。那时候,多少志士仁人发出过“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张元干)。但是结果呢?“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应该说词人在这里所指斥的并非是誓志收复中原、为国立功的文臣武将。所谓“一时豪杰”是指南渡之初,那些也曾感慨过、激昂过、甚至痛哭流涕而后来壮志消沉抗战不彻底的人。词的这几句,在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中有着极其高度的概括:“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人情老易”,由于时过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