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媸怠D敲聪衷诤芏嗳司拖耄何乙勒盏亩鞫际鞘樯系模环槭樯嫌校憔椭牢艺馐羌俚牧恕D钦饷醋牛易愿龆抛桓觯憔筒椴坏搅恕�
我多次讲过,历史是有局限的,问题是应该知道局限的这条线划在哪儿。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只有历史学家、专业的学者知道历史上都是有一条一条的界限,这些界限不可逾越。比如周密就知道,小篆这条界限不可逾越,那是秦以后的事,夏代根本不可能出现。今天还有大量作伪的人,跟宋朝做大禹玉符的人都是一个路子,不清楚历史的局限,臆造文物。
【作伪的成本】
有一次我去一个很大的老板那儿,他给我出示了自己收藏的各种古玉,全部是臆造文物。我跟他说,他不相信。他说:〃这些东西很便宜就到我手了,作这样的伪成本很高。花这么大成本,有何必要?〃。他老问我有何必要,我就觉得太有必要了,你花钱买了,就是他的必要。
便宜可能有两个理由。第一,这个老板反复讲成本问题,他认为低于成本的事儿是不干的。这点从商业角度上讲没错,低于成本的事肯定不能干。作伪的人也不可能花三万块钱的成本,做出个东西,一万块钱卖掉,这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我们认为他的成本是三万块钱,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自己的劳动就不计成本,自己作伪的时候,工钱是零。玉的材料可能也比你想象的便宜,这是你成本上的一个判断误差。
第二,就是可能真的低于成本出售。我见过很多,不光是玉器,包括瓷器、家具等等,都可能低于成本卖给你。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的人一次做的多,比如同时做了五个,平均一个是一千块钱的成本。他第一个就卖了五千块钱,等于成本全回来了。那他下面完全可以低于成本卖另外四个,这一点儿都不新鲜。所以很多人跟我说:〃不可能是假的,怎么会那么便宜卖给我?〃为什么便宜?就是因为他卖的全是赚的,前面早把本钱赚回来了。到农贸市场买过菜吧?最后扒堆的都不计成本。
【玉的沁色】
玉器作伪的方法比较多,第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致残。给你一个非常完整的玉,你老不相信,做好了以后敲下去一块再给你,你可能就相信了。
第二个常见的方法是做沁。玩玉的人都讲究沁,过去说血沁、尸沁、土沁,各种沁。埋在土底下沁进去的。所谓血沁和尸沁都是因为玉器有时候挨着人身子,古人认为吸收了人的血气,所以它的颜色就不一样了。直到今天很多人很喜欢有变化的玉,而有的玉沁确实非常漂亮。
沁是可以做进去的。我们记住这一点:凡是自然形成的东西,人为一定能做。不仅仅是玉器,家具和其它工艺品做旧都一样。比如过去说石头,年头长了会有风化现象。这一千多年的风化,做不出来吧?今天很容易,用造船厂的除锈机,喷砂的机器做。工人拿着喷砂的机器喷那石头,一边呼呼地喷,一边说:〃喷一小时可就到明朝了,再过一小时就到唐朝了,你要哪个朝代赶紧说,过了可就回不来了!〃看着很简单,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但是人为的形成可能跟自然的形成中有一种微妙的差异,这需要你慢慢地去体会了。
玉做沁的方法很多,我只能简单地说,不想说得太复杂,砸了别人的饭碗。
【五花八门的作伪】
良渚玉器是作伪者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喜欢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鸡骨白〃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什么东西也经不住火烧,玉一烧就成鸡骨白了。但烧大发了,玉就变得很脆,一掰就折。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羊玉、狗玉。怎么做呢?很不人道。作伪的人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这期间羊别被狼吃了就行。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它里头就含有血沁了。
还有一种叫风玉,把玉在高温下煮,煮后拿出来往雪地里一搁,风一刺,玉上面就有细如毛发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头很久。再比如过去我听老师傅讲:油炸鬼,把玉下油锅炸。再有就是更下作的手段,比如把玉扔到粪坑里等等,五花八门,你能想起来的,他全能想起来。作伪的方法很多,我们怎么去辨识它呢?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教给大家怎么辨识。如果你想学这门知识,就要自己慢慢琢磨,慢慢比较。如果你不想学,听听就拉倒了。谁把古玉拿到你手上,你上来说:油炸鬼吧?先吓唬他一下。
【改造】
玉器作伪还有一个手段: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地上摔掉一块,找着还能粘上。找不着怎么办呢?干脆大改小。对于大改小的玉器,一般来说,要注意它的纹饰,注意它的基本的制式。你要对古代玉器有所了解,就可以看出不对劲儿。第二,添字。一块玉本来是素器,素的没有带字的值钱啊!就往上添字,添各种想象的词。添字往往会在中国书法的演变、文字的历史、文字的内容上露出破绽。第三,增加纹饰。一看素璧不好看,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个西番莲。这下磨坏了,西番莲是明清以后的纹饰。怎么磨上去也是谷纹璧、卧蚕纹,你得磨出当年的纹饰。因为素器不如带纹饰的值钱嘛,所以在商业上,很多人会用此欺世。再有就是加深纹饰,历史上有纹饰模糊了,不清楚了,工人按照它的路子给加深一点,这个非常难分辨的。因为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点。
【提油】
今天的作伪手段相对以上这些,又增加了一些过去古人没有的化学方法。我见过作伪的人家里跟化工厂似的,都是各种试剂。再有就是高压,自从有了压力锅以后,我们就知道高压确实。平时炖鸡得一钟头,高压锅20分钟鸡就烂了。在高压下,可以很容易作伪。比如颜色可以很快地吃进玉里面。
我们常在玉器界听到一个词叫〃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玉皮色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说非常强烈。玉皮色有黑、褐、红、黄等等。对皮色的追求,历史上是一段一段的。比如乾隆早期,社会不追求皮色;到乾隆晚期,开始追求皮色。今天的收藏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都追求白玉;进入2000年以后,大家开始知道这个皮色的优美。开始追求皮色。玉器中讲究保留局部的皮色,提油呢,就是要增加这个颜色。也有的玉本身有一小块皮色,作伪者把这块颜色增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旁门左道】
辨伪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不要求每个人都学会。但我碰见很多人都是旁门左道。比如很早以前,我碰见过一个台湾人,他酷爱玉器,每回买完玉器以后直接就奔宾馆,拉了我来看。有一次我跟他一块儿进的屋。一进屋他就烧开水,我说:你干嘛呢?他说:〃我鉴定我这块玉。〃他把水烧开以后就把这块玉搁在玻璃杯里了,开水〃哗〃一浇,把我吓一跳。然后他说:〃搁一会儿,捞出来,拿牙咬一咬,如果能咬动了,这就是真的。〃我就不相信,他完全是一种感觉,我说:〃这个怎么咬得动呢?〃他说:〃你一咬你就知道,它是有感觉的。〃这全是旁门左道。
还有人把玉拿出来,在绸布上使劲儿搓,搓完了用鼻子闻。这都不属于一种专业的技巧,完全是一种感觉。这些招有用没用呢?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对鉴定可能有用。比如你在那一通搓,卖的人在旁边说〃你别这样,再这样我就不卖给你了。〃那他心理肯定知道真假,心虚了。你可能用这个事吓唬他是可能的,但这不是鉴定必须学的方法。
【全篇总结】
中华民族是对玉器充满了敬意的一个民族,历史上玉器延续不断,就证明了我们民族这一心理,我们敬重它。第一是在精神上。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打一个眼戴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第二是在道德上,把玉上升了一个高度。我们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深入人心,千古不变,到今天也是这个标准。成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是人的品格,最高等级的品格。
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文人苦心孤诣,工匠穷极工巧。文人把自己的想法做到头,工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头,使玉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的属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
所以,
古人谆谆告诫: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
作者:马未都
01 漆艺之光 曲水流觞
--早期漆器
我们讲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杂项,它包括陶瓷、玉器、家具等大项之外的部分。首先从漆器讲起。
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漆本是漆树受伤以后分泌出来的黏稠树脂,后来古人发现这种树脂有防腐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琥珀,就是松树等植物的树脂形成的,里头还经常有小虫子,甚至知了、螳螂这种大型昆虫也会包在里面,最后形成化石。漆树分泌树脂,首先是用来保护自己。树跟人一样,它也是一个生灵,一旦受伤以后,人是流血,漆树就流树脂。古人通过长时间观察,慢慢发现它的这个特性以后就开始加以利用。
漆有两个功能,一开始就一个目的防腐,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目的装饰。这跟今天有点儿不一样,今天一说漆器,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装饰,而不是防腐。但古人一开始使用漆的时候,先想到的是防腐,要利用漆的特性避免东西腐烂。在防腐的基础上,装饰功能才逐渐产生,并发展为一门艺术。
【如胶似漆】
中国的古典硬木家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不使用钉,钉是指铁钉,竹钉木钉不算;第二是尽可能少使用胶。我见过很多家具都是干插的。什么叫〃干插〃?就是不使用胶,家具各部位之间全部用榫卯连接。如果榫卯结构做得好,插进去就特别牢固。你要是个明白人,就能迅速把家具拆开,又迅速装好,严丝合缝,一点儿都不晃动,这就是所谓〃干插〃。过去说〃这家具特好,干插的〃,就是说家具质量高,工匠的手艺到头儿了。
但不是所有的家具都能做到头儿,一般的家具有时也用胶,为的是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那么,历史上的工匠曾经用漆代替过胶。漆本身就非常黏稠,是一种胶质物质。成语中有〃如胶似漆〃,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像胶和漆一样黏,并不是说像胶一样黏,像漆一样能防腐、漂亮,不是这个概念。漆就是一种非常粘的东西,新鲜的漆甚至比胶还黏。
我见过有些乡村家具,就是直接用漆代替胶。乡村家具俗称柴木家具,或叫软木家具。工匠把柴木家具的榫卯位置刷上漆以后直接插上去,形成〃万年牢〃。使用漆有个问题:漆是不可逆转的,胶是可逆转的。所谓〃逆转〃,是指漆干了以后,永远不可能再一次软化,变回原来的形态;但胶可以。我们说的胶,是指中国人过去做家具时使用的传统的动物胶,比如猪皮鳔、鱼皮鳔等,在熬制下会变得非常黏,干了以后非常结实。一旦想打开的时候,拿壶开水一浇就开了。过去修老家具时,不知道怎么打开它,老师傅就说:〃烧壶开水去,用开水一浇就打开了。〃用漆黏合的家具,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打开了,因此称为〃万年牢〃。
因此,今天修复古家具也要求使用可逆转的胶。现在不怎么使用动物胶了,唯一可逆转的化学胶就是乳胶。乳胶在干透以后再浇上热水,还是能够打开。但有些化学胶,比如有种胶叫〃AB胶〃,一旦用其修家具,就跟漆一样,永远不可能再打开,强行打开一定会伤及家具的榫卯结构。
【漆的颜色】
中国的漆工艺非常复杂,我们只能大致划分一下种类。第一类就是素漆器,只有一个颜色;第二类是描绘漆器,带有画意;第三类是雕刻漆器,动刀装饰;第四类是镶嵌漆器,后面会单独讲到。
素漆的历史非常悠久,都是单色。那么漆的本色是什么呢?深棕。在强光下,刷的遍数少,漆就是深棕色;如果多刷几遍,漆层稍微一厚,就变成黑色了,所以成语里有〃漆黑一团〃之说。那么,在漆里加入朱砂以后,漆就会变成红色。棕、黑、红,就是漆最早的三种颜色。
中国早期的漆器,大都在黑、红两色中做文章。比如今天大家都能看到的楚国漆器,典型代表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就是黑红两色,纹饰非常灵动。从战国到汉,漆器都没有出离这个框架,就是黑红两色。关于漆器的记载,比较早的有韩非子的《十过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说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