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 >

第4章

马未都说收藏-第4章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我自己边倒边喝。诗中的“胡床”与“床”明显指一个东西。

我们对《静夜思》的误解,来自于我们起居方式的彻底变化。千年之后,我们不知道我们民族已彻底告别了席地坐。古代很多名词是一词多用,今天很少有这个现象。今天,由于文化的进步,名词都尽可能分类。一个事物就是一个名词,说得很清楚,不清楚就要用附加词。古代不是这样,古代的一个名词可能代表多种事物,比如“床”。

李白还有一首小诗,很有意思。其中一句说:“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寄上吴王三首》)这里有一个动作:挂。意思就是马扎折起来,可以挂在墙上。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了解过去的社会,就一定要了解它强大的文化背景。

其实,早在隋朝,胡床的名字就发生了变化。《贞观政要》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太宗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隋炀帝有鲜卑血统,反而特别忌讳胡人。他下令把胡床改名。因为胡床腿部交叉,所以改为“交床”。同时,隋炀帝又改了很多其他物品的名字。比如说我们吃的黄瓜原来就叫胡瓜,蚕豆原来叫胡豆,绵羊原来叫胡羊,核桃原来叫胡桃,等等。

但是,当政府下了政令以后,民间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彻底执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国家公布实行公斤制,但是我们今天仍习惯于市斤制,就是老百姓说的“斤”。现在建国五十多年,政府多次下决心要改,都未能彻底改过来。除了新疆和云南这些边远地区,现在实行公斤制,内陆地区大部分还是习惯用市斤。如果你去买鸡蛋,一定说“我买二斤鸡蛋”,肯定不说“我买一公斤鸡蛋”。最近几年,政府又说要更准确些,说“千克”。你跟售货员说“来两千克鸡蛋”,那个售货员肯定看着你,不知道你要干嘛。其实你就是要买四斤鸡蛋,但是你不好好说,你非说“来两千克鸡蛋,是国家让我说的”。这话听着就很别扭。

由此可见,民间要把一个习惯词汇改过来,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到了唐代,甚至更晚,虽然政府已将马扎的学名改成了“交床”,但老百姓还是一直叫“胡床”。比如,现在山西、河北等地,对小凳子、小马扎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称谓,称为“小床”。

【胡床到交椅的演变过程】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说得非常清楚,床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

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说:“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午是中午,“交午”指中间交叉,“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交叉的位置。

唐代是中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时期。从东汉开始就有“胡坐”的记载了,从东汉一直到唐,是完成中国起居变化的一个漫长过程。唐代加快了变化的速度,为什么呢?因为唐代的经济发达,外来文化迅速增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跟过去比较,今天的生活频率非常快。我们今天一年接触的事情,可能过去十年才能接触到。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这件国宝。在这幅画里,韩熙载五次出现,三坐两站。其中有一次是盘腿坐在椅子上,盘腿坐是一个习俗。比如在陕北乡下呆惯的人进了城,他总愿意蹲着,因为他从小习惯了,他觉得坐在沙发上不舒服。韩熙载也是这个情况,即使地位很高,让他垂足而坐,他也不很舒服,所以要盘腿坐在椅子上。这幅画充分证明了我们改变起居习惯的一个中间过程。

宋代是中国所有家具定型的一个最后时期。胡床,到宋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坐的马扎是临时性的坐具,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我们说过,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希望胡床能更舒服些。这时的胡床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又改了,叫做“交椅”。称为椅,就必须可以倚靠。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唐代和宋代的诗词作品,就可以看出来胡床功能上的变化。比如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李颀《赠张旭》:

露顶踞胡床,长叫三五声。

“对”和“踞”是诗人对胡床的两个动作,踞,就是盘踞。

宋人秦观则在《纳凉》中说: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注意,这时开始有“倚”这个动作了。还有和杨万里同时期的、非常著名的诗人范成大,其《北窗偶书》:

胡床憩午暑,帘影久徘徊。

憩,是小憩;憩午暑,就是睡午觉。既然能睡午觉,就肯定能倚靠。诗歌中的这种细微表现能够明显看出来,胡床改为交床,交床改为交椅在功能性上的进化。

【交椅的特点】

交椅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体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转缩须臾”,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打开;“重不数斤”,就是说分量很轻。

第二个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折叠,便携。但同时缺陷也出现了,由于受力点在中心部位,就是“交午处”打一个圆洞,肯定伤害了木头,但偏偏它那个地方要承重。中国的椅子大部分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个足上,所谓“立木顶千斤”。交椅则不同,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心上,让它撑住全部重量大有难度,所以不结实。

1996年,美国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过一只黄花梨交椅,这只交椅记录非常好,很多人都去参加竞拍,最后被美国一个富翁以50多万美金买下。后来捐给美国明那波里斯(Minneapolis)博物馆。明那波里斯是美国中部的一个城市,这个富翁的家乡。明那波里斯博物馆接受了如此重要的捐赠,非常高兴,设了一个专门的展区,把交椅放在中间,供大家参观。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椅子太新鲜了,造型优美,还可以折叠。美国人对文物的态度,跟我们有点儿不一样。美国人希望参观者能够更加亲近展品,于是就允许每个人都坐上去试一试。这是他们做出的一个后来看来很错误的决定。

这个展览在当地很轰动,很多人都去看。有一天来了一个胖子,一进门,就忽悠忽悠冲着椅子去了。他听说这椅子能坐,就要试坐,工作人员也不能拦他,要拦他就有歧视之嫌。胖是个自然现象,你不能歧视他,对吧?所以就允许他坐了。工作人员也想,那么多人都坐了这椅子,也没问题,就让他坐一下吧。没想到,胖子往交椅上一坐,椅子啪嚓嚓塌成了平地。我估计这胖子得有300多斤重。胖子坐在地上,非常懊悔。第一个反应就是他愿意赔偿。这时候,博物馆的人都冲出来扶着他,说:“这事儿也不能赖您,这椅子都400多岁了,没想到终于毁在您这儿了。”随后,美国明那波里斯博物馆聘请了很多专家给这把交椅会诊,重新修复。彻底修复后,重新展出,但是再不允许人坐了。

【苏东坡与交椅】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人坐塌过交椅,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最有名的诗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在《诚斋诗话》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苏东坡有一回过润州,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润州的父母官一听说大文豪来了,当然要设宴招待。那时候设宴招待跟今天还有点儿不同,当时特别隆重,有演出,像我们的春节晚会,宾客都很高兴。最后散场的时候,照例要唱一首歌。这首歌就是黄庭坚写的一首《茶》词,词中说:“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惟有这杯茶,懂得我们留连客人的心情。春草,就是指茶。

唱完这首歌就算散场了,有点儿像我们今天一唱《难忘今宵》,大家就知道结束了。但苏东坡当时很高兴,看着满眼都是漂亮歌伎,不太想走。他也是个生性幽默的人,于是就故意板着脸说:“你们留我,就是让我吃草呀?”此话一出,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苏东坡当时就坐在一把交椅上,歌伎们站在他身后,扶着交椅大笑,再加上苏东坡本身的重量—我估计苏东坡本人也是个胖子—然后这把交椅轰然倒地。苏东坡摔了一个屁股墩儿,跟美国胖子的遭遇差不多。

《诚斋诗话》这样写道:“诸伎立东坡后,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

【交椅的功能】

交椅还有很多功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史中有相关的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魏武帝》中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跟马超还在打仗,有一次曹操撤退到河边的时候,先头部队正在渡河,马超突然赶到了。曹操可能是出于意外,也可能是假装镇定,他就坐那儿不动,“公犹坐胡床不起”,公,指曹操。最后他被随从拉着,紧着塞进船,过了河。过河以后,曹操还说:“今天差点儿栽在这个小贼手里。”

野史中也有一个记载。明朝陆粲在《庚巳编·刘公望气》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鄱阳之役两军接战方酣,太祖据胡床,坐舟端,指挥将士。诚意伯刘公侍侧,忽变色,发谩言,引手挤上入舟。上方愕然,俄一飞炮至,击胡床为寸断,上赖而免。”这说的是鄱阳湖之役。鄱阳湖之役非常重要,是朱元璋的明军跟陈友谅的汉军最后决一死战,有点儿像我们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如果朱元璋败在陈友谅手里,那么明朝就没有了,还叫汉朝,因为陈友谅率领的是汉军。当时陈友谅的军队要多于朱元璋的军队。两军在鄱阳湖大战,各有指挥官。明军的指挥官就是朱元璋,他坐在小船上的一把胡床上指挥战斗。刘伯温站在他身旁。

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军师一级的人物,名气仅次于诸葛亮。这时候他忽然脸上变色,嘴里不知道说什么,拉着朱元璋就给塞到船舱里。朱元璋还感到很奇怪,这时候一发炮弹就打过来,把胡床打得粉碎。

这是正史和野史中都提到的交椅的一个功能,就是它在行军打仗中都可以使用,让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为行动中的椅子。

交椅的第二个功能是打猎时使用。《三国志·魏书》还有一个记载,说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去打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喜欢打猎,但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猎,而是猎戏,相当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类似体育的锻炼。同时,也是象征性的活动,说起来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形象工程,对激发民族斗志有好处。

曹丕打猎,需要事先把抓来的鹿关到笼子里,等他来了再放出来,让他打。不料底下的人一疏忽,把笼子门打开了,鹿全跑了。鹿没了还怎么打猎?所以曹丕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刀,想把所有负责此事的人全杀掉。当时的记载说:“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

由于交椅可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得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让皇帝歇着,别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打猎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随从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围。《康熙南巡图》上也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交椅,其他人都站着。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交椅的描写。《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儿为了讨西门庆的欢心,特地摆了一桌酒席。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表示对西门庆的尊重。

久而久之,交椅就成了权力的象征,我们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就是这么来的。《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交椅的描写。这些都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

我在报纸上看过一个广告,一个公司想聘请CEO,首席执行官。他的广告词说:谁来坐这把交椅?可不幸的是,做广告的人不知交椅为何物,在上面摆了一把玫瑰椅。玫瑰椅过去是小姐坐的,地位非常低。我想但凡这CEO要知道这一点,他也就不去应聘了。

所以,在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时候,尤其在你想使用的时候,要查查专业书,多了解一点历史知识,才不至于发生谬误。

【交椅的形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