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漂泊的人生 >

第18章

漂泊的人生-第18章

小说: 漂泊的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我的!他是我的!他是我的!他们都没有说出下面那个最重要的字——“爱”!
  却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虽然蒙着双眼,一片漆黑,但你的脚步才上病房的楼梯,我就看见了你,看见你跨着大步走过来………
  另一种光明
  每次装卸彩色底片,都得等到天黑后,先把窗帘拉上,熄灭全屋的灯,再堵起门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笼罩在全然黑暗之中,不被一点光线干扰。
  什么是真正的黑暗呢?有人说伸手不见五指非常黑,可是在装底片时,那种黑还是不够,必须黑到把一张白纸拿在眼晃动,都毫无感觉才算。
  所以每次装底片,我都把自己摆在这“绝对黑暗”之中。
  我总是窸窸索索打开底片盒,撕破铝箔袋,再拉开片夹,把底片一张张插进去。
  那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片夹只有窄窄一条缝,中间具有两道槽沟,单张的大底片,必须准确地插在下面一道槽沟中。
  起初我的眼睛是如同在光明中做事一般,盯着双手,虽然什么也见不到,却希望多少有些帮助,问题是,这作法使我愈无法摸得准。
  似乎“盲目”的双眼,总想看到一些东西。在极力“看”之下,手上的感觉便有限了。
  渐渐地,我发觉仰着脸,完全不去“看”,而让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手上,反倒能工作得顺利。也可以说,眼睛既然已经不管用,就完全放弃吧!掌握那留下来的,仍然可用的官能去面对问题。
  于是我的手仿佛有了视觉,敏锐得不但能摸出槽沟,甚至连底片的正反面,也能以触感出其间的不同。
  这经验使我想起,在美国电梯中,每次看见盲人点字的楼层标示,试着去触摸,只觉手指下一堆凸起的点子,每个数字感觉都差不多,真奇怪为什么盲人一摸就能知道?
  现在我了解,因为他们放弃“看”的想法,便加强了触感;上帝使他们能用手去“看”,这个世界就在另一方面变充实了。
  曾在电视上看见一位盲人接受访问,盲人说:“我常做梦,梦境都是有色彩的。虽然我从生下来就盲,我却知道什么是彩色,我觉得好美、好耀眼!”
  这更使我深一层思索,并怀疑盲人的黑暗世界,并非真正的黑暗。
  以前常在卖外销书的商店,看见那种画在黑绒布上的美女。绒布好黑好黑,画家就用那种黑绒为底,以亮丽的油彩,表现出光洁的肌肤与闪亮的秀发。
  会不会盲人也是在黑色的画布上,用想象画出他们多彩多姿的世界?正常人看东西,如同在白色的背景上加添,盲人“看东西”,是否就从黑色的背景中提起?
  这也使我想到妻眼睛开刀时说的话:“虽然蒙着双眼,一片漆黑,但你的脚步才上病房的楼梯,我就”看见“了你,看见你跨着大步走过来。”
  她是用敏锐的听觉,在她黑暗的画布上,画出了我的形象啊!
  于是我想,当盲者听到虫鸣、鸟啭、竹韵、松涛时,或许也都用“听”,来塑造他们“看”到的东西。
  最近读潘朝森的画集,底页上印着:由于童年时突然患了眼疾,医生为我擦上药膏,蒙上双眼,躺在床上足足两年。在黑暗的日子里,不忘记起伏明灭的幻想,心灵早已习惯于孤独与寂寞……。
  据说这段经验,对他后来作画有很大的影响。那经验或许也就是他在黑暗的画布上,起伏明灭的想象吧!
  问题是,不论我妻,或潘朝森,他们在黑暗中的想象,都是以“曾见过的东西”为经验,对于真正自始就失明的人,那想象会不会失色呢?
  有一天,我分别问两位盲者,如果上帝能给你一秒钟,让你看到这世界,却又让你重回黑暗,你觉得如何?
  其中一位兴奋地说:“当然好,因为毕竟我有机会看到真正的世界!”
  另一位则平淡地讲:“如果看完之后,我还得回到黑暗,就算了吧!我宁愿满意地待在现有的世界,也不要接受那瞬间光明带来的冲击,以后反而更难平静了!?
  多么让人悸动的想法,若非得到永恒的光明,他竟宁可留在黑暗之中。
  但,什么是永恒的光明?
  明眼的人可能会瞎,毕生光明的人也将走向死亡,哪个坟墓会是光明的呢?
  某日遇到一位在盲人中心工作的朋友,我说:“你们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吗?为什么盲人收容所反而称作Light…home呢?
  “你错了,谁说盲人世界没有光?盲人只怕比我们有更多的光!你看过”盲女惊魂记“那部电影吗?在黑暗中我们没有了光,盲人还是有光的!”朋友说,“所以Light…Home是要给盲人一个家,在这个家中充满光明——内心的光明!里面的光,上帝的光,要比外面的光更重要啊!”
  因此,每次我坐在“绝对黑暗”的房里装底片,都会想:这里真的很黑吗?
  抑或所有的黑暗,都可能迎向另一种光明?
  你们爱自己的家,你们睡在家里面!
  我爱这个世界,我睡在世界的每个地方,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
  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飞机起飞了两个多钟头,心里始终不踏实,觉得好象遗忘了什么,看见有乘客拿出一卷长长的东西。才想起为纽约朋友裱好的画,竟然留在了台北。
  便再也无法安稳,躺在椅子上,思前想后地怨自己粗心,为什么临行连卧室也没多看一眼,好大一卷画放在床上啊!想着想着,竞有一种叫飞机回头的冲动,浑身冒出汗来,思绪是更乱了。
  其实一卷画算什么呢?朋友并非急着要,隔不多久又会回国,再拿也不迟,就算真急,常有人来往台美之间,托带一下,或用快递邮寄也成啊!但是,就莫名地有一种失落感,或不只因那画,而是失落了一种感觉。
  从台北登车,这失落感便浓浓地罩着。行李多,一辆车不够,还另外租了一部,且找来两个学生帮着提,免得伤到自己已经困扰多时的坐骨神经。看着一包一包的行李,有小而死沉的书箱,长而厚重的宣纸,装了洪瑞麟油画和自己册页的皮箱,一件件地运进去,又提起满是摄影镜头和文件的手提箱,没想到还是遗忘了东西。
  什么叫做遗忘呢?两地都是家,如同由这栋房子提些东西到另一栋房子,又从另一户取些回这一户。都是自己的东西,不曾短少过半样,又何所谓失落?遗忘?
  居然行李一年比一年多,想想真傻,像是自己找事忙的小孩子,就那么点东西,却忙不迭地搬过来搬过去,或许在他们的心中,生活就是不断地转移,不断地改变吧!
  当然跟初回台的几年比,我这行李的内容是大不相同了。以前总是以衣服为主,穿来穿去就那几套,渐渐想通了,何不在两地各置几件,一地穿一地的,不必运来运去。从前回台,少不得带美国的洗发精、咖啡、罐头,以飨亲友,突然间国内的商店全铺满舶来品,这些沉重的东西便也免了。
  取而代多的,是自己的写生册、收藏品和回书,像是今年在黄山、苏州、杭州的写生,少说也有七、八册,原想只挑些精品到纽约,却一件也舍不下。书摊上订的资治通鉴全套、店里买的米兰昆德拉、李可染专辑、两千年大趋势,甚至自己写专栏的许多杂志,都舍不得不带。
  算算这番回纽约,再长也待不过四个月,能看得了几本资治通鉴?翻得了几册写生稿?放得了多少幻灯片?欣赏得了几幅收藏?便又要整装返国,却无法制止自己不把那沉重的东西,一件件地往箱里塞。
  据说有些人在精神沮丧时,会不断地吃零嘴、或不停地买东西,用外来的增加,充实空虚的内在,难道我这行前的狂乱,也是源于心灵的失落?
  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东半球有东半球的云,西半球有西半球的彩,又何须带来带去!?”
  但毕竟还是无法如此豁达,也便总是拖云带彩地来来去去。
  所以羡慕那些迁徒的候鸟,振振冀,什么也不带,顶多只是哀唳几声,便扬扬而去。待北国春暖,又振振翼,再哀唳几声,飞上归途。
  归途?征途?我已经弄不清了!如同每次归国与返美之间,到底何者是来?何者是往?也早已变得模糊。或许在鸿雁的心底也是如此吧!只是南来北往地,竟失去了自己的故乡!
  真爱王鼎钧先生的那句话——“故乡是什么?所有故乡都是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多么凄怆,又多么豁达啊!只是凄怆之后的豁达,会不会竟是无情!?但若那无情,是能在无处用情、无所用情、用情于无,岂非近于“无用之用”的境界!?
  至少,我相信候鸟们是没有这样境界的,所以它们的故乡,不是北国,就是南乡!当它们留在北方的时候,南边是故乡;当它们到南边,北方又成为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也没有这番无所用情的境界,正因此而东西漂泊,且带着许多有形的包袱、无形的心情!
  曾见一个孩子,站在机场的活动履带上说:“我没有走,是它在走!?
  也曾听一位定期来住于台港,两地都有家的老人说:“我没有觉得自己在旅行,旅行的是这个世界。”
  这使我想起张大千先生在世时,有一次到他家,看见亲友、弟子、访客、家仆,一群又一群的人,在四周穿梭,老人端坐其间,居然有敬亭山之姿。
  于是那忙乱,就都与他无关了。老人似乎说:“这里许多人,都因我而动,也因我而生活,我如果自己乱了方寸,甚或是对此多用些心情,对彼少几分关照,只怕反要产生不平,于是什么都这样来这样去吧!我自有我在,也自有我不在!
  这不也是动静之间的另一种感悟吗?令人想起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不也在动乱须臾的人生中,为自己找到一分“安心”的哲理吗?
  但我还是接近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也便因此被这世间的俗相所牵引,而难得安宁。
  看到街上奔驰的车子,我会为孩子们担心。看见空气污染的城市,我会为人们伤怀。甚至看见一大群孩子从校门里冲出来时,也会为他们茫茫的未来感到忧心。而当我走迸灿烂光华布满各色鲜花的花展时,竟为那插在瓶里的花朵神伤。因为我在每一朵盛放,如娇羞少女般的花朵下,看到了她被切断的茎,正淌着鲜血。
  而在台北放洗澡水时,我竟然听见纽约幼女的哭声。
  这便是不能忘情,却又牵情太多、涉世太深的痛苦吧!多情的人,若能不涉世,便无所牵挂。只是无所牵挂的人,又如何称得上多情?
  临行,一个初识的女孩写了首诗送我,我说以后再看吧!马上就要登机了,不论我看了之后有牵挂,或你让我看了之后有所牵挂,对我这个已经牵挂太多的人来说,都不好!
  只是那不见、不看、不读,何学不是一种牵挂!?
  猛然想起,有一次在地铁车站,看见一个衣衫褴楼,躺在墙角的浪人,大声对每个走过眼前的人喊着:“你们爱自己的家,你们睡在家里面!
  我爱这个世界,我睡在世界的每个地方。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
  也便忆起前年带老母回北平,盘桓两周,疲惫地坐在飞机上,我说:“回家了!好高兴!”又改口讲:“台北是家吗?还是停几周飞美时,可以说回家?但是再想想,在纽约也待不多久,又要返台了!如此说来,哪里是家!”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牵挂,放不下,就是家!”
  “世界充满了美,让我牵挂;充满了爱,让我放不下!”我说:“台北是家,纽约是家,北平是家,巴黎是家,甚至小小的奈良也是家!”
  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着去了解、去体会、去认知人性以及在“人性”表层下,隐藏的兽性。
  隐藏的体谅
  我曾读过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笑话:
  “中年主管对新进的女职员很有意思,在一段连续假日之前,总算找到了好机会:”我能不能邀你去我的森林小屋渡假?“他故作神秘地说:”我的老婆根本不关心我。千万别跟人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呢!“
  年轻女孩抬起脸,眼睛一转:“何必到你那里去,我的家也很幽静,没有人打扰,干脆到我那儿去好了!”
  主管简直乐歪了,心想“这小妞真来电!”一口答应下来,并在第二天如约赶到女孩住处。
  千娇百媚的女孩子,满脸神秘笑容地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