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

第30章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第30章

小说: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医生不肯,省委能做个决定,不让我继续受罪,好吗?” 
  张敬怀摇了摇头:“别那么想,既来之,则安之。会好的,会好的……” 
  “别安慰我了……” 
  张敬怀又握了握张环友的手,告别出来。医生知道他目前是省委一把手,也跟在他身后,出了门,医生悄悄说:“张书记,张主任恐怕过不了这月底了,准备后事吧。” 
  张敬怀问:“你们给家属说了吗?” 
  医生说:“告诉了。” 
  张敬怀已经不是第一次看望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病人了。每次都给他以强烈的刺激,总是想:哪一天会轮上我呀。如果我得了这种病,一定得设法安乐死。 
  还有一点他很感谢张环友:那就是他刚刚从监狱放出来,他的“问题”还没有一个说法,正在走投无路时,到了省革委会,当时张环友不仅没有歧视他,对他反而很亲切,给他批了条子,补发了工资。张敬怀每每想起这一段事,就十分感动。 
  张敬怀吩咐吉秘书:“回去你告诉办公厅,准备张主任的后事。” 
  实际上,张环友的生命之油并没有熬到月底,而是张敬怀在看过他的第三天就去世了。 
  过了一个星期,在安排次日张敬怀工作日程的时候,吉秘书问:“明天张环友书记的追悼会,你去不去?上午九点半。” 
  本来“治丧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向遗体告别计划。可是在写“生平事迹”的时候,和家属发生了争执。家属一定要写上“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起草悼词的和治丧委员会的同志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在“红色政权”中当过“副主任”,虽然大清查时,没有清查出什么大问题,可是他也还是没有经得起考验,算不得“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不写上这一句,家属就不同意火化。争执了一天,问题拿到张敬怀那里。张敬怀说:“从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到如今半个多世纪了,还不算’ 坚贞‘ ?至于有点思想毛病,更是人人难免。’ 文革‘ 中的事,是老人家亲自领导,亲自发动的。张环友同志进’ 革‘ ,一不是他的本意,二他也没有迫害老干部……这就不错了。按家属意思写上吧。” 
  张敬怀一锤定音,治丧委员会和家属的矛盾解决了。 
  张敬怀想了想,让吉秘书铺开宣纸,写了一幅挽联: 
  金戈铁马涤旧布新功标先贤榜 
  治国修身是非成败留待后人评 
  张敬怀嘱咐吉秘书:让治丧委员会挂在灵堂上,吉秘书问张敬怀:“您是否亲自参加追悼会?” 
  “去去去,怎么能不去呢?”张敬怀肯定地说。 
  “那……”吉秘书迟疑地说“各地市宣传部长会议也是明天开幕,张书记要致开幕词呢。环友书记的追悼会,张书记不是已经送去挽联和花圈了吗?” 
  停了一下又补充说:“这话不该我说,张书记在省领导层,人际关系不太好,我估计去参加追悼会的人不会很多。” 
  张敬怀说:“别人可以不去,我不能不去。” 
  “宣传部长会议怎么办?” 
  张敬怀想了想:“你打个电话,让宣传部长会议八点就开,我去讲几句话,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要大家讨论,不会超过半小时。讲过话,就去竹节岗。” 
  竹节岗就是火葬场,那里前年新建了一座灵堂,可以容纳五百多人开追悼会。 
  还建有存放骨灰的灵室。像中药铺似的,每个骨灰盒一个格。有一座灵堂是专门放革命领导干部骨灰的,谁放什么位置,是分科、处、部、省级别存放的。粉碎四人帮后,张敬怀参加过多次被迫害致死的老干部的追悼会。每次他都想,我死了后,可不住这里。生前分了一辈子“级别”,很多人为了级别闹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死后可不要再在这里“论级排辈”了。而且住在这里,是定“灵魂终身”的,再也提拔不了了。每次他都这样想一遍。 
  次日,张敬怀在宣传部长会议上讲完了话,匆匆驱车赶往竹节岗。一路上,一辆一辆的小桥车向竹节岗开去,每辆车前,都系着一朵大白花,显然都是去竹节岗开追悼会的。到了竹节岗一看,并不像吉秘书估计的那样“参加的人不会太多”,还没有到开会时间,在灵堂外面就来了好几百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省里厅局一级领导。人们在灵堂外面熙熙攘攘,有说有笑,完全不像来开追悼会的样子。 
  只听他们互相打招呼:“你怎么也来了?” 
  “我怎么不来呀!治丧委员会把我列入’ 生前友好‘ 名单,我这个’ 生前友好‘ 还能不来呀!” 
  张敬怀知道,说话这位是前省委的一个部长,和张环友有矛盾,张敬怀还和他们双方谈过话,调解过两人之间的关系。 
  “你呢?人家张老头一贯对你’ 恩重如山‘ ……哈哈!” 
  “得了吧。我来是……很多老战友难得见一面。咱们现在是’ 无车阶级‘。来这里是公家出车。组织上给一个大家见面的机会,为何不来?” 
  “你对老张头儿也不能要求太苛。人家进了革委会,在对待老干部方面可没有执行那条极左路线……人无完人嘛!” 
  “那倒是……” 
  灵堂内奏起哀乐,有人招呼大家:“各位领导,现在追悼会开始,请进灵堂时,各自戴上一朵白花……” 
  人们这才从说东道西中醒过腔来,拉下脸,显得悲痛的样子,进了灵堂。张敬怀在前面进去之后,大家依次进入灵堂。等大家都站好,原来省委办公厅的单主任,现在的单秘书长,宣读按照事前经过多次修改家属和治丧委员会都认可的“张环友同志生平事迹”。张敬怀注意到,在宣读中间,就有人小声互相耳语,只是因为有哀乐,他们声音又小,大家听不到罢了。又因为“生平事迹”是印在三页纸上的,封面还印有带黑框的张环友的遗像,宣读时根本不用听的。张敬怀在哀乐声中,低头走过摆满鲜花的张环友的遗体旁边,抬了抬眼,见化妆师把张环友的脸描得太红了。两腮凹进去,反而显得很难看。张敬怀突然想:人这一生,自己化妆的假面具,太多了。临死,应该留下个真面孔,再化妆一下,太不值得了。张敬怀急忙刹住自己的遐思,走过遗体,和站在旁边的家属一一握手,说了几句让他们“节哀”的话,就出了灵堂。 
  吉秘书也随后出来了。吉秘书给他开了车门,张敬怀进了车,即风驰电掣地往市内开去。宣传部长会议正在进行小组讨论,张敬怀要去听听情况,将来他要做会议总结呢。 
  一路上,吉秘书都想说说他对一次追悼会的感想。可是他见张敬怀低着头,没有说话的意思,便没有开口。 
  张敬怀多次到这里参加去世老同志的追悼会,每次都有一些感想。今天的感想就更多一些。他从张环友得了癌症想起:特别是在他最后弥留之际,那种痛苦是常人难于想像的。可是医生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仍然无休无止地进行抡救,用高价购买痛苦。这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反人道主义”他想,如果自己得了这种病,一定要求安乐死。这时的生命,对于病人,除了痛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是如此。再说这写“生平事迹”,人的一生都摆在那里,还有什么可写的。俗语说:“批判会上没优点,追悼会上没缺点”,生平事迹尽写好话,人的一生听过不少好话,再在死后,念些自己听不见的好话,有什么意思呢?可是家属总是争呀争,写得再好,念那么一通,别说人们没有听,或者听不清,即使听了,也听清楚了,一出门就忘记了,更没有意思。再说,邀请那么多“生前友好”,一个人一生,得一知己就不容易了,哪有那么多“生前友好”?许多人之来,或者出于面子,或者借机会会朋友,有几个是真正来“悼念”的呢?。 
  再说这骨灰盒,论资排辈放在那里干什么?别人他不知道,自己死后是不“住”在这里的。放在家里呢?自己和夫人、女儿感情不好,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她们肯定视作眼中钉。即使感情好的夫人,最孝顺的子女,放一年半载,也就改放在阴暗的床底下了。有什么意思?人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即使世界上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结果还不是一捧净土?这一方面,武则天是一个大政治家的风范,她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一切让后人评说,高明之极…… 
  张敬怀想来想去,这一套纯系陈规陋习,该破!自己有机会应当提前把“遗嘱”写好…… 
  张敬怀正继续想下去,吉秘书说:“张书记,到了。您出席哪个小组讨论?” 
  张敬怀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造有上。能否使大型国有企业复苏,是关系到全省国民经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他把林钢作为试点单位。只要在林钢改造中取得经验,就可以在全省推广。他把卜奎放在林钢,并让吉海岩当联络员,是因为二人能够体会和贯彻他的意图,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造中,他的许多有关设想,实行起来,有了这层关系,在实践中可以畅通无阻。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林钢的改造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改造过程中,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原来炼钢的平炉,全部被推倒,改为先进的转炉,并且引进了“连铸”设备,新建了堪称亚洲第一的一座高炉。轧钢方面,改造了一座大型厂,新建了一座薄板厂,引进了一套“连轧”设备。过去因质量不佳,卖不出去的钢材,现在不仅在国内成了抢手货,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因为裁减和合并机构,有三万多职工下岗,处级以上干部近千人失去了官职,在这方面曾经遇到过阻力。张敬怀给卜奎的定心丸是:天塌不下来。如果塌下来了,我替你顶着。卜奎在下这个决心时,也用了一句民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咬牙,“干”!不舍弃一些人的暂时利益,就救不活企业,大家会一起死亡!在环境方面,提出的口号是“工厂花园化”…… 
  这两年的日月,好像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像做梦一样,一觉醒来,什么都变了! 
  林钢改造的成功,很快在省报上,在国家级的大报上,在新华社的电讯中,都反映出来了。在一段时期内,报道林钢的新闻、通讯、特写、人物专访,像电波喷洒的雪花,满天飞扬。你只看那标题,就可以感到林钢在全国的影响: 
  《探索,改革,前进──林钢改造的经验之一》接着是之二,之三等,连续发表了八篇。 
  《敢为天下先者胜──林钢人的超前胆识》 
  《置之死地而后生──记林钢人事制度的改革》 
  《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一个人──简谈林钢分配制度的改革》 
  《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林钢是如何抓产品质量的 
  《建在花园中的工厂,建在工厂中的花园》 
  至于简短的新闻报道,三天两头都在报端、广播和电视中出现,例子不胜枚举。 
  新闻记者不算,来参观的,学习“取经”的,考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国家领导人,到兄弟厂矿,越来越多。凡是来林钢的,都要求见见卜奎,请他亲自介绍经验,有的要求不高,只是见见面,握握手就行。普通参观者,可以由公关部接待,不大不小的领导,亲自接见吧,正常工作就无法进行;不亲自接待呢?又有失礼貌,闹得卜奎左右为难。 
  后来,卜奎想了一个办法:凡是要听他亲自介绍经验的,他录了音。正式介绍经验之前,有一段说他如何忙,不能亲自接待,表示道歉之类的话,然后放他的讲话录音。客方索要时,还可送一盘录音带。 
  张敬怀是常常来林钢的,但他一来就住在小招待所,从不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或向人谈什么林钢的经验。 
  有一次,张敬怀到了林钢,听到卜奎给来客放录音带的事,有些生气,把他找到招待所,批评了他一顿:“你林钢有名了,在全国大大有名了。你可要过’ 出头关‘ 了。我听说你给来客放录音?” 
  “我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卜奎为难地说。 
  “你节省了时间,可是你丢掉了什么?起码失去谦虚和礼貌了吧?” 
  “我也听到有些反映。”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谦虚谨慎。你怎么知道人家是来’ 取经‘ 的。你不能从来客中听听批评意见?不能向人家要点经验?” 
  卜奎说:“我一定改。” 
  张敬怀又补充说:“你现在很得意,一得意,就忘形,就骄傲,这就是失败的开始。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艰苦奋斗的时候,往往是从欢呼胜利的时候开始的。多少历史经验证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