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人格裂变的姑娘 >

第6章

人格裂变的姑娘-第6章

小说: 人格裂变的姑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倮吹幕岸寄岩云舫荨K砸缴肟侣砉挥玫缁案嫠咚簧8械酱笫牟挥κ俏鞅潭ざ嗳兀κ强颇堇蜓恰ね缴!�
  未知真情以前,西碧尔故意不去想威尔伯医生。可是现在,医生的形象再次突出地显现出来,而西碧尔感到内心的希望象一阵波涛突然汹涌。回去找她,是恢复联系并彻底痊愈的美梦。但这次决不能让那条巨蛇插手干预。美梦的实现必须推迟,推迟到西碧尔自己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治疗费用。 
  西碧尔从一本精神病大夫姓名地址录中得知:威尔伯医生是纽约的一位心理分析家。西碧尔决定去纽约。 
  1948年7月,海蒂·多塞特离开人间,葬于堪萨斯市一家公墓。以后两个月,西碧尔为她父亲管家。到9月,她回到学院。1949年6月,她大学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这时,她父亲住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与韦伯牧师在一起。还是西碧尔的一位老师,把她父亲说服来参加学位典礼。这一天下午一点西碧尔跟随父亲去了丹佛。 
  随后数年,她与父亲同住,在学校教书,并以职业治疗家⑤这项工作为生。威德拉·多塞特的建筑计划使他经常搬家,西碧尔随他一起迁居。但到了1954年夏天之前,她已存够了钱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学位,并去威尔伯医生那里恢复治疗。她父亲只知道女儿去纽约念书,便开车把她送到纽约。 
  西碧尔来到纽约的日子是1954年劳动节⑥。但她一直拖到十月份才去找威尔伯医生,一方面生怕医生会拒绝她,一方面又担心医生接纳她。 
  拒绝,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西碧尔似乎是那样傲慢地中断了治疗。但可能性更大的是医生记不起她了。这更使人伤心。西碧尔本就为自己不公平地责备威尔伯医生不辞而别而感到内疚。如今在害怕自已被拒之门外的感情中又掺杂了内疚之情。 
  接纳,又是另一种可怕的事。如果她被医生接纳,她就得告诉医生她在来纽约前住在底特律三年快结束时所感到的那种山穷水尽的情绪。她在教书的时候,似乎一切良好,但有时人在教室而不复记得。然而在她离开教室的时刻——回想起来实在可怕——出现了奇怪的、莫名其妙的事。这些事并不新鲜,实际上在她三岁半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且在十四岁时被自己所察觉。但在底特律,这些事不仅出现得愈来愈频繁,而且愈来愈吓人。她不敢告人的秘密,已成为可怕的负担。她常常要拼凑理由来隐瞒自己的秘密并且装作正常,这更成为负担。对此,她再也不能忍受下去。 
  她从来没有见过的人,会坚持说他们认识她。她去参加野餐,隐约地觉得自己以前来过这里。一种她没有购买的衣服,可能挂在她的壁橱里。她开始绘一幅油画,后来发现有人完成了这幅图画,风格与她的迥然不同。睡眠就是梦魇。她吃不准什么是睡眠。她往往觉得自己在白昼和夜间都睡觉。她还往往觉得在夜间上床和早晨起床之间没有一个分界线。在许多场合下,她没有去睡,却醒转过来,或者在睡后醒转时并不在翌日早晨,而在某个无法确定的时刻。 
  如果威尔伯医生接纳她,这些事情就要和盘托出。这一次,她立志要告诉医生。否则,就象自己得了癌,但告诉医生自己只是伤风感冒。 
  可是,西碧尔却不能肯定她能否使自己讲出真情。她知道,若不讲真情,治疗就脱离现实。因此,她怀疑恢复治疗到底是否明智之举。她犹豫了六个星期,才断然行动。 
 
  在火车上,往事渐隐。突然面临的,是现实,是她从费城仓猝迁移的现实。自从她三岁半以来,每次有这类事件发生,都好象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都好象是第一次。自从她十四岁起对这种情况开始察觉以来,每次有这类事件发生,她都告诉自己一切重新来过,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在底特律,有过许多许多次发作,但即使这样,她仍打起精神,把每次发作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可是,这一次要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恐怖。她感到这次在费城的发作必将卷土重来。 
  火车嚓嘎一声,停在纽约的宾夕法尼亚车站。西碧尔拿起文件夹,离开火车,急匆匆钻进出租汽车。她终于感到自己摆脱了对费城之事的烦人的忧虑和懊恼。出租车将要拐进晨边车道,驶近那褐色沙石建造的住宅区了。她在1955年9月,同特迪·里夫斯一起在这里租了一个二层楼的公寓。她觉得自在了,安全了,但首先是控制自己不去回想,才能安宁。 
  公寓的门一打开,安宁便消失了。卡普里这头猫,瘦得眼睛大大地,用嘶哑的嗓门向她迎候。这哀婉动人的猫嗓子,不啻是控诉。西碧尔没有给它留下水和食物,便把它扔下了。卡普里是她唯一的伴侣,唯一的财富。西碧尔不会有意亏待任何小动物的,至少不会亏待她的宝贝卡普里。但她已经亏待它了。她扔下自己所爱的小猫,正如她自己在过去反复多次被自诩爱她的人们所扔下一样。 
 
   
 
   4。化身  
  西碧尔躺在床上,烦躁不眠。一到早晨,她就非得把她经历过的事告诉医生不可了。但要走这一步,将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她回想自己当初来纽约后第一次见到威尔伯医生的情况。 
 
  由于热切的期待和焦躁,西碧尔在1954年10月18日那一天黎明之前就早早地醒了。这里是以惠蒂尔的名字命名的小小的宿舍。屋里光线昏暗。她朝四周一瞥。靠近书桌的椅背上是她那件海军蓝的华达呢上衣。梳妆台上,是她那海军蓝的皮质手提包、海军蓝的丝质手套和海军蓝的帽子。帽上还有一小块海军蓝面纱。椅子下面端端正正地摆着的,是她那双海军蓝的浅口无带中跟皮鞋。鞋里塞着灰色丝袜。这一套衣装是在昨天晚上煞费苦心地配合到一起的。 
  室内的东西在逐渐明亮的光线中变得清晰时,异地的生疏感便消失了。她思量着要对威尔伯医生说些什么。这次可得把一切都和盘托出了。 
  西碧尔脸朝着窗户和黎明的天空,伸了伸懒腰,便仔细地、慢吞吞地穿起衣服来。在戴她那小乳罩时,她发现双手哆嗦不停。为稳住身子,她在床上坐了起来。她小心翼翼地穿上衣服,用一种机械般的准确性戴上帽子。她自知不用照镜端详便已穿戴得堂堂正正。海军蓝正在风行一时,而那小小的面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西碧尔朝窗前走去。惠蒂尔宿舍庭院中的树木早被秋风刮得一叶不剩。她脸朝太阳,一时晃了眼,便从窗前走开。六点半,时间还早。跟大夫约定的时间是九点。 
  时间。唉,她永远拿不准时间。笨鸟先飞吧。她戴上手套。 
  她跨下宿舍台阶,越过阿姆斯特丹大街,朝东南角的哈特利药铺①走去。整个世界好象还沉睡未醒哩。 
  药铺里面,除了一位出纳员和一位店员以外,不见人影。为等待人类自己醒来,出纳员正用砂纸板修理指甲。身穿白色上衣的店员在大理石板后面摞盘子。 
  西碧尔在柜台前坐下,要了一块丹麦点心②和一大杯牛奶,然后脱下手套,神经质地把手套卷弄不休。在细嚼慢咽时,她明白自己在有意消磨时间。这消磨二字使她有些畏缩。 
  七点半,她离开药铺,在阿姆斯特丹大街上等了等公共汽车,然后决定不等了。公共汽车总是使她感到糊里糊涂的。今天早晨,她必须头脑清醒。 
  经过谢默霍恩图书馆和圆形的圣保罗教堂,她几乎认不出这些建筑了。一直到116号街,她才认出哥伦比亚大学的模样。通过116号街上的大门,她能看到远处的洛氏图书馆、它的混合性建筑、它的爱奥尼亚型③大柱以及前台阶上那座阿尔马·马特的骄傲而又带几分忧郁的塑像。她注意到洛氏图书馆与罗马的万神殿非常相像,只是后者略小一些。 
  113号街上的圣约翰天主教堂引起她的兴趣。她在教堂门前逗留了足足十分钟,研究它的歌德式建筑,想到它似乎是一个多次不断修建的作品。嘿,她可不能不断地走下去呀。于是她停步等候出租车,但一直等到八点一刻才等到一辆。 
  司机操着布鲁克林口音,递给西碧尔一份《纽约时报》。她感激地接了过来。在车辆拥挤的高峰时刻,出租车走得极慢,使她神经感到紧张。她警告自己:每当心里急于到达目的地,结果可能反而晚到,哪怕自己早就动身也仍然如此。她读着报纸,觉得好受一些。今天,1954年10月18日,没有头号标题。第一版上没有提到艾森豪威尔总统或麦卡锡议员。标题简洁而有克制。她一条一条地读着,发现还有一条没有印出来的标题,无所不在:医生还记得我吗? 
  出租车突然停了下来。西碧尔付钱时,司机说了声:“祝你今天走运。”今天走运?她觉得难说。威尔伯医生的住房和诊所都在公园大街和76号街拐角的米黄色建筑内,她沉思着走进大门。8点55分,她站在通往公寓4D的私人门厅中。 
  门一直开着,使患者不用打铃就能进门。西碧尔来到一间光线昏暗的小候诊室。室内有一张小小的撑墙桌、一盏铜座台灯和几幅配着浅色木框的照片。该坐下吗?威尔伯医生进来了。“进来吧,多塞特小姐。”她招呼道。 
  她们走进一间阳光充足的诊室。两人都记起差不多十年前在奥马哈的最后一次见面。 
  西碧尔觉得医生变了。她头发比以前更加明亮。她显得更为女性。但她的眸子、她的微笑和她点头的样子丝毫未变。 
  同时,威尔伯医生也在想:她跟以前一样,还是那样苗条、虚弱。一点都没有见老。我哪儿都未见过这样的脸:形状象一颗心、翘鼻子、花蕾般的小嘴。这样的脸,你在纽约街上难以见到。这是一张英国人的脸。尽管有微微几个小凹痕,还是英国女人的一张气色良好而又朴素无华的脸。 
  医生没有请西碧尔坐下,但她有这样的意思。坐哪儿呢?那张绿色长沙发椅(一头还放着一个小小的三角枕,显然是供患者安放其痛苦的脑袋用的)并不招引人。一把“俯视着”三角枕的椅子,显然是这位精神病大夫的“第三只”耳朵④。唯其如此,那张绿色长沙发椅更没有吸引力了。 
  西碧尔不管那把长沙发椅,朝着诊室另一头的写字台和椅子走去。她踩着宽幅的地毯,动作缓慢而有些紧张。一边走,一边数着地毯上的玫瑰花环。她停住脚步。青灰色墙上的顶层书架,有一支黑色钢笔,系着金带,嵌在玛瑙底座上的一个金色笔架中,有一个绿色的小铅笔架和一个有绿叶花边的绿花瓶。里面插着各种绿色植物。医生不用假花,西碧尔对此很高兴。 
  西碧尔从写字台下小心地拉出一张红木椅来,僵硬地坐在椅子边儿上。给人的印象是简洁、真实、缺乏感情。似乎是在雇主的办公室呈递一份简历,而不是经过艰苦的斗争后如今怀着强烈的意图回来找医生深谈的样子。她开始讲话,大学毕业呀、教书呀、在职业治疗领域中工作呀、绘画展出呀、没有按威尔伯医生的建议去做心理分析呀、甚至母亲之死呀,在这冰冷的一小时内,都被提到了,一点不带感情色彩地提到过了。 
  西碧尔在介绍斯坦利·麦克纳马拉此人时也是冷冰冰的。他是一位英语教师,是她在底特律教书时的同事。虽然他俩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他开口求婚的地步,她提起他的时候仍是冷若冰霜。她回避自己同他的真实关系,避而不谈亲昵行为或她自己的感情,只讲他一半是爱尔兰一半是犹太血统,只讲他父亲遗弃他的母亲,而他母亲后来又遗弃了他。这份“报告”还包括她的观察所得:斯坦⑤是在孤儿院中长大的,经过个人奋斗终于在学院毕业,而且有了自己的地位。 
  其实,威尔伯医生有兴趣的并不是西碧尔对斯坦的介绍,而是她在介绍中没有讲到的有关斯坦的东西。但医生并没有敦促她讲。一小时快过去了。她只问了一句:“你要我干什么呢?” 
  “我想在职业治疗领域内工作,”西碧尔答道。 
  “我想你早已从事这项工作了。” 
  “我想我愿意同斯坦结婚,但我又不十分肯定。” 
  医生问她还想不想回来复诊。西碧尔害羞地低下了头,从眼缝中向外窥视,胆怯地说:“我想回来请你做心理分析。” 
  威尔伯医生高兴了。西碧尔·多塞特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对象——聪明伶俐,天资较高,能够胜任,但是比较孤僻、冷漠而且害怕。她的瞳孔由于焦虑而扩张到虹膜本身的大小,这一点也没有逃过医生的眼睛。 
  随后几周中,心理分析逐渐成为西碧尔生活中带有关键性的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